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8 题号:188679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存在一组或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

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

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搏斗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文学史上有很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哈姆雷特等,从表象上看,他们的性格是杂多的,从本质意义上看,都是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性格深处的动荡、不安、痛苦、挣扎,深深地矛盾和斗争正是人物魅力所在。正如歌德评价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奥赛罗等人物形象难以说尽,深不可测,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因为从哈姆雷特身上体现出的忧郁与延宕中可以听见他内心世界的挣扎,深沉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颤动,才能产生各种不尽相同、常读常新的强烈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所寻找的道路正是通向个性丰富性的道路,也是通向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塑造的道路。优秀的创作者也许不能完全界定什么是典型,但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追求人物个性的丰富性。

(摘编自王琪《高中语文教学中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教学研究》,有翻减)

【材料二】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

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衰行需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的性格都是由两极性的元素,如善与恶、刚与柔、粗与细等,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系统。
B.性格二重组合结构,有一组或多组两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互相融合、不断转化,使人的性格具有了动态性。
C.薛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的就红了脸”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
D.《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的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真切的心理流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二重组合性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
B.因为人的性格是由两极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性格是复杂和分裂的。
C.宝钗、黛玉等这些二重组合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使人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
D.个性丰富的文学形象往往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作家应该摒弃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冷酷的周朴园面对曾经的恋人,面对自己的儿女,有时候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温情。
B.《水浒》里的林冲,是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也是嫉恶如仇、极富正义的人。
C.《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悲惨的命运面前,既有温顺软弱的一面,也有顽强反抗的一面。
D.在京剧里,红脸的关羽忠义、耿直、英勇,白脸的曹操奸诈、多疑,两人忠奸分明。
4.薛宝钗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宝钗成为富有魅力的艺术典型的原因。
5.西方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这句话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节选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20世纪入九十年代,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达到了一个高潮,此后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动,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面世。

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社会组织,出现了以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为代表的特权阶层,相应的,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层精英开始以精美的玉石器、陶器等来标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之前、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开始萌芽、生长,呈现出多线并进,多元发展的轨迹;同时各区域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东亚地区一个巨大的文明丛体。但此时尚没有哪个区域表现出显著的更加先进的样貌。

然而,到了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这段时间,此前相对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各区域文明持续发展,黄河中上游的双槐树、大地湾、南佐、陶寺早期聚落,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一些中心聚落,以及辽西的牛河梁遗址群等,在社会组织规模、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奢侈品所体现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比从前有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长江流域的编作农业区更加凸显出来,里现出更繁荣发达的文明形态。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率先出现城邦林立的局面。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更是一枝独秀,考古发现所揭示出的丰富内涵,使得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显而易见,这个时期中国文前区域文明的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此后,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史前末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龙山时代,出于尚未确知的原因,此前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等东部平原低地先后渐次衰落,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所在的西部高地则持续发展繁荣,尤其是黄河中游开始达到中国史前文化的又一个高学,以陶寺、时峁古城为代表的社会集团,很可能发展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最富集权性,同时在意识形态与艺术表达等各方面成就最高的早期国家社会。其形成背景,则是从西亚、中亚传播而来的牛、羊等大型家言,在我国西北部的黄土地区转化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使得原来的较稻作农业文化略显微弱的粟作农业文化获得了新生力量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从而促使黄土文明开始崛起。

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头时代即夏王朝时期,这种有外来因素加持的生产力持续发酵,尤其是由西方传来的冶金术在中原地区获得创造性发展。夏人率先将复杂的分范合铸技术用于青铜礼容器的制作,将代表当时高科技的先进生产力与中国传统的礼制相结合,用于巩固强化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同时也创造出世界上独特而发达的青铜文明。此后接续发展起来的商周王朝,更是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顶峰。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开创的青铜文明,奠定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在平期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原文明成为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主导力量。

(摘编自戴向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认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必要前提之一。
B.我国以及国际学术界潜心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课题,证实了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从而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贡献。
D.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辽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区,这与当时农业的发展成熟密不可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高等级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步的表征。
B.在中华文明“曙光初现”的形成期,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也开始了萌芽、生长。
C.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说明此时中国史前区域文明的发展重心在长江中下游。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我国对于西方文明理论的态度最相符的一项是(     
A.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B.《请经·小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C.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D.《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2020-2024)启动后,在核心遗址田野考古工作、测年技术、古环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有此成就的原因。
5.复兴中学开展“中华文明探源”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据写实践报告时,需要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总结,请你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2023-04-10更新 | 4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尺牍,本义为一尺长的木简,作为早期书写材料,最先泛指书写在尺牍上的所有文字,后来逐渐演变为书信的别称。到了宋代,尺牍在书信的泛称之外,又收缩意义范围,特指一类私密随意的专门书信。许多书信研究论著对尺牍含义的历史演变和文体属性认识不够清晰。如付梅《北宋尺牍研究》认为:随着文体发展的完善,尺牍内容范围日益收缩而至于成为私人往来书简的统称。实际上,尺牍的文体内涵与私人往来书简仍有不同,需要细加辨析。

尺牍在宋代逐渐从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一种专门的书信亚文体。尺牍的不同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当代研究者更明确了二者的区别。浅见洋二从的视角来看待尺牍的分离,偏指公开性的书简,而尺牍更倾向于私人性、私密性的书简。艾朗诺则从正式与非正式的角度来看待尺牍的不同。朱迎平更具体地分析了尺牍的区别:‘书’多用来阐述观点、表明立场,往往用于正式的场合;‘尺牍’则篇幅短小,使用随意灵活,常用于朋友间的日常交往。

尺牍从中分离出来后,便有了专属的含义和特征。简而言之,尺牍特指宋代士人交往中私密性的、非正式的书信,这类书信往往施于亲友之间,多谈日常琐事,极具生活气息,以平常语言书之,行文散漫,但往往涉笔成趣,颇见性灵,故为后世所重。钱锺书曾赞赏唐宋以来在笔记、书牍中相沿不绝的自由自在的家常体文字,又以桐城派认为古文要避免尺牍气来反证尺牍与古文的不同。宋代产生了一批尺牍大家,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他们的尺牍作品为后世提供了格式与典范。在他们的影响下,元明清三代涌现出一大批尺牍作家及尺牍专集。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也受到宋人尺牍的启发。现代散文主张言、文合一,特重个性的真实流露,对尺牍青睐有加。周作人反复研读古人尺牍,欣赏宋人尺牍之个性自然、文情俱胜,反对古文的造作,推崇苏黄尺牍,用宋人尺牍为新文学张目,他本人的尺牍写作也成绩斐然。可见,在中国新文学的发端发展过程中,宋人尺牍的影响不容忽视。

(摘编自李贵、张灵慧《论宋代书信体类的消长与创新》)

材料二:

宋人尺牍突出的成就是文学性的提升,首先表现在尺牍应用功能分化。宋代以前尺牍概念广及一切公私书函,应用性是其首要功能。宋人将尺牍文体礼仪通用的应用功能分入启、状之中,尺牍就从虚文客套中解放出来,专门用以知己私交之间传情达意。同时,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文人生活条件优越,书信往来空前便利。于是人生悲喜、评书论文、日常琐事,种种内容皆得以在尺牍之中细细铺陈,内容便空前丰富起来。宋人尺牍文学的特质是建立在这一时期尺牍繁荣发展的基础上的,出现了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大批大家的尺牍精品。其中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宗,有着无与伦比的示范意义与号召力。在他的人格魅力投射之下,只言片语皆成经典,极大地提升了尺牍的地位与价值。大家精品是宋人尺牍繁荣最为明确的表征,也最能体现宋人尺牍的文学特质:尺牍文本被纳入立言、世范的教化系统中,得到人们的重视;尺牍艺术特质得到发展,出现了大量神思隽永的短简,具备了文学观赏价值与艺术性。

尺牍拥有广泛的读者,有了传世的自觉,开始向正统文学靠拢并承担教化职能。尺牍作为施于亲友之间的应用文,有着确定的接受对象。按理说,尺牍注重私密性,存世数量当不容乐观,而实际上宋人尺牍存世数量相当惊人。众多明文嘱托勿示人的作品仍传布天下,范仲淹家书更是刊行天下,为士子品题鉴赏。成为阅读文本的宋人尺牍自觉向正统文学靠拢,关注思想艺术价值,便自然有了传世的自觉。尺牍单简,亦必立稿的欧阳修是典范,周必大整理他的著述时发现其作品多有别本,以至于一本有三四种版本不同者,这可见宋人写作尺牍的审慎态度。欧阳修对《范文正公神道碑》坚持己见,绝不妥协,意在让作品取信万世”“为后生法。这正是文人士大夫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所在,其根源在于正统文学的教化思想。

尺牍有关人之德性,不可信手而为,因此不得不考虑作品对后学的影响,这种顾虑本身即印证着尺牍文学功能日益强化的现实。重视德性与教化的评论是宋人尺牍批评的主流,可知不论是作者还是评论者心中皆有读者的存在。尺牍可以敦世风、补世教,昭示着作者企望以文传世,留其品性志向的用心,其地位上升自不待言。

尺牍被注入自觉的创作意识,艺术技巧与境界的锤炼都进一步增强,文学观赏价值得到提升。文本受重视,自然不可再信手而为。因此这一时期的尺牍作品有了明确的创作意图,即周作人《夜读抄·五老小简》中所说的有了作态(讲究修辞、典故、表达方式的运用)的、写得很漂亮(富于辞章之美)的新式古文。这种新式古文极具艺术价值,佳处往往有诗味、诗境。风流潇洒的襟怀、余味无穷的言辞、超脱洁净的意境,皆是诗人心法手笔。以欧苏黄诸人为代表的宋人尺牍之自然天成、淳朴清新的艺术韵味,实出于其艺术造诣与技艺上的不断锤炼。这种锤炼工夫,使得宋人尺牍但见性情、不见文字,突显了文学观赏价值,也赋予尺牍文体特色。

宋人尺牍承担了教化职能,文本传世价值得到承认;又有了自觉的创作意识,文本艺术价值也得到重视,它不再徘徊于应用文与书法作品边缘,而是真正获得了文学作品的待遇,进入文人文集甚至单独成集行世,文学功能得以确立。

(摘编自付梅《宋人尺牍的文学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作者认为,从文体上看,宋代尺牍与一般的私人往来书简有所不同,他对付梅著作中的相关说法并不认可。
B.浅见洋二、艾朗诺和朱迎平都认为“尺牍”与“书”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他们三人都明确地对二者进行了区分。
C.钱锺书对唐宋之后“自由自在的家常体”文字表示赞赏,但他认为桐城派作为古文流派,则不应沾染“尺牍气”。
D.一代文宗欧阳修对尺牍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也在于他的思想理念和创作实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历史时期,尺牍的意义和功能有所不同,宋以前意义宽泛,注重应用性,宋代时表现出私人化和文学化特点。
B.后世学者看重宋人尺牍,主要是因为这类书信生活气息浓厚,文学价值较高,行文风格、笔下情趣都有可观之处等。
C.如果宋人没能将礼仪通用的应用功能从尺牍中分化出去,尺牍就无法传情达意,其文学价值与艺术性便无从谈起。
D.尺牍在宋代数量较多,内容空前丰富,这一方面得益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也与大批文人大家自觉参与创作有关。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摘取宋代书信体类中的尺牍作为论述对象,以尺牍的文体特征为基础,主要论述尺牍在宋代的演变过程。
B.材料二围绕尺牍的文学性这一话题,以背景分析引出话题,再从两个维度进行阐述,最后总结,文章条理清晰。
C.两则材料虽然论述重点不同,但均以尺牍为对象,且都采用立论的方式,引用、举例的论证方法,具有诸多共同点。
D.作为研究古代文化的文章,两则材料都引述了一些现当代学者的观点,起到佐证文章观点、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宋人尺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5.下面是苏轼的一则题为《与彦正判官》的尺牍,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其文学性特征。

古琴当与响泉、韵磬并为当世之宝,而铿金瑟瑟,遂蒙辍惠,报赐之间,赧汗不已。又不敢远逆来意,谨当传示子孙,永以为好也。然某素不解弹,适纪老枉道见过,令其侍者快作数曲,拂历铿然,正如若人之语也。试以一偈问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录以奉呈,以发千里一笑也。寄惠佳纸、名葬,重烦厚意,一一捧领讫,感怍不已。适有少冗,书不周谨。


[注]①响泉、韵磬:均为古琴之名。②辍惠:割舍心爱之物以赠人。③枉道见过:绕道拜访。④偈:佛经中的唱词。
2024-02-17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工程院某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指出,国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然影响到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目前,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受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污染是长期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

我国耕地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超过限量标准的重金属如镉、砷等长期存在于受污染的耕地中,并随水分下渗或在雨水冲刷下随水土流失扩散到周边,造成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还有的随农作物种植和生长转移到农产品中,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威胁到粮食卫生品质。由此可见,耕地污染对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隐蔽性。

近年来,我国在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重度污染耕地上,采用种植结构调整或替代种植方式;在中度和轻度污染耕地上,施用可降低重金属活性的药剂。这些治理措施消减了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风险。但药剂只是暂时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要维系成效,需要持续不断地施用药剂,不仅治理时间长,投入资金大,还难以确保对耕地的生态功能不造成影响。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才能有效消除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上的隐患。

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清除技术,是利用能够从土壤中吸收大量重金属并将其富集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特殊植物,通过收割植物的地上部分逐年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这种能够吸收、富集并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忍耐力的植物,被称为超富集植物。这种技术也称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

幸运的是,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中国在净化砷镉污染农田的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储备方面已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在广西河池环江县,近万亩耕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该地采用超富集植物与经济植物(桑树等)间作的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地方政府主导、科研单位技术支撑、农民主动参与的环江农田土壤修复工程,在改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同时,也为环江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可以彻底净化重金属污染耕地,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在植物萃取修复技术的工程实践方面已有良好的储备,但在其推广应用层面仍没有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对于末端治理的安全利用技术,以净化耕地为目标的植物修复技术所需启动资金相对较多。虽然前期投入相对较多,但从运行的第二年开始,植物萃取修复技术的后续运行维护费用即可显著降低。很多情况下,在开展植物萃取修复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间作套种的方式与当地的种植业有机结合,既能保障农产品的卫生品质,也可以保证农户的收益。从长远来看,植物萃取修复技术的总成本要远远低于安全利用技术的总成本。

土壤生态关系粮食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耕地污染涉及公众利益和粮食卫生品质,严重制约受污染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势必给民众的身体健康和家庭收入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耕地污染对粮食产量及其卫生品质的威胁。

如何保障我国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安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将污染耕地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污染耕地开展长期修复治理工作。二是加强配套政策扶持力度,如通过国家专项基金,对以净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启动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压力。三是加大科普和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国家在解决耕地污染问题上的政策规定和实践成果,不断强化各级党政干部和民众的科技与环保意识,增强其参与解决耕地污染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

(摘编自陈同斌、雷梅《从源头上消除土壤污染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材料二:

让中国人改变餐桌文化并不容易。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几乎所有大事都在盛宴之后决定。即使是平常日子,餐桌上也很丰富。于是,很多时候饭菜吃不完,最后都被扔掉了。

中国餐饮食物浪费量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不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因为美食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烹饪是中国主要文化传统之一。中国有多个菜系,如鲁菜、川菜、粤菜、浙菜等,其食谱、食材、酱料和口味各有不同。中国人请客习惯点一桌子菜,菜是大家一起吃的,只有米饭是各人吃各人的。而且点菜的人通常都有这种想法:多点一些菜,每个菜都让客人浅尝一下。如果客人吃不好,这对主人来说很没面子。餐桌上不能只剩下空盘子,倘若每盘莱都吃光了,就意味着客人们还没吃饱。结果,很多菜被剩下,然后被丢进垃圾桶。

餐桌上铺张浪费是很多人好面子、摆阔气的下意识之举,要遏制起来并不容易。为了树立节约粮食的好风气,耐心的教育熏陶比干巴巴的禁令更有效。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外媒报道:中国大力倡导珍惜粮食好风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每年因耕地污染问题而受到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这表明我国耕地受污染状况非常严重,解决该问题刻不容缓。
B.虽然环江县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有近万亩,但该县采用了农田土壤修复工程的最佳模式,在耕地净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C.对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施用药剂,短期内比较有效,但从长远看,其需要投入的资金太多,而且可能影响耕地的生态功能。
D.中国菜系众多,美食已成为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导致我国食物浪费现象极为严重,每年餐饮食物浪费高达千万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金属污染破坏土壤生态,严重影响粮食卫生品质,制约耕地受污染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民众收入,有害民众健康。
B.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关键在于消除耕地污染,尤其是其中的重金属污染,而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可从根本上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C.中国的餐桌文化中有颇为落后的部分,比如多点菜,每个菜都让客人浅尝一下,这造成了极大浪费,有悖于节约观念。
D.树立节约粮食之风,遏制浪费食物的现象,不仅应该有严格的禁令,更应该有耐心的教育引导,要善于打持久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是(     
A.大面积种植非食用性经济作物,发展安全生态农作物产业。
B.用石灰类药剂中和土壤酸性以减少作物根系对重金属汞的吸收。
C.在耕地上大量种植香根草、蜈蚣草、小鳞苔草等超富集植物。
D.将好土覆压在耕地的表面,把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深埋于地下。
4.两则材料都和我国的粮食问题相关,但侧重点不一样,请进行简要概括。
5.材料一在思路上是怎样逐步推出“植物萃取修复技术”的?
2021-12-26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