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2-10 5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了中原的版图。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就开凿了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涣水、睢水、汳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经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将水引至都城大梁,后又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了一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了完整的“鸿沟”水系。

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魏国国都大梁,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辏”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许多北方的文化风俗悄然走进南方民众的生活。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秦国“黄河淹城”一计,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其实,秦国很早便盯上了“鸿沟”航运所带来的“香饽饽”。公元前249年,秦将蒙骜伐韩,先后取成皋、荥阳,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敖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丰。

毗邻鸿沟,享航运之便;依傍教仓,据天下之粮。多重光环下,荥阳也成了秦时的军事重镇,更成为后来楚、汉的必争之地。也正是一场楚汉争霸,让鸿沟有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机会。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却认为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敖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之下,汉军“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使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发生了逆转。于是,刘邦与项羽“讲和”。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

自此,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为二分天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鸿沟”的意义中被添上了一笔——两物之界线,不可逾越。

就在项羽领兵东去时,刘邦单方面“撕毁”条约,大力追击楚军,其后项羽自刎,刘邦建汉。如今,象棋的棋盘上都赫然画着一道“楚河汉界”。前往汉王城遗址的路途中,名为“鸿沟”的石碑悄然屹立。它们都不会说话,却见证着千百年前的那场烽火狼烟,保存着属于中华大地的一段过往。

严格来算,“鸿沟”不算长寿。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每20年就会发生一次决溢。由此,开封东南的广大地区饱受水淹之苦,鸿沟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见苍生遭难,“鸿沟”受害,人们没有坐以待毙。永平十二年(69年),东汉王景奉命治水,对鸿沟的支流汴渠进行疏浚。经过整整一年的缠斗,大量人力的投入,百亿钱财的消耗,汴渠终于重新正常通航。可惜的是,鸿沟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断流,或因淤塞而与鸿沟分离,或再不见记载,完整的“鸿沟”水系就此与世人告别。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鸿沟”又从未远去。隋大业元年(605年),通济渠开通,鸿沟水系再一次得到修整。唐开元年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用作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年运六百万石粮食,被统治者作为“建国之本”置于心头。

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现在的河南省西华县,隋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还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翻开成语词典,我们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作“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今穿梭间,“鸿沟”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线,反而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途径。1983年,美国哲学家莱文在论文中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外在的科学视角与内在的经验视角之间存在一条无法弥补的沟壑。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报告中阐释了一种现象,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存在差距。在我们的话语里,前一种现象叫作“解释鸿沟”,后一种差距则是“数字鸿沟”。或许在未来,“鸿沟”还会有新的打开方式和新的内涵意指。

“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穿越时光,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奇妙的旅行。

(摘编自念缓《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没有开凿鸿沟前,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互不沟通。
B.“热好盒饭”在文中是指秦国很快就要灭掉魏国,使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香饽饽”在文中是指“鸿沟”水系便利的航运条件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
D.“解释鸿沟”在文中是指外在科学视角与内在经验视角之间的巨大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沟是由魏国经历几个阶段、经过几番修整而建成的人工运河,它最早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
B.鸿沟在给魏国带来富庶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灭顶之灾,秦国“黄河淹城”一计,使大梁不攻自破、魏国灭亡。
C.因为刘邦借助鸿沟水系的便利条件扭转了对汉军极为不利的形势,所以鸿沟成功化身为政治符号。
D.完整的鸿沟水系在战国时期形成,到东汉时期便不复存在,但其中的一些支流直到宋代仍在发挥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不仅改善了中原地区的交通状况,而且增进了南北方的相互交流,促进了鸿沟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B.凭借鸿沟水系带来的优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富饶,带动整个中原地区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C.鸿沟曾被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支流或断流,或因淤塞而与鸿沟分离,历代统治者都为了通航而修整过鸿沟支流。
D.如今,虽然“鸿沟”水系已经消失,但“鸿沟”又焕发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
4.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鸿沟”在历史变迁中的丰富内涵。
5.本文兼具历史性与文学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12-1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夜渔

莫言

①经过长时缠磨,九叔终于答应夜里带我去拿蟹子。吃过晚饭后,九叔带我出了村。

②那晚上月亮很大,不是八月十四就是八月十六。晚风很凉爽。月光皎洁,照在高粱地间的水上,一片片烂银般放光。吵了一夏天的蛙类正忙着入蛰,所以很安静。

③九叔脱了蓑衣摘了斗笠,扛着铁锹跳到河沟里去,一会儿工夫九叔就在河水中筑起了一条黑色的拦水坝。九叔把马灯挂在栅栏边上,便拉我坐在灯影之外,等待着拿蟹子。我问九叔,拿蟹子就这么简单吗?九叔说:今夜刮的是小西北风,北风响,蟹脚痒,洼地里蟹子急着到墨水河里去集合开会,这条河沟是必经之路。

④月亮爬的很高,光辉蓝幽幽的……蟹子们还没出现,我有些焦急了。九叔也低声嘟哝着,起身到栅栏边上去查看。回来后他说:怪事怪事真怪事,今夜里应该是过蟹子的大潮呀,又说西风响蟹脚痒,蟹子不来出了鬼了。

⑤忽然,九叔从河边的一棵灌木上,摘下一片亮晶晶的树叶,用双唇夹着,吹出一些唧唧啾啾的怪声。我心中暗自纳闷:九叔方才还劝我不要出动静,怕惊吓了蟹子,怎么自己吹起树叶来了呢?难道这是一种召唤蟹子的号令?我感到身上很冷,便说:九叔,你别吹了,俺娘说黑夜吹哨招鬼。九叔吹着树叶,回头看我一眼。他的目光绿幽幽的,好生怪异。我心里一阵急跳,突然感到九叔十分陌生。我紧缩在蓑衣里,冷得浑身打战。

⑥我后悔跟九叔捕蟹子了。这个吹着树叶的冰凉男人也许早已不是九叔了,而是一个鳖精鱼怪什么的。想到此,我吓得头皮发炸——如何能回到家?我想今夜肯定是活不回去了。

⑦天上不知道何时出现了一朵黄色的、孤零零的云,月亮恰好钻了进去。我感到这现象古怪极了,这么大的天,月亮有的是宽广的道路好走,为什么偏要钻到那云团中去呢?

⑧清冷的光辉被阻挡了。河沟、原野都朦胧起来,那盏马灯的光芒强烈了许多。这时,我突然嗅到一股淡淡的幽香,我看到水面上挺出一枝洁白的荷花。它在马灯的光芒之内,那么水灵,那么圣洁,我们家门前池塘里盛开过许许多多荷花,没有一枝能比得上眼前这一枝。

⑨荷花的出现使我忘记了恐惧,使我沉浸在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洁白清凉的情绪中。我不知不觉地站起来,脱掉蓑衣,向荷花走去。我的腿浸在温暖的水中,缓缓流淌的水轻轻抚摸着我,我感到很舒服。离荷花本来只有几步路,但走起来却显得特别漫长。我与荷花之间的距离仿佛永远不变,好像我前进一步,它便后退一步。我的心处于一种幸福的麻醉状态,我并不希望采摘这朵荷花,我希望永远保持着这种荷花走我也走的状态,在这种缓慢的、有美丽的目标的追随中,温暖河水的抚摸,给了我终身难忘的幸福体验。

后来,月亮的光辉突然洒满河道,一瞬间,我看到它颤抖两下,放射出几道比闪电还要亮的灼目白光,然后,那些宛若玉贝雕琢成的花瓣纷纷落下。花瓣打在水面上,碎成细小的圆片,旋转着消逝在光闪闪的河水中,那枝高挑着花瓣的花茎,在花瓣凋落之后,也随即萎靡倾倒,在水面上委蛇几下,化成了水的波纹……

我不知不觉中眼睛里流淌出滚滚的热泪,心里充满甜蜜的忧伤。我心中并无悲痛,仅仅是忧伤。眼前发生的一切,宛若一个美丽的梦境。但我正站在河水中,水淹至我的心脏,我的心脏的每一下跳动都使河水轻轻翻腾,水面上泛起涟漪。荷花虽然消逝了,但清淡的幽香犹存,它在水面上漂漾着,与清冽的月光、凄婉的虫鸣融为一体……

一只有力的大手抓住我的脖颈把我提出水面,水珠一串串,像小珍珠,从我的胸膛、肚腹上,滴溜溜地滚落到水面上。我想一定是九叔把我从河中提上来,但定睛一看,九叔端坐在堰上,依然那么专注地吹着树叶,没有一丝一毫移动过的迹象。

(摘编自《莫言的奇奇怪怪的故事集》)

文本二:

池塘

莫言

①前面有一个池塘,所谓池塘,实际上就是原野上的洼地,至于如何成了洼地,洼地里的泥土去了什么地方,没人知道,大概也没有人想知道。草甸子里有无数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夏天时,池塘里积蓄着发黄的水。这些池塘无论大小,都以极圆的形状存在着,令人猜想不透,猜想不透的结果就是浮想联翩。

②前年夏天,我带一位朋友来看这些池塘。刚下了一场大雨,草叶子上的雨水把我们的裤子都打湿了。池水有些混浊,水底下一串串的气泡冒到水面上破裂,水中洋溢着一股腥甜的气味。有的池塘里生长着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有的池塘里生长着睡莲,油亮的叶片紧贴着水面,中间高挑起一枝两枝的花苞或是花朵,带着十分人工的痕迹,但我知道它们绝对是自生自灭的,是野的不是家的。朦胧的月夜里,站在这样的池塘边,望着那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四周寂静,月光如水,虫声唧唧,格外深刻。使人想起日本的俳句:蝉声渗到岩石中。声音是一种力呢还是一种物质?它既然能渗透到磁盘上,也必定能渗透到岩石里。原野里的声音渗透到我的脑海里,时时地想起来,响起来。

③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月亮的光彩纷纷扬扬,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们的皮肤上。仿佛高密东北乡的全体青蛙都集中在这个约有半亩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点点水面,只能看到层层叠叠地在月亮中蠕动鸣叫的青蛙和青蛙们腮边那些白色的气囊。月亮和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摘编自莫言《会唱歌的墙》)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第③段“北风响,蟹脚痒”与第④段“西风响蟹脚痒”的两处俗话,在语气和传达的心理上都有不同。
B.文本一中多用疑问句式来表现孩童这一独特形象。如第⑤段的两处问号,前者表达疑惑,后者充满好奇想象。
C.文本一中第⑨段以虚实结合、显隐相依、色彩迷离的巧妙语言展示少年视角下的神秘体验,给人奇妙的阅读感受。
D.文本二中引用“蝉声渗到岩石中”写虫声,白居易以“幽咽泉流冰下难”写乐声,无形之声都描摹得生动可感。
7.关于文本一和文本二中对“月光”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作者对“月光”或光亮皎洁、或朦胧幽暗、或怪异灼目的描写,反映的是少年奇异的心灵世界。
B.文本二中定格朦胧月色,交织映衬玉雕般的花朵、唧唧的虫鸣、青蛙的气味等景物,构造出作者对故乡的静态印象。
C.文本二中写“月亮和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作者借月光抒情,也抒发他对故乡新的哲思。
D.文本一中月光下的河沟亦真亦幻,文本二中月光下的池塘有声有色,月光在不同的文体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8.文本二中第③段的画线句,通过十分巧妙的词语运用构造出独特的审美世界,请对此加以赏析。
9.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请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小说和散文哪些文体特征来书写“故乡”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李)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廷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单于既得陵,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材料二:(李)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赦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陵传》)

材料三: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守节不移,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匈奴绐言武死,其后汉闻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欲慕义归武。汉尊武为典属国,显异于他臣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节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闻其家声”与“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的“素”含义相同。
B.“以亡救而败”与“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的“亡”含义不同。
C.“欲降武以取当”与“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原列传》)的“当”含义相同。
D.“子为父死无所恨”与“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恨”词性和含义均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受命统率五千射手步兵深入居延海以北,目的是分散匈奴兵力,以减轻贰师将军李广利所率部队的压力。
B.李陵军在进军途中遭遇匈奴单于所率的八万兵马围攻,双方激战,匈奴军伤亡上万人,李陵军苦战力竭。
C.李陵投降匈奴后,受到单于的赏赐和重用,但由于大阙氏的反对,单于又疏远了李陵,将其流放至北方。
D.苏武在匈奴十多年,坚守节操不肯投降,汉、匈两方对他的忠义之举都有所推重,刘向也引《诗经》之语表示赞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2)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
14.关于苏武在匈奴遭受的非人待遇,刘向在《新序》中的记载和班固的记载(即教材中的《苏武传》)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12-10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席上作

范成大

楼观青红倚快晴。惊看陆地涌蓬瀛。南园花影笙歌地,东岭松风鼓角声。

山绕水,水萦城。柳边沙外古今情。坐中更有挥毫客,一段风流画不成。

【注】①此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范成大外调广西时所作。②沙外:犹言大漠以北,指北方边远地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了词人登楼所见的绮丽风光,“惊”字流露出词人的复杂心情。
B.蓬瀛采用借代手法,代指眼前美景,切合词人任职之地广西的地形特征。
C.三、四句对仗工整,侧重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南园和东岭歌舞升平的景象。
D.下阕由眼前开阔的山水之景引发怀古之情,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宏大感。
16.如何理解“一段风流画不成”的意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