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8 题号:185627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绘画的主题是人物,探究重点在于形与神之矛盾,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观点出发,“传神”的对象是客观物象的生命本质,此“神”得之于静态的有限之形,所传达的也只是有限的生命和“神”。庄子笔下那些“形若槁木”、“其神凝”、“自然其神”、“无所顾盼”等“德充”之人,若以其形出发去传达其神韵,则无从下手,因难重重。可见,形神说所及的只是有限的生命,其形体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其内在神韵的传达,所以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人、山水和狗马同样都有其形有其神,但顾恺之认为画人最难,正在于人比山水、狗马更为集中地体现了精妙流转的内在“神韵”,而这种神韵的传达不赖于形,而在于艺术家的“迁想妙得”。绘画实际上是以神写神,顾恺之已有意识,但其“传神写照”不能脱离“以形写神”的藩篱,没有表现出此种意义上的充分的艺术审美深度。

谢赫的“气韵生动”观从万物本源的意义上去探究“神”之所在,借助“形”却又不局限于有限的“形”来表达“神”,用“气”“象”取代“神”“形”的概念,弥补了传统形神观的理论局限,实现了从有限之形向人之内在精神的对象化的无限之“象”的转变,从外在生命的审美过渡到了人的精神生命的审美。张彦远《论画六法》:“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谓非妙也。”意思是鬼神人物之生动,不仅仅在于形之生动,形之生动未能全生命之本质,须以生命本质为指向的“神韵”充盈其有限的画面和物象,才能达到“全”。从另一个角度说,对生命本质的“神”的追求,也内在要求艺术家超越画面和物象的局限,从宇宙万物的生命本质以及蕴含了自我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神思的无限之形出发,既包孕其中,又超脱于外,达到与物一体更超然于物的“气”的审美境界。

在庄子那里,就已经有“神以守形”和养神以全生保身的理论;汉末魏初的《人物志》已产生用观察神形以品议人物的社会风尚和政治标准;魏晋时期,嵇康主张养生必须养神、超形质而重精神,使人物品藻也出现重神的倾向,即重视人的风神、风貌等内在精神。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即是承袭了这种审美意识,要求人物画表现物象内在的精神之美。《世说新语·巧艺》中顾恺之“益三毛”的故事即是在对所绘人物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悟对”之后,通过有限之形去传达人物无限的“神明”,即人之神韵、神动,呈现出画如其人的精神气质和神动之感。这种“神动”的传达,在顾恺之那里是通过“人之所顾盼”而实现,但顾盼之神韵落于笔头纸上却只能是静态的短暂定格,无法解决“神动”之无限的问题,所以顾恺之也感慨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身动易得,神动难求,“气韵生动”提出了比“神韵之动”更高的审美创作要求——“生命之动”。“气韵生动”与“传神”虽有联系,但“气韵生动”需从“气”和“韵”两个方面去考察,“韵”的涵义大致和“传神写照”相当,“气”的涵义却超出了“传神写照”。因而,“韵”就内在地包含了“传神”所指向的“神韵之动”,而“气”则通向了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凝结着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呈现出浑然一体、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动”。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气韵生动”的审美目标不仅在于传神,表现“韵”之“神动”,更是通过“气”去实现对贯通整个宇宙和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总体的概括。因而,谢赫之“气韵生动”对“传神”之说既有借鉴和吸收,也将审美深度从“神韵之动”推进到“生命之动”的层面。

(摘编自傅芳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气韵生动”与“传神写照”关系之辨析》)

材料二:

顾恺之针对人物画提出的核心思想——“传神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代《淮南子》中“君形”论的影响。《淮南子》认为,“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所谓“君形”,就是指主宰形体的精神或灵魂。受此启发,顾恺之也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说明人物画创作中“传神”的重要性。

顾恺之还主张“传神”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方法得以实现,即经过画家的“迁想妙得”及对客体对象“悟对通神”式的整体观照,将所画之人(物)转换为画中之人(物),经由这种对艺术形象的提炼和概括,最终实现绘画作品“传神”的境界。这里的“神”应理解为画中人物的精神气度、风采神韵,也正是后来谢赫“六法论”中“气韵生动”的直接理论源头,后世有些理论家甚至直接将“气韵生动”等同于“传神”,可见二者之间的互融与共通。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绘画的“六法论”与“传神论”都是针对人物画的创作与品评而言的。谢赫“六法论”中的首要之法——气韵生动,结合人的生命性特征并使之与“气”、“韵”二字的本意对照,对顾恺之的“传神论”加以更为艺术化的解读。

大致而言,“气”指向人的外向、力量、阳刚之美,“韵”则指向人的内在、情感、阴柔之美。因此,谢赫的“气韵生动”可以理解为凡有气韵的人必有生命活力,凡有气韵的人也必有韵致风度。无论是顾恺之重视客体对象的眼睛而刻画的“阿堵”传神,还是谢赫追求人物由外而内之整体“气韵”的艺术再现,都在强调中国绘画主客相融、物我合一的核心理念。

(摘编自孟繁玮《“墨气”、“墨韵”——山水画“墨”之独立审美的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顾恺之认为,画人比画山水、狗马要难,原因之一是人集中体现了精妙流转的内在“神韵”,而山水、狗马则不体现。
B.张彦远认为,画家要画出鬼神人物等的生动传神之处,不仅要画出其外形上的“传神”,更要画出画家的生命本质。
C.后世理论家都直接将谢赫“气韵生动”说和顾恺之的“传神论”等同起来,与后者是前者的直接理论源头有关系。
D.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谢赫的“气韵生动”说都主张人物画创作要遵循主客相融、物我合一的核心理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世说新语·巧艺》中顾恺之“益三毛”的故事,说明顾恺之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美的途径。
B.两则材料都论述了顾恺之“传神论”和谢赫“气韵生动”说的含义和意义,二者论述的重点也大致相同。
C.材料二引用《淮南子》中关于“君形”论的话,证明顾恺之“传神论”是受到“君形”论影响而产生的。
D.材料二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谢赫的“气韵生动”说对顾恺之的“传神论”的传承,论证充分有力。
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画家对客体“悟对神通”式的整体观照的一项是(     
A.北宋文人画兴起之后,画匠的地位一落千丈,正是因为其缺乏综合艺术素养而无法对客体进行精神和情感层面的观照。
B.宋代画家赵昌时常将花卉草虫置于泥坑中,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并在各种不同气候和不同的光线条件下捕捉并提炼其神韵。
C.画家对客体的观照不是照相机式的,而是有选择的,最终决定取什么、舍什么、强调什么,这些都是画家的一种感性选择。
D.宗白华说,艺术的创造是“模仿自然创造的过程”(即物质的形式化)。艺术家是个小造物主,艺术品是个小宇宙。
4.顾恺之感慨“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二说,谢赫“六法论”中的首要之法——气韵生动,对顾恺之的“传神论”加以更为艺术化的解读,请结合材料一作简要说明。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文学报道领域,舒晋瑜的名字是一块响亮的招牌。从业二十多年来,舒晋瑜坚守在文学现场,与作家、诗人、学者交心,同时又如猫头鹰般冷静而敏锐地洞察着文坛冷暖,写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人物特写、深度访谈和新闻报道。她把视线从作家延展到学者这一更具写作难度的对象上,描摹还原出周有光、马识途等29位名家大家的人生旅痕、思想历程与文化情怀,结集成《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下称“《风骨》”)。

②写人难,写学者、作家更难。舒晋瑜面临的挑战有三:他们的著述体大思精,如何理清其中脉络,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呈现?除了早年的曲折经历,他们的生活多是静态的书斋求索,如何写得生动可感?不同于对话体的你来我往,作为单篇文章,人、事、思想、情怀等如何在叙述中有机呈现,让各种要素如盐入水?这些都考验着作者的叙事艺术。

③在《风骨》中,舒晋瑜通过精准地点题、巧妙地设置篇章体例、合理地剪裁写作素材,克服了这些困难。

④拿到书后翻看目录,一眼可见的不仅是那些灿若星辰的名字,更有名字后舒晋瑜颇费思量的标题。如“我的观点在人家看来太新潮”,写出了百岁老人周有光“苟日新,日日新”的特点;“我的生活字典里没有投降二字”,写出了马识途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战士;“即使像蚂蚁爬,也要写下去”,凸显宗璞对写作《野葫芦引》的执着不弃;“全天候的诗歌爱好者和习作者”,强调邵燕祥与诗歌的须臾不可分离……作者没有从写作对象的学术成就和创作实绩入手,而是从他们的性格特质和精神气质入手,这就把与普通人颇有距离的名家大家拉到了读者面前。

⑤在每一章开头,作者用采访手记的形式记叙了自己与采访对象的交往,并以第一视角呈现出对其特质的观察。如在“草婴:像小草,更像战士”一章的采访手记中,舒晋瑜写20158月自己冒雨到上海华东医院看望草婴:“他正熟睡,面容苍白平静。我心里突然有一种冲动,想握住老人露在薄被外的双手。正是这双手,自1942年起陆续为中国读者介绍了众多苏俄作品,从肖洛霍夫到托尔斯泰,这双手,为中国读者推开了俄罗斯文学的窗户。”短短几句话,勾勒出时间的景深,一位饱经沧桑的俄罗斯文学盗火者的形象呼之欲出。《风骨》中涉及的主人公有29位,如何执牛耳而抓要害,写出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舒晋瑜恐怕是受到《世说新语》的启发。书中记载,人问顾恺之,为何画人不点晴?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而章节的标题和采访手记,正是《风骨》一书的点睛之笔。

⑥在编织素材和记述行文上,舒晋瑜做到了三重“互见”,一是同异互见,二是文史互见,三是生熟互见。

⑦所谓“同异互见”,是说书中人物的刻画摹写是于同中见异,于异中见同。譬如都是翻译家,许渊冲、草婴、居岸等人,在作者笔下,既有个性,又有相同的一面。许渊冲的特点是追求极致、有个性;草婴的特点是富于人道主义情怀,强调对译作中的人物饱含感情;屠岸的特点是强调不同批评观的碰撞阐发,要有“闻过则喜”的精神。但他们又都以真善美为最高的价值追求,都把翻译作为自己的终身志业,都秉持独立之精神,有着共同的知识分子气质。

⑧在讲述书中人物的生活史、学术史、创作史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穿插一段历史史实,时而引用一段传主原话,时而穿插一段轶闻趣事,时而点缀一段亲历见闻,既有历史还原,又有散文、小说之笔法,具有一般人物特写所没有的文学性,可视作“文史互见”。如写马识途接受美洲华人作家协会为其领发的“终身成就奖”时,竟然说自己的一生没有什么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原来,作者先抑后扬,这遗憾正是作家一直忙于革命、建设,而罕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

⑨《风骨》中收录的名家大家,多是如雷贯耳的大人物,很多都在报刊网络中高频率出现过,如何于熟悉中见陌生,考验作者的功力;而对于那些默默求索、社会知名度并没那么高的人物,又要于陌生中见熟悉。这种“生熟互见”也是舒晋瑜的叙事特色之一。譬如冯其庸是著名红学家,主持《红楼梦》的校注工作,新校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畅销几十年。读者印象里,冯是以红学家名世,但舒晋瑜却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挖掘了他在考证玄奘东归古道、多次深入甘肃和新疆的戈壁沙漠进行学术调查的经历。从已知到未知看似跨度很大的研究,却都与冯其庸“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挖掘的新资料”的研究方法有关,彰显了他重实践的学风。

⑩在舒晋瑜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当代学人的思想地形图呈现在我们面前。循人见精神,尽管书中的不少老人已经作古,我们依然可以从作者的讲述中,听到他们留下的空谷足音,看见中华文脉传承中的光风霁月。

(摘编自张鹏禹《一部摹写当代学人风仪与襟抱的用功之作》)

1.下列对文本第①段和第⑩段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晋瑜的名字是一块响亮的招牌”,“响亮的招牌”形象地说明了舒晋瑜在文学报道领域知名度之高。
B.“如猫头鹰般冷静而敏锐地洞察着文坛冷暖”,这一比喻揭示了舒晋瑜对文坛冷暖有冷静而敏锐的洞察力。
C.“当代学人的思想地形图呈现在我们面前”,用地形图比喻当代学人的思想,体现他们思想的丰富多样。
D.“听到他们留下的空谷足音,看见中华文脉传承中的光风霁月”,两个成语概括了《风骨》中人物的阅历。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是一部由舒晋瑜完成的合集,描摹还原出29位名家的人生旅痕、思想历程与文化情怀。
B.文章第②段介绍了舒晋瑜写作《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时面临的三大挑战,第③段领起下文④到⑨段的内容。
C.《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对29位知名人物轶闻趣事的穿插,既能体现人物学术精神的一个侧面,又增强了可读性。
D.知名度高的人物写出其陌生感,知名度不高的人物写出其熟悉感,这是《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的一大叙事特色。
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舒晋瑜将写作对象从作家延展到学者,体现了她勇于迎接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
B.舒晋瑜从《世说新语》中顾恺之画人不点睛一事中得到启发,设置了章节的标题。
C.现实中许渊冲等翻译家无法异中见同,但舒晋瑜却能发现并表现他们相同的一面。
D.舒晋瑜深入文学现场,是其《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4.写“改革文学”的旗手蒋子龙,作者并未平铺直叙,从他的少年时代讲起,而是如异峰突起般上来先讲了1975年《机电局长的一天》发表后遭遇的“检查风波”,蒋子龙固执己见的“硬骨头”风格如溢目前。
有人认为这一事例应该放在第⑧段中最好,请说明理由。
5.如果你校校长是全国知名校长,作为校报记者,你打算借鉴舒晋瑜写作《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的哪些方法来完成一篇以这位校长为对象的报告文学性质的文章?
2023-05-18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材料二:

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

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须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

艺术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理解,而是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的交流契合。读者读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融入了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灵智,所以便会感到特别亲切,以至神游其中,留连忘返。

钟嵘认为,好诗应是“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此所云“味之无极”也是众多诗人追求的审美理想。阅读含蓄深厚的作品,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我们总会感到它太丰富,太深邃。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去领悟、探求,把握它的全部,于是便会一次又一次去吟诵、涵泳,产生永不满足的“味之无极”的追求感、向往感。

从欣赏的角度看,“含蓄”之所以能成为美,就在于读者的心理投射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投射机制是指主体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为一种主观图式,外射到特定的客体上,使客体符合主观图式的心理机能。在读者投射机制的作用下,尽管诗里提供的是有尽之言,但获得的是“无穷之意”。中国诗学忌实、露、满、直,追求“味外之旨”。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将“欲露还藏”之情,“略加点缀”之景,在自己心中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是最精炼的文学体裁,它必须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包孕尽可能多的内容。诗人总是选择那些包孕丰富、含蓄深远的生活事件、生活场面来构思他们的诗篇,企望在“言外”建立一个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因而诗的精炼性总是和诗的含蓄性联系在一起的。善于含蓄者,不仅能以“有尽之言”达“不尽之意”,做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而且能使余意自显,不言而喻。杜牧的《过华清宫》旨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但它却未正面铺叙最高统治者生活如何糜烂,只写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万人的血泪和痛苦,换来的是杨玉环的轻微一笑。这一个镜头揭露得是多么深刻、有力!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则是涉及表现手法、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典是文人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意旨需读者通过典故的暗示去领会,因而具有含蓄的性质。诗人炼句、炼字,主要是为了语言的精警、生动,但有时也是出于对含蓄的追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马光赞其“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闹”字的使用,真可谓是含蓄蕴藉,意境深远。

(摘编自赵国乾《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含蓄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
B.含蓄的作品和浅露平直的作品相比,前者的审美意蕴更丰富,需要读者由表层到深层,一步步去发现。
C.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
D.诗人通过炼字可使语言精警、生动,作品也常因一字之力而境界全出,于精警之中富有含蓄意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举的《江雪》和《过华清宫》两个例子,都论证了诗歌的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
B.含蓄深厚的作品以有尽之言引发读者的探求、反复吟诵和涵泳,使作品达到众多诗人追求的“味之无极”的境界。
C.中国诗学追求含蓄,是因为读者都能够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D.材料二最后两节阐述了诗人在篇幅、选材、手法、炼字炼句等多方面进行的努力,以多样化的表现形态追求含蓄美。
3.材料二中说,用典可以使诗具有含蓄美,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4.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如何表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当代作家李敬泽说:“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和无数伟大的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4-26更新 | 1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这就要求当代作家在提炼和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进一步打开视野,培养历史感与世界眼光。历史感可以让我们在纵向发展中发现时代经验的新意,世界眼光可以让我们在横向比较中发掘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

在近年来受到好评的阿来《云中记》、梁晓声《人世间》、陈彦《主角》、胡学文《有生》等作品身上,就能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优秀文学的同台竞技。一些优秀长篇小说中,厚重历史与时代现实交织辉映,以文学叙事凝聚中国人的经验、情感与记忆,让人读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绵延赓续的精神追求和独具特色的诗性表达。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一方面对中国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面向广大的阅读世界,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生命史、情感史,发挥文学直抵人心的力量,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文学的独特光彩。

(摘编自李云雷《向新时代文学高峰迈进》)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当代作家应当如何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塑造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符合当下审美要求和时代要求的优质精神食粮?面对这些问题,当代作家要认识到其所肩负的使命,以传承和创新的思想激发新时代文学进步的动力。

中华民族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是文学创作的文化宝库,更是激励华夏儿女走好新长征路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才能坚定对创作的自信、对作品的自信、对文化的自信。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相结合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需求。因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创新需要找寻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并利用当下新的传播手法与策略,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还要求当代作家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共生互动。例如,许多文学报刊创办了专业性的文学订阅号,众多作家、文艺工作者推出了个人自媒体账号,与读者交流、推荐新作,形成了新时代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交流,使文学工作者与受众、文学作品与市场形成了互动的共生体。当代作家要抓住自媒体时代的机遇,在坚守文学本质的基础上,充分用好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以更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摘编自胡蓉《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学作品,形式可能不同,但能让人看到有关脱贫攻坚的人物故事,让人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B.生态文明建设等新命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代作家将新命题融入文学创作中,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
C.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在创作时,既能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更能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命史、情感史。
D.面对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追求,如何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是当代作家在创作时应努力回应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了新时代文学展开论述,但两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
B.新时代文学作品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因为作家没能深刻把握时代主题。
C.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优秀文学同台竞技,在文坛上绽放出独特光彩。
D.新时代文学创作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树立自信,实现文化传承。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的一项是(     
A.铁凝32岁发表《玫瑰门》,莫言30岁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当代青年作家在创作时应努力把握、诠释时代精神。
B.陈楸帆的科幻小说《后人类时代》给读者展现了未来新的科技因素怎样融入并影响人类生活,令人震撼。
C.中国网络文学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亮丽景观,如小说《庆余年》既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又从中体现出当代社会价值理念。
D.某美食博主用短视频作品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丰富的中华乡村文化生活,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典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假如你受邀参加“新时代文学高峰论坛”,需在论坛讨论环节对新时代文学发展提出建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6-09更新 | 1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