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92 题号:187694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不同于艺术美育,环境美育具有更广泛的学科交叉性与更鲜明的实践品格。从教育的层面来说,环境美育提供的是一种科学认知自然环境的系统性知识;从审美体验层面来说,环境美育注重人在审美中对环境的介入。

一方面,环境美育强调科学知识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受现代性美学观和艺术自律论的影响,以艺术为中心的审美教育往往是从主体的审美态度出发,通过对艺术品形式的感受来培养一种超脱的人格精神。这种艺术美育方式要求人在审美中摆脱理性知识的束缚而关注于艺术形式去获得主体的审美愉悦。环境美育方式则挑战了这种排斥知识性的审美规定。在卡尔松看来,不同于艺术品的形式结构性,自然环境是散乱而缺乏焦点的。为了避免环境审美体验的杂乱无章与粗俗肤浅,需要借助科学知识来对环境审美体验进行整理加工。同样面对一个自然环境,欣赏者对环境中的动物或植被有无科学认知,其带来的审美体验是非常不同的。卡尔松认为,如果要想达到恰当的、正确的审美鉴赏就必须呼唤科学知识的出场。

另一方面,环境美育注重审美中人对环境的介入。在传统艺术美育制度中,为了更好地将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进行区分,一般都是将艺术欣赏活动置于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等特定场所来进行,在这种艺术美育中,欣赏者需要摆脱功利性日常经验的羁绊,以审美静观的态度去自由地欣赏艺术,环境美育超越了以视听为高级感官的静观式艺术审美教育形式,而以更适合环境审美的介入美学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不同于发生在特定场所的艺术审美,环境审美是在开放、阔大和敞开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在进行环境审美时,自身就已经被环境包围而处于其中,这意味着,审美主体不能再以那种与对象相区隔、相分离的静观态度来面对对象、而是要将主体介入环境中,在身体力行的真实感受中与对象交融一体,同时,介入环境中的人在展开审美体验时,打破了以往艺术审美中的感官等级制而将身体感官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调动。自然环境不同于艺术品,它本身充满了色声香味触等多重审美特性,这些审美特性需要人的感官系统的方位介入方能体验。卡尔松就认为,环境是一种环绕之境。

注重身体介入的环境美育,能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改善,由于环境美育的体验属性,当接受过环境美育的人对环境进行欣赏时,他们就会意识到必须走进环境当中。这种统一性使人获得与自然更加紧密的黏性,使人更加自由自觉地获得人与自然的亲密性,进而产生对自然的依恋、热爱和尊重感。于是,善待自然的声音便从人心底里主动发出并转化为一种积极行动。

环境美育还有助于培育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念。在环境美育的引导下,人通过深度体验将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环境产生多重联系的统一体中的一部分。受此影响,人在作出某种决定时,就不会仅考虑自身的价值和利益,还会考虑到生态环境本身的审美价值。经由环境美育,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审美观将会逐步生成,最终造福世界。

(摘编自余开亮等《环境美育:一种新型的美育方式》)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将高质量发展融入美好生活体系构建中去,在协同发展中找到美好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实现美好生活,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诗意栖居生态场景和多元体验生活场景成为常态,不断满足人民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使人们随时徜徉在山林间、青草地、湖水旁,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静谧与舒适,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摘编自李明《美好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美育活动一般置于特定的场所,艺术品有其形式结构,审美主体与对象相区隔,以视听为高级感官进行静观式欣赏。
B.在环境美育中,审美体验以周围的自然事物为中心,形成一种知识性的认知与多感官联动体验相结合的综合性审美感知。
C.经由环境美育培育的具有生态文明审美观的个人,在其做出某个决定时,考虑生态环境的价值就会优先于自身的利益。
D.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美好生活”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为“美好生活”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环境美育,在与传统的艺术美育的深刻比较中突出其知识性、实践性等特点,并阐述了环境美育的时代价值。
B.英国曾兴起风景如画的审美观念,将自然环境之美当作特定视角下的特定风景画进行欣赏,这与环境美育的观点相契合。
C.环境美育审美体验中,环境和人是交融的统一体,破坏环境的行为在本质上破坏的是人对自然依恋、热爱、尊重的情感。
D.我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既是应对生态环境的挑战,也是打开“美好生活”的正确探索。
3.下列选项,最不能支撑材料二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点的一项是(     
A.在某地,我国首批林业碳票正式出炉,生态公益林可折算成碳减排量进行交易。
B.某区通过数字管理平台实现可视化考核自然生态资源的增减情况,施行生态补偿机制。
C.某县创新推出的“绿色生态金融贷”引来金融活水,推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D.某村借助短视频平台,聚焦本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大大提高了知名度。
4.材料一中的新型美育方式“环境美育”和材料二中通向美好生活之路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有何联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某小学就“如何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环境美育活动”展开座谈,请你结合材料一进行发言,提出三点合理建议。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选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中国文学无疑在艺术上上了一个台阶。然而,无论是现代派还是先锋派,都属于阳春白雪。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陈忠实、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时期,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图书市场的销量、电影市场的票房,就足以使大众成为接受的主体。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社会的产品,它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的各种成果。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而演化成现代性的一个基础的普遍性的概念。在阶级论被淡化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无疑使文艺具有了人民性,但它与文艺的人民性的经典内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人民性无疑还是占据文化领导权地位,起到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

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新人民性,这就是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正是因为新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当然,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互联网众声喧哗,社会的复杂性表明,文艺依然不能放弃正面引导人民群众的责任。在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文艺繁荣格局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疑应该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圆满实现。

(节选自陈晓明《人民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需要人民,一是因为优秀的艺术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二是因为人民才是作家价值的唯一判断者。
B.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C.现代社会的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D.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市场化使文艺走向大众,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积极拥抱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为大众所喜爱,才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B.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变革到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学思潮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艺术上获得不断进步。
C.新时代赋予文艺以新的内容,无论社会环境多么复杂,文艺格局多么丰富,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D.两则材料都辩证思考“文艺的大民性”问题,肯定其积极意义;又都放眼当下,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
3.下列选项,最贴合林料中文艺观的一项是(     
A.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B.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班固《答宾戏》)
C.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
D.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4.请以鲁迅的《祝福》为例,结合材料一分析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5.文艺创作者应该如何增强作品的人民性?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10更新 | 3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老年化趋势在加速进行。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76亿,占世界同年龄组人口的23.0%,这一占比已经高于我国总人口的世界占比(18.2%)。我国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工作年限减少,社会总体劳动力资源逐渐减少。因此,适时、适度并且渐进式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成为必然。这次规划建议强调“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更表明延迟退休势在必行。

尽管对男女是否该同龄退休等问题,专家们还存在不同看法,具体取决于下一步如何规定,但女性延迟退休的速度略快一些、缩小男女之间退休年龄的差异,在学界已基本成为共识。延迟退休政策涉及面广,社会上存在着“延迟退休有多大必要性”“会不会只利好一部分人”“养老金是不是不够了”“养老金水平能不能持续提高”等争议和质疑,各方观点、意见尚不统一,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而需稳妥慎重,走好“渐进式”实施之路。

加强宣传引导,赢取广泛共识。延迟退休政策,对民众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不言而喻,产生分歧和争议实属正常,应允许有争议。对这个颇具争议的新政策,在实施上不可能一步到位。操之过急,效果可能恰得其反。要先把这项方案公布出去,适时实施,给人们一个心理的预期。同时,加强方案宣传和政策引导,让人们更加认清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逐渐统一思想,达成广泛共识,使人们最终从心理上、行动上接受延迟退休新政。

聚焦主要担忧,消除公众顾虑。应该说,短期内、在改革转型期,不排除个别单位、企业可能会产生一些就业挤压,但是长期看,不会对就业市场产生显著影响。就业岗位不是一些人退出就业市场而产生的,主要还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只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民生改善和.就业问题解决,就能为实施延迟退休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增强人们对于新政的信心。

(摘编自向秋《“延迟退休”要走好“渐进式”之路》)

材料二:

针对人们是否支持延迟退休展开问卷调查,被调查者的工作类型分别为:国有企业人群、私营企业人群、政府部门或其他事业单位人群、待退休人群、待就业人群以及其他。

[注]1-人均寿命延长 2-工作收入高于退休金 3-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4-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优势 5-减轻子女负担 6-自身受教育时间长,在岗时间短 7-减少老人的孤独感 8-缓解中国老龄化压力

[注]1-担心身体状况 2-退休能有更多的自由时间 3-安享晚年 4-早点领取退休金 5-不利于年轻人就业 6-没有养老压力 7-所有原因都选

(摘编自《中国延迟退休调查报告:延迟退休,你准备好了吗?》)

材料三:

延迟退休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退休年龄偏低,造成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源浪费。从长远来看,延迟退休有利于缓解养老金压力,激发人力资源活力,能够更好地去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延迟退休这件大事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及时。这场关乎劳动者重大利益的改革,有没有成本?成本谁承担?如何用政策减轻改革对象可能出现的负担感等,都要说透。此外,是尊重“听”的对象,受延迟退休影响更大的人群是普通劳动者,对他们解释政策必要性、重要性的工作难度会更大、压力会更重,但同时意义也更重大;直接关系到政策推行成败。

治大国若烹小鲜,涉大利应定细策。公共政策的实施,实质上是一个利益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实施细节非常重要。在延迟退休政策实施过程中,劳动者的主体性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尤其是对改革政策如何保护低收入阶层合法权利的思考,应该越细越好。另外,对延迟退休政策推行节奏、不同年龄岗位的劳动者具体情况,在执行当中也应条分缕析,拒绝一刀切。

(摘编自杰文津《延迟退休这件大事要说透办好》)

1.下列对材料一、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迟退休政策对民众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因为相关方宣传引导得还不到位,民众对延迟退休的意见不一。
B.对男女是否应该同龄退休,专家还存争议,但学界大体,上认为女性延迟退休的速度应略快一些,缩小男女之间退休年龄的差异。
C.延迟退休短期内可能对个别企业就业会有影响,但长期看,社会经济发展了,产业结构调整了,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将会出现。
D.延迟退休对国家和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应对人力资源浪费;缓解养老金压力以及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2.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中有关统计表,虽然采样数量不多,但数据来源于具有代表性的工作类型的人群,采样选项多样,能较真实地反映出当下国人对延迟退休的态度。
B.同意延迟退休理由中,有51人因为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仅有23人因为继续工作收入高于退休金,由此可见人们对金钱的需求度在持续下降。
C.不同意延迟退休理由中,希望有更多自由时间、能够安享晚年的占比较大,远超没有养老压力和想早点领取退休金的人数之和。
D.不同意延迟退休理由中,认为延迟退休不利于年轻人就业的为110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就业难的实际情况。
3.现阶段我国应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延迟退休政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06-03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了较大冲击,旅游行业更是首当其冲。旅游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可以说失去了一整个冬天。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0年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次将负增长56%,国内旅游收入负增长69%。以景区为例,客流量、门票和二次消费收入等经营活动受疫情的直接影响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旅游市场出现了不少积极现象,其中火爆的“云旅游”更是引发诸多有益思考。目前,国内已有至少20个城市、1000多家景区开通了线上游览服务,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云”游天下。通过线上旅游开辟推广新渠道,不仅实现文创产品销量翻番,吸引了成千上万日后线下参观的“准游客”。截至目前,仅抖音平台“在家云游博物馆”相关视频总播放量就超过2.9亿。特殊时期,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科技创新转危为机,旅游经济复苏指日可待。

( 摘编自《海外网评:“云旅游”推动旅游业越冬迎春》)

材料二:

旅游是典型的体验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法开放的旅游景区为保持热度,通过视频、直播、VR体验等多种方式,给消费者丰富的在线体验;通过互联网在线模式进行景区游览,“云旅游”很自然地走入生活。

一些人士认为,作为在疫情中急速“火爆”的文旅新模式,“云旅游”契合了疫情期间游客无法实地体验的需求,一旦疫情消除、社会步入常态,这种模式就会失去其价值。但从深层来看,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作为新的“种草”模式,“云旅游”可以将数字“流量”变为“留量”。近年来,我国网络直播发展很快,预计2020年直播经济将超1万亿元人民币。从直播经济的结构看,秀场直播、游戏直播、电商直播占了绝大部分,旅游类直播相对较少。“云旅游”通过与消费者的深度互动,能够实现“先种草,后出行”,这一方面解决了因信息不对称给消费者带来的旅游体验差问题;另一方面能使景区的推广覆盖更为广阔的人群。对于热门景区而言,“云旅游”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突破了景区物理接待能力的限制,从而推动旅游业的线下线上融合。

在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下,“云旅游”正在从一种渠道变成一种全新的体验产品,不单纯对景区物理环境进行了展示,还添加了更丰富的内容。在一些人文景区,通过对“云旅游”的深度挖掘,可以使景区潮起来、文物动起来、文化活起来、历史醒过来,打造与线下完全不同的旅游体验产品,带来比线下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度的体验。“云旅游”还能带来更为多元的互动性,使旅游与社交的融合更为紧密,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腾讯文创共同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需求趋势调研报告》表明,疫情后总体旅游动机均值较2019年提升4.0%。其中“进行社交,结识新友”提升8.0%,“了解文史,丰富知识”提升7.4%,而“云旅游”对这两方面的满足能力高于线下旅游,其发展值得期待。

有观点认为,“云旅游”的一大缺陷在于,其异地体验特性无法给景区带来住宿、餐饮等收入。但也要看到,“云旅游”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跨界创新融合。借助“云旅游”,很多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打开了文创产品销售渠道。2020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推出了“为国宝代言”小程序,在云端呈现国宝、在云端讲解背景、在云端接轨文创,带来了当地特色产品的网络热销。

以直播为代表的“云旅游”,其门槛并不高,一部手机,一个专业知识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主播,就能将景区的风光、历史、文化等立体呈现给消费者。因此,它也是一个非常有发展空间的创新创业新场景。

(摘编自《云端游:云端美好     触手可及》)

材料三:

直播化的云旅游作为今年新兴的产物,一些顶级博主甚至已经因此吸引了百万粉丝。然而一场“618”直播活动让云旅游突然变味,直播带货在云旅游中的比例陡然提升。

脱胎于阿里旅行的飞猪,很早就注意到云旅游的发展前景,上线了自己的旅行直播平台,几乎每一个主播都开通了淘宝直播,甚至是淘宝、飞猪双平台直播。但是,一些直播与其说是旅游直播,不如说是带货直播,从当地的特产到淘宝店铺推广,可谓万物皆可带货。甚至飞猪官方号就直接吆喝起了旅行团特惠。

而某旅游网站的云旅游直播,也从展示当地的美景,逐渐变为对当地民宿的促销。低端一点的打法,是主播围绕某个民宿无死角地尬聊直播;高端一点的打法,是主播请一位美女假扮游客,在民宿里悠闲地享受生活,向用户介绍民宿的惬意生活。

云旅游是一种以线下为依托的线上营销方式,它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与直播带货联结在一起,但选择云旅游的用户,会把收集旅游信息、景色欣赏摆在第一位,而不会将寻找旅游纪念品、当地特产和订购旅游产品摆在第一位,后三者可以在云旅游中有所呈现,却不能占据核心主位。

对于众多用户来说,他们想要的也不是简单的景色视频,而是通过与远方的主播实时互动,听取其对当地旅游的讲解和建议,从而获得自己去游玩时更愉悦的体验,或者通过第一视角接触未曾领略的娱乐项目。

然而过度的营销与直播带货,却破坏了用户的旅游兴趣,将云旅游变为了“云购物”,用户为之买单的原因,也不再是出于对旅游的期盼,而是因为各种打折促销与冲动消费。

虽然疫情导致旅游行业生存艰难,但偏离了旅游本质的云旅游营销,虽然能够一时获得收入与关注,最终却会流失掉核心用户。

当下云旅游的火热,是疫情导致出游受阻和直播红利带来的引流,云旅游是否能够成为刚需,这仍有待观察。相比制作规范,运营成熟的旅游种草日记,云旅游充斥了太多无用信息与错误资讯,在没有平台约束的情况下,野蛮生长之中难免杂草丛生。

(摘编自《云旅游从直播种草,走向杂草丛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云旅游”契合了疫情期间游客无法实地体验的需求,一旦疫情消除、社会步入常态,这种模式就会毫无价值。
B.“云旅游”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突破了景区物理接待能力的限制,从而推动旅游业的线下线上融合。
C.疫情导致出游受阻和直播红利带来的引流都可当作云旅游火热的原因,但是云旅游是否能够成为刚需,还不能下结论。
D.直播化的云旅游作为今年新兴的产物,和制作规范,运营成熟的旅游种草日记相比,已经充斥了太多无用信息与错误资讯,没有了发展空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疫情之中的“云旅游”,有诸多有益的地方,特殊时期,有可能推动旅游业越冬迎春。
B.有观点认为,虽然云旅游存在异地体验特性无法给景区带来住宿、餐饮等收入的缺陷,但也要看到“云旅游”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跨界创新融合的优势。
C.脱胎于阿里旅行的飞猪,很早就注意到云旅游的发展前景,所以堪称真正的云旅游直播平台。
D.在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下,作为全新的体验产品的云旅游,既可以给一些人文景区带来比线下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度的体验,也可以使旅游与社交的融合更为紧密,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云旅游的一项是(       
A.大家在线打卡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
B.与观众相约云端,围观千岛湖巨网捕鱼现场
C.在“云”端看成都的大熊猫抱饲养员大腿撒娇
D.黄山景区借助互联网技术和高清摄像技术,拍摄大量照片进行宣传。
4.请结合材料,概括总结解释“云旅游”的关键词或短语。(每个关键词、短语不超过7个字)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020-12-23更新 | 1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