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1 题号:189435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漫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巳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遒:“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一一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

材料二

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

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槭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

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

“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绐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面而变成“被迫”审美。

(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
B.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
C.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迸“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
D.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
B.昆德拉和朱光潜对于“慢的乐趣”的反思和呼唤是个体遭遇生存困境的反映,慢速生活在当代是一种救赎般的策略。
C.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大力地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代的“速力之美”。
D.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A.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速度”。
B.某地在城市规划中提倡“慢城运动”,更加关注城市美化、绿化和传统工艺,希望创造城市生活张弛有度的可能性。
C.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精雕细琢,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D.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回归田园,离群索居,在山里建房、种菜,开启远离城市喧嚣、享受自然美景的山居生活。
4.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美学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5.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游戏“旅行青蛙”走红的原因。

游戏“旅行青蛙”一经上线便备受欢迎。每个玩家在游戏中都拥有一只小青蛙,小青蛙每天有这么几件事要做:在家吃饭、看书、写作、手工和外出旅行。玩家在游戏中除了为青蛙准备出游用品,大部分时间是等待。青蛙是否出门、什么时候出门和回来,玩家无法操控。玩家只能通过收到青蛙发来的照片和纪念品来了解它的旅行经历。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自古贵和。《国语·郑语》记载了史伯的一段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左传》中晏婴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他们还把”“相异的观点应用到政治方面。史伯论周的弊病和衰亡的原因时,强调去和而取同是周衰亡的原因。晏子强调要实行和政: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无干,民无争心。

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他还把和同之辩用到处理社会关系上,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重要思想。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其次,强调不是同一。《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盲目附和。最后,强调以中庸。做事须允执其中即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可以防止冲突与激化,可以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即达到。《中庸》首章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中华民族多次迁徙、融合,既保持了民族多样性,又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伴随民族融合过程的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春秋时代,地理、政治因素导致多元文化的格局。秦汉统一后,华夏文化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汉唐以后,随着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又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黎昕《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宋代思想家张载《正蒙·太和篇》中有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话讲的是哲学,是一种宇宙观。

这个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生命个体,可以称作。这些,有动物的,有植物的,每个都不同。有象斯有对,说的就是各个的不同。古人有一种说法,叫做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西方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对必反其为,是说一个一个的,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由于不同,其运行、流动的方向也不相同,甚至有时候运行的方向会相反,所以会出现有反斯有仇,发生互相间的纠结。这个字,古代的写法是,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中间是个言论的。隹是一种尾巴很短的鸟,字的本义是两只短尾巴鸟在叽叽喳喳的讨论、辩论。这个字,也就是校雠。校书是很难的事,很难一个字都不错。古人的校雠,更是一件大事。你拿这个本子,我拿那个本子,一点一点地校,互相讨论,争论得面红耳赤。字形象地反映出校对中发生的讨论、辩驳。但两只短尾巴鸟互相讨论、辩驳的结果,并不是彼此打得头破血流,更不是这只鸟把那只鸟吃掉,而是达成共识,或达成妥协,求同存异,总之是走向了仇必和而解

这个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你死我活的冲突,而是可以和而解的。用这个思想来看待世界,不是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吗?当然,这不是一方的问题,而是彼此双方乃至多方的问题,所以需要沟通对话,需要多边商量。有反斯有仇,就是沟通、对话,互相校正的过程。

而对话需要智慧,需要异量之美。费孝通先生也有四句著名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他讲的是文化问题。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有其长处,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看到并且承认其长处,彼此互赏,相互吸收,众美和合。由此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世界大同并非不可以期待。

这个世界能走向和解吗?人类还要被战争的灾难吞噬吗?人类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吗?中国文化里面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正确认识人类自己,以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

(摘编自刘梦溪《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中关于“和同”关系的论述,史伯侧重对比二者的优劣,晏婴侧重阐述“和”的作用。
B.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以“不同”为前提,以“和”为目标,以中庸之道为求“和”方法。
C.“象”存在差异,并且运行流动的方向不同,所以会出现相互纠结,形成彼此间的对立。
D.中西方哲学都承认个体的差异,而彼此沟通可以改变差异的发展趋势,走向“和而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晏婴的“和政”观点,君臣之间做到君不乾纲独断,臣不唯唯诺诺,才能达到政明人和。
B.如果没有“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华民族无法形成多元一体格局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
C.“校”是“木”与“交”的联合,表示“棍棒交错”。它与“雠”合成“校雠”一词,彼此含义相反相成。
D.推广“和而不同”思想,能有效避免各种全球危机、地区冲突的产生,让世界变得和平美好。
3.下列说法最能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左传》
B.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孟子》
C.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老子》
D.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朋党论》
4.材料二对“有反斯有仇”这一观点的论述极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5.两则材料对“和而不同”思想的论述形成多种互补关系,请简要分析。
2023-04-14更新 | 1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之所以大家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古文即能见识到中文的美,也能领悟古人造诣的深度和高度,还能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
B.功利思想造成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然而学习古诗文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
C.阅读古人面对困境之作,不是为了体会其遭遇的困难和挫折,而是要学习其展现出来的自信、乐观的心态。
D.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热度不减,是因为它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和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一中引用顾随先生的观点,意在分析人们对学习古诗文产生误解的原因。
C.现存的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D.唐诗以其特点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人们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请简述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文中引用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的话,“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学习古诗文对一个现代人的意义。
2024-02-10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新子学的讨论到目前为止依然只是学术界的一个“话题”,而没有多少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出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在于没有人给予新子学以准确的界定,从而使得学者们无法立足于新子学概念建构出新子学。

立足于传统的子学概念,新子学应该有两层含义。当子学“指先秦至汉初诸子百家学术之总称”时,新子学就应该指当今哲学家、思想家的学术,也即指当今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当子学“指研究诸子思想的学问”时,新子学就应该指当今学者研究先秦诸子乃至历代诸子的学问。然而,仔细考究上述关于新子学的定义,又似有不妥之处。如果把新子学界定为前者,那么,不仅立足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建构出的哲学和思想属于新子学,立足于西方哲学、西方思想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建构出的哲学和思想也属于新子学。这样,新子学就不仅有可能失去“中国底蕴”,还有可能失去“中国特色”,从而成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多少本质关联的东西。如果把新子学界定为后者,就没有多少学术价值。因为当今这种学术已经相当成熟,相关成果已经很多,根本不需要用新子学来概括,更不需要建立这样的学问。

回过头来看,用新子学指称当今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的学术,指称当今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这个定义虽然不妥,但是如果我们从“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角度对其稍作限定,把新子学界定为当今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历代诸子的哲学和思想所建构的哲学和思想,就比较合理了。这可以说是广义的新子学概念。考虑到传统的子学概念中的“子”一开始是指先秦至汉初诸子,把新子学界定为当今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立足于先秦至汉初诸子的哲学和思想所建构的哲学和思想,也是比较合理的。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新子学概念。从学术界已有的关于新子学的讨论成果来看,狭义的新子学概念更易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可以说,先秦至汉初诸子之学是后世历代哲学家、思想家建构其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大体决定了后世哲学和思想的基本走向。于是,“回到先秦至汉初诸子”,成为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哲学家们和思想家们建构新哲学、新思想的统一模式或者说路径。如:魏晋玄学家通过解读《老子》《庄子》《周易》而建构出兼具儒道特色的新道家——玄学;宋明理学家通过解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周易》等建构出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现代新儒家学者同样主要是通过解读先秦儒家的著作来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儒学,即便冯友兰先生声称接着程朱理学讲,他也主要是在借鉴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再借鉴程朱理学,并接着程朱理学讲的。而且,程朱理学本来也是从先秦儒学而来。基于此,狭义新子学的界定,就不仅是比较合理的,还是有历史根据的。还可以将这部分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纳入新子学之中去,充分激发这部分哲学家、思想家建构新子学的热情,使得新子学的建构有较为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陆建华《“新子学”随想》)

材料二: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探究朱子理学跨时空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至少有以下看点。

对“四书”的“集注”和“序定”均属朱熹首创。在“集注”的同时,朱熹按“学论孟庸”的次第,对研习“四书”作了排定,“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注释“四书”,朱熹首推《大学》的“三纲领”,此说要求把人性的“本善”发扬出来,并不断自新,以求达到完美,阐明了儒家做人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

朱熹注释“四书”博采众长,他认为“儒释道合流”应是“守儒学正统,融百家之说”,并非平分秋色。朱子理学以孔孟为主体,开思想包容之先河,形成了主流文化与宗教以及外来学说中国化的糅合机制,孕育出一个向心型的中华文化共同体。该机制和共同体直至影响到近现代中国对世界各种先进思潮的引进、吸收,意义重大。

朱熹呼吁“存理灭欲”,主要目的在于遏制权贵搜刮民脂民膏和过度奢靡。虽然“存理灭欲”不可能在专制社会里得到真切落实,但是能在一定范围内对官僚阶层产生心理上的戒惧,节制其贪腐的任性,实际上保护了民利。可见,从孔子到朱熹的儒家传统,在其倡导之时,就包含着强烈的社会批评精神和社会监督意义。

《朱子家训》以治国大义开篇,旨在教化社会全员,并非专对朱氏族人。其首句即“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强调明君要仁政爱民,贤臣要忠君爱国。朱熹每次朝奏都要讲“正心诚意”和“复疆土”。朱熹临终前仍抱病修订《楚辞集注》,以揭示屈原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发出了护国济民的绝唱。朱子理学锻造的爱国精神已经融入中华血液。

(摘编自朱清《朱子理学的几个重要看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今学者研究先秦诸子乃至历代诸子的学问相当成熟,成果颇多,如果再用新子学来加以界定,就没有什么价值。
B.定义为“当今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的学术、哲学和思想”的新子学,虽有不妥,但稍作限定,还是具有明显的合理性的。
C.如果把新子学界定为当今哲学家、思想家的学术思想,会使这一概念的外延过宽,把对西方哲学、思想的研究也包括进来。
D.朱子理学具有跨越时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影响深远,而其建构新哲学、新思想的模式或路径是“回到先秦至汉初诸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新子学失去了其本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关联,就不仅会失去其“中国底蕴”,还有可能失去其“中国特色”。
B.从魏晋玄学家到宋明理学家再到新儒家,中国历代儒学家在建构其哲学和思想时,都把先秦至汉初诸子之学作为源头活水。
C.在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儒学时,应以先秦儒学为研究对象而无须专门研究程朱理学,因为程朱理学的本源也是先秦儒学。
D.朱熹提倡“存理灭欲”有其正面意义,能够在心理上对官僚阶层起到一些警戒作用,但这种作用显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狭义新子学概念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从史学成就与文学成就两方面赞颂《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一代通儒大师钱穆先生的代表作品《论语新解》《庄老通辨》《孔子传》,能够把读者领进中国古典哲学的大门。
C.曹操以《孙子兵法》“十三篇”为依据,编撰《孙子略解》,结合自身经验,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作了阶段性总结。
D.北师大许家星教授的《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革新了对朱子四书学的理论框架和认知结构的把握理解。
4.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从材料一看,狭义新子学的界定有哪些价值?
2022-05-31更新 | 1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