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4 题号:187545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一切都要建立在实证之上。我们切不可拿想象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锺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玄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仅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出所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材料二:

历史想象力,不仅是一个诗歌写什么的功能概念,同时也是怎么写的本体概念。历史想象力要求诗人具有历史意识和当下关怀,对生存、个体生命、文化之间真正临界点和真正困境的语言有深度理解和自觉挖掘意识,能够将诗性的幻想和具体生存的真实性作扭结一体的游走,处理时代生活血肉之躯上的噬心主题。历史想象力,应是有组织力的思想和持久的生存经验深刻融合后的产物。这样的诗是有巨大整合能力的诗,它不仅可以是纯粹的和自足的,同时也会把历史和时代生存的重大命题最大限度地诗化。它不仅指向文学的狭小社区,更进入广大的有机知识分子群,成为影响当代人精神的力量。

丰富的想象力,是一切艺术的主要特征。但是,单纯考察想象力是否丰富,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还是想象力的质量的高下。诗歌话语固有的具体生存语境压力和词语使用的全部历史留下的语义积淀,决定了我们在衡量诗歌文本中的想象力的价值时,必须同时将其对历史生存的命名力考虑进来。所以我们要讨论的有关先锋诗歌想象力问题在当下的含义,无疑应当将历史想象力作为重点之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寅恪先生认为治学之时,需借助历史的想象力,入古人之境,才能比较准确、深刻地评论古人的学说。
B.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开展,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思想”,有所发现。
C.历史想象的构造性,体现在入情合理地追叙真人真事和赖以说明问题的“想象的共同体”两个方面。
D.历史和现实是相互关联的,洞察现实的社会需要研究历史,横观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与艺术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但仍应确保其真实性。
B.胡适“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论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都旨在说明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C.丰富的想象力是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而想象力丰富与否决定了诗歌作品的质量。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针对“历史想象力”这一内容展开,不过二者所涉及的领域并不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历史想象力范畴的一项是(     
A.小说《鼠疫》描写了一个北非城市突发鼠疫后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表现了勇者大无畏、坚持正义的精神。
B.瓦特看到开水沸腾,壶盖跳动,便猜想有看不见的东西推动了壶盖运动,通过反复观察得出是水蒸气的力量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C.李白在《登太白峰》中写到自己在日落时分登上太白峰,听到太白星向他问候,并且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大门,让他与月亮无比接近。
D.莱特兄弟拆开父亲送的“蝴蝶玩具”,大胆设想除了鸟、蝴蝶等动物之外,人工制造的物品也可以飞天,最终发明了飞机。
4.红学研究中曾有过的“索隐派”有哪些错误的做法?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分析。
5.怎样衡量现代诗是否具备优秀的“历史想象力”?请结合我们学过的诗歌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牡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2016-11-18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延续着这种沉溺,同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时期。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

门阀士族以其世袭的阶层地位为荣,世俗地主则以官爵为荣。这两个阶级对自然、农村、下层人民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这个阶层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除去技术因素不计外,这也正是为何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而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这个阶层不像门阀贵族与下层人民那样等级森严、隔绝严厉,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樵夫、泛舟的渔父,这也依然只是一幅掩盖了人间各种痛苦和不幸,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自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者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中国画里的山,像佛塔,像蘑菇,像城堡,也像教堂。古人画山,表现出充分的任性,所以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即使作者为他的山水注明了地址,也几乎看不出是什么地方。

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过”“二分,世界没有分裂成主体客体两个部分,而外部世界(自然)也没有成为与主观世界(自我)相对(甚至对立)的概念,不是一个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他者,因此也不仅仅是一个的对象。自然就是自我,二者如身体发肤,分割不开,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一滴水、一粒沙、一片叶、一只鸟,其实都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山水不只是风景,山水画也不是风景画。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观看的对象,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山重水复中,既包含了痛苦的体验,也包含着愿望的实现,人不是外置于风景,而是内化于风景,身体是风景的一部分,风景也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风景就不再是风景,中国人将它命名为:山水。山水不是山和水的简单组合,或者说,它不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在千年之后,我们得以透过古人的画卷,看见形态各异的山水,比如董源的圆转流动,适宽的静穆高远,王希孟的青春浪漫,赵孟頫的明净高古。

(摘编自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约在中唐前后,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变化,山水从宗教意识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被抒写赞颂。
B.山水画折射出当时地主士大夫们的情绪和观念:既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又意图改变封建农村的意识形态。
C.门阀士族和地主士大夫荣华富贵后,丘山溪壑、野店村居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寄托,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山水画走向成熟。
D.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趣味是社会变异的直接反映,也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相关,尤以老庄和禅宗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画分化为绘画艺术里的一个独立门类,有独立的审美对象,时间上应晚于宗教画。
B.中国山水画着重抽象思维,即非客观世界,这与西方强调的客观世界迵然不同,中国人认为自然和自我并不对立,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合为一体的。
C.隋代展于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创始于此。
D.古人画卷中的山水形态各异,画家们所表现出的“任性”,其实是他们独特精神气质的体现。
3.下列题画诗,与材料一以画线句中的“基本音调”最契合的一项是(     
A.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B.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C.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D.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水中龙。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4.材料一提及“欧洲风景画”,材料二提及“西方风景画”,在文中各有何作用?
5.游客在故宫参观时,发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根据材料,请你解释形成这一艺术特点的原因。
2022-09-30更新 | 2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两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是因为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出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了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的指挥才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
5.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安排,请结合文本对其行文结构梳理分析。
2024-01-25更新 | 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