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全国 高三 三模 2023-04-30 102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不同于艺术美育,环境美育具有更广泛的学科交叉性与更鲜明的实践品格。从教育的层面来说,环境美育提供的是一种科学认知自然环境的系统性知识;从审美体验层面来说,环境美育注重人在审美中对环境的介入。

一方面,环境美育强调科学知识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受现代性美学观和艺术自律论的影响,以艺术为中心的审美教育往往是从主体的审美态度出发,通过对艺术品形式的感受来培养一种超脱的人格精神。这种艺术美育方式要求人在审美中摆脱理性知识的束缚而关注于艺术形式去获得主体的审美愉悦。环境美育方式则挑战了这种排斥知识性的审美规定。在卡尔松看来,不同于艺术品的形式结构性,自然环境是散乱而缺乏焦点的。为了避免环境审美体验的杂乱无章与粗俗肤浅,需要借助科学知识来对环境审美体验进行整理加工。同样面对一个自然环境,欣赏者对环境中的动物或植被有无科学认知,其带来的审美体验是非常不同的。卡尔松认为,如果要想达到恰当的、正确的审美鉴赏就必须呼唤科学知识的出场。

另一方面,环境美育注重审美中人对环境的介入。在传统艺术美育制度中,为了更好地将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进行区分,一般都是将艺术欣赏活动置于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等特定场所来进行,在这种艺术美育中,欣赏者需要摆脱功利性日常经验的羁绊,以审美静观的态度去自由地欣赏艺术,环境美育超越了以视听为高级感官的静观式艺术审美教育形式,而以更适合环境审美的介入美学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不同于发生在特定场所的艺术审美,环境审美是在开放、阔大和敞开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在进行环境审美时,自身就已经被环境包围而处于其中,这意味着,审美主体不能再以那种与对象相区隔、相分离的静观态度来面对对象、而是要将主体介入环境中,在身体力行的真实感受中与对象交融一体,同时,介入环境中的人在展开审美体验时,打破了以往艺术审美中的感官等级制而将身体感官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调动。自然环境不同于艺术品,它本身充满了色声香味触等多重审美特性,这些审美特性需要人的感官系统的方位介入方能体验。卡尔松就认为,环境是一种环绕之境。

注重身体介入的环境美育,能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改善,由于环境美育的体验属性,当接受过环境美育的人对环境进行欣赏时,他们就会意识到必须走进环境当中。这种统一性使人获得与自然更加紧密的黏性,使人更加自由自觉地获得人与自然的亲密性,进而产生对自然的依恋、热爱和尊重感。于是,善待自然的声音便从人心底里主动发出并转化为一种积极行动。

环境美育还有助于培育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念。在环境美育的引导下,人通过深度体验将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环境产生多重联系的统一体中的一部分。受此影响,人在作出某种决定时,就不会仅考虑自身的价值和利益,还会考虑到生态环境本身的审美价值。经由环境美育,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审美观将会逐步生成,最终造福世界。

(摘编自余开亮等《环境美育:一种新型的美育方式》)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将高质量发展融入美好生活体系构建中去,在协同发展中找到美好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实现美好生活,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诗意栖居生态场景和多元体验生活场景成为常态,不断满足人民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使人们随时徜徉在山林间、青草地、湖水旁,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静谧与舒适,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摘编自李明《美好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美育活动一般置于特定的场所,艺术品有其形式结构,审美主体与对象相区隔,以视听为高级感官进行静观式欣赏。
B.在环境美育中,审美体验以周围的自然事物为中心,形成一种知识性的认知与多感官联动体验相结合的综合性审美感知。
C.经由环境美育培育的具有生态文明审美观的个人,在其做出某个决定时,考虑生态环境的价值就会优先于自身的利益。
D.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美好生活”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为“美好生活”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环境美育,在与传统的艺术美育的深刻比较中突出其知识性、实践性等特点,并阐述了环境美育的时代价值。
B.英国曾兴起风景如画的审美观念,将自然环境之美当作特定视角下的特定风景画进行欣赏,这与环境美育的观点相契合。
C.环境美育审美体验中,环境和人是交融的统一体,破坏环境的行为在本质上破坏的是人对自然依恋、热爱、尊重的情感。
D.我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既是应对生态环境的挑战,也是打开“美好生活”的正确探索。
3.下列选项,最不能支撑材料二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点的一项是(     
A.在某地,我国首批林业碳票正式出炉,生态公益林可折算成碳减排量进行交易。
B.某区通过数字管理平台实现可视化考核自然生态资源的增减情况,施行生态补偿机制。
C.某县创新推出的“绿色生态金融贷”引来金融活水,推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D.某村借助短视频平台,聚焦本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大大提高了知名度。
4.材料一中的新型美育方式“环境美育”和材料二中通向美好生活之路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有何联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某小学就“如何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环境美育活动”展开座谈,请你结合材料一进行发言,提出三点合理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夜渔

莫言

①经过长时缠磨,九叔终于答应夜里带我去拿蟹子。吃过晚饭后,九叔带我出了村。

②那晚上月亮很大,不是八月十四就是八月十六。晚风很凉爽。月光皎洁,照在高粱地间的水上,一片片烂银般放光。吵了一夏天的蛙类正忙着入蛰,所以很安静。

③九叔脱了蓑衣摘了斗笠,扛着铁锹跳到河沟里去,一会儿工夫九叔就在河水中筑起了一条黑色的拦水坝。九叔把马灯挂在栅栏边上,便拉我坐在灯影之外,等待着拿蟹子。我问九叔,拿蟹子就这么简单吗?九叔说:今夜刮的是小西北风,北风响,蟹脚痒,洼地里蟹子急着到墨水河里去集合开会,这条河沟是必经之路。

④月亮爬的很高,光辉蓝幽幽的……蟹子们还没出现,我有些焦急了。九叔也低声嘟哝着,起身到栅栏边上去查看。回来后他说:怪事怪事真怪事,今夜里应该是过蟹子的大潮呀,又说西风响蟹脚痒,蟹子不来出了鬼了。

⑤忽然,九叔从河边的一棵灌木上,摘下一片亮晶晶的树叶,用双唇夹着,吹出一些唧唧啾啾的怪声。我心中暗自纳闷:九叔方才还劝我不要出动静,怕惊吓了蟹子,怎么自己吹起树叶来了呢?难道这是一种召唤蟹子的号令?我感到身上很冷,便说:九叔,你别吹了,俺娘说黑夜吹哨招鬼。九叔吹着树叶,回头看我一眼。他的目光绿幽幽的,好生怪异。我心里一阵急跳,突然感到九叔十分陌生。我紧缩在蓑衣里,冷得浑身打战。

⑥我后悔跟九叔捕蟹子了。这个吹着树叶的冰凉男人也许早已不是九叔了,而是一个鳖精鱼怪什么的。想到此,我吓得头皮发炸——如何能回到家?我想今夜肯定是活不回去了。

⑦天上不知道何时出现了一朵黄色的、孤零零的云,月亮恰好钻了进去。我感到这现象古怪极了,这么大的天,月亮有的是宽广的道路好走,为什么偏要钻到那云团中去呢?

⑧清冷的光辉被阻挡了。河沟、原野都朦胧起来,那盏马灯的光芒强烈了许多。这时,我突然嗅到一股淡淡的幽香,我看到水面上挺出一枝洁白的荷花。它在马灯的光芒之内,那么水灵,那么圣洁,我们家门前池塘里盛开过许许多多荷花,没有一枝能比得上眼前这一枝。

⑨荷花的出现使我忘记了恐惧,使我沉浸在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洁白清凉的情绪中。我不知不觉地站起来,脱掉蓑衣,向荷花走去。我的腿浸在温暖的水中,缓缓流淌的水轻轻抚摸着我,我感到很舒服。离荷花本来只有几步路,但走起来却显得特别漫长。我与荷花之间的距离仿佛永远不变,好像我前进一步,它便后退一步。我的心处于一种幸福的麻醉状态,我并不希望采摘这朵荷花,我希望永远保持着这种荷花走我也走的状态,在这种缓慢的、有美丽的目标的追随中,温暖河水的抚摸,给了我终身难忘的幸福体验。

后来,月亮的光辉突然洒满河道,一瞬间,我看到它颤抖两下,放射出几道比闪电还要亮的灼目白光,然后,那些宛若玉贝雕琢成的花瓣纷纷落下。花瓣打在水面上,碎成细小的圆片,旋转着消逝在光闪闪的河水中,那枝高挑着花瓣的花茎,在花瓣凋落之后,也随即萎靡倾倒,在水面上委蛇几下,化成了水的波纹……

我不知不觉中眼睛里流淌出滚滚的热泪,心里充满甜蜜的忧伤。我心中并无悲痛,仅仅是忧伤。眼前发生的一切,宛若一个美丽的梦境。但我正站在河水中,水淹至我的心脏,我的心脏的每一下跳动都使河水轻轻翻腾,水面上泛起涟漪。荷花虽然消逝了,但清淡的幽香犹存,它在水面上漂漾着,与清冽的月光、凄婉的虫鸣融为一体……

一只有力的大手抓住我的脖颈把我提出水面,水珠一串串,像小珍珠,从我的胸膛、肚腹上,滴溜溜地滚落到水面上。我想一定是九叔把我从河中提上来,但定睛一看,九叔端坐在堰上,依然那么专注地吹着树叶,没有一丝一毫移动过的迹象。

(摘编自《莫言的奇奇怪怪的故事集》)

文本二:

池塘

莫言

①前面有一个池塘,所谓池塘,实际上就是原野上的洼地,至于如何成了洼地,洼地里的泥土去了什么地方,没人知道,大概也没有人想知道。草甸子里有无数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夏天时,池塘里积蓄着发黄的水。这些池塘无论大小,都以极圆的形状存在着,令人猜想不透,猜想不透的结果就是浮想联翩。

②前年夏天,我带一位朋友来看这些池塘。刚下了一场大雨,草叶子上的雨水把我们的裤子都打湿了。池水有些混浊,水底下一串串的气泡冒到水面上破裂,水中洋溢着一股腥甜的气味。有的池塘里生长着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有的池塘里生长着睡莲,油亮的叶片紧贴着水面,中间高挑起一枝两枝的花苞或是花朵,带着十分人工的痕迹,但我知道它们绝对是自生自灭的,是野的不是家的。朦胧的月夜里,站在这样的池塘边,望着那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四周寂静,月光如水,虫声唧唧,格外深刻。使人想起日本的俳句:蝉声渗到岩石中。声音是一种力呢还是一种物质?它既然能渗透到磁盘上,也必定能渗透到岩石里。原野里的声音渗透到我的脑海里,时时地想起来,响起来。

③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月亮的光彩纷纷扬扬,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们的皮肤上。仿佛高密东北乡的全体青蛙都集中在这个约有半亩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点点水面,只能看到层层叠叠地在月亮中蠕动鸣叫的青蛙和青蛙们腮边那些白色的气囊。月亮和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摘编自莫言《会唱歌的墙》)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第③段“北风响,蟹脚痒”与第④段“西风响蟹脚痒”的两处俗话,在语气和传达的心理上都有不同。
B.文本一中多用疑问句式来表现孩童这一独特形象。如第⑤段的两处问号,前者表达疑惑,后者充满好奇想象。
C.文本一中第⑨段以虚实结合、显隐相依、色彩迷离的巧妙语言展示少年视角下的神秘体验,给人奇妙的阅读感受。
D.文本二中引用“蝉声渗到岩石中”写虫声,白居易以“幽咽泉流冰下难”写乐声,无形之声都描摹得生动可感。
7.关于文本一和文本二中对“月光”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作者对“月光”或光亮皎洁、或朦胧幽暗、或怪异灼目的描写,反映的是少年奇异的心灵世界。
B.文本二中定格朦胧月色,交织映衬玉雕般的花朵、唧唧的虫鸣、青蛙的气味等景物,构造出作者对故乡的静态印象。
C.文本二中写“月亮和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作者借月光抒情,也抒发他对故乡新的哲思。
D.文本一中月光下的河沟亦真亦幻,文本二中月光下的池塘有声有色,月光在不同的文体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8.文本二中第③段的画线句,通过十分巧妙的词语运用构造出独特的审美世界,请对此加以赏析。
9.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请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小说和散文哪些文体特征来书写“故乡”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善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而以备急难。[注]之战秦之斗士倍于晋而出穆公于淖者赦食马者也。

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寡者法欲,简则士易以察。不然,则士不任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

以众入险阻,必分军而疏行。夫险阻必有伏,伏必有约。军分则伏不知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疏行以纾士气。

兵莫危于攻,莫难于守,客主之势然也。故城有二不可守:兵少不足以实城,城小不足以容兵。夫惟贤将能以寡为众,以小为大。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虽告之曰此无人,彼不信也。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时令老弱登埠示怯,乘懈突击,其众可走矣,何患城小?

背城而战,阵欲方,欲踞,欲密,欲缓。夫方而踞,密而缓,则士心固,固而不慑。背城而战,欲其不慑。面城而战,阵欲直,欲锐,欲疏,欲速。夫直而锐,疏而速,则士心危,危则致死。面城而战,欲其致死。

平居与人言,一语不循故,犹在愕而忌。敌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固矣。是故,智者视敌有无故之形,必谨察之,勿动。疑形二;可疑于心,则疑而为之谋,心固得其实也;可疑于目,勿疑,彼敌疑我也。是故,心疑以谋应,目疑以静应。彼诚欲有所为邪,不使吾得之目矣。

(摘编自苏洵《权书》)

[注]韩,韩原,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万泉两县交界处。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A之B战C秦D之E斗F士G倍H于I晋J而K出L穆M公N于O淖P者Q赦R食S马T者U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善军者”与“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两句中的“军”字含义不同。
B.“治寡者法欲简”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两句中的“简”字含义不同。
C.“当敌之冲”与“一夫当关”(《蜀道难》)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D.“偃旗”,文中是放倒旗子,隐秘军情的做法,与《曹刿论战》中齐师“旗靡”状况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率领人数众多的军队进入艰险环境,要分散兵力并缓慢行进,分散兵力可以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缓慢前行的目的则是扰乱敌军计划。
B.城堡有两种情况不易防守:一是士兵太少;二是城堡太小。但贤能的将领善用疑兵等也能出奇制胜,《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就有此描写。
C.在背靠城墙进行防御作战时,要让士兵认为阵形牢不可破,以此坚定信心;在进攻时,要使士兵觉得有危险,这样他们更会拼死作战。
D.在战场上,敌人会故意用一些行为迷惑我们,这时我们需要冷静观察,切勿盲动,因为敌人真要有所行动,是不会让我们轻易发现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
(2)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
14.国际时局风云变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如期实现百年强军的奋斗目标。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意义,以及有何借鉴启示。
2023-04-30更新 | 250次组卷 | 1卷引用: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诗前四句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样使用大量意象叠加,都以日暮夕阳之色来统摄整体,营构萧瑟之境,滋长情蕴。
B.韦诗首联写出李主簿的居处环境,渡口本是过客往来的喧闹之地,但着一“古”字,气氛萧条落寞,暗示主人也非得志之人。
C.韦诗中的“寒山”切深秋时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生活境遇,“远来舟”牵引下联的“逢归客”。细针密线、情景交融。
D.两首诗的创作因诗人漂泊在外或忆友、或遇友而起,写景中都融入孤独惆怅的心绪,抒情上都有直接抒情的强烈表达。
16.“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04-28更新 | 270次组卷 | 1卷引用: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芳春四月,高考在即,你的好朋友却总是显得心浮气躁。你可以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诫朋友,要善始善终,坚持到底。
(2)在参观古建筑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宣传语:“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不使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结构。”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你在《阿房宫赋》中就能找到例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鹿”因其惬意且恬静的生活姿态而受古人青睐,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4-23更新 | 330次组卷 | 1卷引用: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23年初,被誉为争气机的首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填补了我国自主燃气轮机应用领域空白。

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重型燃气轮机作为当今世界效率最高的热功转换设备能体现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综合国力。

2009年,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电气集团经过多方考察调研,正式立项研制重型燃机。面对技术封锁,大家的经验近乎一张白纸,这注定是一条的登山之路。东方汽轮机副总工程师赵世全曾打过一个比喻:50兆瓦燃机点火试验的难度,犹如在10级狂风中点燃一根蜡烛。

2018年6月27日,该项目的压气机和燃烧器联合试验开始。然而,随着点火指令发出,研发人员脸上喜悦的神情渐渐凝固,火没点着。团队成员、大海捞针般地搜索查阅文献,经过反复调试分析,直到2019年9月27日,这台重型燃气轮机的8个燃烧器终于同时点火成功。

13年来的研制历程,历经4000多个日日夜夜,工程师们终于,实现了从01的突破,啃下了重型燃气轮机自主化这块硬骨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首台国产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的成功研制,正是一个生动实践。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气轮机获誉“争气机”之前,空警一2000预警机、歼一20战斗机等也曾被网友亲切称为“争气机”,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3-04-23更新 | 360次组卷 | 1卷引用: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癸卯兔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了官方标识和吉祥物形象兔圆圆

细心的网友可能发现,兔圆圆和普通兔子不一样,别人家的兔子都画两颗上门牙, !而这正是其原型安徽模鼠兔生态复原形象的典型特征。

模鼠兔光看名字,就知道。兔和鼠都长有一对无根的大门牙,只是兔类在大门牙后面还有一对小门牙,所以在分类上把兔类也叫双门齿目,而啮齿类则为单门齿目。上门齿后面的两颗支柱牙是把兔类从啮齿目划分出去的重要依据之一。

模鼠兔的上门牙是双层的,意味着安徽模鼠兔之后,老鼠两颗门牙,兔子四颗门牙。和现代兔子略有不同的是安徽模鼠兔的两颗小门齿稍显外露。因此,在兔圆圆的造型中,门牙保留四颗,两大两小。

兔圆圆的祖先——安徽模鼠兔,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动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现今最接近兔形类祖先的动物。我国老一辈古生物学家李传夔等在祖国大地山川戈壁上奔走几十年,才将空白逐一填满,使我国拥有兔演化的近乎完整的化石证据。

                  兔圆圆                                                       迎新卡通兔子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迎新年,某少儿媒体发布的迎新卡通兔子突出兔子两颗大大的上门牙,给人留下可爱的印象,富有童真童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官方发布的是画有四颗上门牙的“兔圆圆”,请简要说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官方此举的两条原因。
2023-05-11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班会课上,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起自己的人生经历:

堆积如山的作业、试卷,连篇累牍的表格、活动记录,层出不穷的会议、培训……但是,再怎么排山倒海的事务也休想淹没我阅读、教学思考和写作的激情,因为在我精神生命的图腾上,早已深深嵌入一个意象——沙漠玫瑰。

我幸运地,在一篇散文中读到了沙漠玫瑰意象:平时,它因干旱、炎热,枯萎得仿佛已经死去;可是,一旦雨水来临,它竟会迅速舒展自己,绽放艳丽的容颜。忍耐、敏捷、追求美……这些美好的质素,它一个都不少。

校园公众号开设了“高考!加油!”栏目,请结合上述材料的启示,写一篇文章进行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4-23更新 | 372次组卷 | 3卷引用:皖南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时评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  记叙性散文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苏洵(1009-1066)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孟浩然(689-740)  韦应物(约737-791)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变换句式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情境补写  概括要点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