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老子(约前570-50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5 题号:1858807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含。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改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①安:安然。②持:持守。③兆;征兆,指问题显露。④谋:解决。⑤泮:通“判”,分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方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C.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D.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轮,即轮子,也指车轮最外面部分。与古代车轮相关的还有“轴”“毂”“辐”等。其中,“轴”指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为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
B.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词义缩小,被赋予道德含义,文中就指有学问、有修养且地位高的人。
C.跬步,古代称“跬”为半步,即跨一脚,引申至举步、迈步;跨出两只脚为“步”,即完整的一步。
D.金,本义为赤金,即“铜”,后泛指金属及其制造的器具,文中为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主张“性恶论”,因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开篇即鼓励学习,希望借此使人们改“恶”为“善”。
B.荀子善譬喻,《劝学》第二段就用了五个比喻,层层推进论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C.《劝学》第三段多用举例论证,荀子连用“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六个生活中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要善于利用外物学习。
D.《劝学》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了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5.《劝学》中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和《老子》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乍看讲的是同样的道理,但从二者的主张出发细究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异同。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①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②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③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 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④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材料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选自《老子》)

1.填入第②段恰当的一项是(       
A.如……乎B.何……也C.得无……耶D.不亦……乎
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生饱食后的话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为下文埋伏笔。
B.介绍老人“略知书”为下文阐发社会现象议论做铺垫。
C.相国“遽惊谢曰”的表现侧面写出了老人见解的高深。
D.作者借本文表达对相国的赞颂以及对缙绅大夫的批评。
3.分析文中“老人”的形象。
4.分析材料一划线句与材料二在说理方式上的异同。
2023-01-29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注释】①:地名,在渭水边。②钓莫钓:身子在钓鱼,心不在钓鱼上面。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B.自者也   贼:伤害
C.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D.为学者日   益:好处
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吾尝终日思矣
B.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C.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D.而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请买其方百金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D.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2023-01-27更新 | 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被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动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荆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荆。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原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犹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课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怖邪》,有删改》

材料二:

易持,其术兆易谋。其脱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术有,治之于术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练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责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古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室。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
B.“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乘乱”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2023-09-12更新 | 2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