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7 题号:187364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中国社会并非一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这是画中之主。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风格之三者合一。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中国画要求在画中见性情。

再来讲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究竟人类理想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境界?耶稣教说,世界末日到来,能上天堂的就上天堂,不能上天堂的就下地狱,上帝不能天天老在爱着这世界。佛教讲最后的清静寂灭,一个无余涅槃的世界,到此便超脱了轮回众生界。中国人则只讲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其终极理想还是在这个世界上。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三字,即是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中国古人说,人性禀赋自天,人人可以善,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一人的人格德性都可做得一理想至高的善人。人人做一善人,才是世界大同,才是天下太平。不是说大家有饭吃,大家在法律之下有平等,永远不打仗,便是天下大同了。还要有更高的文化融和,还要天、地、人三位一体,那才能真到达大同太平的境界。我们全世界人类,都能达到一最高人格的话,那世界就自然会大同。这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同时亦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后理想。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

材料二:

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华民族发展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性,从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中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义。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着五大冲突急需解决,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心灵)、文明与文明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有史以来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现代性的展开加剧了这些矛盾,冲突日趋紧张,已经成为世界的难题。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仅靠西方现代性的价值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化解这些冲突的。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群己合一之道有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华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因此,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什么是体现中国的方案?就是用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既合乎中国的具体实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像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不仅是人类处理相互关系的普遍原理,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民俗包括踏青赏春、祭拜祖先等,故其虽属自然节气,也蕴含着人文精神,也是一种天人相应。
B.中国山水画讲究天、地、人三位一体,除画中之主“人”外,画上定有代表天的天空,代表地的山水亭屋等。
C.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是天下大同太平,这也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人类理想的境界。
D.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既能助力中华民族发展及中国社会建设,也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在论述中都采用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
B.传统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国人盲目效颦,过耶诞节日,原因是国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缺乏文化自信。
C.中国人信仰“性本善”,这并非意味着人生而至善,而是说人人均可以为善,都能达到一最高人格。
D.法律和战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纷争,要实现世界大同,修养至高的人格德性才是关键。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处理人类生活五大冲突的思想理念的一项是(     
A.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
B.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并序》)
4.国画大师傅抱石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请结合材料一简析中国画是如何体现中国人的精神特点的。
5.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实现其当代价值与意义?请综合材料信息简要回答。
【知识点】 学术论文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动态、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手法与个性。

抽象线纹,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屈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中国画始终以线为主。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飞尔、伦伯朗以来,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是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
       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不暇作形体实像的描摹。吴道子就是中国线画的天才代表,人谓“吴带当风”。北齐画家曹仲达则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形象,有如希腊出浴女像。

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表出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返于纯净无欺。法国大画家安格尔说:“素描者艺之贞也。”

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绘艺衰落,自不待言。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1.请具体解释“肉搏”在文中的意思。
2.“吴带当风”与“曹衣出水”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根据全文概括中国素描的特点。
2017-07-03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乡土中国•1乡土本色》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改动)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2.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怎样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2021-01-22更新 | 2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代长篇小说越写越长似乎成为一个趋势,有些时候,支撑其越写越长的未必是主题的深厚磅礴或者故事架构的开阔宏大,而是因为枝枝叶叶的细节多,旁逸斜出的内容太杂。小说人物开个小差,就能浮想联翩成千上万字;主人公但凡有点文化,关于古典文学、儒学、考古学的知识就会铺天盖地。

②毫无疑问,细节之于小说殊为重要。在许多小说理论著作中,细节往往独立成章,被反复研究。《红楼梦》中哪怕是丫鬟之类的次要人物也有秉性、家庭、结局等方面的周到刻画,《战争与和平》细到描写死刑犯上刑场前如何整理自己的蒙眼布。现代叙事学发展起来以后,细节更是为小说家们孜孜以求。乔伊斯《尤利西斯》数十万字,描写的时间却只有一天,细节之雕琢可想而知。长篇小说发展到今天,“细节”也值得作为技法更新、艺术进步的一个突破口。将大量生活细节纳入作品中,能营造生扑活面而来的逼真效果;丰富的知识细节能够充实小说的气血,给读者提供更多新知;通过不同层次的细节铺垫,打破单一主线,让多个主题并行发展,让小说人物进行对话,也有利于揭示生活的丰富与人性的复杂。

③但是,一些长篇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只是权宜之计。比如,一些作家早期作品的主题乃至情节在后来作品中一再复现,其实是不自觉的自我重复。有的所谓“细节”本质上都是文字碎片,为迎合碎片化阅读而在谋篇布局上偷懒。

④往深处说,细节堆砌反映出作家们普遍存在的长篇焦虑。近些年长篇小说创作在数量上快速增长,有些作家创作速度极快,甚至几个月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文学期刊出长篇小说专号的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些作品被指责缺乏深度和广度,故事、主题设置简单,几无阐释难度。于是,有些作者便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增加细节来增强小说的丰富性,以此增加阐释难度,增加阅读挑战。这样做的初衷是对长篇书写乏力的纠偏,但追逐过度则会滑向另一个极端,是不顾长篇小说本体价值的舍本求末。

⑤许多时候,单纯的反而动人。文学本身就是离人心灵最近的文艺形式之一。过多的细节堆让小说中的情感消失了,满目细节读下来只会让人感觉麻木。文学应有的动人心魄的感染力就这样被堆砌的细节给压住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些长篇小说折戟沉沙的重要原因。

⑥长篇小说是一门建构艺术,通过语言建构故事、情感以及社会人生,好的长篇小说提供给人的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心灵史、人生史和社会史。细节作为重要的建筑构件,不是勉强堆砌就行,它必须有主体结构的支撑。没有作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主体构建,再好的细节也“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⑦所谓“准确的才美”,细节绝非可有可无、可长可短的填充元素,必要的、关键的、有生命力的、水到渠成的细节描写才是可取的。对小说艺术来说,杂”有杂的张力,琐碎中亦有艺术真实的锤炼。文学创作从来都讲究内含提炼的功夫、点睛的功夫、以小见大的功夫,是敏锐眼光和到位笔法的结合。细节必须经过筛选,必须经过艺术匠心的打磨,才能成为作品熠熠发光的构成。

(摘编自《长篇小说:要细节,而非堆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纠正缺乏深度和广度,故事架构和主题设置简单的问题,长篇小说越写越长成趋势。
B.将大量生活细节纳入作品中,给读者提供新知,有利于揭示生活的丰富与人性的复杂。
C.一些作家早期作品的主题乃至情节在后来作品中刻意复现,是碎片化阅读导致的偷懒。
D.细节堆砌反映了作家们的长篇焦虑,过度增加细节则是不顾本体价值的舍本求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小说越写越长入笔,在强调细节作用的基础上对细节堆砌现象展开论述。
B.第②段以《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的细节为例,论证了细节描写之于小说的重要性。
C.文章第⑥段使用引用论证,论证了细节有作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支撑,才不算堆砌。
D.文章论述全面,既分析细节使用上的一些问题,又强调琐碎中亦有艺术真实的锤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创作要通过增加细节来增强小说的丰富性,以此增加阐释难度,增加阅读挑战,进而打动读者。
B.现代叙事学发展起来后,“细节”被小说家孜孜以求的原因是其可作为技法更新、艺术进步的突破口。
C.过多的细节堆砌影响小说的情感表达,降低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这是一些长篇小说失败的重要原因。
D.细节需经过筛选,经艺术匠心的打磨,体现在敏锐的眼光和到位的笔法上,而非可长可短、可有可无。
2021-05-20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