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1856366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达巷党人②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牢曰:子云‘不试,故艺’。

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子!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皮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文章:孔子所讲授的《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典籍。②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B.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C.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D.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根据死者生平行为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鲁哀公的“哀”为谥号。
B.在古代,尊卑有序也体现在称呼上。孔子自称名“丘”,弟子称其“仲尼”,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直呼学生之名。
C.《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D.《史记》中“世家”本是用来记诸侯之事,司马迁把孔子放入“世家”之列,足见对孔子的敬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有着广博高深的学识,而且对天道性命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当时既受到子贡、颜渊等学生的敬仰,也被达巷党这地方的人称道。
B.孔子学识渊博,有人获得一只野兽,认为不吉祥,孔子一看就知道是瑞兽麒麟,并由见到麒麟发 出“吾道穷矣”的感叹。
C.孔子臧否人物,观点鲜明,他赞扬伯夷、叔齐,批评柳下惠、少连,认为虞仲、夷逸清高纯洁,能够灵活弃官应变。
D.孔子根据史官的记载编写了《春秋》,尊奉周王室为正统,贬斥了自行称王的吴国、楚国的国君,因此受到后人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5.孔子编写《春秋)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宽饶初拜为司马,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①,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②犯上意。同列后进或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太子庶子③王生高宽饶节,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宽饶不纳其言。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④,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中书二千石⑤。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节选自《盖宽饶传》,有删节)
[注]①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 ②奸:同“干”。 ③太子庶子:官职。 ④刑余:指宦官,周、召:周公、召公,西周贤臣。 ⑤中书二千石:官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案行士卒庐室案行: 巡视,察看
B.多所称举贬黜称举: 提拔,举荐
C.皆恐惧莫敢犯禁犯禁: 私闯禁地
D.明主知君洁白公正洁白: 廉洁纯贞
2.2.以下六句话全都表现盖宽饶“刚直高节,志在奉公”的一组是
①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
②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
③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
④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
⑤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
⑥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
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⑥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宽饶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升任谏议大夫后,曾向皇帝检举揭发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及其父卫将军张安世居高位而无补朝政之事。
B.宽饶任司马一职时,善待士卒,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人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宽饶受到宣帝嘉奖,升任为太中大夫,巡察各地风俗。
C.宽饶为司隶后,刺举无所回避,与公卿贵戚结怨甚多;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意旨,因此他的职位不升反降,被同列及后进超越,对此他很是失意不快。
D.当时皇上正用刑法治国,重用宦官,宽饶却不识时务,仍对此上疏奏事,触怒皇上,虽有郑昌为其求情,也无济于事,最终宽饶引刀自刭。
4.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
(2)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
2016-11-18更新 | 8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建安初,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既不任用,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先主闻而恶,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

十九年,进围成都,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先主于是厚待靖。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大破渊军渊等授首。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大破渊军/渊等授首/
B.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大破渊军/渊等授首/
C.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大破渊军/渊等授首/
D.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大破渊军/渊等授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然之”的“然”与《劝学》中“𫐓使之然也”的“然”含义不同。
B.“一皆烧除”的“一”与《劝学》中“用心一也”的“一”含义不同。
C.“先主闻而恶之”的“之”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之”用法相同。
D.“先主于是乃厚待靖”的“乃”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正、孟达一起入川投靠刘璋,但不得重用,郁郁寡欢,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交好,私底下三人时常感叹跟着刘璋无所作为。
B.刘璋担心曹操收服张鲁后会威胁自己,在张松的建议下派遣法正前去迎接刘备,在面见刘备后法正为刘备取代刘璋建言献策。
C.郑度建议把巴西、梓潼的百姓迁移到涪水以西,焚烧仓库田野里的粮食,修筑高垒,深挖濠沟,可是刘璋并未听取他的建议。
D.法正深受刘备器重,在攻下成都之后,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在外统领都城及京郊地区,在内则为刘备的主要谋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2)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
5.法正不认可许靖,但还是劝说刘备重用他,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述。
2023-12-10更新 | 11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寔(shí),字仲弓,颍川许人也。出于单微,少作县吏,后为都亭刺史佐。而有志好学,坐立诵读。县令邓邵试与语,奇之,听受业太学。后令复召为吏,乃避隐阳城山中。时有杀人者,同县杨吏以疑寔,县遂逮系,考掠无实,而后得出。及为督邮,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远近闻者,咸叹服之。

后复为郡西门亭长,寻转功曹。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伦教署为文学掾。寔知非其人,怀檄请见。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侯常侍不可违。寔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伦从之。于是乡论怪其非举,寔终无所言。伦后被征为尚书,郡中士大夫送至轮氏传舍,伦谓众人曰:吾前为侯常侍用吏,陈君密持檄还,而于外自署,比闻议者以此少之。此咎由吾畏惮强御,陈君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者也。寔固自引愆,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旬月,以丧去。官复,再迁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县人户归附者,定辄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同官行部。吏虑有讼者,白欲禁之。寔曰: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有所拘。司官闻而叹息曰:陈君所言若自,岂有怨于人乎?亦竟无讼者。以沛相赋敛违法,乃解印绶去,吏人追思之。

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及后复诛党人,让感定,故多所全宥。

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拜公卿,群僚毕贺。赐等常叹:寔大位未登,愧于先之。及党禁始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遣人敦寔,欲特表以不次之位,寔乃谢使者曰:寔久绝人事,饰巾待终而已。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征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何进遣使吊祭,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共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五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其耻之
B.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
C.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
D.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时期。
B.传舍,是古代专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的场所。
C.期,服丧一年为期。服丧九月称“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
D.悬车,表示告老退居故乡之意,类似的词有“致仕”“乞骸骨”“告老”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寔有志于学问,身居都亭刺史副官,却是有空就坐着或站着诵读诗书。
B.高伦曾录用一人为文学掾,陈寔认为那人不宜用,就对外说是自己私自推荐的。
C.因为沛相乱收赋税,目无法纪,陈定明哲保身,便自己解职回乡,之后多次被沛相征召,他都推托没有去。
D.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院很赏识陈寔,在解除党禁之后,他们准备特奏让陈寔越级入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有杀人者,同县杨吏以疑寔,县遂建系,考掠无实,而后得出。
(2)寔固自引愆,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2022-07-03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