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4 题号:185653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器物审美”逐渐进入美学界的视野,这正是当下美学研究重要的“转向标”之一。器物审美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之上的审美,审美离不开实用功利性。由于器物审美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生活中实用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实用性远远超越了审美性,因此,器物审美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审美活动。

首先,器物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所需要的适用性、可用性,这是器物自身拥有的功利价值,是其存在的根由。因此它在形制样式的设计上,是实用性决定器物的形式,而不是审美的目的决定器物的形制样式。

例如,秦汉以后货币的主要形制是外圆内方,这主要是由制造铜钱的工艺决定的。铜钱采用熔铜铸钱工艺,浇铸出来后其边缘往往有毛刺,需要去刺磨光。为了大批量加工,工匠们就在铜钱模型中间开一方孔,把一串钱穿在方形棍子上以便打磨加工。另一方面,铜钱外圆内方又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空间意识、“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事之道,加之铜钱在几何形式上的对称之美、钱面上的文字艺术之美,为审美提供了可能。

其次,器物制造者在充分满足了器物的实用性之后,才去注重器物的审美品质。可以说,器物的审美特性是附着于、寄生于实用性上面的。

格罗塞说:“我们的定义曾经说过,艺术的努力是要由它的整个过程或者它的结果来引起审美感情……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定义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欲望而已。”原始民族的所谓“艺术作品”是后人进行的命名,或者说是后人从艺术角度进行的追认。实际上它们是原始先民出于巫术(宗教)、生产、生活等目的制造的器物。直至现在,人们制造器物也是实用为先,兼顾审美。这是器物制造同艺术品创作之间,在创作目的上的根本差别。

我们谈器物之美,主要是谈器物的实用形制或者说形式上显现出来的人类创造性的智慧,它表现为工艺技术之美以及器物装饰之纹样图式之美。当然,有的器物两者兼而有之,如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翠玉白菜”、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都在工艺技术和审美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统一。

任何器物都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品格,两者既有分别,又相互交织。起初,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而是出于宗教、礼仪、标识等要求,或者是制作者的心爱、喜欢。器物是制作者心理构思的实现、自身能力的证明,装饰过的器物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理共鸣基础上,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美的形式”。

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的器物被废弃,或丧失实用功能,为器物从实用对象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提供了可能,凝结在器物形式上的历史的、审美的功能逐渐凸现出来,如商周的青铜礼器、战国的竹简、汉唐的铜镜等。在现代,器物的社会价值明显分化为实用和非实用两种,但这两种价值又更加呈现出相互依存、彼此彰显的态势。一方面,那些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往往通过尽力增强其审美品格,在满足实用目的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来实现它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那些非实用性的、专供收藏或审美的器物,往往又复制器物原来的历史形制,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摘编自李社教、邱紫华《论器物审美的特性》)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器物制作的工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炫技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的美学追求。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反对炫巧争奇,如果器物一味追求制作工艺的精细繁琐,就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虽然对一些极为精湛的工艺技术有“鬼斧神工”的感慨,但这种制作工艺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美学所追求的。总体而言,工艺和装饰的“适度”,才是传统器物设计中所崇尚的“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

“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传统造物“工巧适度”美学思想的来源。儒家强调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立而不倚”,推崇一种不偏不倚的哲学,欣赏 “中庸” 与 “和” 的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认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对器物的美学评价。对于器物来说,“质” 和 “文” 分别指构成器物的材质和装饰。如果在器物的制作上过于强调材质缺乏装饰,就会显得粗野;如果太过装饰就会掩盖材质本身的美,因而显得呆板。只有克服了 “文胜质” 或 “质胜文” 的倾向,不偏不倚、中和适度,才会达到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文与质达到和谐统一、材料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时候,器物才会体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来。“文质彬彬” 作为一种审美的尺度,表达的是适度、适当的观点。在处理材料的工艺上,就美化和装饰而言,要把握好适当和适度的尺度,以两者的和谐统一为美。

(摘编自梁梅《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美学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对象的特性决定了器物审美的独特性,如果离开器物的实用性和功利价值去谈器物审美,往往会不得其要。
B.器物的审美价值是后期才具有的。工匠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在所造器物上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
C.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与制造追求 “工巧适度” 的 “中庸之美”,这表明中国哲学文化对器物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D.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雕塑,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特征,也表现出了工艺技术和纹样图饰之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罗塞认为艺术品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审美感情,从这一点来看,先民制造的各种器物,大都不是艺术品。
B.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些器物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这说明审美需求在器物审美中非常重要。
C.明代的圈椅之美,不仅在于榫卯结构的工艺,还在于其功能的舒适实用、材质的本色自然和造型的圆婉典雅。
D.古人提出 “白玉不雕,宝珠不饰”,强调的是自然之美,这符合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的器物审美主张。
3.下列材料,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古代先民制造的神器,下部大都有一个尖锐的圆锥,因为他们大多以狩猎或游牧为生,流动性强,圆锥形方便随时随地插入土壤中祭拜。
B.国家博物馆中的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两耳四足,雄伟庄严,充分体现了对称感和平衡感,从美学角度看,这是器物形象的重要表征。
C.明代的黄花梨四出头扶手椅,追求木制家具本身的美,简厚精雅,“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将器物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完美统一。
D.中国建筑与自然背景取得完美的协调,而且用高耸天际的层楼飞檐及环拱柱廊、栏杆台阶的虚实节奏,昭示出这一片山水里潜流的旋律。
4.故宫推出两大类文创产品,一类是馆藏书画瓷器的复制品,另一类是朝珠耳机、宫门箱包等生活用品。这些产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销售火爆。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5.关于器物审美,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有一致性。请结合材料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

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治国顺乎民性,修养生息。治身以学养性,行循自然。

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

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

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济众”。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己之间。

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孔子既强调“克己复礼”,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

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惑”“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仁与行,必须落实于精神与生活之间。

综上所论,“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选自光明日报《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有着悠久的知识分子传统,可以在儒道文化中找到根源。儒家知识分子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儒家传统文化深刻地形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给他们的性格特征、价值理念、精神人格等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具体来讲,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三是儒家知识分子对自我修养的极端重视。

以上可以说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上的正能量,但是儒家文化也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忠君硕圣意识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奠定了儒家士人忠君的理念,君王如果不行仁政,士人臣子只能劝诫、谏言,无论如何不能有不忠之心。

如果说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士人成为立法者和合作者,那么道家思想则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带有更多的避世者和逍遥者的色彩。

首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使士人在不得志之时可以避世者自居。从积极的一方面说,“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但是另一方面,道家的“无为”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道家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使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审美自由人格的塑造。与儒家重视社会伦理不同,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道家对审美自由境界的追求影响了无数在儒家仕途上艰难前行的士人,从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到钟情山水的谢灵运,从旷达超然的苏东坡到一心报国的陆放翁,道家思想成为儒家最好的补充,为士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入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和苦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平衡和慰藉,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分裂的人格”弥合起来。

(选自人民网《儒道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具体方法不同,但二者立足点相同,因此构成辩证性关联。
B.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二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影响均利弊共存。
C.儒家思想易使知识分子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导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为避世者和逍遥者。
D.儒家重视社会伦理,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心灵自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儒道文化二者的关系,不过材料二论述的重心在于强调儒道文化对知识分子的负面影响。
B.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和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
C.仁,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并平和面对逆境。
D.儒道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古往今来士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的矛盾与纠结,安抚了他们的心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能诠释“儒道融合”的一项是(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C.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D.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4.作为当代知识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21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家国情怀主要指对家庭—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其核心内涵是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基于家国情怀的家国同构理念则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

殷周时期,古代中国就形成了比较稳固的血缘宗法制。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的父系家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构成了当时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古希腊在使用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原始的集体协作生产逐步被家庭个体生产代替,继而通过瓦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而步入文明社会旅程。古代中国在使用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则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乃至增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及其作用,并借此进一步发挥了集体协作的力量,通过发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踏上文明社会发展道路。

殷周以至春秋的所谓邦、国等,实际是由以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父系氏族首领,首先要具备优良的德行和才干,并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所建树,又借此在本氏族、本部落及部族中得到认可、赢得地位和权威后,才能进一步联络和团结其他氏族、部落、部族,逐步拓展邦国疆域以一统天下。这种由家而国的社会进程,推动了人们对家庭、家族、宗族及其人伦关系的高度重视,逐步促使人们形成了爱家、爱乡、爱国情感交织的民族心理,也从源头上为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

在血缘宗法制作用下,不仅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而且两者的传承方式也如出一辙,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是同一回事,社会也自然地形成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就是孔子竭力维护和推行的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个思想在《礼记》里被简要归纳为五止十义,其核心为以君臣、父子的关系为主干,以臣、子的责任或义务为重点。其中,孝是忠的基本表现,忠是孝的重要内涵,也是孝的具体形态,体现的是家与国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就此而言,朝廷的为臣之道与家庭的为子之道,分为异途,实为一理。一方面,家兴可以影响国运: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乱则不免家丧: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吕氏春秋》)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家国同构理念确乎深入人心。

总之,萌生于殷周时期的家国情怀,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到心怀天下、报效国家,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推己及人,并由家及国拓展和上升为积极济世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要求。它有力地促进了个人、家庭与社会、国家的良性互动,数千年来,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钱念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同构”基于家国情怀,它以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为核心内涵,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
B.古代中国发展为文明社会,得益于使用了铁器等生产工具以及由此带来的、以小农经济形式为基础的农业社会的发展。
C.“由家而国”的社会进程,推动人们高度重视家庭、家族、宗族及其人伦关系,为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关系。
D.儒家思想中,孝和忠的关系体现的是家与国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因为孝是忠的基本表现,忠是孝的重要内涵和具体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周至春秋时期父系氏族首领的成长历程,证明那时的邦、国等是由以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的。
B.文章引用的《礼记》《大学》《吕氏春秋》中的词句,对理解家国情怀的产生发展与儒家思想影响之间的紧密关系有引导性。
C.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在使用铁器等生产工具后生产与发展情况的对比,表现了古代中国形成较稳固血缘宗法制的历史独特性。
D.文章末段简要回顾了家国情怀的发展历程,指明其积极济世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要求,具体阐述了家国情怀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步入文明社会旅程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在生产中使用铁器等工具,就能够带来原始公社的瓦解和家庭私有制的发展。
B.“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和“一国仁,一家兴仁;一国让,一家兴让”都是对家运与国运互相影响的解读。
C.宋代陆游《示儿》诗所传达的复杂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正是“家国同构”理念深刻影响中国诗人文化心理的体现。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要求,同“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在家国情怀方面具有一致性。
2021-01-23更新 | 1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期以来,散文的文体地位得以提升,但“散文美学”体系中有不少问题雷要厘清,其中关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就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话题。散文在强调抒情之外,应有更开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表达。

现代散文诞生以来,“抒情性”“自叙传”等文体特征在散文创作和理论表述中得以确立。“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并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如散文研究学者林非所言:“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但是,过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质疑。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我觉得感伤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情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

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散文与新世纪的非虚构文学拓宽了散文的主题表达和艺术空间。前者在个人话语与公共领域之间找到衔接点,扩大写作领域;后者寻求散文与其他文体技巧之间的沟通,开阔了艺术视野。

不过,散文的艺术规范是作家劳动与读者阅读共同达成的,散文的变革应致力于完善、深化散文的艺术表达,营造出纯正的“散文味”。散文创作要有未来,创新是生命力。需要警惕的是在创新的氛围下出现瓦解现当代散文基本艺术规则的倾向,比如破坏散文的“真实性”原则,这就等于动摇了散文文体的根基,将让读者对这个文体失去信心。

好的散文作品,情感充沛而节制,理性思考始终在场,有着哲学沉思的气质,在宁静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天地、世界、人性的观察、感悟与思索。

(摘编自于祎《“挺大的人,何必说小姑娘似的话”——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的散文在写作实践、传播、接受、批评等环节皆产生重要变化,散文的航道拥有了明显的转折曲线。“思潮的弱化”与“叙事的转向”构成新世纪以来散文的两个关键词。

21世纪以来,散文在总体走向上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潮,这在作家队伍的多样性、作品数量的丰富性、图书市场上的热点持续等方面皆有所体现。而在具体弧度上,则呈现出由“山地”向“丘陵”过渡的形态,决定这一走向的主要因素在于思潮的弱化。散文思潮的弱化,是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较而言的。那个时期,对于三文来说是一个触底反弹的历史时期,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学者随笔、女性散文等思潮接踵而至。其中有的在思潮的纵深性上,比如历史散文与女性散文,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依然持续深入。只不过,21世纪以来的散文思潮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在思潮的延展和深化方面,皆存在不足。

理论界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完成了对诗化模式及“形散神不散”观念的清算和整理,不过,空洞的抒情在当代散文的退场,则是在新世纪之后完成的。“叙事的转向”在乡土散文、历史散文等题材领域中普遍确立,叙事成为当下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作为跨世纪的散文思潮,肇始于1998年的“新散文”在推动散文整体性的叙事转向上开启了先河。作家将经验叙事推向某种极致,这也是一种文体实验过程中矫枉过正的必然结果。他们在强调个人化的叙事过程中,借鉴了小说的复调手法、电影的镜头化叙事方式、现代话剧中语言传达的动作性,以繁复的场景化叙事和大量的细节描写,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总体而言,经验和事件的叙述取代了片段化、印象化的处理方式并成为主流。

“新散文”的叙事转向,在实践层面全面铺开。在更多的新锐奖项中,叙事作品占有绝对的比例。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散文为历史材料与个人感悟的结合体,那么,21世纪的历史散文有了明显去个人感悟化倾向。他们在甄别历史材料和处理历史细节上更加用心。王开岭的《一个守墓家族的背影》、王充闾的《用破一生心》等作品,叙事方面的感染力明显加强。而在乡土散文类别中,知识性、感悟性的散文随笔尽管普遍存在,但业已偏居一隅。一批乡土散文作者,对于各自故土的书写大多以系列形式展现出来,而场景叙事也成为这批作家常用的手段。

(摘编自刘军《叙事性赶走了空洞的抒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散文中的“抒情性”,散文创作者和研究者都无异议,但过分倚重抒情受到了质疑,有人认为它把散文的范围弄狭窄了。
B.新时期至今的散文创作成果突出,不仅拓展了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还出现了多种散文创作潮流。
C.21世纪以来的散文创作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较散文“思潮的弱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D.21世纪的历史散文加强了叙事方面的感染力,涌现了王开岭、王充闾等优秀作者,而乡土散文走向衰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期以来,虽然散文的文体地位有了提升,但是有许多问题并没弄清楚,而过度抒情是其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B.“抒情性”是散文的文体特征之一,但抒情无法表达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让散文创作的空间受到了影响。
C.21世纪以来,“思潮的弱化”使散文作家队伍、作品数量在具体发展弧度上呈现出由“山地”向“丘陵”过渡的形态。
D.21世纪后,散文空洞的抒情状态得到解决,而叙事成为“新散文”的显著特点,这是散文发展的必然结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21世纪以来散文“叙事的转向”的观点的一项是(     
A.散文创作者强调个人化叙事,借鉴小说复调手法、电影镜头化叙事方式来写作。
B.21世纪以来的散文在写作实践、传播、接受、批评等环节皆产生了重要变化。
C.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学者随笔、女性散文等在进入21世纪以后依然持续深入。
D.在21世纪的乡土散文类别中,各类知识性、感悟性的散文随笔仍然普遍存在。
4.“挺大的人,何必说小姑娘似的话。”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散文创作应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2022-05-07更新 | 2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