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18905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

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现代作家在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是如此。

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写过孔子的事迹,如曹聚仁的《孔老夫子》、冯至的《仲尼之将丧》、陈子展的《楚狂与孔子》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不断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包括人文始祖女娲(鲁迅《补天》),历史豪杰伍子胥(冯至《伍子胥》),精神气节的代表人物文天祥(郑振铎《桂公塘》),及众多能臣谋士,如信陵君(廖沫沙《信陵君之归》)、苏秦(魏金枝《苏秦之死》)等。此外,歌颂高尚文人的作品中亦不乏佳作,如何其芳的《王子猷》、唐弢的《晓风杨柳》等。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书写,是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促进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现代文学的纪实功能十分强大,民族国家重大事件与其文学呈现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这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醒目标志。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

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新伦理的建构依托历史资源的例子大量存在。伦理辩驳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历史小说中大量出现,抗战文学把民族安全至上提升为最高伦理原则。中国作家善于到历史中寻求伦理变革的依托。在这里,伦理变革与以文见史传统相遇并形成相互映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历史小说、新歌剧、随感录、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诗中都有历史的踪影。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朱东润的历史人物传记、谭正璧的历史小说等,都在文学形式上创造了新范式,而新范式的诞生与历史语境有着必然的关联。

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

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带着对公平、正义乃至乌托邦的向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精神并不是向后看的精神,而是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未来的精神。这一传统不仅折射出历史规律,而且用指向未来的愿景为社会进步带来隐形的助力。

(摘编自王寰鹏《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

材料二:

在近年的当代小说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开始越来越引人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非常明确地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当然也隐含着对于当代文学的批评。习近平同志说: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我们并不是要求作家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追求历史事件、历史情节的绝对真实,而是要求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也就是说,即便叙事者在历史事件与情节的描绘上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真实,但这一基础如若并非建立在历史本质的契合之上,我们也不能说这是真实的历史叙述。反之,即使对于某些历史的描写,其事件与情节完全出于虚构,但却在更高层面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也依然可以看作是真实的历史。

(摘编自徐刚《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一种概括,“以文见史”的观念传统和写作传统始终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
B.梁启超、鲁迅等人采用历史批判的路径来解构人性,客观上推动了“以文见史”这一写作传统的形成。
C.中国现代伦理的变迁和文学形式的变革助力“以文见史”传统的发展,这促成了历史表达作品的出现。
D.现实中,作家常常会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选择史料,因此具备“史识、史才、史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也同样适用于其它题材的文学创作。
B.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具有时代性,因此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明确中国社会审美价值的变化。
C.当代小说作家承继“以文见史”传统,尊重历史、按艺术规律呈现历史,才能在创作中避免历史虚无化。
D.即使是历史情节完全虚构的作品,只要在更高层面上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就可以看作是真实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以文见史”观点的一项是(     
A.《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献给一位普通农妇的颂歌,对她一生遭遇的描写,揭示了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B.《孔乙己》艺术地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社会上像孔乙己这样的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C.《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抗战时期根据地一对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的新面貌。
D.《边城》描绘旧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偏安一隅的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讴歌了当地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4.《阿Q正传》体现了“以文见史”的传统,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传统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间的物非常多,各有各的道理;世间的事非常多,各有各的做法。一个人要完全懂得一切道理和做法,正像庄子所说“以有涯逐无涯”,事实上必然办不到,而且咱们也并不完全慢得一切的道理跟做法。咱们可以用执简御繁的办法,把所谓道理与做法分为若干门类,提纲扼要地懂得他们。懂得了纲要之后,待碰到个别物跟事的时候,就可以用比照或类推的方法对付,往细密处精深处再加研究。

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就是这样的。简单说一句。各种功课就是一切道理跟做法的纲要。学习了各种功课,咱们可以懂得许多物的道理,所谓懂得,不仅能够挂在口头上“摆”一阵,而且能够心领神会,真个了解其所以然,学习了各种功课,咱们可能懂得很多事的做法。所谓懂得,不仅能够一是一二是二地说出来,而且确然能够这么做。这么就化成了自身的习惯。懂得了许多道理跟做法,咱们的生活才丰富,才美满。就日常来说,咱们就不会存着迷信的念头,说出无理的语言,做出狂妄的举动,就事业来说,就能把事业做好、咱们现在学习各种功课,就为要增长咱们的知跟能,实现这样的生活。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说所学的都归自己受用,生活从而丰富美满、为人,就是所说学跟生活不发生关系,学如未学,徒然说些空话,摆个空架子,使人家误认为他已学了。孔子这个话慨叹他当时的学者学而不得其道。学如未学,义何必学。诚然可以慨叹,咱们从此应该相信,学必须“为己”,才行。

咱们认定了“为己”这个标的,然后去学习各种功课,情况就大不相同。咱们将不再以为做功课仅是“读书”,只须记得牢,背的出,答得了老师的考题,取焊及格的分数,书固然要读,可是印在书上的不过是各种道理和做法的记录,覆宜要的一步还在把这些道理跟做法化为咱们的知跟能,说到“化为”,光是“读”绝不济事,必须随时随地使各神功课跟咱们的思想行为打成一片才成;打成一片是自己受用,咱们不但要知道必须如此,而且要乐于做到如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了“承之”的阶段,凡是所学的东西还有不是“为己”的吗?

(选自叶圣陶《为己》)

1.第二段“学校里各种功课就是这样的”,下列选项不符合这句话意思的是(       
A.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是今后学习和深入研究的基础
B.课程是本门学科知识的扼要
C.各种功课的内容都是世间知识道理的浓缩
D.学习了各门课程就一定能应对很多事情
2.第三段中,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是(       
A.说明都书能充实自己的知识B.说明学者读书的目的不对
C.慨叹今天的学者学如未学D.教育人们要乐于学习
3.下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作者认为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为了知识,要亲自去实践
B.读书要明白书中的道理和做法,要会说出书中的道理和做法来
C.每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世上所有的知识
D.对书上所讲的道理和做法,不仅要知之,好之,而且要乐之
2020-01-13更新 | 1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主要出自1986年发现的两个祭祀坑。虽然目前尚未发现生产这些青铜器的作坊,但由这一青铜器群的庞大数量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可以推定它们是在当地生产而非域外传入。如此,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制造技术的渊源便是一个关键问题。

②在成都平原,早于三星堆文化的宝墩文化已出现了成批的城址,但并没有发现青铜器或与青铜器生产相关的遗迹。目前所见的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明显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不仅如此,青铜器的生产及产品还具有被社会上层严格专控的特征,即青铜制品被集中用于宗教或祭祀活动。如此种种,均显示出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制造的,很可能成都平原的青铜器生产技术也是突然出现,而非在本地逐渐发展起来的。

③目前在成都平原发现的时代更早的青铜器,应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4件长方形青铜牌饰。1976年在高骈乡出土的1件嵌有绿松石,1987年在真武仓包包出土3件,其中有1件也嵌有绿松石,嵌绿松石的铜牌饰见于二里头遗址和甘肃天水,在国外还藏有多件。在新疆哈密则发现有未嵌绿松石的铜牌饰。研究认为,成都平原的铜牌饰与新疆哈密的牌饰联系更为紧密,而镶嵌绿松石牌饰的起源地可假定在河西走廊,岷江流域和白龙江流域则是沟通四川与河西走廊的两条通道。三星堆遗址除这4件牌饰外并无其他同时期青铜器,这类牌饰与后来的三星堆青铜器也缺乏关联,因而它们可能是从西北传入成都平原的早期青铜制品。

④如果早期的青铜制品有可能从北方传入四川,那么铜器生产技术也有可能沿同样的路,从北方传入。学界将三星堆的青铜文化与西亚青铜文化进行了比较。有研究认为,除了大型青铜人像、青铜神树外,还包括黄金面罩等,在类别和艺术风格上都与西亚的同类发现相近,因而三星堆青铜文化可看作是在本地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商文化和西亚古老文明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文化;文化传播的路线可能是由西北到西南,也不排除是经印度舶来的可能性,与云南以及印度次大陆的联系也被论及。

⑤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制造技术来自北方的假设,首先与公元前第二、三千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相符。西亚是世界上冶金术最早起源的地区,西亚与古代中国一直存在着文化交流。最新的考古发现之一如甘肃张掖的西城驿遗址,那里可能是河西走廊的一个冶金中心,有比较发达的冶金业。如此,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生产受西北地区影响是完全可能的。三星堆的青铜器中还存在锻打技术等,与中原商文化的主流技术也有不同,但却可能和西北地区有关。而我国北方到西南的半月形地带,正好也在东西文化交流的路线上。

⑥其次,这一推断也与成都平原史前文化发展、演变的背景相符。近年来,在岷江上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存在与甘青地区史前文化相关的文化因素。基于这些考古发现,学界先后提出一些新认识。如认为宝墩文化很可能与岷江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有关;成都平原目前所见最早的文化是来自西北的仰韶文化晚期类型,同时受到了来自峡江地区的大溪文化的影响;由岷江上游来的人群最初进入成都平原时主要在北部活动,随后向平原的腹心地区移动,并最终使社会向复杂化方向演进。如果史前时期的人群移动和文化传播是由岷江上游到成都平原,那么随后的青铜制品和制造技术也可以沿同样的路线从西北进入成都平原。

⑦青铜器制造技术的南方路线不甚清晰。虽然在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象牙和海贝,云南地区的青铜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确具有某种相似性,云南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然而在云南并未发现与三星堆文化同时期的青铜器。而且,南线并不具备前述使北线显得更为合理的两大传播背景。

⑧除以上线索外,也不能忽视三星堆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受东方影响的可能性。学术界早已提出商文化由中原传至长江中游,再溯江传入成都平原。既然三星堆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青铜器存在这种明显联系,那就不能排除其制造技术受东方影响的可能性。不过,三星堆与长江中下游相似的铜器主要相当于殷墟时期,时代较晚。

(施劲松《三星堆文化的再思考》)

1.下列有关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形状和结构特点,可以推定它们是在当地生产而非域外传入。
B.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制造技术渊源之所以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是因为这种技术是域外传入。
C.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表明青铜器的生产及产品被社会上层严格专控。
D.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铜器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可以在西亚找到与之相近的艺术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在西城驿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用以说明青铜器制造技术有可能由西北地区传入成都平原。
B.文章围绕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制造技术的渊源展开论述,先总述再进行分述,形成了总分结构。
C.第③段通过推理得出了4件长方形青铜牌饰可能是从西北传入成都平原的早期青铜制品的结论。
D.文章广泛采用他人研究成果,多用假设推定和模糊性表达,可能导致其结论经不起推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三星堆的青铜器制造技术传入路线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北方到西南的半月形地带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路线上,在东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三星堆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可能由北方传来。
B.如果史前时期的人群移动和文化传播是由岷江上游到成都平原,那么三星堆的青铜器制造技术也可沿此路线从西北进入成都平原。
C.虽然云南地区的青铜文化与三星堆文化具有某种相似性,但因没有同时期的青铜器,所以三星堆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南线传入是不可能的。
D.三星堆与长江中下游相似的铜器时代较晚,但因有文化交流传播为背景,就不能排除三星堆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受东方影响的可能性。
2022-04-03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传统文化中,“青”与“碧”可以说是内涵最丰富的颜色。

②“青”在不同语境中,常代表不同的颜色。在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谱中,它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它是介于蓝色和紫色之间的靛蓝色;在“朝如青丝暮成雪”中,它代表的是黑色;而在“青青河畔草”中,它又代表绿色。

③青的衍生色彩——天青色,是一种略显神秘的颜色。据说唐五代时期,后周的柴世宗命人烧造一批瓷器。负责此事的官员向皇帝请示,问要烧制成什么颜色,柴世宗批复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仿照雨过天青的颜色;把瓷器做出来,于是后世便有了水一般青润的汝窑瓷器。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天青色是由宋徽宗所命名的。

④这“雨过天青”的颜色;不知道难倒了多少工匠。传说当时匠人都选择在阴雨天烧制天黄釉,这是因为天青釉需要较高的湿度,而古人无法掌控环境,无法制造烟雨天气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所以只能等空气湿度大的烟雨天才能烧制成。另一种解释认为,天青色必须是雨过日出时天空的颜色,古人为了参照颜色是否精准,每次烧窑只能等待天降大雨,在雨过之后再将烧好的瓷品,同天空对比。这种有烟雨的氤氲质感的颜色,也被今人收入歌曲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⑤中国传统色彩中还有一个特别的“雪青”色。雪青虽然名中有“雪”,也有“青”,但既非白色,也非青色,而是一种偏冷的紫红色。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林黛玉”便穿过一套雪青比甲外罩,加浅绿薄纱中衣,搭配白色长裙,灵动又飘逸。

⑥“碧”也是一种有故事的颜色。“碧”原指一种青绿色的石头,后来常形容青绿色。春天由于气温升高,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的颜色会变成青绿色,于是诗人们常把这时的水比作碧玉。杜甫《绝句》中有“江碧鸟逾白”,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春来江水绿如蓝”,韦庄《菩萨蛮》中有“春水碧于天”,描写的都是这个自然现象。

⑦ “碧”色中有一种“天水碧”,顾名思义,是像天空与绿水的浅青色。这个名字据说是南溏后主李煜起的。南唐时,宫中流行绿色,宫女和妃子不仅争着穿绿色的衣服;还亲自动手印染。一次,一个妃子染色时,把没染好的绿色丝帛忘在外面晾了一夜。这本来是个失误,却没想到丝帛沾上露水,绿得更加鲜艳通透。李煜得知此事,说:“既然这种色彩是天上之水染就的,就叫天水碧吧!”欧阳修后来有词曰:“夜雨染成天水碧”,给这种颜色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摘编自:《天青色为什么要等烟雨》;北京青年报2022年4月12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文化中,“青”和“碧”内涵丰富,都可以在不同条件下代表不同的颜色。
B.天青色之所以具有神秘感,是因为其是青的衍生色彩,还有诸多与之相关的传说。
C.“碧”可以表示青绿色的石头和青绿的颜色,这个自然现象多见于古代诗句中。
D.“天水碧”因意外而得,南唐后主李煜为其命名,其诗意则源于欧阳修的词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阐述了中国传统色彩中“青”和“碧”两种颜色的丰富内涵。
B.全文字里行间引用大量与颜色相关的古诗文,饱含诗情画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C.文章第④段以林黛玉的穿着为例,是为了证明即便是偏冷的雪青色也可以灵动飘逸。
D.文章在阐述各种颜色的内涵时有详有略,对青的衍生色——天青色的阐述相对详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青”“碧”两种颜色的丰富内涵可推知传统文化里的颜色之名大多包蕴着自然天地和诗情画意。
B.古人虽然无法制造出适宜的环境,但是只要空气湿度大的烟雨天一出现,就可以制出天青色的瓷器。
C.天青色瓷器的烧制与烟雨天有关,据说古人以雨过日出时天空的颜色来参照烧制出的天青色是否精准。
D.从“天水碧”的命名传说可以推知,有一些美好的颜色并非刻意调制,而是源于生活的“妙手”偶得。
2022-12-13更新 | 4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