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95 题号:188448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尽管如今已经合为一个词,但是对于的研究却始终不如对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思想史研究者或者囿于言为心声的习惯,觉得只有文字文献才能真实而准确地表述思想,图像分析难免穿凿之嫌,或者觉得文字文献已经足够思想史研究者左右采撷,因而对于图像文献漠不关心。所以,至今用图像文献来研究思想史的尝试仍然很少,仿佛那些并不直接表达思想的资料,可以任凭它们处在思想史研究视野之外。

有的领域,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图像。不过,除了文字文献匮乏而不得不依赖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物的早期历史研究之外,大部分图像还只是作为插图。从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历史参考图集》出版以来,虽图像用得已经不少,但其只是文字叙述的附庸,它在书中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作为文字文献的佐证。有的图像被过分还原为文字,研究者注意到它的叙述内容,却并不注意图像的形式意味,于是图像还原成了文献,如近年各国学者对《点石斋画报》的一些精彩研究,可是这里的内容如西风东渐等,只是作为社会史的资料被使用。

巫鸿关于武梁祠汉画像石的研究相当深入,其中很多论述已经涉及了深层的观念世界。问题是,汉画像石始终被看作是艺术史的专门领域,因此这种论述没有引起人们对其他图像中的思想史内容的重视。同样,杜正胜对于《番社采风图》的研究也很精彩,特别指出了风俗画容易抄袭,终于成了‘格套’,然而真实的格套也可以作为生活万象的缩影,具有典范意义,这种格套恰恰呈现的是日用而不知的传统观念,可惜的是人们没有进一步讨论所有图像中最容易落入格套而成为某种思想史象征的构图、变形、位置、设色等等。从图像学研究的角度看,构图、变形、位置、设色等等恰是图像与文字文献的差异所在,从思想史研究角度看,这些方面的图像学研究才是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地方。图像是历史中的人们创造的,它必然蕴涵着某种有意识的选择、设计和构想,而有意识的选择、设计与构想之中就积累了历史和传统,无论是它对主题的偏爱、对色彩的选择、对形象的想象、对图案的设计还是对比例的安排,特别是在描摹图像时的有意变形,更掺入了想象,而在那些看似无意或随意的想象背后,恰恰隐藏了历史、价值和观念,于是在这里就有思想史所需要研究的内容。

宋人郑樵曾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如果真如古代人理解的那样,象中蕴理,理以象出,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在文字文献中找到思想史,也许还可以在图像资料中找到思想史。在西方,图像学自19世纪从考古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研究宗教艺术中的图案、象征、符号的意义之后,渐渐进入关于民族、宗教、观念、意识形态的研究领域,然而,这一领域在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

其实,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图像相当丰富,它也真的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思想史内容,只是思想史视野中的图像研究,尚需要一些方法上的摸索。

(节选自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有删改)

材料二:

巫鸿在《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一书中所采用的方法论表明的是,图像并非单个的图像本身,诸多图像之间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其背后显示出强大的文化逻辑与思想深度。巫鸿采用跨学科方法,以图像学方法为主,集合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多重理论路径进行研究。其主要采用了图像志和图像学的方法,将艺术作品视为一种社会图像,并力图通过对图像进行文献和形式的综合分析,进而考察汉代的社会结构和精神状况。在确定了石刻的来源之后,再进行图像志描述与图像学阐释。巫鸿极为强调图像背后的文化依据,以具体材料为支撑,将结论还原于当时的文化、社会以及历史背景中以保证结论的真实有效性。

仔细审视巫鸿的方法论不难发现,其关于图像的鉴别与整理总是以系列单元的形式呈现,以凸显图像的宏观叙事力量,进而由图像重构历史。在墙壁:人类的历史这个章节的开篇处,巫鸿先给读者提供了两条重要的信息:一是武梁祠墙壁上的画像石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阅读方式从右向左、从上到下排列的。二是石刻上的三组图像也是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这就表明,观看方式和图像的叙事方法、排列方式并不是巧合,而是构图者或者说武梁个人有意安排的结果。这一连贯的动势其目的在于形象化地隐喻历史的连续进程。

巫鸿还将武梁祠的图像叙事与司马迁的史观联系起来。他得出的结论是:首先,武梁祠墙壁上的画像描绘了从人类产生一直到汉代的中国‘通史’。其次,就像《史记》一样,它通过精心挑选的个体人物来浓缩历史。再者,这些个体人物根据他们的政治关系、生平德行以及他们的志向而分为几个系列或类别。最后,作为一个儒家学者同时极为可能是这个祠堂的设计者,武梁的肖像出现在后部历史的结尾处。

然而与《史记》最本质的不同是媒介的不同,这部历史是武梁祠图画在一个立体三维的建筑结构中,而不是简单地被书写在简帛之上,在《史记》的非编年书写中事件通常被打乱,并被描写于不同的条目中,整个历史的叙述随之编排往返进行。而武梁祠的图绘历史融合着线性时间与立体层次两种叙事结构。巫鸿对图像的分析也正是从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整体结构出发,将它们放在一个序列中进行考察,这就是他所谓的位置的意义。在巫鸿看来,墙面的画像石刻不但是一种全景式的历史演变图解,同时也是个人政治意见的表达途径。

然而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武梁祠的图像与汉代司马迁的史观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吗?巫鸿的依据在于《史记》在公元2世纪已被普遍认做是史学写作的典范。而《史记》的内容则与武梁祠的图像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例如《史记》中对三皇五帝,如神农、伏曦、尧帝、禹帝的记录都能和武梁祠的图像一一对应。巫鸿的第二种有力的论据是《史记》和武梁祠堂画像的内在证据显示司马迁和武梁在学术传统和个人经历上的深层相似。最终的共同点有三:一是强调天人感应;二是相信历史的说教功能;三是笃信历史学家的独特作用。因而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以及图像重构等环节,最终他将这种历史史观和中国汉代整个儒家学术传统与汉代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进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展开了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

(周媛《图像学视域中的文学和艺术研究——以巫鸿的武梁祠研究为例》,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史研究者对于图像文献漠不关心的原因是文字文献表述的思想更为准确、真实,这是图像文献无法比拟的。
B.图像文献在构图、变形、位置、设色等方面与文字文献的差异恰恰是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地方。
C.巫鸿非常重视图像背后的文化依据,以求将结论还原于当时的文化、社会以及历史背景中,保证结论的真实有效性。
D.为了将历史的连续进程形象化,观看方式和图像的叙事方法、排列方式应该是构图者或武梁个人的有意为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历史参考图集》的出版说明了当时插图在书中的存在只是为了作为文字文献的佐证。
B.我们可以在文字文献中找到思想史,也可以在图像资料中找到思想史,因此思想史视野中图像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C.虽然武梁祠的图像与《史记》最本质的不同是媒介的不同,但是武梁祠的图像与司马迁的史观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D.司马迁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以及图像重构等环节最终将汉代儒家学术传统与汉代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中国学者对于思想史视野中的图像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
B.材料一第四段引用宋人郑樵的话是为了呼应首段“对于‘图’的研究却始终不如对‘书’的研究”的这一观点。
C.材料二第二段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巫鸿的武梁祠图像研究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
D.材料二第五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史记》的内容与武梁祠的图像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
4.结合材料二概括巫鸿图像研究的学术特点。
5.作为文学研究者,应当广泛接受各方意见。假定你有机会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先生进行有关“思想史研究中图像问题”的探讨,请你结合文本列出讨论提纲。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魔幻本是创作的手法,反映现实是其目的。但是,魔幻的手法常常渗透到故事情节之中与现实搅在一起,使作品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所以,“魔幻现实主义”不能完全归入现实主义的范畴,而应看作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印第安人古老的神话传说和东方阿拉伯的神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来自西方卡夫卡和福克纳的现代派文学。简而言之,它在继承印第安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东西方的古典神话、某些创作方法,以及西方现代派的异化、荒诞、梦魇等手法,借以反映或影射拉丁美洲的现实,以达到对社会事态的揶揄、谴责、揭露、讽刺和抨击的目的。

(摘编自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评介》)

材料二:

加西亚·马尔克斯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强烈刺激与深刻影响,已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世界文坛的震动,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也席卷全球;另一方面,中国文学与兴起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

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丰厚精神资源的拉丁美洲神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样存在于中国大地。扎西达娃、阿来等作家笔下的西藏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块神秘的雪域高原不仅有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而且还蕴藏着丰厚且鲜为人知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因此,扎西达娃们一接触到马尔克斯,就天然地产生了顿悟与共鸣,并找到了表现这种自然和文化的手段。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催生了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启悟了一大批作家。于是韩少功力图重新拾起散落于边荒的远古楚文化的断瓦残壁,贾平凹通过商州表现厚重秦汉文明孕育下的关中人民的生命张力,莫言在高密东北乡上构筑他的家族史和他心中的民间英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马尔克斯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也逐渐由热烈归于平静。中国学者和作家开始冷静地回顾与反思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过往,反省自身简单言从和机械模仿的失误,由此,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接受步入了一个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层面。

(摘编自富胜利、杨建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材料三:

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

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分析了诗人与先驱诗人的关系,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每个诗人都害怕已经没有合适的工作给他干了”。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作家又如何才能超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

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贾平凹说:“不管你受到老庄的,还是马尔克斯的,还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最终都要化为自己的东西,构筑自己的意象。”他们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们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莫言的《生死疲劳》中“六道轮回”的故事营构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子,又有现代生活的底蕴;既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技法的演绎,又有东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生活的气息。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验、现代意识的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莫言认为,当今汉语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种不谋而合的趋同化”。一些批评家也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些说法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满。

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

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规避以马尔克斯作品为“临摹”对象的“临帖式”写作,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如果魔幻书写缺乏历史、现实、文化的有力支撑,让形式技法喧宾夺主,必然“跑偏”走入创作困境。

当代文学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文学不可能在封闭孤立的状态下获得良好的发展,文学需要“不设防”,作家的视野需要“全打开”。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我们深信,只有在中国作家与中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

(摘编自曾利君《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魔幻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运用魔幻的手法,使作品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借以反映社会现实。
B.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中国作家回归冷静并反省自身,逐渐摆脱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C.哈罗德·布鲁姆认为诗人在学习和借鉴先驱诗人的同时,常会产生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担心无法实现创新和突破。
D.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应做到“和而不同”,既要重视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要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传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就不会产生。
B.莫言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纳入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从而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C.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表明中国文坛的同质化问题已非常严重。
D.一度风行网络的魔幻仙侠小说因过度追求奇幻手法,忽视历史、现实与文化的支撑而陷入创作困境。
3.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魔幻现实主义”特征的一项是(     
A.《百年孤独》中,丽贝卡让整个镇子的人都染上了失眠症。
B.《窦娥冤》中,窦娥死时血溅白练,无半点血滴落地。
C.《祝福》中,祥林嫂问“我”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
D.《促织》中,成名之子化作蟋蟀,为全家带来荣华富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
5.美国比较文学家约瑟夫·T·肖认为:“各种影响的种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条件具备的土地上的种子才能够发芽,每一粒种子又将受到它扎根在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的影响。”根据约瑟夫的观点,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马尔克斯在现代中国传播与接受的主要原因。
2023-09-21更新 | 2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娱乐时代是一个偶像替代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旁观者的时代。网红是娱乐时代快餐文化的引领者。而新时代我们需要的网红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权威网红,应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充满正能量、会讲科技故事、走在时代前列的行动者和引领者。

新时代我们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网红。尽管知识网红不一定是颜值担当,也不一定擅长八卦,但他们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他们的出现颠覆了娱乐时代偶像的符号特征,他们的出现建构起富有时代精神的知识网红的新符号,重新赋予了网络时代知识权威的强大力量。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行动者和实践者。

新时代我们需要能够普及世界科技前沿知识的网红。每个人都有无数渠道接触信息,但科技发展也比过去深入得多,普通人即使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但是对于这些成果的内容和数据不一定能看得懂,这时候就需要专家的科普了。科普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唤起青少年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也能够给企业家指出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没有科普,我们将会与前沿科技越走越远。对科技前沿知识进行科普的学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网红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袁岚峰老师,他一直活跃在科技发展最前沿问题的科普领域。媒体报道说九章量子计算机在玻色子取样计算能力方面超越现有超级计算机百万亿倍,为了让普通民众能够了解其意义和作用,了解其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技术突破,袁岚峰老师专门制作了一期科普视频,讲解量子科技领域的专业知识,受到了广泛关注。

新时代我们需要能够讲出科学趣味性的网红。比如嫦娥五号为什么要采集月壤资源?天气对航空作战和战局的影响有多大?火箭残骸会砸到人吗?宇航员在太空中怎么上厕所?如何将骨灰变成一场流星雨等。西安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讲师梁毅辰(Mr.苟胜)的一个个高质量科普视频备受关注,他的头条账号已吸粉几十万。听苟胜老师讲课如饮甘醇,有趣又有营养!”“通俗易懂,讲得好,就连我这个没多少科学基础的人都能听懂。点开Mr.苟胜的今日头条主页,几乎每一条视频下方的评论区里,都能看到类似的称赞。能够讲出科学趣味性的另一个有代表性的网红是博物君张辰亮,他用现代的科学方法鉴定、考证、分析和创作出了幽默诙谐的反映海洋生物的《海错图笔记》。有网友评价我还记得有天晚上用流量看这个视频看到三点,博物君的博学多才彻底治愈了我的颜控癌

科普网红的出现让人们重新意识到,在厚重丰沛的科学知识输出面前,娱乐网红的肤浅浮躁。科普网红输出的内容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其一,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资本和品味,在当今社会仅仅靠奢侈品消费来进行身份认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包含科技知识在内的文化资本已成为身份认同和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其二,如何缓解知识焦虑,知识焦虑产生于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无所适从感。科普型网红是治愈知识焦虑的舒缓剂,专家或知识分子将专业化的知识和学问通俗化、系统性地传播,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知识焦虑。

(摘编自孙凤《科普型网红走红背后的文化品味》,2022年1月《人民论坛》,有删减)

材料二

科普短视频不同于一般短视频,无论是晦涩的科学前沿还是日常被忽略的自然奥妙,其对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严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应当由专业机构和人员的专业素养为基础,在深耕垂直领域的同时重视浅科普,将小众科学大众科普结合起来,在短视频中予以呈现,把枯燥的理论变得津津有味。科普网红无穷小亮作为《博物》杂志副主编,对动植物的门类与特点极其了解,他的短视频账号吸引了1955万粉丝关注。创作者还可以通过生活日常、时事热点等选题解释科学原理,把握用户求知需求,促进传播力提升,激发广大网友的科学热情,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作为新兴的传播形式,短视频为科学普及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如何以普通人的视角描绘极具深度的科学知识,跳出创作者自说自话、科学有余而普及不足的境地?目前来看,应当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趣味性,以生动的方式激起大众对科学的兴趣,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认为,科学应当是有趣的,他推出的一系列关于海洋的科普短视频,如真的有海怪吗”“死海为何叫死海等,从网友关心的问题出发,将趣味性与知识性融合起来,深受网友欢迎;二是视觉效果,随着科普团队化运行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三维动画、3D建模等可视化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加,越来越多肉眼本不可见的科学现象被构建出来,不断提升科普短视频的上限;三是互动性,短视频平台以弹幕、评论等特有的方式双向互动,搭建起大众与创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观众可以自由表达其喜好,创作者通过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相应计划,还可以通过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激发新的创意,为创作更好的作品打好基础。

(摘编自李丽《科普网红需要科学养成》,2022年1月11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娱乐时代,网红引领的是快餐文化;新时代则不同,他不仅要是某领域的专业权威,而且应该传播正能量,是科普的引领者。
B.科技发展的迅速使得普通人无法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这时就需要袁岚峰老师这样的科普网红向人们进行科普了。
C.科普“网红”无穷小亮非常熟悉动植物的门类特点,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这是他短视频账号上粉丝众多的原因之一。
D.为了证明科学是有趣的,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针对网友关心的问题,制作并推出了关于海洋的系列科普短视频,备受网友青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知识网红并不是自我颜值高,更不能到处八卦,而是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主动承担科普的社会责任。
B.梁毅辰、张辰亮等人拥有厚重丰沛的科学知识,利用网络进行科普的过程中,逐渐修正了人们对于“有品味”的评判标准。
C.任何对科学进行普及的短视频都要求其内容不仅要够专业,还要科学严谨,因此,专业团队制作是保证作品质量的重要条件。
D.受众如果只是观看科普短视频,而不能和创作者互动,就会让双方沟通不畅,而且也无益于创作者的长足发展。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退休后本色出镜,变身“科学姥姥”,用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将硬核科普带给全国少年儿童,全网吸粉一百余万。
B.疫情期间,张文宏教授利用他强大的专业背景,在网络上用普通民众听得懂的话语,普及了疫情期间广大群众急切想要了解的医学防疫知识。
C.《理程碑》是网红“三一博士”的一档专注工程制造史的科普节目,里面有很多他对工程、基建等相关热点新闻进行的干货解读。
D.人民日报新媒体与星球研究所联合推出科普视频《中国从哪里来》,它运用大量的动画、3D模型模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
4.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指出议论要有针对性,一是不空发议论,要“为时而著”;二是不自说自话,要有读者意识。请根据以上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议论的针对性”。
5.2022年是“科学与中国”活动启动20周年,也是我国科普法实施20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指示精神,众多科学家纷纷投身于科普工作中来,力争将自己尽快打造成优秀的科普网红。请根据两则材料,谈谈科学家将自己打造为科普网红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022-07-02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到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C.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C.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D.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风格不属于“建安风骨”的一项是(     
A.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B.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C.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D.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4.请根据材料,概括刘勰关于建安风骨的主要观点。
5.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在研究“盛唐气象”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2023-10-23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