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18565894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儒家经典《礼记 ·经解》中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与人格培育之间的关系,如下一段最有价值:“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这段话涉及文学价值的多个方面。“多识”句讲学《诗经》可以博物、了解自然,“可以观”承认读《诗经》可以观察和了解社会,“可以群”强调文学在凝聚群体方面的功能,“可以怨”是说诗人在困境中能表达真实情感。

就“诗教”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而言,“可以兴”最有价值,它承认文学可以兴发人的生命,使人的生命状态获得积极健康的情调。孔子说“《诗》可以兴”,实际已经触碰到文学一个最本质的功能,即审美地培育人格的作用。明代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他解释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强调诗歌“发其 志”的人格启发意义,并特别强调诗歌适应儿童“草木萌芽”的生命特点。如此的“诗教”才可真正起 到“趋向鼓舞”、令人“中心喜悦”的作用,亦即“诗可以兴”的作用。

(摘编自李山《“诗教”的启迪》)

材料二: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电子传媒的时代,我们又称之为“读图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电影、电视、图画充斥着孩子的生活,确有激发他们想象力的作用,但这种想象毕竟是直接的、确定的、图像化的,是类型的、程式的、固定化的。这就产生了读图时代和非读图时代的区别。在非读图时代读文,譬如大家同去看一本书《红楼梦》,一百个人去看, 一百个人想象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去看电影、电视就不一样了,大家看到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是完全一样的。而读图则不同,图画会产生一种强制性,让接受者失去自我创造和独立想象的空间。这就产生了一种可怕的隐忧,读图会使儿童的精神想象没有了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这也就是读书和读图的根本区别。读图的这种缺陷,最终会导致孩子们的想象力日益缺失,这是非常严重的后果。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挽救想象力的缺失,就必须恢复诗教的传。因为诗与视觉艺术有一种本质上的对抗性,它可以激活孩子自身潜在的本原的精神自由与想象力,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个体生命的发展,而且对整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何况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一个民族,只有有了想象力,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创造力,才会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王宜振《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诗教》)

材料三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学者呼吁诗教的回归,如钱理群曾说过:“这不仅对儿童生命个体的终身发展,而且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诗教关乎个人成长, 关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振兴,所以诗词教育应该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一是要重视诗词课外积累,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优秀的诗词中蕴含人生哲理、道德观念,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传递着努力奋斗的精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着独特的人生体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补充相关诗词,组织与诗词有关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诗词积累。二是要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文化创新。为了提高学生感悟、鉴赏诗词的能力,需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可以借鉴传统诗教的一些方法,比如吟诵;也可以吸收当代心理学的理论来创新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句,在吟诵中感受诗韵,在情境中感悟诗境,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摘编自孙雅妮《浅论传统诗教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于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特别强调了其中的“兴”,认为它触碰到了文学一个最本质的功能。
B.材料二认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如果儿童不读诗,就没有想象力,则我中华民族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材料三指出,由于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未能得到传承与弘扬,不少学者呼吁诗教回归,以便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D.三则材料虽然出处不同,但话题是相同的——都围绕“诗教”进行论述,具体写作目的也相同——都倡议恢复诗教。
2.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3.某高一语文教师打算每节课补充一首优秀古诗词,尚在犹豫,请你依据上述材料陈述几条理由以坚定其信心。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之一是观察和研究的内容有重叠,都包含人类未加干预的自然事物,因此都含有自然知识。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讲到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便直白阐明了多识的判断标准中就包含鸟兽草木等自然知识。联系之二是研究的方式方法基本都是观察、记录等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物学自不待言;而西方自然志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是与自然哲学相对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注重对具体的事物的具体考察,而不是研究事物的一般本质。作为唯象研究,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工作,而非观念演绎,可见西方自然志也是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之间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观察研究对象的范围、目的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首先,中国传统博物学的研究对象为,既可以是自然物,亦可以是人工物,包括了世间万物,甚至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在内,而西方的自然志只记录描述自然物。其次,中国传统博物学内含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与儒家理念相一致,而西方自然志专以认识自然为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在目标和主旨意趣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显明。

(摘编自王莹《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的差异》)

材料二: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阿来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对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贴梗海棠一章,记录了初春不同颜色的海棠: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短短几句,用拟人手法写出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用颜色对比寓意热情与娴静的性格,灵动可爱。科普类博物书写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三:

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渊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博物概念的再度兴起,与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关。作家关注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是对生态的回归,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的生态思维。还有一些物的书写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这些书写在介绍新鲜事物的时候,更多的带有一层焦虑和担忧,是现代性反思的延伸。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王安忆的《天香》中关于物的书写就有此意味。物同时是人的延伸,是人的情感的寄托与归宿。当然,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滑向一种物欲。诸如《小时代》一类的青春写作等,充斥着对物的大量细致的描绘。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知识填塞进文本,却表达不了文学的意义。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学,也是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普类博物书写十分不易,因为它往往需要作者进行多年科学研究,还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B.《萤火虫在中国》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生动讲述知识,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精心的描述。
C.博物写作不同于既往的生态文学;前者强调让大自然本身“说话”,后者则更强调“代自然立言”。
D.古代小说家在写作中也会有博物书写的内容,如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进行比较,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条理清晰。
B.材料二通过正面论述,从不同书写类型,用具体实例,论述博物书写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C.材料二论证了博物写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材料三从反面论证了博物书写的创作原则,两则材料关系密切。
D.材料三中的反面论述,批评了文学作品中博物书写的不良写作倾向,是对作家们的善意警醒。
3.下列选项,不属于“博物书写”的一项是(     
A.法布尔的《昆虫记》用动物学家的知、文学家的思,为一百多种昆虫书写了“十卷大部头的书”。
B.沈从文的《边城》中写到茶峒方言、碾坊、龙舟、渡船、虎耳草、吊脚楼等湘西特色的内容。
C.林棹的《潮汐图》中普及了很多岭南的方言、地方风物、动植物乃至欧洲博物馆学等知识。
D.茹志鹃的《百合花》以百合花被子、毛竹、野菊花、秋庄稼等展示富有地域特征的农村风貌。
4.博物书写的价值与隐忧分别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三进行概括。
2023-07-14更新 | 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异声。一曰手箸留曰揖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而字最早书写为,古同,意为谦让。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如周代宾礼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民俗化。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揖者,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晚辈拜见尊长有揖而退”“揖而坐”“趋进揖”“揖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手势以及躯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揖拜之礼自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揖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礼》,规定朋友相见时彼此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揖礼。1949年建国以后,从官方到民间,揖礼逐渐消失,握手礼取而代之。

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的接触容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期间。相比之下,非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统的礼俗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态度。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礼俗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国家讲究礼制而不至于脱离俗情,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必先究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礼俗融合的社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的重要路径。

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姿势与手势,可参考清代流行的拱手礼甚至进一步简化,以保留其谦让、友好和尊敬的含义为重。另一方面,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

(摘编自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揖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揖让之礼是深受古人重视的传统交往礼仪,尽管其确切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但在周代已有文献记载。
B.古代揖礼类型繁多,手势不尽相同,根据场合吉凶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等形式。
C.广义揖礼的身体表达并不局限于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的动作,也包括了叉手、拱手、抱拳、肃拜等姿势。
D.传统揖礼在历代政权更迭中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流变,是应被重估价值、合理取舍、着力复兴的文化资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种礼仪在历朝历代常常搭配使用,这些搭配丰富着揖礼的运用范畴,深化着揖礼的积极意义。
B.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礼俗体系受到西方礼俗文化冲击,揖礼自此逐渐从官方和民间视野中淡出。
C.近代握手礼与揖拜之礼的斗争,隐含着社会文明场域内“平等观”与皇权等级秩序之间的较量。
D.推广揖礼不但要发挥官方引导作用,还应拓宽渠道,鼓励在B站、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的创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清代诗人汪缙以诗句“揖让看闾里,诗书慕搢绅”表达了他在灾荒凶年后出门见到平民百姓作揖礼让时的欣慰之情。
B.林语堂《论握手》一文曾言:“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C.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新春“福”字,向全球网友作揖拜年。
D.浙江省衢州市致力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文化IP,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
4.论证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虚拟论敌”,在对其驳论的过程中推出相关论点。根据本文的论证逻辑,对下表中的虚拟论敌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虚拟论敌本文论据本文分论点
A《唐语林》对宋代流行“祇揖”的记载:《吕氏乡约》对揖礼详细规范的记载揖礼在古代也是民间乡里的日常礼仪
B明太祖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强化揖礼传统揖礼对尊卑贵贱的区分并不显著
C手部接触容易传染疾病:韩少功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等优点握手礼存在局限性:揖礼相比之下有显著优势
D赵世瑜教授的言论礼乐文明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A.揖礼在古代只用于贵族间交往。
B.古代政权曾弱化揖礼传统。
C.握手礼比揖礼更有优越性。
D.揖礼体现的礼文化在当代已过时。
5.请运用本文观点,参照示例,简要阐释下列材料中揖礼的意义。

【示例】材料: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

阐释:李白用“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

材料一: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阐释一:

材料二:24年2月2日,小年之际,庆云县邀请外国留学生体验庆云过大年活动,留学生体验穿汉服、乘马车等活动,感受浓浓年味和当地节日文化特色。外国友人穿上汉服,学习揖礼,体验传统之美。

阐释二:

2024-02-25更新 | 2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箸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慕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比较中西古建筑后,提出许多国人觉得中国古建筑难以与人一较高下,作者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角度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2021-07-14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