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1 题号:185118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具备了冲突、抗争与毁灭三个主要因素,悲剧就产生了,并具有了审美价值。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悲剧的产生,悲剧的主要构成要素,悲剧的审美价值,审美对象等角度逐层深入分析了悲剧美的奥秘。
B.文章例举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普罗米修斯和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是为了论证说明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
C.文章例举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论证说明了悲剧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阐述了悲剧的核心内涵,它表现的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也反映了悲剧主体在面对痛苦和毁灭时,无法摧毁的崇高和伟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这震撼人心的悲剧足以成为一个直接的审美对象。
B.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C.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悲剧形象。
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很多人看来,科学与文学是相距最远的两个学科。我们很难想象,一种致力于自然的探索和一种致力于人自身灵魂的探索之间,能够找到哪些共同点;也很难想象,它们之间的距离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得以消除。在我们看来,科学是向外的,它是人类试图寻找外部世界奥秘的知识总和;文学是向内的,它不断找寻人的内心秘密,并运用语言工具做出恰当表达。实际上,在此引用牛顿力学定律的表述也许是准确的,科学与文学的力量是作用于同一条直线上的,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自从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将诗人清除出理想国后,哲学和科学似乎主宰了世界,文学只能在具有某种垄断意义和天然合法性的城堡之外游荡、流浪,世界上的一切进步也似乎归功于科学的进步,文学则以一种非法身份秘密地存在于民间。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失去了重要性,也并不意味着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因此而藐视文学的存在。事实上,这两种存在同样重要。科学家从几千年前开始,一直将科学的首要宗旨设定为发现自然的和谐,它建基于对宇宙秩序的信仰。一切假定、推理、求证都从这里出发,爱因斯坦的“上帝不会掷骰子”成为科学信仰的箴言。即使是量子力学以及其他理论颠覆经典力学的事实,也很难动摇建立世界和谐统一的知识图景的信仰根基,也很难动摇人类的对于自己的纯理智可以领悟世界秩序的终极意义的信念。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致力于自己事业的同时,也从未忘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知道,文学与科学实际上从未分离,他们的不同不过意味着一个硬币的两面。

文学以自己的方法、手段,不断探讨、检视人的内在和谐问题和存在的本质,它更多地从人出发,以人为归结点,文学以人为关怀、描述和探讨的对象,有效地将宇宙浓缩于人自身;科学采取了相反的路径方式,将理解人自己的活动放大到宇宙存在的全部时空里,它将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融合到认识自己的历史中,科学和文学都在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营养,文学从根本上说,不论承载怎样的思想,不论探索语词种种排列组合的奇迹,也不论其对人的理解达到怎样的深度,最终要回到审美的层次上。从这一点上理解,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因为在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高准则。西方科学家彭加勒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科学家之所以研究自然,不是因为这样做很有用,而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乐趣,而他们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如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去探求,生命也不值得存在。我们观测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天体,也发明各种工具来寻找微观世界,并从各个角度来思考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及其历程,是因为它们的美能够不断地为我们带来惊喜,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科学理论和一个文学作品一样,其成就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正确,而是因为它们具有非凡的美学价值。从最单纯的感受到最高超的种种设计,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文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必然性的认识,都充满了美学上的意义,无论如何,一切寻找真理的道路,都必须以美为路标。

我想,文学和科学需要不断沟通,它们都会因对方的存在而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作为文明的两翼,彼此不可分离。它们将相互启迪,不断实现其营养的相互转换,并以其互补的方式共同形成人类文明的生态景观。科学应用的真正前景,也在于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文学与科学的最重要的相似之处还在于,它们都以创新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它们在许多方面的标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它们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障和最富魅力的特征。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有科学史和文学史,因为“史”的结构和本质是由变化的力量打制的。

(摘编自张锐锋《科学与文学之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牛顿力学定律阐述了科学和文学的关系:二者是作用于同一条直线上的两种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科学向外,文学向内。
B.西方古代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想的社会不需要诗人,这导致文学陷入非常尴尬的处境,但事实上人们从未忽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C.科学和文学在美学追求上是殊途同归的,它们都把是否具有非凡的美学价值作为衡量科学理论或者文学作品成就大小的最高准则。
D.文学与科学不可分离,它们注重自身创新又在相互启迪中融合,在创新中变化是它们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障和最富魅力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普遍认知入手,引出科学与文学的关系这一论题,为下文的阐述奠定基础。
B.文章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论证了从事科研的人并不藐视文学的存在,用语风趣。
C.文章在阐述科学与文学的关系时,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思维缜密,论证充分。
D.文章最后一段用发展的眼光阐述科学与文学的结合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意旨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坚定地认为,宇宙秩序并不具有随机性,而是具有自身的规律,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发现自然的和谐。
B.科学和文学不可分离,文学会因科学而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科学应用也会因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而拥有真正前景。
C.屠呦呦与莫言在科学和文学之路上进行的探索,均是以美为路标去探寻真理的过程,也是不断寻找外部世界奥秘的过程。
D.科学史和文学史的概念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也存在差异,但是这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都体现动态变化的特征。
2022-12-27更新 | 1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它或被用来证明文学文本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或被用来印证读者理解文本的差异性。如果仅从字面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暗示,一个读者眼中,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然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谈到自己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时曾说,她少年时就读《哈姆雷特》,后来又多次阅读,却是常读常新。这样,她的眼中就不止一个哈姆雷特了。那么,一个读者眼中,到底有多少个哈姆雷特?

②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绝不是孤例。关于阅读,中国古人张潮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的话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相互印证,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来,一个读者眼中,真的不止一个哈姆雷特。

③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一种空间向度的阅读差异的话,那么顺着张潮的话,我们则发现了阅读差异存在的另一向度——时间的向度。这一向度的阅读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阅历”其实构成了阐释学所说的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自我成长带来阅历的丰富,阅历的丰富使这个先在结构更加丰富或者发生变化,先在结构的丰富、变化最终使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这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

1.下列用来论证第②段观点最适合的一项是(     
A.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因未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而产生多种理解。
B.香菱因上京途中岸边所见对“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产生新的体悟。
C.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荒诞派作品在不同国家的读者眼里有不同的解读。
D.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流传中被不同时代的人赋予不同的内涵。

材料二:

①当然,阅读差异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张潮将读书比作赏月,其实文学文本似月终究非月。月,因为是物质性存在,亘古如一,文学文本的意蕴往往非常丰富、复杂和不确定。所以,不同人生阶段的赏月,是生长了的或者变化了的理解视野对“月”这一个本身不变的对象的把握。而读书特别是文学阅读,则是对文本的再生产、再创造出意义的过程。因此,读书或者说文学阅读,与其说是像赏月,不如说更像佛家所说的“因指见月”,文本如“指”,发挥了登岸之筏的引渡功能,承载读者抵达如“月”的意义彼岸。而不管有多少次登岸,都必须乘坐此筏。因此,尽管我们承认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重视读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但绝不否认这种差异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为文学文本的特殊结构这一客观基础所限定与制约着的。

②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还存在着某些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几乎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的阅读与阐释。同样是阅读《哈姆雷特》,有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肖瓦尔特,她看到的却只有奥菲利亚,心心念念地只是“解放奥菲利亚,或者让她成为悲剧的中心”。这样一来,一位读者眼中,一个哈姆雷特也没有了。

③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阅读和阐释呢?“强制阐释”批判者认为,这样的阅读与阐释理论先行,立场前置,罔顾原文,是一种“不道德的”阐释。强制阐释之所以是强制阐释,就在于它明明已经脱离了文学文本这一科学性的客观基础,却非要说自己比别人更有道理,并要求他人接受。因此,它也的确难以洗刷“不道德的”嫌疑。

④强制阐释的问题还在于,它是以非文学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文学文本的。在强制阐释者心目中,文学文本已沦为“材料”,而不是带给他们感悟的“作品”。对于材料的处理方式,当然是程序化的、步骤化的,文学文本被解剖开,并部分地被抽取出来,只是为了与论者早已存在的观点相验证。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只看到智力性的投入,而文学阅读所要求的情感投入、对文本的细腻感受,统统都变得不必要了。以非文学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文学文本的强制阐释,是无意回答、也无法回答一些具体问题的。由此,我们可以将强制阐释式的阅读与常规的文学阅读区分开来。强制阐释或许有它的道理和存在的价值,但是这些道理和价值应该在文学阅读之外。

⑤回到文学阅读,因为情感的真挚性,文学阅读确保了从作者到读者的意义传达的连续性。如此,一个读者眼中不管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只要不变成李尔王或者其他,都是好事。

(取材于何建良《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

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能够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人生阅历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B.历时层面的阅读差异性完全取决于文本的意蕴。
C.强制阐释存在的价值在于为文本提供多重解读。
D.以文学阅读方式阅读是阅读新体验产生的前提。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张潮的话在论述中的作用的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②段以张潮的比喻,阐明人生阅历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的观点。
B.材料一第③段借助张潮的话中有关时间变化内容,阐述阅读差异的时间向度。
C.材料二第①段张潮将读书比喻为“赏月”,阐述阅读差异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人。
D.材料一和材料二围绕张潮的话,从不同角度逐层论述,取得很好的论述效果。

材料三:

①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②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③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④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4.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2021-08-18更新 | 1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物叙事,是展览的核心特征,也是造成理解困境的原因。想要领会沉默之物中的信息,难度远超阅读文字或观览影像,但或许,困境制造的距离感也生成了展览的魅力。以历史类展览为例,尽管中国以历史文献的厚重与连续著称,但相较于真实历史的丰富性,文献记录仍无法面面俱到。当诸多信息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遗物提供了另一种线索。物之陈列,用一手物证,将观众带入历史情境。文物的形态质地,透露着当年的时代风韵,而物证的不言不语,仿佛巨大的留白,为观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反倒更让人神思驰骋。当有心人试图追索展览中隐藏的意趣与奥秘,单体展品的信息、展品的组织、组织的形式,往往提示着通幽的曲径。

重量级文物的存在与解读,对于理解展览,当然至关重要,甚至有展览围绕一件文物量身打造。实际上,个体文物本身是观览过程中的基本单元。正是个体文物的信息传递,构成了展览篇章的一个个单词。那么如何欣赏个体文物呢?就单件文物而言,每件文物都有双重的生命史,等待着观众的探索:一重生命史延展于其本身所在的历史空间,另一重生命史书写于其传世或发现的流转过程。

单体文物蕴藏的信息可能是丰富的,但自刻身世的文物,毕竟太少了。当文物本身置于展柜中,脱离了它的出土背景或流传历程,与之对谈的线索就更难获取了。在这种情形下,将观展的视点放远,由聚焦个体精华,到放眼展品的群体关联,则可能获得更多的领悟。展览是一系列展品的组合,展品与展品之间配合编织起的信息之网,不仅能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单体、单类展品的坐标、内涵与意义,更能让观者得到溢出物外的种种体悟。而物与物的关联,通常也是策展者内容设计的重点。对展品的整体编排与布置,本身便体现着策展者为观者预留的线索。

精心挑选展品群,以哪些展品组成一个或一组故事,是策展者在内容层面的布局。但无论怎样丰满的内容或故事,都将在一个给定的展厅空间中以一定的形式展现。空间如何设计,展品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将直接影响信息的传达与故事的讲述。而展览的形式,往往也会给观者最为直接有力的冲击。2017年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入口如洞口,引人好奇;洞穴两壁又制出层叠地层,呼应展览的考古主题,空中飘荡20年来的重要发掘遗址,仿佛群星璀璨。这些新颖的形式,在展览开头,便拉满了展览的戏剧张力,使观者对深入展览的探索充满期待。近年来的展览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形式设计方面的创新尝试。在充分吸纳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展厅空间和形式设计可能性的深度发掘,让展品组合的信息表达具备了更多的面向和吸引力。沉浸其中,细细品读,无疑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展览蕴藏的内涵、更自由地想象展品背后的世界。

(摘编自丁雨《观展——在无言中体悟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展览的核心特征是以物叙事,而理解沉默之物中信息的难度远超过阅读文字或观览影像,这样就形成了理解困境。
B.展览往往围绕一件文物量身打造,这件文物因而被称为重量级文物,它的存在与解读对于理解展览至关重要。
C.蕴藏着丰富信息的单体文物未必“自刻身世”,但只要将其与一系列展品组合,就能编织起丰富的信息之网。
D.展品信息的传达、故事的“讲述”是由展厅的空间设计、展品呈现形式直接决定的,它们要能给观者以冲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策展者、观展者的双重立场,具体论述了有效观展的多种方法,引导观展者在无言中体悟历史。
B.文章运用“总—分”式结构,从单体展品的信息、展品的组织、组织的形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层次清晰。
C.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借用“单词”与“篇章”的关系,生动、具体地论述了如何理解、欣赏个体文物。
D.文章列举“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的相关内容,有力论述了展厅空间和形式设计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文物弥补了厚重而连续的历史文献无法面面俱到的局限性,为探寻历史信息提供了另一种线索。
B.每一单件文物都具有双重的生命史,即延展于其本身的历史空间、书写于其传世或发现的流转过程。
C.把握展品的整体编排与布置,寻找策展者为观者预留的线索,观者的理解就能不再局限于单类展品。
D.内容布局如精心挑选展品群,将展品组成故事,是策展者多角度表达信息、吸引观者的最重要手法。
2023-02-18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