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1 题号:1854029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之。辞曰:“臣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在古代专用于皇帝对自己的谦称。
B.执事,指办事的有关官员,文中则是对对方(秦穆公)的敬称。
C.左尹,古代官职名,地位相当于左丞相,与之相对应的有右尹。
D.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文中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郑国危在旦夕,而烛之武的牢骚却引出了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乙文详述项伯夜告之事,使紧张的战前氛围顿然松弛。
B.甲文“夜缒而出”既照应前文秦晋围郑的局势,又衬托出独之武的勇敢;乙文座次安排既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又见双方力量的悬殊。
C.甲文子犯请求政打郑国,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乙文项伯劝说项羽也提到了“义”,足见古人对“义”的重视。
D.甲乙两文都是优秀的历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5.甲乙两篇选文都展现了言说的魅力,试结合文本说辞,分析烛之武打动秦穆公和刘邦打动项羽的共同原因。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秦穆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穆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此真圣人之治也。于是穆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穆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察。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于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穆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穆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鋮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因与由余A曲席B而坐C传器D而食E问其地F形与G其兵势H尽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华夏政权,文中与“戎夷”相对而言。
B.孤闻,意思是我听说,“孤”为古代王侯自称,与《六国论》“智力孤危”的“孤”不同。
C.女乐,文中指古代的歌舞伎,即经过一定的音乐文化教育后专业的音乐舞蹈表演者。
D.垂法,意思是留下法度,“垂”与《谏太宗十思疏》“鸣琴垂拱”的“垂”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国的宫室和积蓄的财富,由余认为这些东西会劳累鬼神辛苦民众,由余的话含有讽刺意味,秦穆公因此责怪他。
B.由余认为要把国家治理好,不能骄奢淫逸,不能用法度苛责下民,而需要统治者怀有淳厚的仁爱之心对待臣民,百姓也怀有忠贞不渝的信义来事奉其国君。
C.秦穆公意识到由余是一个有大才能的人,于是他采纳内史的建议,盛情款待由余,留着由余不让他回去,耽误由余的归期,以此疏远由余和戎王的关系。
D.秦穆公利用戎王喜好美色享乐的弱点,让戎王沉迷享乐,由余回国后屡次劝谏戎王均不为采纳,穆公也不断派人暗地邀请由余,由余终于离开戎王归降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
(2)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5.作者借君子之口对秦穆公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2023-07-20更新 | 1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武元年二月癸卯,命平章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参政朱亮祖为副将军,由海道取广东。上谕永忠等曰:王者之师,顺天应人,以除暴乱。朕昔平定武昌,荆、湘诸郡望风款附。此无他,师出以律,人心悦服故也。今两广之地远在南方,彼此割据,民困久矣。彼闻八闽不守,湖、湘已平,中心震慑。若先遣人宣布威德,以招徕之,必有归款迎降者。如其拒命,然后举兵,扼其险要,绝其声援。闻广东要地,惟在广州。广州既下则循海诸郡可传檄而定海南海北以次招徕,留兵镇守。仍与平章杨璟合兵取广西。肃清南服,在此一举。壬戌,敕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等帅师会廖永忠征广东。上谕仲亨等曰:近命平章杨璟等由湖南取广西,廖永忠等由福建取广东。今特命尔等率师由韶州直捣德庆。三方进兵,为掎角之势,举无不克。广东既下,合兵取广西,先声既振,势如破竹,但当抚辑生民,毋纵杀掠。三月,廖永忠等率舟师自福州航海取广东,元左丞何真降。四月朔,廖永忠等师进次虎头关,元将卢左丞、张元帅各率所部来降,遂入广州。六月壬戌,璟既克永州,遂引兵抵靖江城下,屯于北关,参政张彬屯西关。朱亮祖亦帅师自广东来会,屯于东门象鼻山下。攻城二旬不克,璟因使彦高阴构其总制张荣,荣麾下裴观以书系矢射璟营,期以是夜降。既二鼓,观城出,见璟,璟乃给白皮帽百余,俾归为识,约四鼓,从宾贤门入。至期,璟命诸将率众径进,也儿吉尼闻变,仓卒走。初,张彬始攻城,为守者所诟,恚曰:城破,当悉屠之。比克城,璟惧其纵杀,下令曰:杀人者死!彬乃止,众心遂安。广西悉平。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平定两广》,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广A州B既C下D则E循F海G诸H郡I可J传K檄L而M定N海O南P海Q北R以S次T招U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意为“这样以后……”,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的“然后”相同。
B.南服,古代王畿以外地区由近及远分为五服,故称南方为“南服”。文中指两广地区。
C.麾下,意为将旗之下,可以用于对将帅的敬称,也可以用于指代部下,文中指后者。
D.“观缒城出”的“缒”指“绳索”,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缒”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永忠、朱亮祖受命经由海路进军去平定两广地区,皇帝诏谕他们要兴王者之师,宣布朝廷的威严恩德,通过争取民心而非动用武力攻取广州。
B.皇帝命令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等率军与廖永忠会师,协同平章杨璟,兵分三路进攻广东。廖永忠等挥师挺进,一路势如破竹,元将纷纷望风投降。
C.杨璟攻下永州后,率军抵达靖江城下,屯兵在北关;参政张彬屯兵在西关;朱亮祖也率军从广东来会合,屯兵在东门象鼻山下。三方合围攻城。
D.靖江城久攻不下,杨璟于是派人暗中结交敌军总制张荣,张荣派部下与杨璟约定在当夜四更投降;到了约定时间,杨璟命令诸将率兵直攻而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璟乃给白皮帽百余,俾归为识,约四鼓,从宾贤门入。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5.朱元璋平定两广的总方略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08-09更新 | 7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扅城。故往说之曰:子傒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自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侯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僕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

(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B.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C.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D.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子,指古代出于政治目的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历史上著名的质子,如燕太子丹等。
B.“倍”字义丰富:“倍思亲”是加倍;“十倍之地”是倍数;“倍德”与“倍约”一样,均同“背”,可释为“违背”“背弃”。
C.山陵崩,是对君王逝世避讳的一种说法,文中的“晏驾”也是同样的用法。据《礼记》记载,“崩”也是诸侯去世的专门用法。
D.避席,指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避席表示了对对方的尊敬。这里,除了表达对吕不韦的尊敬外,还体现了阳泉君谦虚求教的姿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不韦之所以为身为质子的异人各处奔走,乃是相中了异人的奇货可居,从他与父亲的交谈中不难看出其商人本色。
B.吕不韦虽出身商贾,但对当时的天下局势多有关注,分析时更能条理清晰、切中要害,展现了极强的政治洞察力和远大抱负。
C.异人之所以能在秦国成功立足,既靠吕不韦的良策,如拜见时着楚衣以博得华阳夫人的欢心,也凭自己的智慧,善陈苦情,唤起秦王同情。
D.异人先利用秦王也曾羁留赵国的经历拉近两人的关系,又献策建议秦赵边境的城门早闭晚开,由此得到了秦王的赞赏,一举成为太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
(2)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
5.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吕不韦是如何让异人成功回到秦国的。
2023-01-25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