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三三模(第九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三 三模 2023-06-02 44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茂林修竹、曲水流畅、阡陌稻田、古树老宅……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个“田园梦”。因此,在很多人奔赴城市寻求机遇的当下,也有不少人“逆流而动”,重回乡村,希望过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生活。

随着脱贫攻坚的如期实现以及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在物质生活上,农村开始向城市看齐。如今的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艺术建设上。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化艺术的作用,让乡村从富起来到美起来,雅起来,增强乡村审美的韵味、文化品位,满足乡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审美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以美学理念为指导,以艺术设计为手段,将美学融入乡村空间设计是提升乡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人的气质模样各不相同,村庄也是。艺术介入乡村空间设计,一定要尊重不同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村民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艺术语言,坚持“一村一品、一品一韵”、力求让每个村庄、每幢建筑都成为一道艺术风景。

艺术乡建的作用,不仅在于给乡村“美容”,还在于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在这方面,非遗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乡村特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数据显示,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比如版画、剪纸、泥塑等。由于跟现代生活和现代审美脱节,不少非遗面临传承危机。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艺术家、设计师的到来,为非遗产品带来更具现代美感的造型,赋予其贴近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功能,让不少非遗不但“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借助非遗资源,很多乡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6月,全国各地已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这些非遗工坊,在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艺术乡建在非遗领域的实践,打通了乡村文化精神体系与乡村文化产业体系的壁垒,既为乡村非遗传承探索出新的路径,也通过调动乡村群众参与非遗产品的设计、生产,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识。

村民是乡村的主体。艺术乡建的落脚点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最终目的是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打造一支生机勃发的乡土人才生力军,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在这方面,浙江省宁海县葛家村提供了示范样本。在葛家村,艺术乡建的行动者们,对养花、酿酒、劈竹、砌石等被村民忽视的技艺进行重新设计,并结合村民各自的需求和条件,对他们进行技艺培训。依靠重新设计的技艺,开过缝衣店的村民袁小仙成为“粉小仙手工艺馆”的布艺艺术家;会挖竹笋的村民葛国青现在是竹艺艺术家;泥瓦匠葛万成功将自家小院改造成仙绒美术馆并当上馆长。经过艺术家与村民们的其同努力,往日那些村民眼中一文不值的在地资源被一一发现,乡土文化体系逐渐得以形塑。村民们不仅收获了个人潜能创造的红利,而且重新认识了乡村,认识了自己,文化自信得到明显增强。

(摘编自刘琪《艺术乡建:唤醒沉睡的乡村之美》)

材料二:

小山村变成“大画布”,深山里建起艺术院落……“艺术”与“乡建”双向奔赴、无缝衔接,成为乡村振兴路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艺术乡建是对文脉的延续,也是对乡土文化的深耕,是地域美学的艺术转化,也是文艺人民性的内涵呈现。

从本质上说,艺术乡建的过程,是文艺为民的过程,是生活环境美化的过程,也是乡村居民精神力量凝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乡村文化节庆活为蓬勃开展,美术馆、剧场、民间文艺展示馆等乡村艺术场所有序兴建,大量美术、创意设计等艺术元素应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很多文艺演出队伍为基层群众带去欢声笑语,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由此得到满足。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的创新传承,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艺术乡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当代乡土文化的重新发现、挖掘与整理。

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就个体而言,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让农村人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艺术不应是深藏于展馆的阳春白雪,也不应是独乐于书斋的文人雅事,而应是写在乡村大地上的诗、哼在百姓嘴边的歌。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发挥反哺生活、滋养心灵的作用,为一切愿意用辛勤劳心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搭建起通向美好生活的阶梯。艺术乡建为艺术走向田间、走进农村群众的生活开辟了通路。当艺术以总体性的姿态、弥漫式的路径深度介入生活,乡村世界被艺术思维所把握和表达,平凡日子里的美、身边小事中的善,就会变得如夜空里的群星般璀璨夺目。

作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艺术乡建必须以高品质的艺术为基础。尤其是在互联网造成的扁平世界中,艺术欣赏的地域区隔被打破,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这要求我们不论是以艺术推动乡村旅游,还是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都要推出更多优质文艺作品和活动。这就意味着推进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以大量充满本土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活动,充实和活跃乡村文化空间,增强乡村自身文化造血功能,推动乡村由“外援式”建设向“内生式”发展转变。

(摘编自胡一峰《艺术乡建:扮靓乡村颜值,擦亮乡土底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梦”在文中是指远离城市生活压力,在田园中去过隐逸生活的梦想。
B.“逆流而动”中的“流”指的是众多人往中心城市流动并集聚的一种倾向。
C.“活”在文中是指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众见面,获得更多展示机会。
D.“大画布”在文中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山村成为艺术家施展才华的舞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美起来、雅起来,是比富起来更高的目标追求,必须发挥文化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升乡村的文化品位。
B.艺术乡建指的是在美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艺术设计,力求让每个村庄、每幢建筑都成为一道艺术风景的一种手段。
C.艺术只有深耕乡土文化,转化地域美学,延续乡村文脉,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大家带去欢声笑语。
D.艺术具有反哺生活、滋养心灵的作用,因而能以总体性的姿态、弥漫式的路径介入生活,艺术把握和表达乡村世界。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A.河南修武县利用农村的闲置空间,由国际知名设计师设计,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使这些空间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地。
B.浙江天台灵溪村,依托非遗资源,打造出集“逛千年古村,练奚家长拳,闹状元游街,吃三尺垂面”为一体的特色乡村度假体验地。
C.安徽合肥三瓜村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加像乡村的理念,修整山地,修复水系,把乡村田野打造成了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美丽家园。
D.浙江衢州余东村的农民艺术家,“白天扛锄头,晚上提笔头”,坚持创作农民画,村里色彩艳丽的“墙画”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有人认为:“艺术家对乡村问题的关切,既不能偏离艺术家的创造力,也不能割裂乡村的生产生活。”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期三的紫罗兰

(法)安德烈·莫洛亚

“谢妮,再待一会儿吧!”

“不能再耽搁了,已经快到四点了,今天是星期三……你知道,雷翁,我得给我的情人送紫罗兰去了。”

谢妮与雷翁·罗朗的客人们一一拥抱吻别,然后离去。

雷翁的客人克蕾尔·梅内特里耶问道:“给情人送紫罗兰,是怎么回事?”

雷翁说道:“那我就给你们讲讲星期三紫罗兰的由来吧。以现今的趣味而论,这故事恐怕感伤了点儿……”

1895年,谢妮刚得了音乐戏剧学院的头奖,马上就接到法兰西喜剧院的聘书。她在剧院里,很快争得头牌演员的地位。

一天晚上,谢妮博得满堂彩之后,回到后台。

这时进来一个茶房,递上一束紫罗兰,茶房说:“这是科技大学一个穿制服的学生放在那里的。”

又过了一个星期,星期三没有她的演出,但是星期四来演出时,她看到化妆室里有一束紫罗兰,花已经有点儿蔫了。

“请问,贝尔纳,我的紫罗兰,还是那个小伙子送的吗?”

“是的,小姐。他人非常和气,身材瘦削,脸颊凹陷,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他留一撮棕色小胡子,戴单片眼镜,加上佩剑,模样有点儿怪。凭良心讲,他倒是一往情深的样子。那小伙子把紫罗兰递给我,说了声‘请送给谢妮·索比艾小姐’,脸一下涨红了。"

“为什么他总是星期三来?”

“难道你不知道?星期三,科大的学生才能出校。”

“要是我心软一点儿,就叫你让他到后台来,把紫罗兰亲手交给我。”

“小姐,那些戏迷,你只要表示出一点儿关切,他们就会缠住你不放!”

“你说得对,咱们来个不理不睬、无情无义。”

“小姐,这才入情入理呢!”

又过了几个星期,谢妮每星期三依然会收到一束廉价的紫罗兰。有位女伴对她说:“我见到了,你那位科大的学生。那天碰巧我在门房,看见他捧着花,腼腆地说‘请送给谢妮·索比艾小姐’。那孩子一脸聪明相,生怕此举落个笑柄。要知道,他一无所求,也没提出要见你,我要是你……”

“就见他?”

“是的。暑假就在眼前,你也要去巡演了,即使他缠人,也没多大风险。”

那天晚上,谢妮离开的时候吩咐茶房:“贝尔纳,下星期三,那位科大学生再送紫罗兰来,你就让他亲自送给我。”

又是一个星期三,谢妮坐在休息室里等,但是没有穿制服的学生出现,她等得焦躁不安。她在心里笑自己:6个月来,对这种含蓄的表示,她理都不理,而这份一向受冷落的礼品一旦中断,她竟会那么惆怅。

散场之后,她跑到茶房那里问:“贝尔纳,我那多情种子呢?你没打发他上来?”

“他今天没来。你这是第一次同意见他,而6个月来,他这是第一次在星期三缺席。”

到了下周的星期三,仍然是既没有科大学生的踪影,也没有紫罗兰的影子。

第二天,她就离开巴黎去巡演了。等她再回来,那个罗曼蒂克的科大学生已被她置之脑后了。

一年之后,她接到杰奈弗里埃上校的一封信,上校请求与他会面。谢妮请上校于星期六下午到她的住处来。他来的那天,穿着黑色便服。

“我之所以冒昧恳求与你会面,是出于做父亲的身份。你看我穿着黑衣服,是因为我儿子——安特烈·杰奈弗里埃中尉,两个月前死在马达加斯加了。我儿子,小姐,你并不认识,但是他认识你,钦佩你。这一切都是他去看《爱情与巧合的趣剧》这出戏开始的。回来后,他兴奋地直谈论你,赞不绝口。”

“啊,天哪!就是他了?”谢妮喊出声来。

“半年里,每星期三给你送紫罗兰的科大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安特烈。学校里的同学,也拿他的痴情打哈哈:‘你给她写封信吧!’”

“他为什么不写信来呢?”

写是写了,我都给你带来了。只是从没寄出,我们也是在他死后才找到的。这些信,你留着吧,它们是属于你的。我是出于对儿子的思念才这样做的。他对你的感情,没有任何失敬或轻佻的成分。我可以说,安特烈是无愧于他伟大的爱的。”

“但是,为什么他不提出见见我呢?我又为什么不设法去会会他呢?我真后悔,恨自己……”

“你也不要懊恼,小姐,当初谁也想不到。安特烈出了学校,自己提出要到马达加斯加去,也是因为你。他说过,他走远了,或许能逃避这种无望的痴恋。”

“这种忠诚,这种深情,这种隐衷,”谢妮说,“难道不是了不起的事吗?”

临了,上校起身告辞,谢妮握着他的双手说:“我想,我并没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然而,我觉得,对这位在感情上从未得到满足的逝者,我也有应尽的一份义务。上校,请告诉我,你儿子葬在什么地方。我向你发誓,在我有生之年,每个星期三一定到他坟前放上一束紫罗兰。”

“这就是为什么在她一生中,”雷翁归结道,“这位被人们认为怀疑人生、看破红尘,甚至可以说是玩世不恭的谢妮,会在每个星期三,丢下朋友、工作,独自跑到蒙巴那斯公墓,去祭奠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中尉。”

听罢,大家半晌无语,末了,贝特朗·斯密特说:“对于高尚的人,世界上永远会有风流而格调高雅的事。”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谢妮善良、执着、活泼,但她巡演回来后将安特烈置之脑后,这也可看出她有冷漠无情的一面。
B.安特烈的死与他对谢妮的爱恋有关,但其父亲并没有因此迁怒谢妮,他要见谢妮,主要是为了了却儿子生前的心愿。
C.小说中的紫罗兰价格低廉,但体现了一种用金钱所不能兑换的价值,代表了安特烈对谢妮谦恭、忠诚、持久的爱慕。
D.作为阅历丰富的茶房,贝尔纳劝说谢妮不要与安特烈见面,这既体现了他的市侩庸俗,也透露出他对谢妮的关怀。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由作者讲述了一个聚会的故事,再由聚会的主人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样的构思增强了小说形式的意味。
B.安特烈是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其形象跃然纸上,这得益于作者对其外貌、语言、神情等进行的生动而传神的正面描写。
C.安特烈的父亲与谢妮见面时态度平静,实际上其内心蕴含着丧子之痛,但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用笔克制,点到为止。
D.小说结尾以贝特朗·斯密特的一句评论作结,卒章显志,既表达了对谢妮和安特烈的赞美,又能引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
8.谢妮会在每个星期三去祭奠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中尉,她是出于什么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情节充满戏剧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昭皇帝时,北军监御史为奸,穿北门垣以为贾区。胡建守北军,贫无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慰爱走卒甚厚。建欲诛监御史,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之,斩之则斩之。”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拽下堂。建曰:“斩之”遂斩监御史,护军及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遂上奏以闻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北军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武之心、勇猛之意以率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臣闻黄帝《理法》曰:垒壁已具,行不由路,谓之奸人,奸人者杀。’臣谨以斩之,昧死以闻”。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也。’建有何疑焉?”建由是名兴。

楚庄王伐陈,吴救之,雨十日十夜,晴。左史倚相曰:“吴必夜至,甲列垒坏,彼必薄我,何不行列鼓出待之”吴师至楚,见成陈而还。左史倚相曰:“追之,吴行六十里而无功,王罢卒寝。”果击之,大败吴师。

宋围曹,不拔。司马子鱼谓君曰:“文王伐崇,军其城,三旬不降,退而修教,复伐之,因垒而降。今君德无乃有所阙乎?胡不退修德,无阙而后动?”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请兵于鲁,鲁不,桓公怒,将攻。管仲曰:“不可!我已刑北方诸侯矣,今又攻鲁,无乃不可乎?鲁必事楚,是我一举而失两也。”桓公曰:“善!”乃辍攻鲁矣。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节选自《说苑·指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护A军B及C诸D校E皆F愕G惊H不I知J所K以L建M亦N已O有P成Q奏R在S其T怀U遂V上W奏X以Y闻Z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堂皇,文中指宽大的殿堂,与成语“富丽堂皇”中“堂皇”一词含义不同。
B.制,文中指帝王的命令,与《项脊轩志》“其制稍异于前”中“制”字含义不同。
C.与,文中指给予,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中“与”字含义相同。
D.文化,文中指知识、道德、风俗等的总和,与现代汉语中的“文化”基本一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建与士卒同甘共苫,所以士卒能听命于他;他在杀死监军御史这件事上,虽先斩后奏,但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B.吴国前来救援陈国,楚国左史倚相认为吴军定会趁楚军盔甲破裂、营垒毁坏之机发动攻击,楚军应该严阵以待。
C.宋国包围曹国,却没有攻下,司马子鱼援引文王两次攻打崇国都没有成功的事例,启发宋国的国君正确决策。
D.管仲认为齐国已对北方诸侯动武,又马上攻打鲁国,将对齐国不利,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停止攻打鲁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之,斩之则斩之。
(2)今君德无乃有所阙乎?胡不退修德,无阙而后动?
14.指武,即阐明有关军事问题的要旨。从文中所记载战事中,你能获得哪些军事方面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席上作

范成大

楼观青红倚快晴。惊看陆地涌蓬瀛。南园花影笙歌地,东岭松风鼓角声。

山绕水,水萦城。柳边沙外古今情。坐中更有挥毫客,一段风流画不成。

【注】①此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范成大外调广西时所作。②沙外:犹言大漠以北,指北方边远地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了词人登楼所见的绮丽风光,“惊”字流露出词人的复杂心情。
B.蓬瀛采用借代手法,代指眼前美景,切合词人任职之地广西的地形特征。
C.三、四句对仗工整,侧重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南园和东岭歌舞升平的景象。
D.下阕由眼前开阔的山水之景引发怀古之情,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宏大感。
16.如何理解“一段风流画不成”的意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