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8 题号:187220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剧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则不然。赵姨、凤姊之死,非鬼神之罚彼良心,自己之苦痛也。

悲剧之中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

(摘编自王国维《<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

材料二:

汤显祖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他认为在礼法禁锢的现实中,情感没有自由实现的天地;可是,梦想是不受礼法束缚的,故有“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之说,主张“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戏剧创作观。《牡丹亭》写的就是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梦中之情”,抗衡现实中“有法之天下”。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直接受到汤显祖影响。《红楼梦》中,以宝玉为中心、众女儿们为群体,大观园构成了一个“有情之天下”。

在情感与礼法的对立中,大观园与贾府之间,构成了真与假、有与无、是与非相互颠倒和转换的关系。第5回,太虚幻境入口处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贾宝玉在大观园中所追求的情感理想,是与贾府的礼法原则相对立的。34回,宝玉挨打后,黛玉看望,哭着对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回答:“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玉的“死不悔改”正是对礼法家教的坚决抵触。这样的颠倒和转换,不仅揭示了理想境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而且深刻展现了人生内在冲突的悲剧性。“太虚”一词出自《庄子》,曹雪芹以“太虚幻境”作大观园的理念原型,其深刻寓意是:这个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是人心中最本真的理想,是人与生俱来而自然而然的企盼。

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关于贾宝玉,脂砚斋有“情不情”之说:“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所谓“痴情”,就是指宝玉情系万物的自然率真和广博无限。

宝玉对大观园中的丫鬟们,无论远近亲疏,甚至无论认识与否,只要遇见她们痛苦、为难,总是给予关照和维护。宝玉无私地关爱大观园中这些弱势女儿们,无缘无故而用心深细,是凭常人之眼不可测度的。

第28回,宝玉收拾一怀落花来寻黛玉,在远处听到她吟唱《葬花词》。当听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宝玉巨大的悲痛袭上心头,恸倒在山坡上。黛玉“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预感,触发了宝玉对个体生命消亡的终极悲痛。他想到林黛玉等女儿们和自己“都将到无可寻觅之时”,继而想到:“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宝玉为个体生命必然消亡而哀痛,他并不企求解脱,也不因此绝望。写“葬花”一节,曹雪芹用两句诗作结束:“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这两句诗将无可排解的生命消亡之终极预感,化解到天地自然的生气运行中。

太虚幻境还有一副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这当是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一曲唱腔《皂罗袍》化出,写出在春天美好与家庭束缚对立中,杜丽娘感春、惊春和伤春的心情,表达少女向往自然和自由的理想。曹雪芹的化写,将汤显祖抒发的女儿之情,提升到对人生根本困境的体认和表达。“幽微灵秀地”,直指“太虚幻景”(大观园),实指人心深处,生命根本而美好的境界。“无可奈何天”,就是人与生俱来不可摆脱的束缚和困厄。在现实中,生而为人,都会有许许多多无奈,而且还有根本性的无奈——死亡。同时,人之为人,在一切桎梏之下,还有一番来自生命本身、与天地同生长的、无限的美和力量。说不尽、无人解是大悲剧,在不可解悟与不能解脱的悲剧中,生命精神又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意蕴。人生的无奈和烂漫,都是生活着的不可解悟,令我们为之歌哭。

(摘编自肖鹰《<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彻头彻尾的悲剧性。主人公贾宝玉,是亲历感悟这一悲凉况味的典型形象。
B.汤显祖、曹雪芹在文学创作上,都追求以“情”为主的理想,表达对所处时代的礼法禁锢的叩问与思索。
C.宝玉的“痴情”,不仅表现为对黛玉的真挚感情,更多还反映在他情系万物、关怀一切美好生命的真情。
D.“花落人亡两不知”触发了宝玉生命易逝的感伤,因为《葬花词》主要传递出大观园“杳无所知”的结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戏曲和小说作品大多是大团圆式结尾,反映了中国古人乐天知命、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
B.大观园是曹雪芹构建的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体现生命的本真和美好,可以消解摆脱现实的各种困境。
C.《皂罗袍》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抒发了杜丽娘在家庭束缚下的惊春伤春之情。
D.材料二借助《红楼梦》的对联,揭示小说真幻关系颠倒的悲剧性,与材料一“通常之境遇”观点相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5回曲:“气昂昂头戴簪缨注,光灿灿胸悬金印注;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B.《红楼梦》第5回秦可卿房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C.《红楼梦》第3回词:“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D.《红楼梦》第1回贾雨村对月寄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对悲剧审美内涵的理解。
5.王国维认为,关汉卿《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试比较和材料一中所说的“《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的异同。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风,亦称门风、家声等,是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格与风范,是在累世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生活作风、立身处世之道、道德面貌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家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资源。重视家风和传承优秀传统家风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家风”一词最初使用是在西晋时期。庾信《哀江南赋序》中说,时人潘岳作《家风诗》,被誉为“始述家风”。家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由家训家教、家礼家德等家文化元素教化、熏陶、积淀而成的,是家文化的表征。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翻开中华民族文化史,家风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优秀家风蕴含着我们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儿女修齐治平、轨物范世的精神薪火。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传承于各个时代,弘扬于社会各个层面,既有礼贤下士、为政以德的君王帝后家风,教家立范、勤政公廉的名门显宦家风,士魂商才、仁心义路的商界翘楚家风;也有淳风厚俗、仁德范世的义门世家家风,以身示范、睦族善邻的庶族百姓家风;还有救亡图存、济世经邦的志士英烈家风,投身革命、家国天下的老一辈革命家家风。这些优秀家风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融入民族的血液里,为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可贵镜鉴。

重视门声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少传统家训都强调继承家族的优良家风。司马光家训中要求为家长者“谨守礼法”,“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历史上的司马家族是世代贵冑,却一直恪守“世以清白相承”的朴素家风,勤俭持家。司马光在家训《训俭示康》中告诫儿子,一定要吸取同时代人因不良家风致家族破落的教训,而且要用这篇家训去训诫子孙,永远传承节俭为荣、奢侈为耻的“清白”家风。陆游《放翁家训》中要子孙继承祖先宦学相承、清白俭约、注重节操的家风。曾国藩在家书中劝诲其弟,要遵守祖先教诲“以绍家风”,反复告诫子孙“汝曹且勿坠家风”。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家风以家训文献、家教活动、家礼家法、家庭道德等为载体。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名实”“治家”等篇,对“风教”“风化”即家风的教育功能和父母的熏陶感染作用做了总结——“笃学修行,不坠门风传统家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勤俭齐家的持家文化、蒙以养正的教子文化、崇德向善的修身文化、宽容仁爱的处世文化等。

家风有优劣之分,对子弟成人成才与否和家族兴衰起着重要作用。良好家风能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的缩影,影响到党风政风和世风民风。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代际矛盾突出、孝道文化衰落。家风败坏、家德缺失、家规无序的家庭,不仅很难营造温馨和谐的幸福生活,也不利于培养德才兼备、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家风不仅关乎个人品行,也和家国兴衰有关密切的关系。忠厚传家,家声永振;克绍箕裘,家道隆昌!

重视家风是历代先贤立家处世之本,是我们民族齐家治国的前提和基础。重视家风和传承优秀传统家风,永不过时。

(摘编自陈延斌《培塑新时代家风的丰厚文化滋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是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格与风范,主要是指稳定的生活作风和立身处世之道。
B.“家风”一词在西晋庾信《哀江南赋序》一文中最初使用,中华家风文化源远流长。
C.优秀家风传承着中华儿女修齐治平、轨物范世的精神薪火,重视门声家风是优良传统。
D.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有优劣之分,不仅关乎个人品行,也决定着家国兴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家风”的概念内涵引出观点,中间深入论证,结尾总结,结构完整。
B.文章列举《颜氏家训》的例子,目的是论证传统家训都重视和强调继承优良家风。
C.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据充分,有说服力。
D.文章在阐述家风的教化功能后进一步论述家风有优劣之分,体现了论证的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资源,重视家风是我们民族齐家治国的基础,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B.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体现在名门显宦家风、庶族百姓家风等多方面,传承于各个时代,弘扬于社会各个层面。
C.家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家训文献、家礼家法等为载体,具有教化功能。传统家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
D.家风也是社会的缩影,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家风败坏、家德缺失和家规无序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021-05-05更新 | 2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从20世纪初至今,我国乡土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但是,乡土社会也存在一些沿袭已久的问题,如城乡差距日益增大,某些乡风民俗守旧落后,少数农民的现代化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这些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20世纪以来,它们一直或隐或显地存在。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将其思考融入艺术创作中,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传统。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传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几代作家对重要文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如小说的创作目的、正确处理文学与现实关系的方法、作家基本的价值立场等。在这些问题中,作家的价值立场尤为重要。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乡土文学作家有基本一致的价值立场。从鲁迅及其影响下的青年作家群,到废名、沈从文等一批作家,都相信民主与科学,努力追求国家现代化,积极谋求大众福祉。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具有厚重的现实关怀和强烈的现代性诉求。

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乡土文学具有很强的魅力,这与其在形式、技巧、语言方面的革新有关,同时,也与其创作目的紧密相联。鲁迅在概括现代乡土文学的创作目的时说,文学“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为人生”“改良人生”是鲁迅1933年回顾自己的创作目的(也是起因)时追述的。在为其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所作《自序》中,鲁迅称他创作这些作品的目的是“改变(国人的)精神”。

乡土文学“为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契合了时代需求,也体现出作家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此后,这一创作目的被一代代乡土文学作家所坚持,成为乡土文学的灵魂。

坚守现代价值立场和“为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现代乡土作家在处理文学与现实关系时,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作为乡土文学传统的奠基者,鲁迅提倡“睁了眼看”,反对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

鲁迅一直认为,只有直面现实,揭示现实的缺憾和不足,才能“引起疗救的注意”,因而他辛辣地讽刺那些逃避现实的人。《狂人日记》《药》《明天》《故乡》《祝福》《长明灯》等小说,也无不以现实主义精神描绘乡土社会落后的文化和窘迫的生活,并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关系。“揭出病苦”并非鲁迅创作乡土小说的最终目的,探究阿Q、七斤们应有的、幸福的、合理的新生活,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鲁迅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蕴含了作者对国家、对人民最深沉最炽热的爱,也体现了中国现代作家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

虽然中国社会历经种种变化,但乡土文学热却经久不衰。在一个世纪里,乡土文学一直是最热门的题材领域之一,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加入其中。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乡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为广大农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作家需继承现代乡土文学传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现实主义精神,创作出真实反映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发展变迁和新时代农民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世纪初至今,我国乡土社会的一些沿袭已久的问题一直或隐或现显地存在着。
B.作家的价值立场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传统的诸多文学问题中是尤为重要的。
C.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乡土文学具有很强的魅力,这是由其革新和创作目的决定的。
D.鲁迅小说无不描绘乡土社会落后的文化和窘迫的生活,并深挖两者之间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中国20世纪乡土社会虽然发生一些变化,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引出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乡土文学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B.文章主要是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作家秉承“为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和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两方面论述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优秀传统的。
C.文章运用例证法,列举鲁迅先生创作的《风波》《狂人日记》《药》《明天》等作品,论证了鲁迅等中国现代乡土作家具有爱国精神和担当精神。
D.文章末段直接指出了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作家在继承现代乡土文学传统方面的不足,并鼓励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作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对乡土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将其思考融入艺术创作中,这种做法彻底改变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传统。
B.“为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是乡土文学家的灵魂,为一代代乡土文学作家所坚持;此创作目的是坚守现代价值立场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前提。
C.乡土文学在一个世纪里一直是最热门的题材领域之一,这与中国乡土社会在变迁中存在着沿袭已久的问题和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优秀传统有着紧密的关系。
D.我国乡村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乡土文学家们只要继承鲁迅先生“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反映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和新时代农民的优秀作品。
2021-07-26更新 | 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像学术界一样,中学语文教学也曾长时间地做着削鲁迅作品之“足”以适既定的政治立场之“履”的“能事”,以致造成了种种对鲁迅作品的误读。而为了配合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鲁迅,教材所选的某些有关鲁迅其人的课文,也常常不是引导学生向深广的境界去探讨,而是误导学生走向简单化、肤浅化甚至庸俗化。比如,至今仍作为重点课文的《琐忆》。该文引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来作为鲁迅全部人格的写照。这是对鲁迅的一个完美定格呢,还是简单化地贴标签呢?如果全部鲁迅仅止于此的话,那么,“两边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同样为我们所熟悉的话语又怎么解释呢?丰富、深邃、伟大的鲁迅就这样泾渭分明、非此即彼吗?

曾几何时,鲁迅被蒙上了太多太多的光环,甚至被人为地制造成完全政治化、神圣化的符号,被限制在几个“家”几个“最”的范围之内;中学语文教学不厌其烦地把这种既神圣化又简单化的鲁迅完全彻底地贯串在教育过程中,灌输在一代代学子的心灵中。难怪鲁迅的形象就这样定格在很多人的心中?难怪有那么多现代中学生对鲁迅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无法消除的隔膜?今天的语文教学,是到了也应该更必须彻底告别这样灌输式简单化教学的时候了。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去学习鲁迅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必定是丰富多彩的。笔者以为,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鲁迅,中学语文教学首先应带领学生把鲁迅当作一个“人”(不是神)来学习;当作一个“痛则大叫,怒则大骂,乐则大笑”的鲁迅,一个富有喜怒哀乐的鲁迅,一个有大爱大恨的鲁迅来学习。他生前是最讨厌造神的。他一直代表着平民阶层,批判一切专制权威。他的心目中绝对没有什么亘古不变的权威或偶像。因为,任何“建立在自我神化基础上的权威性、教化性的语言背后,正隐藏着一种专制的危险”(钱理群语),鲁迅一生都在坚决彻底地反专制,反奴化。

他曾不止一次地坦然承认:自己只是一个历史的“中间物”(其实,任何人都是历史的“中间物”),甚至坦然承认自己内心有许多“鬼气”。在一篇名为《导师》的文章中,针对许多青年要寻找所谓“导师”的现象,他曾直截了当地说“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因为,自己的路,只能靠自己来走。

正如钱理群所说,“在鲁迅的观念中,‘把人当作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是区分传统社会(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个基本的价值标准与尺度,这也是他观察与思考一切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所以,我们必须让鲁迅的形象在中学教学中彻底告别为先生所深恶痛绝的神化做法,还鲁迅以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面目。中学语文教学理应让当代中学生初步理解作为一个中国现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独具个性的“人”的典范的鲁迅,让先生在二十世纪初就大声疾呼的“立人”的强烈愿望,能够在新世纪的“素质教育”中得以真正实现。

(摘编自管然荣《永远的白话文经典——试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既定的政治立场,削足适履,是长期以来造成鲁迅作品误读的原因之一。
B.因为有太多的光环,鲁迅因而被人为地制造成了完全政治化、神圣化的符号。
C.鲁迅本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也有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有大爱也有大恨。
D.鲁迅是坚决彻底地反对专制和权威的,他主张青年人自己的路要靠自己来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结合具体例子,对鲁迅理解简单化、肤浅化、庸俗化的问题提出了质疑。
B.针对应该如何学习鲁迅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来学习的观点。
C.文章两次征引钱理群的话,对鲁迅对将自己神化的做法深恶痛绝进行了充分论证。
D.文章分析了造成鲁迅作品误读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层次清晰,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是丰富、深邃的,从教学的角度,准确理解鲁迅,教材应承担好选文的责任。
B.只要改变灌输式、简单化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鲁迅的隔膜就能够彻底地消除掉。
C.鲁迅是独具个性的“人”的典范,语文教学有责任让当代中学生对此有初步理解。
D.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来学习,体现了先生“立人”的主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2022-01-19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