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3 题号:190236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

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

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留人住宿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而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尽管以吏为师是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而在,或者说是在而不在,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因此,法家所谓并非教师意义上的

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妥善的做法就是以吏为师。这样,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

材料二:

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这段话语明确表达了”“”“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材料三:

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

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发展,从而完成教育的目的。

1.下列选项对文章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遵循规律,但也绝不是完全被动的遵从。
B.《论语·子路》的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清楚认识到经济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C.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与社会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
D.从材料一可知,作者认为普遍开展的法治教育对秦国最后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
2.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如果整个社会都知法、守法,则天下太平,国家强盛,所以从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B.道家的教育观不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较为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
C.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所以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劝来改变他们。
D.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容更重要。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B.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C.一民之轨,莫如法。
D.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庖丁解牛》中庄子认为做事要“依乎天理”,所说的道理是否能证明本文中关于教育的相应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字,用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刘姥姥忙跟了平儿到那边屋里,只见堆着半炕东西。平儿一一的拿与他瞧着,说道:这是昨日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另外送你一个实地子月白纱作里子。这是两个茧绸,作袄儿裙子都好。这包袱里是两匹绸子,年下做件衣裳穿。这是一盒子各样内造点心,也有你吃过的,也有你没吃过的,拿去摆碟子请客,比你们买的强些。这两条口袋是你昨日装瓜果子来的,如今这一个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熬粥是难得的;这一条里头是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这一包是八两银子。这都是我们奶奶的。这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说着又悄悄笑道:这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可是我送姥姥的。衣裳虽是旧的,我也没大狠穿,你要弃嫌我就不敢说了。

……

到了下房,鸳鸯指炕上一个包袱说道:这是老太太的几件衣服,都是往年间生日节下众人孝敬的,老太太从不穿人家做的,收着也可惜,却是一次也没穿过的。昨日叫我拿出两套儿送你带去,或是送人,或是自己家里穿罢,别见笑。这盒子里是你要的面果子。这包子里是你前儿说的药:梅花点舌丹也有,紫金锭也有,活络丹也有,催生保命丹也有,每一样是一张方子包着,总包在里头了。这是两个荷包,带着顽罢。说罢便抽系子,掏出两个笔锭如意的锞子来给他瞧,又笑道:荷包拿去,这个留下给我罢。刘姥姥已喜出望外,早又念了几千声佛,听鸳鸯如此说,便说道:姑娘只管留下罢。鸳鸯见他信以为真,仍与他装上,笑道:哄你顽呢,我有好些呢。留着年下给小孩子们罢。

(摘编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不仅仅需要通过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还需要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B.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由此可见,礼对个人的要求更高。
C.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D.从某种角度理解,礼治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青纱、实地子月白纱等布料,紫金锭、活络丹、催生保命丹等药丸,各色面果子都是刘姥姥亲自向贾母要的。
B.王夫人给刘姥姥一百两银子是让她拿去或作个小本买卖,或置几亩地,希望她以后不要再来贾府投靠自己。
C.贾母从不穿众人孝敬的衣服,而是专门拿来送人,可见贾府等级森严,贾母位高权重,极力维护封建礼教。
D.平儿送刘姥姥自己的袄儿、裙子、包头、绒线等物品,鸳鸯安排刘姥姥出府等事宜都可以看出两人的善良之处。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材料一画横线句子的一项是(     
A.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红楼梦》第3回)
B.秦氏听了笑道:“不然住我屋里去吧。”宝玉点头微笑。(《红楼梦》第5回)
C.至贾母正室,(元春)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红楼梦》第17、18回)
D.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探春)改了不成?(《红楼梦》第55回)
4.《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中,贾府众人攒金给王熙凤过生日,贾母出二十两、王夫人和邢夫人出十六两、尤氏和李纨出十二两,其余众人按照其身份和地位出钱,可见贾府等级较为森严。可在材料二中贾母只是给了刘姥姥一些药丸衣物,而王夫人却给了刘姥姥一百两。你认为王夫人的行为是否合“礼”?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10-21更新 | 1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甲骨文是目前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提供了商代最原始、最真实的史实信息,佐证了商代为信史,大大延伸了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罗振玉、王国维等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形成了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结合古地理、乘承小学音韵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罗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对《史记·殷本纪》进行印证和复原,对《夏本纪》进行了推测。罗王之学是有意识地针对当时流行一时的古史辨派而作的,至今看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建设工作。其后甲骨文大师董作宾、郭沫若、陈梦家、胡厚宣等人的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了小屯村一带是商朝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灭国,共历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不复徙都的晚商都城。新时期以来,研究夏代历史最具著名和影响的是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他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提出:咱们今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疑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束缚。在现在的条件下,我看走出‘疑古’的时代,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甲骨文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提供一些寻找夏的线索。属于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些陶器刻划符号,比如一个黑陶纺轮的刻划与甲骨文中的字字形比较相似,这些符号大约有24种之多,分别分布于大口尊等陶器的口沿内部。夏鼐、邹衡等考古学家就认为这些陶器刻符,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商朝的文宇同夏文宇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另外,殷墟甲骨文发现了字等痕迹,虽然可能与夏代关系不大,但也为寻找夏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甲骨文中有夏代后裔遗迹。夏商周时期的改朝换代,改变的只是最高权力的转换,体制并无大的变动,只要不是同被推翻王朝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大多诸侯国都是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顺风转舵,承认新王朝的统治而继续存在。殷墟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五个诸侯国,是夏代就受封的诸侯而在商代被续封,仍保有诸侯的地位,是夏代的诸侯见于殷墟甲骨文者。这些甲骨文材料,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夏代的存在。

甲骨文之于中国文化的持续影响和重要地位远不止历史文化价值。比如甲骨文的发现之于考古学、文字学、语言学、语法学、文学、古典文献学、书法艺术等等学科和门类,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今甲骨学不仅是中国古文字学的重要分支,它已经交叉渗透到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献学、民族学及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科技史等相关学科之间,成为探讨华夏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渊源的窗口。甲骨文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可以从文字学角度,也可以从文化角度研究,从文化史的各个方面,包括科技史,我们都能够从甲骨文里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所在、总形与前身,所以甲骨文的文化价值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可知,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及其研究,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甲骨文我们完全可以读出来中国文化自信。

(摘编自朱彦民《从甲骨文说到中国文化自信》)

材料二:

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瑰宝。2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跨越历史长河,在网络世界闪烁着璀璨光芒,等待着人们的品阅。

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中国基因,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

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在网红打卡地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独具风韵的殷墟文明与现代化数字多媒体科技碰撞出独特花火;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宇的源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正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开年六个重点项目之一,让网友们沉浸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华文字之美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摘编自章艾威《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起来》,光明网2023224日)

1.下列对材料一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的出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起点,更是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B.罗王之学以罗振玉和王国维为代表,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并综合了多种治学工具,提出了与“古史辨派”不同观点。
C.殷墟甲骨文发现的“夏”字虽然可能与历史上存在的夏朝关系不大,但这一发现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D.甲骨文不仅自身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对中华文化有持续的影响力,而且对一些学科和门类产生了推动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李学勤学者的观点,如今的学术界已经具备走出疑古时代的条件,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一定可以走出疑古时代。
B.在夏商周时期,如果和被推翻王朝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就可能沦落为新王朝的敌对国,从而遭到讨伐,甚至可能会被灭国。
C.材料二开头两段介绍“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相关情况和意义,在文章结构中属于新闻导语。
D.“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掀起线上线下学习汉字的热潮,人们从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3.下列活动不属于“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是(     
A.“云参观”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
B.欣赏“博物汉字”的甲骨文系列动画。
C.在殷墟考古文旅小镇制作甲骨文名片。
D.制作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vlog并发布。
4.两则材料都关注甲骨文,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新时代该如何借弘扬汉字文化的“东风”,厚植文化自信?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11-03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国”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节选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雕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有改)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节选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历史惯性,其内涵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其目的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延续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
3.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或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022-01-01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