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185660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白色污染”指破损残留的农用薄膜、塑料包装袋没有被及时收集清理,残留于耕地中,或四处飘散导致的污染现象,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由于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多为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其自然降解周期需二、三百年时间,危害非常大。逐年积累的农用残膜会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甚至导致牲畜误食,引发死亡。若把废塑料直接填埋,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会渗出而导致地下水的污染。塑料垃圾焚烧则会产生二恶英、氯化氢等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危及人体健康。

(摘编自《科普动画解密“白色污染”》)

材料二: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更加有效,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方案》部署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的主要任务。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包括积极推行塑料制品绿色设计、持续推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减量、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包括加强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和清运、建立完善农村塑料废弃物收运处置体系、加大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提升塑料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大力开展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包括加强江河湖海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深化旅游景区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塑料垃圾清理整治。

(摘编自《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动白色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材料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因此,塑料污染治理既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又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大者”。在强烈的社会需求下,关于塑料污染治理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基材料脱颖而出。

生物基材料是以玉米、木薯、秸秆等农作物或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经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形成一种叫作聚乳酸(PLA)的产品;再将其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各种替代传统石油塑料和石油化纤的制品。这种材料可制成各式各样的塑料餐盘、饭盒、包装袋、地膜等,甚至还有被褥、服装、口罩、空调外壳等。它们不含双酚A和甲醛,焚烧时不会释放出氮化物、硫化物等有毒气体;在堆肥条件下,可在半年内经微生物作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且用于纺织品时,还亲肤防潮、抑菌抗螨、阻燃防火。

特别在“双碳”目标下,数据显示: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比石油基材料减排80%~90%。正因为这些特性,该生物材料被业界誉为“高分子材料领域新的产业革命”。光明前景正在不断铺展,但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不可否认,塑料污染非“一日之寒”,治理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应对塑料污染:生物新材料的破题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塑料袋为人们购物和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也会造成“白色污染”,因为废塑料是一种难降解的垃圾,随意丢弃会污染环境。
B.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多为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自然降解的周期比较长,为200~300年,危害非常大。
C.破损残留的农用薄膜对土壤、农作物、牲畜等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废塑料如果直接填埋,其中的细菌、病毒等会污染地下水。
D.《“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部署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的主要任务,并提出,到2025年会全面完成塑料污染治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塑料污染治理是关乎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在塑料污染治理过程中,生物基材料脱颖而出,这是一种生物新材料。
B.生物基材料有焚烧时不会释放氮化物等有毒气体和用其制成的纺织品亲肤防潮、抑菌抗螨、阻燃防火等优点,是一些石油基材料的替代品。
C.以玉米、木薯、秸秆等农作物或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降解周期为半年,是当前降解周期最短的材料,可制成塑料餐盘、地膜等。
D.生物基材料的碳排放量要远低于石油基材料,因此该材料的使用被誉为“高分子材料领域新的产业革命”,但白色污染治理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3.关于白色污染的治理,可以推行哪些有效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它是由地球上生命以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是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人类的生存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意义难以估量。因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一项全球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宣言,目的是为了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了生物多样性的固有价值,尽最大可能维持、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生物物种多样性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隔离程度造成的。许多热带岛屿和其他一些陆地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地理位置相对孤立,境内地表复杂,使得这里生存的生物种类最多。

自从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原因,难以计数的生物已经灭绝,现存的500-1000万种生物仅是过去曾经生活过的几十亿种中的少数幸存者。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由此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弥补的。这不只是直接减少了人类可利用的生物资源,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一般认为,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存条件的其他10-30种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基础,生物等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保护不力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因此,采取有利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物物种的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
B.生物多样性是在漫长的演变进化中,由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几十亿年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群体的总称。
D.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热条件、地形以及地理的隔离程度等因素,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地球上多数生物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C.生物资源的利用必然导致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其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
D.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就会使10-30种生物物种灭绝,从而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物资源越来越少。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
B.《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订,将使现有的生物都得到充分的维持、保护和利用。
C.由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布不均的原因得知,沙漠和极地地区的生物物种比较贫乏。
D.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培育动植物的新品种,弥补物种的缺失。
2016-11-18更新 | 7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衣服嘛,多穿几天又不会破……据宇航员回忆,他们在太空中平均一周才换一次衣服。听起来虽然是个懒人的办法,但在太空旅行中,这还真是无奈的选择。

②首先,空间站里根本没有那么多富余的地方用来放衣服。其次,将0.45千克货物从地球送到空间站,要花掉5000美元至1万美元,因此,每次只能优先运送食物和重要的科学仪器等物资。

③其实,不换衣服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卫生。因为在太空站里,衣服不像在地球上那么容易弄脏。在太空中,宇航员生活在温度恒定的环境中,而且在无重力的情况下,活起来也不会耗费太多的体力,所以,宇航员很少出汗。

④但是,为了防止肌肉在这种没有重力的环境下萎缩,宇航员还是需要做些体能训练的。因此,他们贴身穿的衣物仍然得定期更换。只是,这些衣服坚持的时间比在地球上长多了。

⑤既然不能洗,换下来的脏衣服也就只好堆在空间站里,等待变成太空垃圾。然而,当宇航员们结束任务、准备返回地球时,这些越堆越多的脏衣服就又要冒出来找麻烦了——宇航员是乘坐航天飞机回家的,在这些专机上,除了宇航员和他们的私人物品,还得带上很多实验仪器、记录资料……空间有限,哪儿还有给脏衣服留的地方?

⑥可是,把这么大包的脏衣服都丢在太空中,简直就是给地球人脸上抹黑嘛。最后,科学家们终于想出了好办法。

⑦原来,俄罗斯的航天局研制出了一种无人驾驶的货运太空飞船。这种飞船是一次性的,当它把宇航员需要的货物运到空间站之后,宇航员们就把空间站里堆积的垃圾装进去。而这种飞船会根据设定好的程序,自动返回地球,当它飞进大气层之后,会自动烧毁。这样,脏衣服就可以和其他太空垃圾一起,化为天边的一道流星啦!

⑧一位俄罗斯宇航员想出了一个另类的主意。

⑨他到达空间站后,想在那里种些蔬菜,但太空里没有土壤。于是,他想到把自己换下来的旧衣服缝制成球形,将一些碎纸巾、纱布头之类的废物填充在里面——嗯,你在大街上可能见过那种只浇水头上就会长出绿草的小人吧?那个就是用填充了锯末的纱布缝成的。这位宇航员利用的就是这个原理。做好这些废料球之后,他再把种子放在里面,浇水种植,很快种子就发芽了。看来,这位宇航员的环保意识真是够强的,把废物利用的精神都发扬到太空里了。

⑩为了减少太空垃圾,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细菌分解是一个很不错的构想。根据一些学者的设计,细菌不但可以分解掉包括脏衣服在内的垃圾,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热量和一些化学物质。宇航员可以把它们利用起来,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在太空中使用。但这种设想以现在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实现。不过在不久的将来,当人类考虑移居到太空中生活时,这个设想可就要起大作用了。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是(     
A.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空间站根本没有那么多富余的地方用来放衣服。
B.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空间站每次只能优先运送食物和重要的科学仪器等物质的原因。
C.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宇航员的旧衣服非常适合在太空中种蔬菜。
D.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宇航员用旧衣服种蔬菜的原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够准确的是(     
A.在太空中,宇航员生活在温度恒定且无重力的环境中,活动起来耗费体力不会太多,因此他们很少出汗。
B.宇航员在空间站里换下来的脏衣服,他们结束任务、返回地球时,由于乘坐的航天飞机空间有限,没有把它们带回地球。
C.俄罗斯航天局研制出了一种一次性的无人驾驶的货运太空飞船,这种飞船会根据设定好的程序在返回地球途中进入大气层后自动烧毁。
D.科学家已经利用细菌把包括宇航员脏衣服在内的太空垃圾分解,将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和化学物质作为新的能源在太空中使用。
3.下列对文章说明顺序的判断,正确的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D.程序顺序
2023-08-13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然界中每一种生命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繁荣自己的种群,植物的种子集中于亲本植物附近会加剧竞争和加速死亡,为了寻找适合定居和生长的生境,开拓和占领新的领地,在种子成熟的季节,大自然会顿时喧闹起来,植物们迫不及待地一展才华,施展着各自的看家本领,为种子准备一次奇妙的旅行。

果实是被子植物的传承策略和手段,它们是献给种子传播者的报酬。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形态与结构上的变化外,还伴有复杂的生理变化。果实的色泽与果皮中所含色素有关,里面主要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含量与种类不同,果实所呈现的色泽也不相同。通常较强的光照与充足的氧气,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果实向阳的一面往往着色较好。果实质地逐渐由硬变软,原因是果皮细胞壁中可溶性果胶增加,原果胶减少,使细胞间失去了结合力,致使细胞分散,果肉松软。成熟果实的气味的主要成分包括脂肪族与芳香族的酯,还有一些醛类,比未成熟时更为丰富。柑橘中有60多种香气成分,葡萄、苹果中则有70多种。植物果实的颜色、质地、气味会促进动物嗅觉的发展,最终吸引动物食用。

不会咀嚼的鸟儿们是植物种子旅行的上上之选,很多植物在种子成熟时果实由青色变成显眼的红色或者黑色,硕果累累的果树成了鸟儿们举行盛宴的殿堂,各路食客纷纷相聚。经过一番盛宴的招待,鸟儿们带着成百上千的种子飞翔到很远的地方,果肉会被消化吸收掉,但是无法消化的种子则会被鸟儿们排放到远方。

除此外,种子还会自己插上飞翔的翅膀,驭风而行。风无处不在,为植物提供了名符其实的顺风车,聪明的植物们当然不会放弃这一大自然的恩惠。兰科植物的种子以小而闻名,当种子成熟时,果荚开裂,轻微的空气流动就能将这些种子带向数公里外的地方。

勤劳的植物喜欢自力更生,它们进化出特殊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在特定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机械力量就能够将种子很好散布出去。我们常见的豆荚在种子成熟时,湿果皮失去水分,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太阳的烘烤下,会在果皮上产生不均匀的应力,当应力达到一定阈值时,果皮在缝线上突然打开、扭转和炸裂,种子就会像飞出枪膛的子弹,被弹射到远处。

(节选自张家荣、亚吉东《种子的生存智慧》)

材料二:

种子传播是决定植物种群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过程。许多研究表明,70%~90%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植物,其种子都是依靠脊椎动物进行传播,尤其是鸟类。这是因为鸟类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消化道中的植物种子能伴随其移动距离的增加而被传播到适宜萌发的微生境中,并占据新的生态位,扩大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从而降低子代与亲代间对光照、水分和营养等资源的竞争,减少后代因密度制约效应造成的死亡率。

(节选自汪国海、李福燕等《食果鸟类对秋枫果实的取食和传播研究》)

材料三:

植物的传播和繁衍是通过繁殖体实现的,繁殖体经由多种媒介作定向或非定向运动散播到远离母体的区域是固着植物实现物种迁移的主要方式。植物繁殖体自母体脱落后,在多时空尺度中发生的输运过程是其完整生命周期中最为基本的生态动力学过程,在植物个体的生存、生长及繁衍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发生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能增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并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对植物种群及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动态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对掌握植物物种的延续、进化以及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繁殖体传播方式在动力机制上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传播,主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重力与植物自然弹射力,具有路径单一与传播范围小的特点;被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运动的生物与非生物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及路径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风媒、水媒及动物媒传播。

(节选自曾玉红、刘小光等《植物繁殖体水媒传播研究进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自己的方式来繁荣自己的种群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而让种子“旅行”就是植物的独特方式。
B.被子植物用自己的果实回报那些帮助自己传播种子的动物们,自己的种子才得以离开亲本植物远行。
C.“大自然会喧闹起来”“一次奇妙的旅行”“各路食客纷纷相聚”等语言生动形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风、水等传播媒介能使种子的传播范围更广,路径更多样,因而成为植物种子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3.植物种子在传播过程中有哪些智慧?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2022-11-08更新 | 3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