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4 题号:190121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早年殷墟的发掘与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全面、系统地重建中国古史的目标不是将考古学维系在了传统的文献史学和金石学的范围之内,而是从更广义的视角重新定义了史学的涵义,从而奠定了考古学在中国现代学科、学术中的独立地位。这一目标一直以来为中国的考古学者所继承、发扬,从而形成了中国考古学的殷墟传统。

以田野发掘为基础,不断获取新的资料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一。强调史料的扩充,有两方面的涵义:首先考古发掘是获取新史料的重要方法,傅斯年、李济都极为重视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殷墟的科学发掘获得了大批的考古材料,从而大大扩充了殷商史研究的内容。其次,新史料既然是以重建古史为目标,其内容必定广泛、全面。归纳起来,殷墟发掘所获取的考古材料包括了建筑遗址、墓葬等遗迹现象;甲骨刻辞及在器物上刻划书写的古文字资料等方方面面。新中国成立后,夏鼐主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之时,十分重视通过田野发掘积累考古材料。他在一个时期内“把中国考古学的重点放在田野考古工作上去”,在重要的考古遗址开展长期的田野发掘工作,获取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古史探索的内容。

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扩张新的工具,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二。20 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范围内的考古学出现了“技术革新”,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被更多地应用到了考古学的研究中。中国考古学也很快引入了碳十四、热释光,光谱分析,中子活化分析,孢粉学,古动植物学,航空、遥感等一系列新的科技手段综合研究考古遗存。尤其是碳十四实验室的建立和大批碳十四标本数据的测定,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编年研究奠定了基础。

强调考古学以重建古史为目标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三。随着田野发掘工作的广泛开展和考古资料的积累丰富,苏秉琦于20世纪90年代初再次提出重建中国史前史的设想。苏先生还具体提出了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方法,就是“以区系观点为纲,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社会分析”。如果说傅斯年、李济所提出的“古史重建”还仅仅是一个目标的话,那么随着考古材料的丰富,中国考古学从苏秉琦开始具体将这一目标逐步付诸实践。

中国考古学的世界性视野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四。夏鼐强调“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秉琦则提出中国考古学要“走向世界,面对未来”。苏先生还从方法论的角度着重指出建设世界的中国考古学“要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诸方面采取若干切实可行的、持之以恒的重大措施步骤”。张光直从世界史的角度出发,提出世界文明演化的两种模式,他将“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演化方式看作是世界式的“文明演化方式”,从而充分肯定了中国考古学在世界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早年殷墟的发掘与研究为中国考古学奠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工作的广泛开展和大量新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原本不清楚的史前文化线索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考古学逐渐转向了以探索考古学文化时空关系为目标的文化史式的研究。许多考古报告仅仅是按照文化史研究的需要对发掘资料进行了简化的整理,而很少涉及诸如聚落、环境、动植物等方面的信息。这种负面的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逐渐有所改变,这是后话。

(摘编自张海《中国考古学的殷墟传统——早年安阳殷墟的发掘与研究》)

材料二:

殷墟是殷商文化的重要发现地。从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至今已经历90多个春秋。综合看来殷墟考古主要有以下收获:一是基本搞清了殷墟的总体布局和结构。安阳西北洹水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形成周边约36平方公里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其中,小屯村东北为宫殿宗庙基址,有明显的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建筑格局,小屯村北发现有制玉作坊,小屯村南发现有制作青铜器的铸铜作坊遗址。二是发现了洹北商城。盘庚迁殷之初的商城位于洹水北岸保护区北部,城内四周有大型夯土基址 30余处,城内北部分布有以房址、水井、灰坑为代表的居民点。三是青铜器等商代文物的大量发现。殷墟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包括礼器、酒器、兵器、乐器等。除青铜器外,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四是甲骨文的发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殷墟是殷商历史的主要确定地。由于时代较早,历史文献记载过于简略,殷商历史除商王谱系以外的更多细节无从知晓。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向我们展现了殷商历史。在通过甲骨文确定殷商历史的诸多学者中,罗振玉考释出大量甲骨文单字,提出了至今仍被学界遵守的甲骨分类。王国维将甲骨文字与殷商历史研究相结合,对甲骨中的商王谱系与文献进行实证研究,使殷商历史成为信史。已被释读的甲骨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方方面面,如阶级与国家方面、社会生产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等,全方位展示了商代丰富的历史,极大弥补了商代文献的不足,对中国早期历史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张新斌《殷墟考古的主要收获和重要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建中国古史是中国历朝历代考古学者的研究目标,这个研究目标的确立对中国考古学发展影响深远。
B.作为考古学家,夏鼐跳出了文献史学和金石学研究的局限,重视通过对遗迹的现场发掘丰富历史认知。
C.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开阔了历史学家的视野,科学技术进步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编年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D.对殷墟的发掘研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尤其是借助对甲骨文的释读丰富了我们对殷商历史细节的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标志性事件,研究成果为重建古史提供了丰富资料。
B.侧重文化史式的研究,延缓了中国考古学正常发展,这说明文化史式研究价值不大。
C.殷商的研究成果提升了中国考古学的地位,为世界文明演化模式研究提供中国样本。
D.殷墟作为商朝的都城,已经具备了城市的形态功能,各功能区布局合理,井然有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考古学的殷墟传统范畴的一项是(     
A.李济根据席尔的《陶器工业百科全书》中的公式,结合殷墟陶器自身的特点设计了一个计算陶器“视比重”和吸水率的公式。
B.武王灭商,是商周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典籍《书·顾命》称“用克达殷,集大命。”“达”读为“挞”含有武王征服四方,鞭挞商国之意,以隐晦笔法记录了此段历史。
C.通过研究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有关禹的记载“天令禹(敷)土、隆(堕)山(浚)川”,印证了《史记·夏本纪》中大禹治水事迹之可信。
D.梁思永在美国学习考古学专业,曾师从著名考古学家基德,学成后于1930 年夏天回国参加了对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田野考古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而对“何以中国”的回答离不开考古学。请结合材料,概括安阳殷墟的发掘与研究对“何以中国”这一追问作了哪些回答?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诗经》中的大半含有一种共通的意义:的象征。周代自周公制礼作乐以来,礼乐教化就是周代人教育思想的主题,当时产生的《诗经》,在艺术形式方面的表现是,在艺术内涵方面的表现是。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周乐,一面从其音乐性去批评,一面也从其内涵性去批评,以两方面为鉴别的标准,和孔子后来以”“两端来评论韶武雅颂之音是一致的。季札鉴赏批评时,孔子才八岁,可见从”“两端去看诗篇,此种诗教并非起于孔子,乃是周代人共通的文学观念。

吾人欣赏周代的诗歌,当然应该体察周代的文化背景,这文化背景就是从周公以来的对礼乐的重视。吾人今日从纸上来欣赏《诗经》,已经失去了周代的,若再失去周代的,对《诗经》的看法将一无是处。因此,《诗经》中的的象征这一点,应该最合乎周代当时的看法,而不该讥其为道学面具下的产物。

例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假托一位美人,象征理想的境界,这境界不是逃避现实的虚无世界,而是替现实政治画下了光明的指标。简单来说,这境界乃是得礼则近,不得礼则远。《毛诗序·小序》说本诗是指秦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诗人写美人就在水的一方,而水的顺流与逆流,代表顺着走或逆着走,水就是。这一点,《毛诗诂训传》说得很明白:逆流而上曰溯洄,逆礼则莫能以至也。顺流而涉曰溯游,顺礼求济,道来迎之。逆礼则愈走愈远,永不能达,顺礼则就在眼前,事半功倍。孔颖达也说:大水喻礼乐,言得人之道,乃在礼乐之一边。

当然,《诗经》中也有些是直赋景观的,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直赋齐国山川的壮丽;《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形容宋国的地域与卫国相去不远。至于《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虽以柏舟的漂泊不定比拟妇人无所适从的苦况,但诗中的字仍是实指黄河说的。

至于《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及《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都以水势的缓急浅深比况家计生活的难易,是将水看作险难的象征,这种联想起于实际的经验,《易经》坎为水为险,就是先民很自然地联想的结果。凡此,自然不必附会地将一律解释为的象征。

(摘编自黄永武《<诗经>中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人以礼乐教化作为教育思想的主题,当时产生的《诗经》以“礼”的形式承担着“乐”的责任。
B.当代对于《诗经》的欣赏,应当体察周代的文化背景,并将当时的“礼”“乐”作为基本准则。
C.《蒹葭》中“溯洄”代表逆着“礼”求取,只要“溯游从之”,就能顺利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
D.《卫风·氓》中的“水”和《易经》中的“水”的象征意义都来自生活经验,是通过联想进行的提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孔子与季札为例,意在证明周人会不约而同地从“礼”“乐”的角度出发进行文学批评。
B.文章立驳结合。对于道学家面具下的“礼”,文章指明了其脱离现实的虚伪性,驳斥了其教化立场。
C.文章以《蒹葭》为例,并引用《毛诗·序》和孔颖达注,证明““水”象征“礼””这一看法应该适合周代当时的时代背景。
D.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辩证的立场来分析《诗经》中“水”的内涵,体现了文艺批评的科学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周代人教育思想的主题,孔子以“美”“善”两端来评论“韶武雅颂之音”就是对这个主题的继承。
B.《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毛氏认为《关雎》是在规范夫妇伦理,符合本文所说从“礼”出发去理解诗。
C.对《诗经》的批评要站在历史的立场,表明站在今人立场对文艺作品内涵的阐发是不尊重历史背景的表现。
D.选取“水”字评《诗经》,或选取“梦”字评《红楼梦》,这种批评方法以点带面,能深入浅出地展示经典的魅力。
2021-06-03更新 | 2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伴随着游走,形式多样的文学创作活动相伴而生,而在经历鼎革的清初,文人之更具独特性。改朝换代的现实激生出一大批不安于居、游走四方的文人,他们以游为隐、借游谋食、因游求道,也进行了图谋复明、祭奠山水或结交英豪等活动,“游走所构筑的文学世界也因之发生变化。诚如魏禧所说,游道广而声诗盛,近古以来未有过于今日。文人在游走中得江山之助,创作了大量山水、投谒、送别、唱和诗,即便是他们代幕主撰写的文章、奏疏、信札等,也助力于清代骈文的复兴。

因明清易代,文人游走的动机更为多元,呈现出复杂的人生选择面向。他们登山赴水,与自然为友,甚而苦游、穷游,以浪迹行为自虐自苦。顾炎武曾在中数谒明孝陵以寻求悲壮,行走边塞以勘察舆地,复国之意味不言自明。还有文人以来联络声气,互通消息,郑成功北上与张煌言合兵直逼金陵,就离不开魏耕、归庄等人的游走联络。

饱经丧乱的清初士人普遍贫困,其游走也多了一点红尘苦味,似乎更世俗化。他们往往主动或被动打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人格坚守,饥驱成为游走的重要原因。江西易堂诸子因饥驱而游艺四方,苏州计东亦因饥驱而浪游南北。与此相关的利达之诱也是文人纷纷出游的真正动因,或流寓他乡,或入幕为宾,或坐馆为师。游走,让清初的游幕进一步职业化,扩大了士人的生存空间和治生路径,也推动了地域间文人的流动与技艺切磋。

游走也带来了南北文化的充分交流。清初时期,诸多重要的文坛活动与风尚新变借由游走南北的文人通力完成。诗集编选活动如顾有孝《百名家英华》兴起的宗唐风气、吴之振《宋诗钞》引领的宗宋趣尚等,都是南北文人共同参与的结果。这些活动借由游走与传播,在江南与京师等地产生持续性影响,力扫诗坛积习,诗风一变而为宗唐抑或宗宋,以达到立论、存史与标榜声气的旨归。此际,诗文主题征集活动亦兴盛,文集结撰也随之完成,其文学建构之功也往往有赖于文人的南北游走。他们利用诗文主题征集结识四方名流以获声名,与清初词坛复兴局面息息相关的词集评点活动也来自这一风尚。词作者与评点者在创作、理论与实践上的多维互动,饱含着清词中兴的理论自觉,并辐射了南北文坛。

游走文人生存、交往方式的变迁,也与文体形态发生交互性影响,促进了各类文学体式的繁盛。那些赫赫有名的文人时常会因请托而作文,较多为铭状墓表、传记碑志、诗文序跋等。他们应约而完成的文章中有很多见解独到的佳作,成为了解人物、文化、时代的重要文本来源,对清初古文新格局的形成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易代后的游走促进了文人生存空间的扩大,有利于其自我心性的塑造以及文学世界的建构,其中主动的地域、文化选择所呈现的动机、背景、心理内容也更为丰富。总之,以游走文人的文学视界为纽带,绾合政治局势、地域空间、学术思想、士人活动、作品文本等多层面文化因素,在还原历史图景基础上审视各种文学质素的互动关系,呈现文坛所构成的动态系统,是考察清初文坛生态和文人文化性格之成长的重要路径,亦是检视文坛理应重视的一个理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在游走中创作了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其中刚经历明清换代的文人游走活动更具特色。
B.游走中,受大好河山的激发,清初文人大多创作骈文以表情达意,推动了清代骈文的复兴。
C.清初文人在游走中或自虐自苦,或为复明传递消息,动机多样,可见其人生选择的复杂。
D.清初文人生活普遍窘迫,谋身之需成为文人出游四方的重要原因,这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开门见山,指出清初现实促使文人游走,并指出其游走对清初文学建构产生的影响。
B.文章提及顾有孝、吴之振的诗集编选活动,主要是为了论证文人游走包含了鲜明的复古之风。
C.文章结尾指出清初文人游走有待挖掘,并特别强调结合政治因素审视清初文坛、文人的重要性。
D.文章从文人游走的动机、文人的身份转变、对文坛的影响三方面介绍了清初文人之“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初的游走打破了南北地域限制,为士人创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
B.清初的诗文主题征集活动十分兴盛,文人们随之编撰文集并进行评点,推动了词坛复兴。
C.通过研读清初著名文人们因请托而写的文章,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人物、文化和时代特征。
D.清初许多文人能够塑造自我心性,完成自我锤炼,主要是因为他们四处游走,开阔了视野。
2024-05-08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读书(节选)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2012年4月《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
B.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C.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
2.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B.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
C.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
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
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
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
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
4.文末划线句子“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
5.选段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请答出两种并各举一例说明。
2023-10-21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