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康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4-02 4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

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大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得到精英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

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

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

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

(取材于施爱东《故事法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蒙文学要想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
B.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和否定,不仅出于审美的目的,也出于启蒙的目的。
C.处于贫富不同阶层的人们,往往对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不同,前者热衷,后者嫌腻。
D.能够满足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的民间根基难撼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王国维的论述,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的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
B.文章对比了精英阶层和下层百姓对大团圆故事的不同态度,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
C.作者认为,对于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我们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
D.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审视并探讨了大团圆式文艺作品对普通民众生活具有的意义。
3.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A.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
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C.大团圆结局、悲剧之喜剧结局使本已走向寂灭之境的个体又重新回到生活之欲,这意味着重陷于“眩惑”的泥坑。(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D.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
2022-06-21更新 | 322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2届东北三省三校(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白色污染”指破损残留的农用薄膜、塑料包装袋没有被及时收集清理,残留于耕地中,或四处飘散导致的污染现象,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由于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多为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其自然降解周期需二、三百年时间,危害非常大。逐年积累的农用残膜会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甚至导致牲畜误食,引发死亡。若把废塑料直接填埋,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会渗出而导致地下水的污染。塑料垃圾焚烧则会产生二恶英、氯化氢等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危及人体健康。

(摘编自《科普动画解密“白色污染”》)

材料二: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更加有效,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方案》部署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的主要任务。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包括积极推行塑料制品绿色设计、持续推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减量、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包括加强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和清运、建立完善农村塑料废弃物收运处置体系、加大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提升塑料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大力开展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包括加强江河湖海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深化旅游景区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塑料垃圾清理整治。

(摘编自《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动白色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材料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因此,塑料污染治理既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又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大者”。在强烈的社会需求下,关于塑料污染治理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基材料脱颖而出。

生物基材料是以玉米、木薯、秸秆等农作物或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经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形成一种叫作聚乳酸(PLA)的产品;再将其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各种替代传统石油塑料和石油化纤的制品。这种材料可制成各式各样的塑料餐盘、饭盒、包装袋、地膜等,甚至还有被褥、服装、口罩、空调外壳等。它们不含双酚A和甲醛,焚烧时不会释放出氮化物、硫化物等有毒气体;在堆肥条件下,可在半年内经微生物作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且用于纺织品时,还亲肤防潮、抑菌抗螨、阻燃防火。

特别在“双碳”目标下,数据显示: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比石油基材料减排80%~90%。正因为这些特性,该生物材料被业界誉为“高分子材料领域新的产业革命”。光明前景正在不断铺展,但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不可否认,塑料污染非“一日之寒”,治理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应对塑料污染:生物新材料的破题之路》)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塑料袋为人们购物和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也会造成“白色污染”,因为废塑料是一种难降解的垃圾,随意丢弃会污染环境。
B.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多为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自然降解的周期比较长,为200~300年,危害非常大。
C.破损残留的农用薄膜对土壤、农作物、牲畜等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废塑料如果直接填埋,其中的细菌、病毒等会污染地下水。
D.《“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部署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的主要任务,并提出,到2025年会全面完成塑料污染治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塑料污染治理是关乎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在塑料污染治理过程中,生物基材料脱颖而出,这是一种生物新材料。
B.生物基材料有焚烧时不会释放氮化物等有毒气体和用其制成的纺织品亲肤防潮、抑菌抗螨、阻燃防火等优点,是一些石油基材料的替代品。
C.以玉米、木薯、秸秆等农作物或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降解周期为半年,是当前降解周期最短的材料,可制成塑料餐盘、地膜等。
D.生物基材料的碳排放量要远低于石油基材料,因此该材料的使用被誉为“高分子材料领域新的产业革命”,但白色污染治理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6.关于白色污染的治理,可以推行哪些有效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B.“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
C.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氛围,为周瑜出场做了铺垫。
D.小说善于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周瑜英气的战将形象跃然纸上,还通过“我”这个普通村妇的形象来侧面烘托周瑜形象。
8.英雄梦,是内心深处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是对理想人事的渴望。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文本一中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
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是怎样体现这点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蔡泽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国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常宣言欲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夫四时序,成功者去。名实纯粹,泽流千世,称之而毋绝,与天下终始。岂非圣人所谓吉祥善事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欤?”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吴,申生孝而晋国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于是应侯称善。

蔡泽曰:“今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君者为主,正乱、批患、折难、广地、殖谷、富国、足家、强主,威盖海内,功章万里之外,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廷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B.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C.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D.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表被动,与《荆轲刺秦王》中“而燕国见陵之耻与除矣”的“见”含义相同。
B.相,意思是“任命为相国”,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相”含义不同。
C.之,结构助词“的”,与《劝学》中“筋骨之强”的“之”含义相同。
D.存,意思是“使……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在逃亡路途中,听说应侯、郑安平、王稽犯下重罪,便决定西行入秦,拜见秦昭王,谋求相位。
B.应侯认为商君、吴起、文种牺牲性命来完成名节,是义行的极致和忠君的最高典范,可以算如愿了。
C.蔡泽认为即使有像比干、伍子胥、申生这样的忠臣孝子,但若无明君、贤父采纳,国家仍不免灭亡骚乱。
D.蔡泽评价应侯的功业并没有超过商鞅、吴起、文种,而地位、俸禄、家中的财富超过了这三位名臣。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2023-03-3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康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