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8 题号:1868508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早在公元前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即一种“风”(流行、时尚)一般只存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多变,差异性大;而“俗”(稳定的习惯、传统)可以在一个大得多的范围内出现、形成、积淀、传承。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区。在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冲”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摘编自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

材料二:

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如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有不少与河流相关,河流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家名家大多出自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大江大河流经之地。不同的河流自然环境又生发、积淀了不同的河流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更重要的是,河流触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不少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河流文学文本,如《诗经》《楚辞》,以及众多诗词文赋。

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都对空间现象进行了描写,并试着做出了解释和说明”,“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地理景观的简单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这些景观”。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呈现与创造,通过虚构、想象,以创作主体的情感审美,富于诗性地重塑河流景观,积淀、丰富了河流文化,赋予“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以文化表征的意义。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河流,如长江、黄河、湘江、秦淮河等正是因为历代文人骚客的反复书写吟咏而成为质感厚重的文化之河,它们奔涌流淌在那些光华璀璨的文学作品之中。

在古代社会,河流是重要的乡土空间,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文化文明、文学创作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由于各地交往日益密切,物质往来、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与河流更为亲近。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挤压下,具有流动性、诗意性、媒介性的“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场景或主要描写对象。文学家的群体流动,如离乡归乡、抗战流亡、上山下乡等都使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存体验与河流更为密切。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牵涉河流,涌现出一大批河流文学作家,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与河流话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最便捷廉价,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
B.“百里”大小的“风”区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
C.如果没有文学的艺术呈现与创造,“河流”就只是一个缺乏文化表征意义的地理空间。
D.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衡量,现代作家对“河流”的文学展示都已经超越了前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相比,便捷的水运在维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方言的形成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因为地理条件既能够阻碍人际交流,也能够使人际交流相对密切。
C.以共同的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心态为基础,秦汉以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D.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虽然自然环境不同,形成的河流文化不同,但是都成就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
3.材料二认为:“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两则材料在论证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点?请简要概括。
5.某城市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的繁华之地,而今为了顺应新时代发展,如何发挥运河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这就要求当代作家在提炼和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进一步打开视野,培养历史感与世界眼光。历史感可以让我们在纵向发展中发现时代经验的新意,世界眼光可以让我们在横向比较中发掘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

在近年来受到好评的阿来《云中记》、梁晓声《人世间》、陈彦《主角》、胡学文《有生》等作品身上,就能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优秀文学的同台竞技。一些优秀长篇小说中,厚重历史与时代现实交织辉映,以文学叙事凝聚中国人的经验、情感与记忆,让人读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绵延赓续的精神追求和独具特色的诗性表达。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一方面对中国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面向广大的阅读世界,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生命史、情感史,发挥文学直抵人心的力量,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文学的独特光彩。

(摘编自李云雷《向新时代文学高峰迈进》)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当代作家应当如何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塑造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符合当下审美要求和时代要求的优质精神食粮?面对这些问题,当代作家要认识到其所肩负的使命,以传承和创新的思想激发新时代文学进步的动力。

中华民族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是文学创作的文化宝库,更是激励华夏儿女走好新长征路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才能坚定对创作的自信、对作品的自信、对文化的自信。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相结合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需求。因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创新需要找寻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并利用当下新的传播手法与策略,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还要求当代作家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共生互动。例如,许多文学报刊创办了专业性的文学订阅号,众多作家、文艺工作者推出了个人自媒体账号,与读者交流、推荐新作,形成了新时代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交流,使文学工作者与受众、文学作品与市场形成了互动的共生体。当代作家要抓住自媒体时代的机遇,在坚守文学本质的基础上,充分用好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以更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摘编自胡蓉《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学作品,形式可能不同,但能让人看到有关脱贫攻坚的人物故事,让人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B.生态文明建设等新命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代作家将新命题融入文学创作中,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
C.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在创作时,既能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更能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命史、情感史。
D.面对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追求,如何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是当代作家在创作时应努力回应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了新时代文学展开论述,但两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
B.新时代文学作品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因为作家没能深刻把握时代主题。
C.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优秀文学同台竞技,在文坛上绽放出独特光彩。
D.新时代文学创作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树立自信,实现文化传承。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的一项是(     
A.铁凝32岁发表《玫瑰门》,莫言30岁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当代青年作家在创作时应努力把握、诠释时代精神。
B.陈楸帆的科幻小说《后人类时代》给读者展现了未来新的科技因素怎样融入并影响人类生活,令人震撼。
C.中国网络文学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亮丽景观,如小说《庆余年》既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又从中体现出当代社会价值理念。
D.某美食博主用短视频作品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丰富的中华乡村文化生活,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典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假如你受邀参加“新时代文学高峰论坛”,需在论坛讨论环节对新时代文学发展提出建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6-09更新 | 1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史,它的每一次变迁,都不乏波谲云诡的政治涌动。就陆上丝绸之路而言,其兴起之初便充斥着政治的功利性。胡人入华以后的活动领域远不止于商业,像改写唐朝历史的胡人安禄山和史思明,最初均起于边镇互市,借此逐渐进入唐朝军事系统。此外,出土墓志也印证了唐朝曾多次前往骨利干、回纥等地市易马匹以充军用。杜甫《黄河二首》诗云:“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可以说,中古千年间,政治始终是驱使无数驼队穿行大漠的重要因素。宋代后,陆上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寻找契丹,而这次的动因则源于西方。1246年,新即位的教皇英诺森四世遣往东方的使者柏朗嘉宾来到上都和林,在那里谒见了蒙古帝国的贵由汗,并于次年返回后呈上一份完整的行纪。这份以刺探军情为目的的行纪对中国的方位气候、风俗信仰、政治制度等做了详细记载,其对于被称为“契丹”的东方的探索成为此后鲁布鲁克、鄂多立克诸人东行的先声。而在这些后继者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无疑是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让欧洲见识了诸多东方风物人情,这些记录连同鄂多立克等人的记载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加泰罗尼亚地图》东亚部分的知识来源,更在随后激起了达·伽马、哥伦布等众多探险家的兴趣,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随之启幕。

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因素的话,新航路的开辟则无疑为政治在东西方交往中的作用作出绝妙注释。一个长期困惑我们的问题是,既然成吉思汗的铁骑已远至欧陆,而郑和的船队也曾到达非洲,那么为何中国终究未能在大航海时代开启后占得先机?从地缘政治来讲,在于蒙古汗国营造了一个更为宽松的海陆贸易通道,而中亚、西亚地缘政治又随着帖木儿与奥斯曼两帝国的崛起发生变化,遂使得马可·波罗的东行成为可能,也客观促使欧洲人探寻新的航道。就内在动因而言,这与欧洲信奉的“保教权”密切相关。长期以来,葡萄牙人认为沿海岸南行绕过非洲再往东行驶,便可到达印度,获得黄金与香料。而西班牙王室则受哥伦布影响,希望向西航行到达印度。随着好望角和美洲大陆的相继发现,葡西两国在教皇见证下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在经济利益驱动的同时,以“保教权”为借口开展殖民活动。这群被明朝称为“佛郎机''的殖民者于16世纪中叶在澳门建立定居点,并与明朝政府达成一致。在明朝官员看来,这是“互市”的一种形式,并可通过“抽分”使朝廷和当地官民获益。就这样,在葡人对东亚贸易的向往、对海外保教的信奉以及明朝官员因时因地制宜的政策混杂作用下,澳门逐渐发展成葡萄牙远东贸易的转运中心。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传教士的西来打开了缺口。

在丝绸之路三千年的历史中,经济与政治两大要素从来就无法划清界限,它们综合在一起,体现为东方与西方之间持续的文明冲撞与交融。近年来,以加州学派为代表的历史学界强调15世纪以来经济的全球化。事实上,如果以丝绸之路为线索加以追溯,会发现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人类文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交流。“全球化”只是一种表现,它的背后是人类历史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的推动。

(摘编自王炳文《千年丝绸香瓷路一部文明交汇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胡人,借边镇互市的商业活动侵入到唐朝军事系统。
B.“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反映出唐朝军队常去西域城市买马。
C.蒙古汗国营造的宽松海陆贸易通道是中国没能在大航海时代领先的原因之一。
D.“全球化”是人类历史持续的发展与不竭的动力在商业交流活动中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总论,然后按陆上丝绸之路和新航线之路进行分说,最后总结全文。
B.第一段主要从时间的角度,论证陆上丝绸之路每一次变迁都有复杂政治因素的观点。
C.文章论证重点是历史,侧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文末的“全球化”也指向了现实。
D.文章阐述葡西两国开拓新航线的事例,论证新航线的开辟对当时明朝政府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上丝绸之路兴起后,唐代时就有商业活动,宋代后,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主要是中国人受西方影响,去寻找契丹。
B.《马可•波罗游记》对欧洲影响很大,不仅使欧洲人从多方面认识了东方,而且引发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C.不管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道路上的变迁或发展都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政治因素。
D.澳门由于葡萄牙殖民者的需要和明朝适宜的政策的作用,慢慢成为葡萄牙远东贸易的转运重地。
2020-05-30更新 | 1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说文》释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别士兼君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墨子提出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因为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主张“兼爱”,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
C.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别”是祸乱之源。他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最伟大的思想。
D.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3.下列哪种思想符合墨子主张(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C.“顺应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2021-12-26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