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185322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因为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契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B.优秀的京剧演员在舞台上通过眼睛来传神,再由形体来配合,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C.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摄影者需要多做功课并且随机应变,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D.京剧艺术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度。
D.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一种“画外功”。
C.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的运用,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技术并不属于“画外功”。
D.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功”。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的最大历史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他系统地提出了古文运动的中心内容和具体要求,阐扬了以文以载道思想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合理见解。

韩愈竭力把提倡古文运动和传播儒道结合起来,他一再强调:愈之为古文,……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韩愈的学生李汉也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宋人根据上面这些话概括出文以载道,用作表达古文运动文道关系的口号,也就是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石。文以载道是说,文像一只船,道像船上的乘客或货物,文就是用以装载道的。韩愈所谓的古道,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相传之道。韩愈强调,他所好的是古道,由于好古道,因此重视古文。学古文是为了学古道,写古文是为了传古道。传道是目的,作文是手段。

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来看,古文运动的文道关系成了形式与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关系问题。对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韩愈说: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内容)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本质)。实之美恶,其发(表现)也不掩: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这是说,内容是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内容重于形式,只有思想内容好,才是好的作品。但是,形式也是重要的: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没有好的形式,就难以完美地表达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文道合一,形式与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两者缺一不可。

怎样以文载道呢?韩愈揭示文学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和特点,提出不平则鸣论,作为古文运动向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理论根据。不平则鸣即表现矛盾运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韩愈意识到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表现,他说: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韩愈已经接触到文学和现实的关系,猜测到了文学是反映现实的工具,这是深刻而正确的文学思想,对以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文怎样才能更好地载道呢?形式怎样更好地服从内容的需要呢?韩愈对文章提出了具体标准,主要有两个。第一,惟陈言之务去陈言,陈词滥调,文章要做到摒弃一切陈词滥调。如桃红柳绿”“春花秋月等词句,使用过多,就会使人感到腻味,所以韩愈又说,对待前人的著作,应当先乎其质,后乎其文师其意,不师其词。也就是要着重了解前人著作的素材和精神,然后再留意技巧和词句,又说: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主张词必己出,反对剽窃抄袭。总之,提倡努力创造各种新鲜的,适合时代与群众所需的语言。第二,文从字顺各识职文从字顺,即文字通顺:各识职,即合乎语法规律,这是讲,语言文字的革旧创新,必须做到通畅流利,符合语法。韩愈提出上述要求,是为了使语言更准确地表达文章的内容,文章语言,与事相侔,形式要与内容相统一,形式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摘编自张岱年《中华的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阐扬了以“文以载道”思想为中心的一系列见解,为古文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B.韩愈重视“古文”,好的是“古道”。他为了传古道而写古文,所以作文仅仅是手段。
C.古文运动的“文道”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是首要的,但是形式也很重要。
D.韩愈明确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反映现实的工具,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文以载道”这一说法的由来,并阐明了其具体含义和得以实现的措施。
B.文章第二段先引用韩愈和李汉的话,再论证宋人用“文以载道”将之加以概括的精准。
C.文章后半部分从韩愈的文艺创作实践出发,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韩愈主张的“文以载道”。
D.文章除了大量的引用论证,还运用了举例论证等方法,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韩愈“文以载道”观点的一项是(     
A.“内容为王”“质量至上”,开创文学创作的新辉煌。
B.“道”是文艺的内容和本质,“文”是“道”的工具。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D.唐诗形式多样,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达到诗歌顶峰。
2023-09-01更新 | 1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埃里希·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作者在本书中对马克思的爱的理论持赞成态度,在继承精神分析方法基础上,分析和批评了弗洛伊德主义。但本书不是一部政治性的爱的理论专著,而是一部从科学和精神分析学角度谈爱的伦理著作。作者试图把马克思关于爱的理论与精神分析学理论糅为一体。既采用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社会存在尤其是社会经济关系入手分析社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又采用精神分析方法,对爱的艺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在弗罗姆看来,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弗罗姆把爱看成是一种主动能力。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认为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即把爱作为别人恩赐的情感的看法,也彻底抛弃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关于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传说带给人们“姻缘注定”的世俗的宿命论观念。这种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人们爱的失败,不能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怨天尤人,这不但不能很好地生活,而且只能更加远离爱的绿洲而走向爱的荒漠。

弗罗姆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即孩子不需为母爱做任何事。其实弗罗姆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确实,母爱是伟大的,相对于其他几种爱的形式而言,它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只要孩子存在,孩子是我的孩子,我便爱他。母爱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是,弗罗姆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下意识的。母亲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这一条件性,但是没有明确意识到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无论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她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弗罗姆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他指出,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就这一点说,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成为主要的美德,不服从乃是主要的不孝——以收回父爱为惩罚。弗罗姆的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父爱除了和母爱一样具有其他形式的爱无法比拟的无私性外,也和母爱一样,具有有条件性的一面。不过父爱和母爱有一些差别: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注重身体健康,父爱比较注重精神成长;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眼于未来;母爱以感情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为来教育孩子。

(摘编自刘福堂《<爱的艺术>译者序》)

1.下列对《爱的艺术》中弗罗姆的看法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弗罗姆在《爱的艺术》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持赞成态度,对弗洛伊德主义持批评态度。
B.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可以并应该学习的艺术,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C.弗罗姆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母亲爱孩子,是因为孩子是她的,能给她以慰藉和希望。
D.弗罗姆认为,虽然父爱和母爱一样具有无私性,但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本质是服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指出了《爱的艺术》的性质以及巨大影响,强调这部理论专著的重要性。
B.文章第四段通过与传统看法和宿命论观的比较,说明爱是一种主动能力的观点。
C.文章第五段从两方面来认识母爱,既指出了弗罗姆看法的片面,也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运用了引用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弗罗姆对爱的艺术进行了系统阐述,既采用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又采用了精神分析方法。
B.人们爱的失败,既有客观领域原因,也有自身主观原因,要很好地生活,走向爱的绿洲,应该学会爱的艺术。
C.母爱是伟大的,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母亲也会感到空虚,因此母亲潜意识里希望得到孩子的慰藉。
D.母爱和父爱有所不同,人的成长应将母爱的重视健康、情感、眼前与父爱的注重精神、理智、未来结合起来。
2021-07-21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周时期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青铜器铭文,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书写文化。相比于其他文献,青铜器铭文能基本反映书写的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有着重要的价值。商周青铜器铭文的书写之所以如此繁盛,除了物质条件的进步与社会需求等因素外,思想、情感层面的追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用文字进行书写是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的大事,因为它代表着思想、情感的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墨子·兼爱下》提到,今人不与先圣六王同时,却能了解其德行,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书写之于思想传承、文明演进的价值。而在传遗后世子孙方面,铜器铭文(即所谓金石”“盘盂)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当古人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之后,青铜材质所具有的永存性,便寄托了他们对永恒的希冀,或者说是对生命不朽价值的追寻。

中国早期关于生命价值的体认,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三不朽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范宣子与鲁叔孙豹讨论何谓死而不朽。范宣子认为,自己家族自古至今皆有官职,这便是不朽。但叔孙豹认为这只是世禄,并非不朽,真正的不朽应如鲁国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即死后其言论仍能流传后世。进而他便论述了三不朽的观念: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即当时人们认为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德、功、言三者的树立与传承,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崇高价值。此种生命价值观后为儒家所继承并发扬,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底色。当然,三不朽的价值观并非《左传》所创,它应来自更久远的传承,并有逐步演化的过程,这一点便可从铜器铭文的发展中找到线索。

最早的铜器铭文非常简单,有的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组成,稍复杂的也仅是一个主谓句。商代晚期才有长篇铭文,其主要进步是能完整叙述一连串事件且有清晰的因果联系。比如《殷周金文集成》铭文有四十七字,叙述器主参与一项军事行动有功因而受到上级的赏赐,又因此制作了铜器以祭祀、告慰其亡母。显然,这类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赏赐,它代表着主人最有价值的荣誉,因此他希望通过铜器精确地传达给祖先或后世。故而,此类铭文往往具备严密而完整的因果叙事。事实上,商周铭文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因为对当时的贵族来说,用铭文记录其所立的功劳和所受的封赏,不仅是其人生价值的展现,也是其家族政治地位的宣示和保障。由此亦可见,三不朽立功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基础,也在铜器铭文中有充分的体现。

到了西周早期,出现了长达百字甚至数百字的篇章,不过大部分仍以纪功、纪赏为主。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铭文出现了新变,比如开始大量使用引文。另一方面,西周铭文的文采也有显著进步,其写作模式趋于多样化,且出现了刻意修辞的例子。立言这一独特的价值观在西周时期得到了发展。铭文至西周中晚期达到鼎盛,出现了如《火墙盘》《毛公鼎》这样登峰造极的名篇。此时的铭文中出现了较多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的歌颂,最有代表性的即为《火墙盘》,可见立德的价值观于此时已基本形成。

综上,从青铜器铭文不同阶段的发展可见古人多样的生命价值观。这些观念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化、积淀,最终形成了三不朽说。这是中国早期对生命超越价值的深刻体认,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除此之外,铜器铭文中也有大量祈祷长寿、安康以及享乐的话语,这说明古人对生命自身的现实价值也并不忽视。正是丰富的生命价值观,造就了中国早期文化多彩的面貌,也奠定了此后中国人基本的人生价值取向。

(摘编自姚苏杰《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看中国早期的生命价值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铜器铭文内容丰富,能全面地反映书写原貌,所以对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历史、文化等非常重要。
B.因为“太上有立德”,所以只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树立美德,人们就能“死而不朽”。
C.“三不朽”中“立功”的价值观,在铜器铭文中有充分的体现,高于“立德”“立言”。
D.“立德”的价值观在西周中晚期基本形成,明显的特征是铭文中出现了较多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的歌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直接点明物质条件的进步与社会需求是商周青铜器铭文发展繁盛的主要原因。
B.文章通过论述不同阶段的青铜器铭文发展,表现出古人多样的生命价值观以及最终形成的“三不朽”观念。
C.文章主要通过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论证了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中看生命价值体认发展过程的观点。
D.文章运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论述,结尾处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再次肯定青铜器铭文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不与‘先圣六王’同时,却能了解其德行”,是因为文字书写可以使思想、情感的传播突破时空的限制。
B.“三不朽”说的生命价值观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这是由古人多样的生命观经过演化、积淀形成的,后被儒家继承,并得到发扬。
C.最早的铜器铭文非常简单,有的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组成,没有长篇铭文,由此可知“三不朽”的价值观并非《左传》所创。
D.长篇铭文完整叙述一连串事件且有清晰的因果联系,因为主人希望通过青铜器铭文将自己的荣誉价值精确地传达给祖先或后世。
2023-07-08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