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康白: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
B.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
C.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
D.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
A.“足下”,译为您,常用于书信、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
B.“外不殊俗”的“殊”是不同之意,与“趣舍万殊”的“殊”意思相同。 |
C.“短”是轻视,诋毁的意思,与“短屈原于顷襄王”的“短”意思相同。 |
D.“母兄见骄”的“见”,是被的意思,与“慈父见背”中的“见”意思不同。 |
A.书信第一段开门见山表明自己不愿接受举荐的态度和绝交的原因,明白宣告交往的基础不复存在,接下去点明写这封信的缘由。 |
B.嵇康认为人各有志,根据本性做出的选择也各有差别,对于为了禄位在朝廷做官,为了名声隐居山林的人也持有认同看法。 |
C.基于认为直接拒绝山涛举荐的无情性,嵇康以自己常半月或者一月不洗脸面头发的借口委婉说明了认为自己不适合做官的原因。 |
D.本文是嵇康的一篇自我表白书,用语恳切真诚,说理层次分明,既叙写了他放纵情不羁的生活方式,又表现出他傲岸倔强的个性。 |
(1)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
(2)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
5.书信中嵇康为拒绝山涛的举荐,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就其中一种进行分析。
相似题推荐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尉①执事②: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节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
【注】①太尉:指枢密韩太尉,名韩琦。这封信是苏辙在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写给韩琦的,是一篇干谒(求见大官)文章。②执事:常用作敬称,表示不敢直指其人,而将已意告知他左右供役使的人,请其转达。③汩:读g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
B.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
C.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
D.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
A.“见乎其文”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
B.邻里乡党,泛称一乡的人。其中,里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即户口编制单位。唐以一百家为里,里置里正。 |
C.宫阙,帝王所居之处,用来指“京城、国都”。此外,京华、京阙、京国等都可以用来指“京城、国都”。 |
D.“辙也未之见焉”与“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两句中的“焉”字含义相同。 |
A.苏辙强调阅历对写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不羁,有奇伟之气。 |
B.苏辙住在家里时,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习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因此苏辙决定外出求学。 |
C.苏辙游览秦汉朝的故都,观赏山水之壮美,到京城,知道了天地的广阔富丽,拜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集在这里。 |
D.苏辙明确表达自己的志向宏大,入京师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并表示会进一步钻研学习治理政事,再次表明求见之意。 |
(1)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2)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5.苏辙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求见韩太尉,为什么要大谈“养气”?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宗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有言征
(摘编自《旧唐书》)
文本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对文本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
B.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
C.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
D.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
A.阿党,结党营私,徇私枉法。文中是指有人举报魏征偏袒亲戚,有违法之嫌。 |
B.东宫,太子住的地方。文中代指李建成,魏征在被太宗重用之前曾经侍奉他。 |
C.三驱,王者田猎之制。指田猎的时候设三面网,留一面不设,以便捕获猎物。 |
D.垂拱,垂衣拱手,不亲理事务。文中指国君无须多费力气,就可治理好天下。 |
A.温彦博查办魏征被谤之事,尽管查无实据,他依然认为魏征行为失当,理应受责。太宗先接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后经魏征辩驳,才醒悟过来。 |
B.魏征希望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在他看来,良臣不仅有美名,而且使国君显扬;忠臣却难逃身死国灭、徒留空名的下场。太宗认可了他的观点。 |
C.面对太宗“发言辄即不应”的质疑,魏征引用舜的话进行回应,认为“退有后言”不合先贤要求,太宗虽然认为他举止轻慢但还是称赞他。 |
D.魏征向太宗谏言,治国应当“十思”,弘扬“九德”,让臣子各尽其能,才能达到垂拱而治的境界,这体现了魏征直言敢谏、公忠体国的品格。 |
(1)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5.请概括魏征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王安石行其法于天下,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对宾客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节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有删改)
【注】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②諰諰(xǐ):担心害怕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
B.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
C.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
D.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
A.“复”指免除,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复”不同。 |
B.“如”指依从、按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如”不同。 |
C.“变”指改变,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的“变”相同。 |
D.“巡狩”专指天子出行田猎,娱乐游逸。其意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相同。 |
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 |
B.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
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
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 |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5.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