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6-25 6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虚拟实践的产生使人类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虚拟世界。信息时代的人类所面对的是一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共存的二元世界。在二元世界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存在各种矛盾关系。首当其冲的便是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的矛盾。

首先,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不仅存在一种派生关系,还存在着一种相互否定的关系。我们一直强调,人的虚拟存在离不开人的现实存在,而且人的虚拟存在本身就是脱胎于人的现实存在。但是,人的虚拟存在这种新的存在形态一经产生,它便成为一种具有一定程度相对独立性的存在形态,并与现实存在相对立。一方面,这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的虚拟存在形态,表现出总是渴望获得更多的独立性,反对现实世界对它进行干预和管控,希望虚拟存在能够成为人类的理想存在形态,甚至对现实世界有所拒绝和反感。另一方面,虚拟世界又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逃脱现实世界压力的自由空间,也意味着它为人类拒斥现实世界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性。虚拟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具有明显的暂时性和匿名性,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现实世界中的义务关系,所以选择虚拟世界本身就是对肉体种族性别身份等现实世界附属物的一种逃避行为。

其次,人的虚拟存在形态形成后又对人的现实存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人的虚拟存在深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离不开信息技术对它的技术支撑和物质条件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人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陪伴,甚至产生了一种对信息技术的崇拜,形成了一种新的拜物教。这个新拜物教的产生,可以视作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侵蚀。在这里,资本与技术的同流合污,使得技术成为为资本增殖而服务,奴役人、压榨人、诱惑人甚至统治人的一种工具。如果人因为沉溺在虚拟世界而远离现实世界,就无法赋予人现实生活的根据和意义,就有可能失去真实的人性,必将导致绝对的虚无,人也将变为行尸走肉似的非人。

最后,虚拟世界离不开现实世界的约束和控制。虚拟世界的发展依赖于现实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进步,同时,虚拟世界的运行也受制于现实世界政治力量的制约与控制。

(节选自张竤《虚实之间的秘密:再议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

材料二:

现代技术文明逐渐增长了非自然的人造性。作为虚拟现实的造物主,我们有意识地制造出邪恶精灵欺骗自己的体验和感知,并达到感官致幻的极致境界——幻觉、想象与现实无从区别。实际上,我们在虚拟世界获得了另一个虚拟身体

由此,自我的构成也将发生重要的转变:同一个心灵拥有两个不同的身体,一个是现实(物理)世界中的身体,是受到自然与伦理规则限制的有碍之身hindered body)或者沉重的肉身;一个是虚拟世界中的身体(化身),是超越这些规则,甚至可以永生不死的无碍之身un-hindered body)。换言之,物理世界启动了身心分离模式,以便让心灵转移或附体于虚拟世界的另一个身体。

这种一心二体的状况改变了自我的结构和构成性要素。这个新的自我,很可能越来越难以忍受现实世界的限制,愿意奔赴元宇宙追求更自由的生活。但是,你可以在虚拟世界里过上美好的生活吗”?未必。关键在于,长期被物理世界物塑造的身心关系,在进入和适应虚拟世界的过程中会发生如此重要的转变。以至于原本作为美好生活判断标准的价值框架终将被瓦解。

虚拟世界的自我似乎获得了空前的自由,无碍之身不仅深度沉浸于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而且可以获得超越自然(物理)法则的能力和满足。完全可以想象,我们能够随时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看见心愿所想的景观,即刻感触一切。如果愿意,我们可以满足各种背离旧世界伦理规则的愿望。于是,我们随时可以心想事成,并且毫无身体和道德的风险。那么,虚拟世界的优越性远不只是满足了人的愿望,而且(更重要的是)重新塑造了人本身。

但是,我们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终极自由吗?实际上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自由总是对人而言的。我们人类,至此为止是在有碍之身的条件下形成的身心关系,由此养成心灵的习性,这是人类价值的构成性基础。而在虚拟世界中,我们不再是一贯所知的人类。正如没有死亡和风险,就不会有畏惧和珍惜;没有身体受到伤害的威胁,就没有勇敢的美德;如果不需要努力便心想事成,就没有卓越和智慧;没有资源的匮乏,也就没有善意和友爱……有碍之身限制了我们,同时也成就了我们的人性(humanity),并内在地规定了自由的含义及其弥足珍贵的价值。

(节选自刘擎《技术最后的诱惑:虚拟世界的美好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存在不能脱离现实存在而存在的部分原因在于:后者是前者能出现的前提,而前者只是后者的派生物。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前者诞生后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
B.虚拟世界具备让人类逃离现实世界压力的属性,这为人类排斥现实世界提供了可能。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选择虚拟世界的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否定。
C.现代技术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有能力去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进而在虚拟世界去获得另一个虚拟“身体”。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人类自我构成随之发生了转变。
D.虚拟世界的“无碍之身”可以深度沉浸于各种感官体验,也可以获得超越自然法则的能力,甚至可以不再受伦理规则的限制,这实际上意味着人本身可以被重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也对虚拟技术表达了相似的担忧。
B.信息技术发展虽然让人的生活更便利,但会带来导致人失去真实人性的新的“拜物教”。
C.虚拟世界离不开现实世界的约束和控制,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借助各方力量影响虚拟世界。
D.一旦虚拟世界的自我沉溺其中,很可能使得原本作为美好生活判断标准的价值框架瓦解。
3.根据材料二,作者会认同下列选项中的哪一种说法(     
A.虚拟现实不是幻象或者虚构的,至少不完全是。虚拟现实整体上是真实的。
B.我们在虚拟世界可以做到:身体可以像鸟一样飞翔,或可以拥有自己的星球。
C.如果人类能够创造出完美的虚拟世界,移居其中一定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终极自由。
D.人类因可以自由定义虚拟世界中的时间、空间甚至身体能力而能在其中拥有美好生活。
4.有人说:“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避免跌入虚拟世界这一科技产物可能带来的黑暗面?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5.下面这段文字是对《头号玩家》这部电影的描述,请结合材料二,来谈谈你对“绿洲”中的“自由”的认识。

2045年,处于混乱和崩溃边缘的现实世界令人失望,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绿洲”——一个由鬼才詹姆斯·哈利迪打造的虚拟游戏宇宙。人们只要戴上VR(虚拟现实技术)设备,就可以进入这个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的虚拟世界。在这里,你是自由的:你可以置身于繁华的都市,可以选择成为一个不同次元的影视游戏中的经典角色,就算你在现实中是一个挣扎在社会边缘的失败者,在绿洲里也依然可以选择成为超级英雄,再遥远的梦想都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包括那些在现实中不敢做也不能做的事,比如犯罪。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童年漫忆

孙犁

(一)听说书

一年秋后,村里来了弟兄三个人,推着一车羊毛,说是会说书,兼有擀毡条的手艺。第一天晚上,就在街头说了起来,老大弹弦,老二说《呼家将》,真正的西河大鼓,韵调很好。村里一些老年的书迷,大为赞赏。第二天就去给他们张罗生意,挨家挨户去动员:擀毡条。

他们在村里住了三四个月,每天夜晚说《呼家将》。冬天天冷,就把书场移到一家茶馆的大房子里。有时老二回老家运羊毛,就由老三代说,但人们对他的评价不高,另外,他也不会说《呼家将》。

眼看就要过年了,呼延庆的擂还没打成。每天晚上预告,明天就可以打擂了,第二天晚上,书中又出了岔子,还是打不成。人们盼呀,盼呀,大人孩子都在盼。村里娶儿聘妇要擀毡条的主,也差不多都擀了,几个老书迷,还在四处动员:

“擀一条吧,冬天铺在炕上多暖和呀!再说,你不擀毡条,呼延庆也打不了擂呀!”

直到腊月二十老几,弟兄三个看着这村里实在也没有生意可做了,才结束了《呼家将》。他们这部长篇,如果整理出版,我想一定也有两块大砖头那么厚吧。

(二)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十岁左右还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我先在西头刘家,借到一部《封神演义》,读完了,又到东头刘家借了这部书。东西头刘家都是以屠宰为业,是一姓一家。刘姓在我们村里是仅次于我们姓的大户,其实也不过七、八家,因为这是一个很小的村庄。

东头刘家有兄弟四人,三个在少年时期就被生活所迫,下了关东。其中老二一直没有回过家,生死存亡不知。老三回过一次家,还是不能生活,只在家过了一个年,就又走了,听说他在关东,从事的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勾当。

老四在将近中年时,从关东回来了,但什么也没有带回来。这人长得高高的个子,穿着黑布长衫,走起路来,“蛇摇担晃”。他这种走路的姿势,常常引起家长们对孩子的告诫,说这种走法没有根柢,所以他会吃不上饭。

他对孩子们尤其和气。有时,坐在他家那旷荡的院子里,拉着板胡,唱一段清扬悦耳的梆子,我们听起来很是入迷。他知道我好看书,就把他的一部《金玉缘》借给了我。

哥哥嫂子,当然对他并不欢迎,在家里,他已经无事可为,每逢集市,他就挟上他那把锋利明亮的切肉刀,去帮人家卖肉。他站在肉车子旁边,那把刀,在他手中熟练而敏捷地摇动着,那煮熟的牛肉、马肉或是驴肉,切出来是那样薄,就像木匠手下的刨花一样,飞起来并且有规律地落在那圆形的厚而又大的肉案边缘,这样,他在给顾客装进烧饼的时候,既出色又非常方便。他是远近知名的“飞刀刘四”。现在是英雄落魄,暂时又有用武之地。在他从事这种工作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他高大的身材,在一层层顾客的包围下,顾盼神飞,谈笑自若。可以想到,如果一个人,能永远在这样一种状态中存在,岂不是很有意义,也很光荣?

等到集市散了,天也渐渐晚了,主人请他到饭铺吃一顿饱饭,还喝了一些酒。他就又挟着他那把刀回家去。集市离我们村只有三里路。在路上,他有些醉了,走起来,摇晃得更厉害了。

对面来了一辆自行车。他忽然对着人家喊:

“下来!”

“下来干什么?”骑自行车的人,认得他。

“把车子给我!”

“给你干什么?”

“不给,我砍了你!”他把刀一扬。

骑车子的人回头就走,绕了一个圈子,到集市上的派出所报了案。

他若无其事地回到家里,也许把路上的事忘记了。当晚睡得很香甜。第二天早晨,就被捉到县城里去。

那时正是冬季,农村很动乱,每天夜里,绑票的枪声,就像大年五更的鞭炮。专员正责成县长加强治安,县长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枪毙,作为成绩向上级报告了。他家里的人没有去营救,也不去收尸。一个人就这样完结了。

他那部《金玉缘》,当然也就没有了下落。看起来,是生活决定着他的命运,而不是书。

……

在我的童年时代,我痛苦地看到了严酷的生活本身。

1978年春天

(有删改)


【注】①擀毡条:用羊毛、驼毛等擀制成毡子。②《金玉缘》:《红楼梦》程甲本系统的一种版本,全名《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得名于《红楼梦》中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盼呀,盼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用快节奏的短句,直接刻画了村民对“呼延庆打擂”这一情节期待的心理。
B.弟兄三人的《呼家将》,“如果整理出版,可能有两块大砖头那么厚”,间接表明他们在村里做生意的时日之久。
C.作者将弟兄三人作为集体形象来塑造,他们都擅长说书,兼有擀毡条的手艺,以说书作为招揽生意的手段。
D.文章以平淡的语言,聚焦小时候自己听说书的个人记忆,以此勾连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言浅意丰。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村里上小学时,想看《封神演义》《红楼梦》,都要从村里大户刘家借,说明当时村里整体文化环境的贫乏。
B.家长们告诫孩子,刘家老四“蛇摇担晃”的走路姿势没有根柢,导致他吃不上饭,反映了家长们对刘家老四的轻视、排斥。
C.哥哥嫂子对刘家老四不欢迎,是因为家里本来就不宽裕,刘家老四回来会加重家中的生活负担。
D.“我”认为,刘家老四“在这样一种状态中存在”很有意义、很光荣,是因为“我”觉得他“顾盼神飞,谈笑自若”的样子鹤立鸡群。
8.简析刘家老四的形象。
9.“我痛苦地看到了严酷的生活本身”,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之。辞曰:“臣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在古代专用于皇帝对自己的谦称。
B.执事,指办事的有关官员,文中则是对对方(秦穆公)的敬称。
C.左尹,古代官职名,地位相当于左丞相,与之相对应的有右尹。
D.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文中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郑国危在旦夕,而烛之武的牢骚却引出了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乙文详述项伯夜告之事,使紧张的战前氛围顿然松弛。
B.甲文“夜缒而出”既照应前文秦晋围郑的局势,又衬托出独之武的勇敢;乙文座次安排既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又见双方力量的悬殊。
C.甲文子犯请求政打郑国,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乙文项伯劝说项羽也提到了“义”,足见古人对“义”的重视。
D.甲乙两文都是优秀的历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14.甲乙两篇选文都展现了言说的魅力,试结合文本说辞,分析烛之武打动秦穆公和刘邦打动项羽的共同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楼阁之高之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