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4 题号:185671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木心曾经用文学的个体户来调侃自己。这个词在当时意味着没有单位,没有归属,没有某种身份。想必木心对自己当时的处境有着深切的认识,他不属于国家权力的庙堂,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广场,又无法转向真正的民间,所以他是文学的个体户。于是用木心自己的话说:礼失,求诸野;野失,求诸洋。

木心,1927年出生于江南古镇乌镇的一户大户人家。在他的童年记忆中,一面是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一面是琳琅满目的中国古典文学,木心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成长的。初入社会的木心也曾像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积极热衷于社会政治活动,但是这种热情很快就消退了。或许是因为病,也或许是木心很快意识到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与他的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在这样的现实环境当中,木心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来安顿身心,支撑自己生存于这苦难的人间。

对于木心来说,只要有了艺术,人类可以抵挡世间的任何苦难。这样的自我表白在木心的文中比比皆是,随手摘录几句:知与爱永成正比。知得越多,爱得越多。知是哲学,爱是艺术。艺术可以拯救人类。

少年时代对人生的无知,形成对艺术理想的偏执,当时的木心大概也想不到这种偏执最后会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撑,使他在荒芜的岁月中得以坚持。身陷囹圄时的自得其乐,年过半百后的异乡求学,背后都有着这种偏执在支撑着。若干年后,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木心在接受采访时,不无感慨地言道,一切崩溃殆尽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在绝望中求永生’。常见人驱使自己的‘少年’‘青年’归化于自己的‘老年’。我的‘老年’‘青年’却听命于我的‘少年’。这种求永生的力量不是来源于治国平天下的庙堂理想,不是来源于启蒙的崇高使命感,恰恰是来源于少年时期形成的艺术理想。即使后来经历坎坷,漂泊海外,木心的内心是稳定的,从不至于如无根的浮萍般凄惶。

木心十三四岁开始写作,将近六十岁才看见自己的书印出来,他长期不能遭遇合适的、保留尊严的出版机缘,但他私下会把自己的诗和散文做成书的模样,封面、衬里、扉页,都弄得很精致。

木心喜欢以回忆的方式写小说,回忆使他得以从事件发生的时空中抽离出来,获得一种超然的、审视的眼光。他的小说常以第一人称叙述,事实上,小说里的那个,不管是老人、青年还是小孩,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工程师,在这些小说里始终是作为一个事件旁观者在观察、记录、思考,表面上身份各不同,但都是木心,一个作为现实生活的局外人的木心。经由这样一个局外人的叙述,小说中的人物脱去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粗糙,但是新鲜热辣的种种情绪,这使得木心的小说显出一种漠然的精致。纵然有些涟漪,也是淡淡的,淡淡地喜悦、淡淡地惆怅、淡淡地好奇,矜持、收敛,像一个高高在上的贵族,世俗生活的悲喜只是他思索人生的材料,而引不起任何感同身受的情绪波动。

(摘编自甘宇慧《木心:文学的个体户》)

材料二:

木心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让他能看到人性黑暗与猥琐的一面,只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人性,而是更加勇敢地借助艺术来面对人性。木心对比人的各种尝试与选择,得出了艺术优先的结论,认为只有艺术可以拯救人性:靠宗教,靠政治,都不能拯救人性,倒是只有文学和艺术

既然人生必须要做出选择,那就应该选择最有价值的。木心给出的最有价值的选择,就是对于人的生命至关重要的艺术。他认为艺术的功能远远大于镜子。艺术映见灵魂,无数的灵魂。在木心的感知中,现实如同遭到诅咒,充满血腥、暴力,缺乏理性,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的缺位。离开了艺术的呵护,即使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曾经诗的国度,自魏晋之后,艺术也退化到只有歌功颂德的简单功能,任由各种恶果泛滥。

人要有亲近艺术的想法,而且要对艺术救赎有信心、有耐心,文学是一字一字地救出自己,书法是一笔一笔地救出自己。只有这样地主动拥抱艺术,才会有顿悟的一天,你爱文学,将来文学会爱你。艺术家为读者准备了一套仿真自然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文学或其他艺术作品时能感受生活的喜悦与无奈,并从中得到解脱:文学上的人真有味,生活中的人极其乏味,这样不好,不这样也不好。

艺术离不开天赋,这也是许多人以自己缺乏天赋为借口而拒绝亲近艺术的原因。在木心看来,即使是具有艺术天赋之人,要提升自己的素养,也要通过教育来回忆”“唤醒自己体内的这些天赋。而对于不具备前世天赋之人,就得后天多努力下功夫,一句话,人必须通过艺术来让自己走向人格的成熟。

木心将艺术创作看作与人日常生活相平行的生活层面,走向一种生活在俗世,却能够诗意地栖居于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想状态。在木心看来:如果你把宗教当做哲学对待,就有了距离,看清宗教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把哲学当做艺术对待,就有了距离,看清哲学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把艺术当做宗教对待,就有了距离,看清艺术究竟是什么——我的意见是,将宗教作宗教来信,就迷惑了;将哲学作哲学来研究,就学究了;将艺术作艺术来玩弄,就玩世不恭了。原因就在于太直接,是人的自我强求。

(摘编自邓天中《木心的艺术美育观与生命完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木心的身份是“文学个体户”,所以他不被国家权利的庙堂所接纳,也无法转向真正的民间,或是在知识分子的广场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B.初入社会的木心也曾一度热心于参加社会活动,但是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与他的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的价值鸿沟,使他的热情很快就消退了。
C.在木心看来,自魏晋之后,中国的艺术也退化到只有歌功颂德的简单功能,艺术的缺位,是造成现实社会理性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D.木心认为人要亲近艺术,并对艺术救赎有信心,有耐心,只要个人积极主动地去拥抱艺术、接受艺术的熏陶,就会有“顿悟”的一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心追求的不是像左翼作家般对苦难进行呐喊,而是积极融入自然朴实的民间文学。
B.木心的小说总体呈现“从现实世界逃开去,在审美世界中立足,然后回望”的特点。
C.木心对艺术的救赎功能有着虔诚的信念,认为人应该能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
D.艺术并非是阳春白雪,只属于天才的游戏,后天勤奋努力对于培养艺术感知很重要。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A.“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生活”。(木心《文学回忆录》)
B.“艺术要从心中寻找。你找不到,对不起,你的后天得下功夫——你前世不是艺术家,回忆不起来啊。”(木心《文学回忆录》)
C.“艺术、哲学、宗教,都是人类的自恋,都在适当保持距离时,才有美的可能、真的可能、善的可能。”(木心《文学回忆录》)
D.“最早的文学,即记录人类的骚乱,不安,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与骚乱。”(木心《文学回忆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中木心的哪些做法,践行了他在材料二中的观点?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秦朝建立之初,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严格控制权力的归属,建立起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保密制度也日渐完善。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实行保密制度,对于泄密之人有严格的刑罚,并规定专人传送公文,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而由于秦始皇确立了皇帝身份的至高无上性,秦代初期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包括居所、行为言论甚至死亡信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所记载:(秦始皇)所居宫毋令人……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而对于君主言论的保密更甚。秦始皇曾因怀疑随行人员泄露了他说的话,下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皆杀之。除了上述的明确保密要求,统治者还要控制知情范围。秦始皇在外巡行过程中驾崩,随行贴身官员选择秘不发丧,除丞相李斯外,只有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由于保密措施严密、知情范围控制严格,其真相在公布前始终未泄露。正是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在这种严苛的保密观下,自然催生出官吏的自身警惕性。《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体现了当时官吏的为官之道。

在史料中,能够发现当时的统治者曾经通过颁布诏书、制度约束等多种方式,告诫各级官员要注重保密工作,并着重强调了泄露秘密的后果。《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天子之命为制,天子之令为诏。在明确分类的同时,秦代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公文起草、送呈、归档的机构,负责人称为尚书。尚书机构的所在地,戒备森严,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不仅机构秩序森严,对出任尚书的官员也有保密要求,国家旧法,选尚书郎,取年未五十者,使文笔真草,有才能、谨慎。关于公文收发的程序也有《行书律》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搭配日月夙暮。

为防止公事文书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都要对公文进行一定的处理。这种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发展到秦时,将文书的保密处理称为。《法律答问》中记载:丢失公文,已坐以论,后自得所亡,论当除不当?不当。意为丢失公文,以罪论处,其后即使自己找到了所丢失的公文,但所论之罪仍不应免除。秦代对档案归档也有严格的保密要求,《商君书·定分》记载: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通常情况下,档案正本存于中央禁室,副本存于皇帝殿廷禁宫、丞相御史大夫府及郡县,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档案者、改削者死罪,进一步保障了档案安全,防止泄密。

(摘编自蒋怿旻《秦代保密文化漫谈》)

材料二:

唐律不仅在宏观上清晰审慎地作出保密规定,还在各分则中考虑周全,未有疏漏。如《杂律》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这一规定使得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己,提高职业操守。《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由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擅兴律》规定诸密有征讨,而告贼消息者,斩;妻、子流放二千里。其非征讨,而作间谍;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并受及知情容止者,并绞。这些刑罚制度对泄密罪作出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

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叙说两个宫女见面,本想说说心事,一看鹦鹉在前,怕它学舌泄露给别人,只好闭口不言。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更为知名的是诗圣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撰写一首《晚出左掖》,其中的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楼,意为怕别人见到自己上奏皇帝的报告,就把草稿烧毁以免闲人说自己邀名;骑马上朝觉得太张扬,于是挤在狭小的马车里,好像鸡栖息在笼子里一样。古人曾对此作出评论,明朝有封事,谏臣之心。避人焚谏草,大臣之体,从大众的角度对杜甫谨慎的行为表达了赞许的看法。

(摘编自《保密工作》杂志2020年第8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建立了保密制度,对泄密者有严格的处罚,有专人传送公文,逐步创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
B.为防止公文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要对公文进行“封”的处理,如果私自拆阅,拆阅者就是“罪皆死不赦”。
C.《卫禁律》规定戍守边城者,如有由外私自进入境内者,或由境内私自外出者,而戍守者没有发现,法律要判处守卫者和主管者徒刑。
D.唐律从细节层面考虑周全。《杂律》让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己,《卫禁律》《擅兴律》等刑罚制度作出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初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言论,并且还要控制知情范围。这种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
B.秦代对公文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设置了尚书机构,对尚书人选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机构秩序森严,这都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
C.秦代对档案归档有严格保密要求,档案分正本、副本且存在不同的地方,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改削档案者的罪行,这样来防止泄密。
D.朱庆余《宫中词》中的“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两句,叙说宫女见面也不能随便说宫中事,怕泄密,可见唐代宫中勾心斗角,人人自危。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诗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观点的一项是(     
A.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唐·李白《长相思》)
B.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唐·王建《宫词》)
C.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唐·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D.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唐·罗隐《鹦鹉》)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根据材料来看,唐代保密文化在秦朝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变化?
2021-05-21更新 | 1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②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

材料二:

①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载而独立门户的原因。

②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

③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④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

(摘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
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
C.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延续了中国的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
D.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
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
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
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
B.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
C.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
D.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
4.材料二第二段举了众多实例来进行论证,是如何与文章论点相契合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非虚构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实用价值的看法。
2023-08-17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都展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其中二十四节气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在这里,“节”的概念正是把岁时季候的渐变过程分解成像草节、竹节一样的间距,把节气相互交接的时间叫做“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中国人生产与劳作的独特印记,是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中国的传统节日还与月亮的运行有关,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望日即每月十五,例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中国人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追求。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还反映了中国人思维与记忆的方式,在中国人的节日观念中月日数字代码的重叠是吉祥的神秘数字,人们在许多零散的吉日、祭日中习惯性地选定了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的日子,作为节日流传下来。例如,“正月正”大年节,“二月二”春龙节(俗称“龙抬头”日),“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等。

(取自仲富兰相关文章,有删改)

材料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这首《二十四节气歌》的第三句说的是惊蛰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自此,大地开始变得有声有色。唐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必不可少的是一些民俗活动。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崇奉惊蛰的节气神“雷神”。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有的地方还会出门擂鼓,因为鼓声与雷声很相似,这也是对“祭雷神”的一种呼应,核心意义还是祈求吉祥。在浙江宁波,农户在这天要拿着扫帚到田间举行扫虫的仪式。此外,各地也有“炒虫”习俗,比如陕西人炒黄豆,广西的瑶家炒玉米,福建的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取的皆是“炒虫”“驱虫”之意,提醒人们要及时灭虫除害。如今,农耕方式的改变,节气基本名存实亡,将来节气很可能会变为文化遗产存于书面记载之中。

(取材于“惊蛰”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我国传统节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B.二十四节气在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的构成中至关重要,体现出在农耕文明中生产与劳作的重要性。
C.中秋节、元宵节是与月亮有关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定在望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
D.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数字相叠,读起来顺口,便于人们思维与记忆。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惊蛰”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歌》的第三句说的是“惊蛰”节气,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它和立春、雨水、春分、清明、谷雨同属春天节气。
B.“惊蛰”为每年阳历的3月5日或6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的“二月节”是指农历,二者在时间上并不矛盾。
C.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为此创作了很多谚语和诗歌,这些创作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D.“惊蛰”之日,各地的民俗活动,无论是“祭雷神”,还是“炒虫”,都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灭虫除害的美好愿望。
3.“惊蛰”闻雷,有喜有忧,下列谚语表达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B.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C.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D.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赤壁赋》中写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七月既望”,点明苏轼游赤壁是在农历七月十六日。
B.“朔望晦”,指月相。“望”指每月十五,《登泰山记》里有“戊申晦”句,解释“晦”指每月最后一天,那“朔”当指每月第一天。
C.举办民俗活动是理解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形式,但像“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等做法属于封建迷信活动,坚决要制止。
D.如今,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还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它还是一种文化观念,因此,不管农耕方式如何改变,文化还是要传承。
5.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能丢,作为传承者,请任选一个节日(惊蛰节气除外),谈谈你对该节日的理解与传承。
2023-01-07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