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政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4 题号:186348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茅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回视厚重绵延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会发现自先秦伊始就甚为发达的人文关怀意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文艺家关怀社稷民生,心系民间冷暖,担当人民利益,为民立言,为民请愿,为民著史,为民述怀,积淀成为厚重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这些内涵丰富的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奠定了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人文关怀底蕴,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的思想建构、文化传承提供了话语资源和精神血脉。

发端于孔孟的儒家思想文化较为重视民众在国家政治、社会治理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强调发挥文化化人的教化功能来实现社会治理,达到仁政的理想要求。孔子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主张惠民畏民、为政以德;举贤任能、取信于民。他强调仁者人也,主张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的理想社会愿景是使善人为邦”“民德归厚。他不满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故而游走四方,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希望以此来造福于民。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上升到民贵君轻的高度。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主张以德治国,对人民实施仁政。可见人民在孟子的视野中居于较高的地位。

道家思想中也有着厚重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调节其与人民的关系有重要意义。经历政治纷争、战争冲突、民族矛盾等动乱之后,社会需要缓和关系,以求稳定平安,故统治阶级往往在建国之初主张效法道家黄老学说,实施休养生息的国策。道家的民本思想此时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者李健认为老子是民本思想之父。老子主张只有当统治者弃绝了文表虚华,做到行事真诚朴实,少存私欲,才能实现修身治国的目的。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只有顺应百姓的意志,才合乎大道,达到社会大治。庄子亦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相比老子来说,庄子更主张一切因顺自然,最好任人民自为、自化、自富、自朴。他认为圣人通过修习道德,顺应民情民意,不以刑罚、重赋残害百姓,使民自在自为,则能达到圣治

先秦时期,除了儒家、道家思想学说中富有朴素的民本思想,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中也有一定的以民为本主张,为后世人民性文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予以丰富和发展。这些关于民心、民声、民利、民富、民德、民安、民主等思考的朴素话语,奠基了当下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阐扬。

有专家指出:人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生命线,当然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命线。中国古代文论始终强调把以人为中心作为考察的逻辑起点,奠定了文学是人学思想主题的坚固基石。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仰观俯察,将他们对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朴素思考和情感体验寄托于文章书写之中。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决定了文艺的创作表现,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深远影响。优秀的文艺家总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尖峰,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以如椽之笔,书写社会的矛盾,记录人民的痛苦体验,反映人民的心声和需求。李泽厚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们的创作中包含着很深刻的人民性的内容。自先秦以来对人的尊重、书写和阐说,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也为中国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文化传承增添了源源不绝的养分和素材。

(摘编自喻琴、范懿《论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学理基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是创作出具有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作品的前提条件。
B.古代统治阶级在建国初期推崇道家学说,是因为此时道家民本思想比儒家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C.在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内涵从来不是僵化的,它随时代发展而具有丰富性和流动性。
D.开始于先秦的“人文关怀意识”,经过发展,为当下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了文艺创作的“人民性”,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置百姓于社稷与君主之上,比孔子更加重视人民。
C.古代学说中含有的朴素民本思想虽然在当下已经不再适用,但是仍有借鉴意义。
D.人学不仅是古代文学和文论的生命线,也是当代文艺家们需要坚守的基本立场。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民本思想”内涵的一项是(     
A.“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礼记·大学》)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C.“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三国志》)
D.“国以民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清·康有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当代文艺工作者如何在创作中塑造“经典文艺形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知识点】 政论文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走过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等问题研究结合起来,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中得以发展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使世界读懂中国。

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社会氛围。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要教育引导群众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优秀影视剧能跨越不同文化,走进各国观众内心,帮他们了解并爱上中国。4月以来,国产剧《开端》上线海外流媒体提供商网飞,陆续发行至韩国、泰国等国。随着走向海外的中国剧集增多、类型丰富,国产剧出海已成为重要文化现象。

《“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提出,“电视剧‘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如何扩大国产剧出海的势头,在后续作品中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开拓国产剧出海航线,是从业者应思考的问题。

我们发现,国产剧在国际市场的传播正在走向多元化。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突破口的时代已去,古装剧仍有广阔海外市场,但海外观众已摆脱将其视为“文化奇观”的初级阶段,进入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并对消费精品内容有更多需求的阶段。去年播出的《山海情》、今年的《开端》等类型多元的作品,同样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佳绩。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近来在海外口碑良好的作品本身,分析为何《山海情》这类扶贫题材“主旋律”剧集能在外国观众中引发共鸣,为何《开端》在故事设定的新奇性上贴近国际流行剧集,其保留的中国印记也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我们总结这些作品对外传播经验的价值所在。

在作品的策划阶段,主创团队便应思考其中蕴含的主旨表达与精神内核,要注重观众视角,寻找具有不同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的观众趣味的“最大公约数”。影视作品是面向大众的艺术,这种创作方法论,为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打破文化壁垒提供了天然的基础与优势。《山海情》从个体成长经历入手,展现“闽宁模式”的发展,贴近“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需求。创造者抓住“展现西海固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历程,激发不同时空下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精神内核。这是身处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人们的共同追求,是为人性驱动的普遍需求,是人类共通的“主旋律”。在此剧中出现的不同角色,不论是基层干部、科技工作者还是辛勤劳作的村民,都具有质朴、真实的人物面貌,使此剧有广度、深度和温度,令其他文化环境中的观众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放眼未来,国产剧出海前景可期、契机已显;回到当下,我们仍需意识到,能“破圈”“出海”的剧作一定是优秀作品,这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在剧本创作、拍摄技法、后期制作等方面深耕细作。例如,与近期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影响力的其他影视剧相比,《开端》在制作水准上仍有提升空间。

国产剧出海热潮的背后,是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对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加快“走出去”,国产剧的内容要更多元,从多维度呈现真实全面的中国。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仅是题材的选择面,更应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社会、生活、人的整体认知与审美表达。这类剧作在提供观赏价值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展现出中国当代蓬勃发展的社会面貌,以及向善向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侯鸿亮《国产剧“走出去”步伐加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悠久的文明史,可以加深中国人民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了解,坚定文化自信。
B.一些西方人从狭隘片面的视野出发,没有看清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全貌,难以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更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
C.尽管我国不再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的突破口,但对海外观众而言,他们看中国电视剧还是满足于看剧中的“文化奇观”。
D.“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是让外国受众接受、宣传国家形象、利于国际传播等影视剧成功“出海”的必备要素。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端》一剧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因为故事的新奇性迎合了国际流行剧的新潮流。
B.面向大众创作的原则,是国产剧打破不同国家文化壁垒,进行对外传播的前提条件。
C.国产剧“主旋律”题材不是屏障,只要做到价值观共通,就可能让异域的受众共情。
D.经典国产剧被他国翻拍,成为文化名片扬帆国际,印证了中国故事传播的版图扩大。
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三星堆文化遗址的考古挖掘,有利于理清我国文明历史发展脉络,提升民族自豪感。
B.《琅琊榜》西班牙语版风靡拉美,是对其呈现的东方美学这一独特审美表达的肯定。
C.入围柏林电影节的电影《隐入尘烟》展示了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引发世人的共鸣。
D.中国电影难夺奥斯卡奖,主要由于主办方美国电影学院以意识形态来操纵获奖结果。
4.“讲好中国故事”是近年来习总书记发言当中的高频金句,现已成为我国相关领域加强或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共识。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国产剧的海外传播?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2-10-12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在一些地方,战乱和冲突仍在持续,饥荒和疾病仍在流行,隔阂和对立仍在加深,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呼声格外强烈。在经历了新冠疫情之后,国际社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各国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顺应了时代需求,我们要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是基础和前提,是很重要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关乎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犹如空气和阳光;发展是各国的第一要务,是文明存续的有力支撑。

公平与正义,是国际关系的准则,也关乎人的尊严。在国家层面,我们追求社会公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国际层面,追求公平与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崇高目标。中国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特别是要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切实维护国际公平和正义。

民主与自由,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关乎个人的福祉。在国家层面,我们确保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真实的民主权利,依法保护人的自由和尊严。在国际层面,我们主张坚持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致力于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人员往来自由等。同时,反对泛民主化、绝对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坚决反对打着所谓民主”“自由的幌子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言行。

我们为什么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呢?

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贯通了个人、国家、世界三个层面,既反映了人作为个体对生存、发展、平等、自由的共同追求,也浓缩了世界各国处理彼此关系时的普遍共识。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要素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没有和平与发展,其他要素便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公平与正义,其他要素就只能是少数人和少数国家的专利;没有民主与自由,其他要素会失去目标和动力。

全人类共同价值凸显海纳百川和兼收并蓄的胸怀广度,为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世界的前途和命运必须由各国共同拿握,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商量着办,这是国际社会应该共同遵守的原则。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深刻的价值理念创新,切实回应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和诉求,为国际社会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提供了可信的共同价值纽带,画出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同心圆

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深度,明确了这一重要理念蕴含的价值内核。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契合了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和精神追求,因而在国际上日益深入人心,多次被写入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文件。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要与各国携手一道,共同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

(摘编自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社会在经历了新冠疫情之后才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各国命运与共。全人类共同价值顺应了时代需求。
B.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作为文明存续有力支撑的发展是各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指的就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C.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要素相互联系,没有民主与自由,其他要素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和平与发展,其他要素会失去目标和动力。
D.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切实回应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和诉求,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观点: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B.文章在提出观点之后,指出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很重要,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
C.文章从国家层面和国际层而来阐述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的内容,论证思路非常清晰。
D.文章举事例,讲道理,从多个角度展开对“我们为什么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问题的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战乱、冲突、饥荒、疾病等问题困扰着很多人,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呼声格外强烈。
B.追求公平与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崇高目标,这比在国家层面我们追求社会公正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C.我们在倡导民主与自由的同时,要反对泛民主化、绝对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坚决反对借机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言行。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人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文件,因为这一理念契合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和精祌追求。
2021-11-26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面对激烈复杂的国际人权斗争形势,加快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发出中国人权声音,提出中国人权方案,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民族、国家,对民主、自由、人权等都有着不同的认识、理解、阐释、表达,因而构成了不同时代的政治话语。考察世界人权话语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人权话语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有一个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从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的资产阶级学说和革命性宣言所倡导的以政治与公民权利等个人人权为核心的第一代人权,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民族自决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集体人权为核心的第二代人权,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发展权、和平权、环境权等综合性人权为核心的第三代人权,反映了世界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人权话语的主要特征。每一次话语变迁,无不留下深刻的时代烙印。

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是现实中国发展的必然。首先,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载入中国宪法,成为国家意志,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尊重人,保障人,发展人,在充分保障人的各项权利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所在。其次,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旨趣就是要通过法治、民主等途径实现国家良治,使社会呈现良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保障每个人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实现。我们需要通过加强人权法治建设,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与尊重和保障人权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后,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人权保障的实现,既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又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是二者的高度统一。一国影响力的存在,既表现在硬实力上,又表现在软实力上,二者不可偏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更加充分、更加平衡的发展,也需要更加良好、更加有影响力的国家形象。当代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提升人权话语权,进而增强国家软实力。

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也是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然。一方面,中国持续走向世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采取开放政策拥抱国际社会,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倡导多边主义的努力,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赢得了更多主动。中国已多年居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重位,并不断向第一经济体靠近,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由此而带来的中国国际影响提升是全方位的,也是深刻的。中国对世界的吸引力、感召力与日俱增,中文热、中餐热、中国文化热多年持续升温。向东方看、向中国看成为一时风尚,外部世界的中国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鲜明中国标识的人文产品,一时间成为国际传播中最有影响力的话语。中国在联合国及多个国际组织中的分量加重,影响力日隆,世界对中国的借重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正在发生二战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在经济上,也表现在政治上,美国的全球主导能力明显下降。现今美国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白人至上等论调以及种种保守主义、种族主义做法,严重破坏了国际准则和人权的普遍性原则。近年来美国的一系列退群做法,包括退出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界卫生组织等,使美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下降,国际形象大幅受损。世人更加认清了美国奉行的人权双重标准的虚伪本质。由上种种,使得被吹捧了几百年的西方中心论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质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东升西降的国际大背景下,面对中国的崛起,西方的危机感日益加深,他们加紧遏制中国,甚至搞去中国化,借所谓人权问题向中国施压、发难。近来美国等一些国家在对华政策上极力使用的,恰恰是人权这张牌。他们以道德裁判官自居,奉行人权双重标准,挥舞人权大棒,企图置中国于不仁不义之地。在此种情况下,我们要加快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发出中国人权声音,努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

(摘编自鲁广锦《当代中国人权话语的构建维度与价值取向》)

材料二:

美国自诩为民主制度的样板,动辄打着所谓维护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对许多国家指手画脚、肆意打压。然而,金钱政治痼疾深重,民意操纵与谎言泛滥,美式民主不仅难以弥合日益极化的政治分歧,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社会的撕裂,导致美国民众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有名无实。美国的金钱政治扭曲了民意,把选举搞成了富人阶层的独角戏。2020年美国总统和国会选举总支出高达140亿美元,是2016年的2倍多。共和党和民主党在诸多重大公共事项上僵持不下、无所作为,使国家治理陷入低效无能的泥淖。2021 年1月6日,拒绝接受选举结果的上万名示威者在华盛顿举行拯救美国示威集会,大批示威者随后越过警卫线翻墙闯入国会大厦,与警察发生激烈肢体冲突。警察发射催泪弹并开枪射击,国会议员们戴着防护面罩慌忙躲避,示威者占领会场后肆意妄为。美国媒体称暴力、混乱和破坏动摇了美国民主的核心。法国《费加罗报》评论称,这一暴力事件激化了美国社会不同阵营间的怨恨和不信任,使美国陷入新的政治危机。

在美国,种族主义是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的存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对这一现状无奈地表示:因种族而被区别对待是数百万美国人悲剧性的、痛苦的、愤怒的‘常态’。2020年6月,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米歇尔·巴切莱特连发两条媒体声明,强调非洲裔男子弗洛伊德死亡引发的抗议活动不仅凸显了美国警察对有色人种的暴力执法问题,也凸显了美国在卫生、教育、就业等方面的不平等和种族歧视问题。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3次会议召开种族主义问题紧急辩论,这是人权理事会历史上首次就美国人权问题召开紧急会议。2020年11月9日,美国在接受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三轮国别人权审查时,因种族歧视问题招致国际社会严厉批评。

(摘编自《2020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加快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发出中国人权声音,提出中国人权方案,以应对激烈复杂的国际人权斗争形势。
B.人权话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每一次人权话语变迁,都留下时代烙印,这表明第三代人权比第二代人权更加重要。
C.加快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构建当代中国人权话语、加强人权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D.非洲裔男子弗洛伊德死亡引发的抗议活动凸显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多次就此召开会议并批评美国。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民族、国家,对民主、自由、人权等的认识理解、阐释、表达不同,人权话语不是一成不变的。
B.“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载入中国宪法。充分保障人的各项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所在。
C.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一系列“退群”做法使其国际形象大幅受损,美国已经失去了全球主导能力。
D.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等国家加紧遏制中国,他们借所谓“人权问题”向中国发难,人权这张牌是他们在对华政策上极力使用的。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直接表现的一项是(     
A.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年,并不断向第一经济体靠近。
B.中国采取脱贫攻坚行动,消灭绝对贫困,人民的生活变好了。
C.“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影响深远。
D.中国在联合国及多个国际组织中的分量加重,影响力增强。
4.材料二呈现出美国怎样的人权现状?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1-06-02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