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0 题号:188692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下句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又有象征意义。
B.颔联“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表现诗人情感态度。
C.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通过出山前后诸葛亮的表现,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D.全诗以虚写实,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
2.请结合本诗尾联与陆游的《书愤》尾联,试比较两位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知识点】 杜甫(712-770) 咏史怀古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孤雁【注】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笔下的孤雁,不饮不啄,飞着叫着,呼唤着同伴。“飞鸣声念群”可谓一诗之骨。
B.颔联用“一片影”衬托“万重云”,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勇敢。
C.颈联写孤雁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D.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诗人以孤雁自喻,感情真切,符合“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0-03-25更新 | 28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父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有哪些?
3.填空:
杜甫的《登楼》是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它对仗的联是________________,它的押韵字(或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
2020-09-27更新 | 7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

杜甫

天畔群山孤草亭,江中风浪雨冥冥。

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犹自青。

多病马卿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

未闻细柳散金甲,肠断泰川流浊泾。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诗人时居夔州。②黄甘,即黄柑。③马卿,指司马相如。④秦川,指长安;泾,指泾水,渭河的支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天畔”表明诗人远离国都,“孤草亭”则传达了诗人客居的孤寂。
B.第二句语义双关,实写风起浪涌,阴雨沉沉;虚写时局动荡,晦暗不明。
C.颔联写白鱼难钓,黄柑未熟,透露出诗人流寓巴蜀时生计艰难的处境。
D.颈联以“几时醒”为问,表达了诗人对人才早日警醒、为国效力的期盼。
2.诗的尾联是如何抒发诗人的优国情怀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0-01-10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