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4 题号:187248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ChatGPT正在开启一个新时代。多模态的生成式AI,很快将全面登场,迅速改变我们的文化。

它能和你广泛地、连续地、深入地聊天。帮你写各种文章,文案、报告、论文、诗歌、乐曲、程序……因为它背后的培训教师,是天量资料,囊括已经数字化的各类书籍、论文和无数网络资源,而这些数据每天还在迅速猛增。这些数字化的知识,不仅你我连九牛一毛也无法掌握,就连业内专家也难以即时掌握本行业的所有信息。所以它聪明。

它当然有时也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那是因为背后的数据还不够完备,训练的算法还不够完善。两三岁的小孩是不是也会冒出匪夷所思的话语?我们说,那是童真。小孩知识不够,也没大人那么多花花肠子。

问题是船已扬帆起航。最早的火车跑不过牛车。手机一开始也不是今天这个模样,还记得“BB机”、“小灵通”吗?人工智能的迭代进化,会有一个极恐怖的加速度,不需要从猿到人那么多时间。

此前的AI人工智能,主要是单项功能的,专业的。比如流水线上灵巧无比的机器人手臂,比如已经战胜人类职业围棋手的“阿尔法狗”。在专项上,它们已经超过了人类。

ChatGPT所基于其上的大语言模型,是通用型人工智能,不限于某一两种工作,这发生了质变,更接近人类的智能。它以语言模型为框架,为通用型智能提供了真实的、坚实的基础。

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还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符号化,使思维具有了可计算性。语言的表现形式-语音和文字,使语言因思想而物化。在弄清大脑网络电化过程与思维关系尚属路途遥远的当下,以有形的语言即语音和文字方式分析与处理人类的思想,是最现实不过的切入点和抓手。因为人类的理解和表达、人类的思维,核心部分是语言的,这是可以物化的抓手。根据自然语言建立模型,是类人智能构建的正确性方向。

基于GPT-3的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软件,嵌入微软“必应”搜索的GPT-4是一个多模态的系统,简单来说,它是一种结合多个不同类型输入数据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可以是图像、语音、文字、手势等等。你不仅可以用日常语言要它写文章,还可以用日常语言让它画画和生成视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模态数据已经成为近年来智能人机交互场景中数据的主要形式。多模态语义理解是实现人机智能交互的关键技术之一。现在,视觉基础模型已被整合进ChatGPT-4里。

你只要用日常语句或几个关键词发出指令,它就会很快按你的意思生成一幅画,或一段小视频。如果接入语音识别,那么只要动口之劳,描写你的想象和要求,人工智能软件就能遵照你的提示,生成画作和生成视频,连敲键盘都免了。

这就是多模态生成式AI,这些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使用者用日常自然语言提出的要求,生成文本、图片、视频。既然能理解和表达,那么输出的不仅有文字、图片、视频,还有一系列遵照指令的各种复杂操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不是科幻,已经开始实现,只是暂时还比较粗糙,但假以时日,积累更多数据,改善更好算法,提升更强算力,无需太久,就会日趋成熟。

GPT-31750亿个参数,GPT-4则有170万亿个参数。这使得 GPT-4 能够更准确、更流畅地进行处理和生成。

语言文字部分的表现也会有提升,它将能够理解和生成广泛的自然语言文本,包括正式和非正式语言。这使得它广泛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如语言翻译、文本摘要和问题解答等。

国内也已有一定基础,正在奋起直追。对语言大模型人工智能的训练是非常烧钱的工作,而且别人已宣布封杀用于这类系统的芯片,也是一种釜底抽薪。无论如何,国内的AI企业和投资界已经在加速行动。

(摘编自黄国营《多模态的生成式AI,将迅速改变我们的文化》)

材料二

财联社327日电,据“云谷教育”微信公众号27日下午消息,马云来云谷学校,和校园长讨论了未来教育。马云表示,ChatGPT这一类技术已经对教育带来挑战,但是ChatGPT这一类技术只是AI时代的开始。我们要用人工智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控制,虽然人的体力、脑力比不过机器,但机器只有“芯”,而人有“心”。他说,工业时代是知识驱动,知识的竞争;数字时代,是智慧驱动,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争,是领导力、担当力、责任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聪明,与其背后大量的数字化的知识并且每天更新猛增有关。
B.材料中“流水线的机器人手臂”灵巧无比,“阿尔法狗”战胜人类,可见AI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了人类。
C.以有形的语言分析与处理人类的思想,为类人智能的构建提供了方向。
D.ChatGPT以语言模型作为框架,是通用型的人工智能,可以从事多种工作,接近人类智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在解读ChatGPT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其强大的功能和对未来应用场景的预测,对ChatGPT进行了科普。
B.材料二面对ChatGPT比较理性,强调用人工智能去解决问题。
C.GPT-3有1750亿个参数,GPT-4则有170万亿个参数,所以ChatGPT生成的信息是正确可靠的。
D.国内人工智能已有一定基础,但是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研究,才可以使得AI技术长远发展。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与ChatGPT-4媲美的一项是(       
A.京东推出装有激光雷达、GPS定位,全景视觉监控系统,前后的防撞系统以及超声波感应系统的“配送机器人”,高校配送货物。
B.2023年两会期间,检查日报社采用腾讯智影超写实数字人建模、多模态识别及生成、实时面部动作生成及驱动、迁移学习等多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推出AI虚拟主播“检博”,做到准确地播报信息。
C.医院研发手术机器人,可由医生通过声音指令控制机器人手臂,操纵内窥镜摄像机来辅助腹腔镜手术,从而避免了扶镜手生理疲劳造成的镜头不稳定,出色完成手术。
D.百度基于搜索引擎,演化出语音、图像、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前后推出“文心一言”“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文心一言能够与人对话互动,回答问题,协助创作,高效便捷地帮助人们获取信息、知识和灵感。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此前“AI”人工智能和“ChatGPT”智能的分别有何特点。
5.结合两则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ChatGPT”正在开启的新时代的迅速改变。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塑料污染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并且正在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微塑料颗粒,(或微塑料),即尺寸在1μm5mm之间的塑料片,是已经引起人们强烈关注的新兴污染物。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微塑料暴露的报告强调了微塑料无处不在,在海洋、空气、土壤以及食品和饮料中都能发现微塑料。

微塑料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初生微塑料的尺寸小于5毫米,来源包括化妆品和清洁剂的微珠,以及合成纺织品的微纤维。次生微塑料是由较大的塑料颗粒分解形成的,其尺寸和组成更具异质性。次生微塑料的例子包括车辆轮胎上的碎片、油漆、道路标记、海洋涂料和微纤维释放的颗粒。

微塑料可以通过摄入、吸入或皮肤接触被生物体吸收。微塑料及其相关的化学物质和添加剂被认为在慢性炎症性疾病和癌症等领域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关于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影响的证据包括从减少摄食和光合作用到减少繁殖。微塑料甚至可以携带有毒化合物和金属,这可能会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对抗自然环境中的微塑料?针对清除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而提出的方法包括利用船舶系统,废物收集系统,甚至是贻贝(贻贝的粪便因含有塑料成分而漂浮在水面上)。然而,收集水的方法可能很困难,并且以这种方式直接去除现有微塑料的努力也会受到限制。

阻止微塑料进入环境的可行方法包括:利用废水处理厂,洗衣机中的洗衣配件来捕获微纤维,以及改变服装制造工艺,以尽量减少摩擦或提高服装的机械完整性。

人们总体上减少塑料的使用也许是降低微塑料的重要办法。使用可生物降解或可持续的替代品,如洗发皂和竹海绵,零废物商店和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时尚品牌都越来越受欢迎。

与微塑料污染作斗争需要科学家、研究人员、企业家、政府和公众的长期奉献和共同努力。虽然专家们认识到我们有无数种可以解决微塑料问题的方法,但去除微塑料的所需的资金以及相关的盈利能力缺乏是一个关键挑战。财政援助和加强对塑料使用的监管法律将有助于加快迈向更可持续的塑料经济,以及更清洁、更健康的未来。

(摘编自《解决微塑料问题,我们做的够多了吗?》

材料二: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其中一个威胁就是塑料污染。根据国际环境法中心于20195月发布的《塑料和气候:塑料星球的隐性成本》报告称,即便塑料有诸多好处,但它们还是化石燃料。塑料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中,都会排放温室气体。

塑料的不当使用不仅浪费资源、产生环境污染,也对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上超过90%的塑料制品都是由化石燃料产生的,因此塑料污染和气候变化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环境问题,将对环境造成双重危机。科学家发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塑料行业的碳足迹翻了一番。如果把塑料行业看成是一个国家,那么它将是世界上第五大碳排放国……

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全球塑料生产、消费和进出口贸易最活跃的经济体,中国一直致力于应对塑料污染和气候变化工作。中国生态环境部于去年10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内容包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部署、积极减缓气候变化、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完善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五个方面。目前,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度较高,但参与度较低。苏州大学团队公布的一项全国性网络调研显示,在1500份受访者代表性样本中,有近70%的受访者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但仅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为环保产品多付出。

2023320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这份报告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警示?简单来说,气候危机更加紧急,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机会和选择也同样前所未有。一方面,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愈发显现,从极端天气事件,再到气候变化引发的能源危机、不平等加剧等社会问题,气候危机愈发频繁地冲击着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引发诸多不可逆的结果;而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认知的不断发展,面对气候危机的我们正在拥有更多可行的解决方案。只是,其规模和负担能力是我们以前从未有过的,也超出了我们的预算,模拟数据显示,如果从源头治理塑料污染,目前塑料行业所有的利润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

从生产到消费,再到废弃物的处理,塑料是地球上碳强度最高的产业之一。而且,塑料垃圾和塑料工业对气候变化的贡献通常不太为人所知或者更大且遭忽视。塑料生产所依赖的精炼石油和天然气等石化产品被称为能源盲点,政策制定者们在推动脱碳的过程中一直忽略这一领域。

想想去年世界所经历的极端、罕见的天气和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这是自然在坚定地向人类反击和宣战,告诉我们:不能再等了。

(摘编自《摆脱塑缚》)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使用化妆品时,微塑料可能会通过皮肤进入人体,进而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B.目前提出的清除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的方法和阻止微塑料进入环境的方法很难付诸实践。
C.为了减少微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外出购物应该尽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塑料购物袋。
D.去除微塑料需要巨额资金,而又缺乏具有吸引力的经济效益,目前想要解决微塑料的污染问题,需要借助国家的强制和政府的财政援助。
2.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塑料制品大多是由化石燃料制成的,因此,在这些塑料制品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中,都会排放温室气体。
B.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塑料污染所带来的气候变化,也制定了多项整治塑料行业的措施来应对目前世界极端的天气等自然灾害。
C.露天焚烧废弃的塑料制品会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这属于塑料废弃物管理不当,会对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D.中国是石油消费大国,也是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也是全球塑料生产、消费和进出口贸易最活跃的经济体,因此,致力于治理塑料污染是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后,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存。
B.4月份江浙“沙尘”天气受到了塑料污染的影响。
C.大棚产业使用的塑料薄膜进入土地会被分解成微塑料,但不影响破坏土壤环境。
D.生产人们衣服、被子所需要的塑料原料属于初生微塑料。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我国在治理塑料污染现实中所遇到的难题。
2023-06-21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与农民共富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议题,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难富起来的群体是农民。没有乡村振兴,不可能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没有农民的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亦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走向共同富裕大局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促使农民稳步走向共同富裕。

首先,应将乡村振兴全面融入国家与地方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政策体系并全方位推进。就像深度贫困地区与绝对贫困人口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一样,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短板弱项仍集中在农民农村。因此,乡村振兴应当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在巩固脱贫攻坚基础上实现全方位跃升,应当按照城乡统筹、优先乡村的取向将乡村振兴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政府、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同时发力的大格局,并遵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原则全面推进。

其次,应继续用精准扶贫的理念指导乡村振兴并精准施策。乡村振兴是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实现农村发展全方位升华的国家战略行动。脱贫攻坚成功实践的经验表明,乡村振兴也不能例外。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与乡土文化差异也很大,乡村振兴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行稳致远。因此,在目标明确和宏观政策日益成熟的条件下,当前特别需要找到适合各地的实践路径,拿出更有效率的行动方案,以持续不断地缩小城乡差距,不断促进并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发展。

再次,要抓住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要从重硬件投入转向软硬件投入并重,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大功夫。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着缺教师、缺医生、缺农业技术人员、缺经营能手、缺乡村治理能人的现象。这种局面不仅难以实现乡村振兴,个别地区在摘掉贫困帽子后还可能因外援人员减少而停滞甚至返贫。可见,乡村振兴的关键正在从物转变成人,培养本乡本土人才并激发其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只有培养成百上千万有用的乡土人才,同时引导城镇人才下乡,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是要从重经济建设转向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乡村振兴必须有相应的产业支撑,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乡村社会建设显得同等重要。因为社会建设如果总是滞后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将陷入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状态,物质丰裕不可能自动带来精神丰盈,进而会出现内生动力弱化、乡风文明衰退、凝聚力衰减,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乡村振兴中应当提升对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视程度,特别是要促使乡村治理、社会服务与乡风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这才是符合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共同富裕要求。

三是要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2035年要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实际上已经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清晰的预期,但还需要尽早确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间表与路线图,特别是需要尽快扫除阻碍城乡之间人员、货物、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壁垒,真正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一体繁荣,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

总之,中国制度的确定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忽略乡村现代化,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更不会让农民掉队。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只要形成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格局,运用好精准施策的武器,亿万农民一定能够伴随乡村振兴而步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境界。

(摘编自郑功成《以乡村振兴引领农民共富》)

材料二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加快整个农食系统向高效、高值和绿色方向转型,围绕县域发展的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改革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过去几十年,我国用有限的水土资源保障全球将近18%人口的粮食供应。国家层面上的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改革为提升农业生产力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未来30年,实现“口粮绝对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自主可控”仍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随着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及人均收入的增长,需要农业在全面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带动整个农食系统朝向高效、高值和绿色方向转型。在继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聚焦地区发展的优势和区位条件、紧扣县域发展规律,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食系统的转型。

为实现农民增收和全民共同富裕,未来农业发展需加强农业内部分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缩小工农、城乡劳动生产力差异,县域发展是支持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创造非农就业,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除加快城镇化发展以外,农业内部也需要按规模和产品实现专业化分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不仅通过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为加快城镇化提供条件,也将通过整合城乡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资源为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提供条件。

为提升农业韧性、实现低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结构转型,加强发展基于自然的、结合科技发展的生产解决方案,县域经济发展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需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不仅需要精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有效的实施主体和大量实践经验。在农业永续发展方面,县域的实践经验将对改善生态环境、服务“双碳”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为国民提供安全健康营养的食物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盛誉、黄凯南《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县域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短板弱项仍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与绝对贫困人口。
B.如果内生动力弱化、乡风文明衰退、凝聚力衰减,将导致乡村振兴陷入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状态。
C.未来30年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工作是加快整个农食系统向高效、高值和绿色方向转型。
D.促进县域发展将对加强农业内部分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缩小工农、城乡劳动生产力差异起到关键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乡村振兴应当依靠政府、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同时发力。
B.引导城镇人才下乡与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为加快城镇化提供条件,都是谈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C.找到适合各地的实践路径,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与县域经济发展要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并不矛盾。
D.农业现代化需要整个农食系统转型,但“口粮绝对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自主可控”仍是重要基础和保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乡村振兴”的一项是(       
A.复旦大学熊易寒教授认为,在农村自主发展的条件下,要加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和再分配职能,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农民在权利和福利层面与市民等值。
B.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认为,世界已经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东北地区要依托有利条件,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期,建成中国生态文明先导区,具体而言,即是要发展全域有机农业。
C.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特聘专家吴江认为,破解东北人才困境的关键需要提升我们现代治理能力,从人才管理到人才治理,仅一字之差,却是人才战略实施根本反映。
D.著名“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认为,推进农业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是生态资源再定价进入到生态经济新阶段的重要手段。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面对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请从“乡村振兴”的角度,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3-07-23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式民主所津津乐道的制度化纠错机制主要表现为新闻媒体利用社会舆论监督施压执政者、竞争性政党制度制约政党擅权营私。与此相适应,纠错机制能否有效运行取决于新闻媒体是否公正客观、政党是否能将国家利益置于党派利益之上。然而,如今的西式民主正与这四个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其纠错机制的运行基础遭到严重侵蚀。

新闻媒体监督缺位。西式民主的惯用话术是将新闻媒体宣扬为第四权力,代表民众制衡和监督政府权力。然而,西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丑陋双标不仅戳破其中立、客观和专业的人设,更将上层精英操纵新闻媒体追逐政治利益的丑态暴露无遗。其实,新闻媒体的党派政治性早已不是秘密,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就曾指出广告是报纸中唯一的真理。只是近来新闻媒体越来越明目张胆地与政党勾结,定向投放带有明显政治偏好的煽动性报道,帮助结盟党派干预乃至操纵选举。企图裹挟民意增加自身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也正在遭受反噬,不同民调显示民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程度屡创新低,新闻机构的权威性和认可度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可以说,完全商业化和资本化的新闻媒体不仅早已放弃预警西式民主危机的吹哨职责,也丧失了引导民意捍卫民主价值的能力。

政党政治运行异化。竞争性政党制度理论上具有约束执政党行为的功能,但要真正发挥纠错作用,必须以超越党派利益为前提。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都存在被金钱政治”“否决政治操控的问题。金钱政治操控下的政党政治深谙以金钱获取权力,再以权力维护利益的潜规则,政党向利益集团收取政治保护费,再将政治献金投入竞选购买权力,整个过程中,国家利益不过是竞选口号,政党利益和政治分肥才是真正奥义。否决政治下的政党分权制衡实则为内耗严重的政治斗争,失控的党争全然不顾国家利益,任由政府停摆、国会分裂,导致治理绩效持续下跌。不仅如此,党内政治精英也因选战需要而被重新定义,那些与利益集团关系密切、能够吸引媒体关注的人物受到青睐,执政经验与执政能力变得无足轻重,特朗普等一些政治素人得以平步青云成为党的领袖甚至国家领导人,为政党和政府决断失误埋下严重隐患。经验的匮乏、能力的缺失也使他们很难实现自我纠错。

(摘编自许开轶、韩同赟《失灵的西式民主纠错机制》)

材料二:

长期以来,美国自诩为世界民主的灯塔,但日趋严重的政治极化却使得这座灯塔日益黯淡。所谓政治极化,是指人们的政治态度趋向政治光谱的两极,分歧较大,甚至严重对立,中间温和的政治态度减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分别朝着极右和极左方向发展,民众也日益分裂为支持两大政党的对立阵营。政治极化使美式民主原形毕露,充分显现了它是少数人的民主、缺乏协商的民主、劣质治理的民主。

一般而言,政治参与人数越多,公共决策代表性就越强,也就越接近民主的本质。在美国,人们的政治参与度本来就不高,连影响最大的总统大选,投票率一般仅60%左右,国会议员、地方行政首长等其他选举的投票率更低。而且美国选举大都实行简单多数的胜选规则,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获胜候选人的选票往往不超过50%。这样算下来,获胜候选人所代表的选民很难超过30%。在此背景下,政治极化使得美式民主的代表性更低,公共政策的民意基础更弱,美式民主越来越沦为少数人的民主。

美国是典型的两党制国家,共和党和民主党长期轮流执政。过去一段时期,为赢得选举胜利,美国两党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都趋向中间化,以争取更多选民的认同和支持。1968年竞选美国总统的独立候选人乔治·华莱士曾说,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没有一毛钱的区别。两党意识形态中间化,也意味着政策主张交集重合较多,这样,政党不仅代表基础选民的意愿,而且反映中间选民的意愿,甚至还要兼顾对方政党选民的诉求。但随着两党意识形态趋向两极,各政党都拥抱基本盘,越来越代表基础选民的偏好,也就与民主代表多数人的本质要求相偏离。由于美国党内初选制度、安全选区增多、简单多数胜选规则等原因,意识形态越极端的候选人不仅能够在党内选举中胜出,而且往往能够在正式选举中获胜。比如,2016年特朗普打着反全球化、反精英、反移民、反政治正确等极端言论,不仅击败了10多名共和党候选人,而且击败了被大多数媒体和民调机构看好的希拉里。政治极化使美国政治人物在政治选举中不愿倾听中间温和选民的声音,更不愿倾听对立政党基础选民的意见。政党执政后,政治人物或出于选举的考量,或出于意识形态的立场,制定的公共政策往往更加倾向本党核心价值理念,代表支持本党的少数极端民众利益,而非考虑各方面民意,政党的党派性取代了公共性,公共政策代表性、科学性不足。可以说,政治极化使美国公共政策的民意基础更加薄弱和扭曲。

(摘编自孙存良《政治极化使民主灯塔目益黯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应代表民众制衡和监督政府权力的西方媒体并不中立客观和专业,却被上层精英操纵达到追逐政治利益的目的。
B.与利益集团关系密切、能够吸引媒体关注的人物常常成为党内政治精英,有无执政经验与执政能力反而变得不重要。
C.美式民主原本代表性较高,后受政治极化影响变得很低,已沦为少数人的民主、缺乏协商的民主和劣质治理的民主。
D.过去一段时期,共和党、民主党意识形态趋向中间化时,政党就不会仅仅代表支持本党的少数极端民众利益,而要考虑各方面民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新闻媒体具有党派政治性由来已久,因此除了广告,其他所有的报道都不能相信。
B.西方新闻媒体已完全商业化和资本化,无法捍卫民主价值,受到民众的一致唾弃。
C.竞争性政党制度在理论上具有约束执政党行为的功能,但在实际上未必能够做到。
D.受政治极化影响,美国政治人物当选后也不会关注温和选民意见,只会一意孤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西式民主“纠错机制的运行基础遭到严重侵蚀”观点的一项是(     
A.公共政策随政党起伏而反复调整,严重影响了国家治理。
B.西方国家将自己高度道德化,而将非西方国家“妖魔化”。
C.某些政客借纠错之名打击政敌,将纠错异化为政治清算,
D.议员仅凭政党划线,在投票表决中县问立场,不问是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共和党人)执政后,立即动议废除奥巴马(民主党人)政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制定的医改方案等政策。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事予以简要评析。
2022-04-25更新 | 2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