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国语》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5 题号:1887675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定王使单襄公于宋,遂道于陈,以聘于楚。火朝觌矣①,道茀不可行也。侯不在疆,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蓺,膳宰不置饩②,司里不授馆。民将筑台于夏氏。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王曰:“何故?”对曰:“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百官各以物至。宾入如归。是故小大莫不怀爱。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③,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天休。”

“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大国之间,而无此四者,其能久乎?”

八年,陈侯杀于夏氏。九年,楚子入陈。

(节选自《国语·周语中》,有删改)

【注】①火朝觌(dí)矣:指阴历十月。立冬前后心宿现于晓晨。觌,见。②饩(xì):生肉,此指食物。③彝:常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B.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C.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D.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聘”有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的含义,天子往往派人去聘问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诸侯。
B.“遂假道于陈”中的“假”指借,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假”不相同。
C.“以承天休”中的“承”指承受,与《登泰山记》中“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承”相同。
D.“居大国之间”的“居”指处于,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的“居”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襄公路过陈国时,看到陈国的环境以及君王和大臣的表现,见微知著,回去后跟定王预测陈侯虽无大的灾祸,国家也一定会灭亡,后来陈侯被夏氏所杀。
B.在周的《秩官》篇有这样的规定:即使是敌对的国家的使者到了,各种官吏也要按照各自担负的职责来供应物品,让这些使者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C.陈侯不考虑继嗣常法,抛弃他的妻妾,带领他的臣下到夏氏家里去干淫乱的事,单襄公认为陈侯的这种行为是侮辱陈侯自己的姓氏,也触犯了先王的法令。
D.单子的论述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引古证今,环环相扣,逐层剖析,细致淋漓,最后归结出“其香能久乎”的结论,水到渠成,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
(2)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
5.如果你是陈国的一名谋士,根据文本内容你能给出一些什么建议来保全陈国?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国语》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昭奚恤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昭奚恤发精兵三百人,陈于西门之内。为东面之坛一,为南面之坛四,为西面之坛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叶公子高次之,司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坛,称曰:客欲观楚国之宝器,楚国之所宝者贤臣也。理百姓,实仓廪,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奉珪璧,使诸侯,解忿之难,交两国之欢,使无兵革之忧,太宗子敖在此。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叶公子高在此。理师旅,整兵戎,以强敌,提枹鼓以动百万之师,所使皆趋汤火,蹈白刃,出万死,不顾一生之难,司马子反在此。若怀霸王之余议,摄治乱之遗风,昭奚恤在此,唯大国之所观。秦使者惧然无以对,昭奚恤遂揖而去。秦使者反,言于秦君曰:楚多贤臣,未可谋也。遂不伐。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斯之谓也。

(节选自《新序·杂事一》)

材料二: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节选自《国语·楚语》)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诸侯A之好B币具C而导之D以训辞E有不虞F之备G而皇神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是“之乎”的合音,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不识有诸”的“诸”用法相同。
B.图,指谋取,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意思不同。
C.当,指抵挡,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相同。
D.相,指主持赞礼,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欲伐楚,因楚有卞和之璧和随侯之珠这两件宝物,便以“观宝”为名派使者去楚国探听虚实。楚国的昭奚恤识破了秦的真正意图。
B.按当时的礼节,宴会上的座次以东方为上座。昭奚恤把秦使者当贵宾,请他坐了上座,自己作为宴会的主人居末座,这种安排是合乎礼数的。
C.晋国大夫赵简子故意使自己身上的佩玉发出声响,含有炫耀之意。接下来的“问玉”说明其所关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生活上的奢求。
D.王孙圉胸有成竹,沉着应对,语气于平淡中见正气,其从容大度的外交家风范,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赵简子形成鲜明对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
(2)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
5.两则材料中,昭奚恤、王孙圉所谈到的“楚之宝”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4-21更新 | 13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秋》之法,未逾年之君称子。至里克杀奚齐,避此正辞而称君之子。晋,《春秋》之同姓也。骊姬一谋而三君②死之,天下之所共痛也。本其所为为之者,蔽于所欲得位而不见其难也。《春秋》其所蔽,故去其正辞,言君之子而已。若谓奚齐曰:嘻嘻!为大国君之子,富贵足矣,何必以兄之位为欲居之,以至此乎云尔。录所痛之辞也。故痛之中有痛,无罪而受其死者,申生、奚齐、卓子是也。

(节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

材料二:

二十六年,献公卒。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荀息曰:“死吾君而杀其孤,吾有死而已,吾蔑从之矣!”里克曰:“子死,孺子废,焉用死?”荀息曰:“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虽死,焉避之?”杀奚齐、卓子及骊姬①,而请君于秦。既杀奚齐,荀息将死之,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辅之。”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荀息死之。

秦穆公使公子絷吊公子重耳于狄,曰:“得国常于丧,失国常于丧。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重耳告舅犯。舅犯曰:“不可。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人实有之,我以缴幸,人孰信我?不仁不信,将何以长利?”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重耳身亡,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义。”再拜不稽首,起而哭,退而不私。公子絷退,吊公子夷吾于梁,如吊公子重耳之命。公子夷吾出见使者,再拜稽首,起而不哭,退而私于公子絷曰:“亡人苟入扫宗庙,定社稷,亡人何国之与有?君实有郡县,且入河外列城五。亡人之所怀挟缨纕,以望君之尘垢者。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不敢当公子,请纳之左右。”公子絷反,致命穆公。穆公曰:“再拜不稽首,不没为后也。起而哭,爱其父也。退而不私,不没于利也。”公子絷曰:“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是故先置公子夷吾。

(节选自《国语·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注】①骊姬:晋献公宠妃,奚齐之母,陷害太子申生,致使申生自杀。②三君:指申生、奚齐、卓子三位公子。

1.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君若求置A晋君B而载之C置仁D不亦可乎E君若求置F晋君G以成名H于天下I则不如置J不仁以猾其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指忧虑、忧愁,与“天下之欲疾其君者”(《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疾”字词义相同。
B.徒,指只、只是,与“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徒”字词义不相同。
C.孺子,指幼儿、儿童,也可以指天子、诸侯、世卿的继承人,在本文申指的是后者。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庶人无庙等,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公去世后,里克打算杀掉奚齐,事先去探询荀息的态度,荀息表达了自己忠诚于国君的观点,表示要为奚齐而死,不会随从作乱。
B.公子夷吾见到前来吊慰的秦公子絷后,首先主动提出回国继位,请求秦国帮忙,答应给秦国献上城池、黄金等,愿意为秦君效劳。
C.公子重耳接受舅父看法,认为自己逃亡在外,对国人来说谈不上仁德,不会得到人们的支持,拒绝秦公子絷发出的回国继位的邀请。
D.董仲舒认为三君之死的责任在骊姬身上,奚齐则是无罪的,但是奚齐受了蒙蔽,所以奚齐虽然做过国君,《春秋》中不称他君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虽死,焉避之?
(2)重耳身亡,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义?
5.在和公子奚齐、公子夷吾的比较中,可看出公子重耳有着怎样的“仁德”请简要概括。
2023-09-07更新 | 12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缔,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豁,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豁谏曰:“乙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敦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固,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节选自《国语·越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B.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C.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D.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意思是主持、掌管,与《答司马谏议书》“则非某之所敢知”中“知”字含义相同。
B.执事指办事的官员,而“敢以烦执事”中“执事”特指秦穆公,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C.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与《侍坐》“宗庙之事”中“宗庙”含义相同。
D.系意思是捆绑、拘囚,与“朝夕遣人候问武,收系张胜”中“系”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战败退守会稽山,勾践向三军传令,寻找能帮助他出谋划策击退吴国的人。文种指出勾践的做法为时已晚,但勾践不这样认为。
B.文种被派去吴国求和,他告知吴国,越国的军队已不值得吴王亲自讨伐。如果一定要攻打越国,那么这会让吴国付出很大的代价。
C.不同于伍子胥一定要灭掉越国的看法,伯劝说夫差不需要对越国赶尽杀绝,是因为越国向他许诺事情办成之后将献给他八位美女。
D.勾践将战败归咎于自己,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善待百姓。百姓在此之后非常爱戴勾践,将其视为长辈,主动请求与吴国拼死一战。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
(2)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2023-01-01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