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190982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中国现代叙事诗在五四前后产生起到最本质最直接作用的可能恰恰是语言学方面的深刻变革。中国古代叙事诗之所以不发达,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便是,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以单音词为主,含义多且构词能力强,容易收到言近旨远的效果。所以,中国诗历来重暗示、重含蓄。所谓炼字、诗眼,其实质就是诗人力图在有限的文字中,凝聚更多更丰富的意蕴。西洋文字虽然也追求单个字的信息量,但它更强调对某一具象作大规模的比喻,以弥补单个字信息量的匮乏与局限。闻一多曾这样论证:西诗中有一种长长的、复杂的荷马式直喻,在中国诗里找不出,因为它们的篇幅同音节的关系——这种写法是大规模的叙事诗中用以减杀叙事单调之感的有效伎俩。中国的文学里找不出这种例子,也正是中国没有叙事诗的结果。同时,中国古代汉语的言文不一、书面语和口头语的不同也妨碍了叙事诗的发展。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的形式革命,将中国叙事诗艺术的现代生命,从濒死的形式躯壳中解脱出来,赋予了它一种在新的、自由的现代语言叙述体式中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的可能性。白话新诗作诗如说话的诗歌形式革命,从根本上动摇和打破了限制中国古代叙事诗发展的两道樊篱,即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字的严重分离与谨严的格律形式技巧。因为对于叙事诗来说,白话语言的通俗自然,使它无论是描绘或叙述人物对话,都可以比古文更为灵便、细致,更为充分和个性化;而打破旧格律后形成的自由成章”“切自然的音节贵质朴而不讲雕琢的形式特点,使中国现代叙事诗也完全抛弃了以旧式的格式为主的外律,而采用了一种自然的、自由的、以自我的情感与思想为主的内律

再者,五四前后的中国社会状况决定了那是一个催生现代叙事诗的时代。众所周知,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到处充斥的是黑暗与恐怖,封建势力牢牢地占据着时代的舞台,愚昧和迷信作为两剂毒药仍然在深深地毒害着广大的群众,因而以文学作神圣的启蒙工作必定是新文学作家们首屈一指的任务。重要的是,那个时代有如此多的重大题材抑或说可歌可泣的社会历史事件需要作家诗人及时地予以反映和抒唱。诗人们还逐渐认识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诗仅仅用以表现个人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展示社会现实的所有严重性和严峻性。正因为如此,现代叙事诗开始盛行起来。

综合而言,既有时代对于现代叙事诗的呼唤和深谙中国传统叙事诗现实主义精神的诗作者自身的创作要求与热情,又有西方叙事诗成熟写作经验的可资借鉴,而以白话为主要标志的现代语言的建立亦为新诗人自由灵便地进行叙事诗的创作提供了完全意义上的可能,于是这些有利因素一起促成了现代叙事诗在20世纪前期中国文坛的成功出场。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诗话部分曾说:《十五娘》是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朱先生的这一论断至少证明,在当时的诗歌界已开始将叙事诗作为新诗的一个重要门类对待,并将其诞生的时期定格在20世纪的20年代初。对一新生事物加以命名固然需要诗论家独到的眼力和非常的勇气,但更重要的还是新事物本身具有全新的内涵,而五四新叙事诗的这种新质正是其所拥有的现代性品格。

(摘编自韦良《试论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发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字的特点使得中国的诗歌更易出现富有暗示性、意蕴含蓄丰富的作品。
B.言文分离以及旧有格律不利于叙述人物对话,限制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C.叙事诗比抒情诗更便于表现社会现实,是“五四”时期叙事诗盛行的原因之一。
D.中国现代叙事诗作诗如说话,其语言通俗,章节自由,音节自然,形式质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中国现代叙事诗为什么在20世纪前期出现在文坛这一问题,文章给出了两方面的原因。
B.文章第一段将中西方文字进行对比,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字的特点限制了中国叙事诗的发展。
C.除对比论证外,文中还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得观点更具说服力。
D.文章采用“分一总”的结构形式,首先从不同方面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诗歌常用荷马式直喻,这种手法就是对某一具象作大规模的、长长的、复杂的比喻,这与西洋文字的特点有直接关系。
B.古代汉语能用极少的字表达更丰富的意蕴;相比而言,用白话为诗为文,更像是说话般自然,也就不存在言文分离的现象。
C.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诗歌界已开始将叙事诗作为新诗的一个重要门类对待,并且,当时的新诗已经具备了全新的内涵。
D.《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形式自由,用白话语言讲述大堰河的故事,融叙事与抒情于一体,具有现代叙事诗的特征。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现代文阅读

汉赋与汉代

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也是如此。除文学内部发展因素外,汉代社会对汉赋的生产、消费等有重要的影响。

汉赋生产与两汉社会的兴衰基本同步。汉初基本上是汉代社会的休养生息阶段,汉赋生产也处于初期阶段。现存的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这些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传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而且内容上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汉赋生产的繁荣期是武帝以后到东汉中期。大一统的天下,文人心向中央,盛世激发了作家的情怀,于是,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这是时代的产物。典型代表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这些大赋采用对话体,以状物为主,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的特点。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两汉整个思想界成为经学的天下,大赋所体现的正统思想以及形式上的“劝百讽一”,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

东汉和帝以后社会走下坡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党锢之祸使文人与社会逐渐疏远,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地震、蝗灾、水灾、瘟疫等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深感人生迷茫。此期经学衰落,道家思想又占据了重要位置。社会的剧变带来汉赋的新变,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赋。这种赋继承屈原、贾谊的传统,代表人物和作品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他们突破汉大赋的创作模式,由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世界的抒写,由体物转入写志,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这是东汉后期社会带来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由以上可以看出,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生产。首先影响辞赋生产者,如辞赋作家的地位、遭遇、追求、情怀等。汉代经学盛行,辞赋家的地位低下,被视为倡优一类人物,亦可见地位之低下。就作家的追求、情怀而言,当社会处于鼎盛时期,辞赋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主动与时代靠拢;当衰世时,辞赋家更多关心的是自我内心。其次,时代影响辞赋作品,包括思想、体制、风格、内容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时代与文学是互动关系。时代一方面影响汉赋生产,同时汉赋也反映时代的风貌,为时代服务。“天子之事”中,那种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景象,强壮的声威,无不体现着大汉帝国的时代精神。东汉后期赵壹等人的辞赋揭露社会黑暗,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时代不仅影响汉赋生产,而且影响汉赋消费。汉赋由于辞藻华丽,典型的汉赋大多是宫廷作品,或歌颂,或讽谏,所以基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传播。当然,抒情性的辞赋也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大部分还是在文人范围之内。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张新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的发展就能证明这一点,当然,除时代因素外,汉赋发展也有文学内部发展的因素。
B.汉赋产生于汉代初期,这一时期汉赋的代表作有《鵩鸟赋》,其内容明显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C.汉初汉赋的发展,在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的传统,篇幅不长,《吊屈原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D.汉武帝以后,规模宏大,内容全部是歌颂的大赋兴盛,这些赋体在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大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汉和帝以后,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绝迹,代替它的是抒情为主的小赋,其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
B.东汉和帝以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继承了屈原、贾谊的传统,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这类作品的主要内容。
C.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的生产,首先影响着辞赋作者,在社会鼎盛时期,辞赋作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
D.时代不仅影响着汉赋的生产,也影响汉赋的消费。典型的汉赋大部分是宫廷作品,基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传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初的抒情小赋与东汉末年的抒情小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这同特定的时代有关系。
B.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创作模式突破了汉大赋的创作模式,内容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C.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作家,汉赋作家的作品也反应着时代,写作汉大赋的作家处在盛世,地位较高,写抒情小赋的作家地位普遍较低。
D.东汉末年,辞赋作家多写以抒情为主的小赋,作家多抒写内心世界,这类辞赋,大部分是在文人之间传播。
2016-11-18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警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 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縈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期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子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的人生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道法自然” 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的诗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有浓厚的自然之趣,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王维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重大改变,后世理解唐诗就非常难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主要采用了例证法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中心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田园诗爽朗明澈的诗境,也表现精神澄明。
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精神来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宁静澄明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与庄子的逍遥远游之境有别。
2020-10-10更新 | 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什么是“讽刺”?
鲁迅
①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②“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譬如罢,洋服青年拜佛,现在是平常事,道学先生发怒,更是平常事,只消几分钟,这事迹就过去,消灭了。但“讽刺”却是正在这时候照下来的一张相,一个撅着屁股,一个皱着眉心,不但自己和别人看起来有些不很雅观,连自己看见也觉得不很雅观;而且流传开去,对于后日的大讲科学和高谈养性,也不免有些妨害。倘说,所照的并非真实,是不行的,因为这时有目共睹,谁也会觉得确有这等事;但又不好意思承认这是真实,失了自己的尊严。于是挖空心思,给起了一个名目,叫作“讽刺”。其意若曰:它偏要提出这等事,可见也不是好货。
③有意的偏要提出这等事,而且加以精炼,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同一事件,在拉杂的非艺术的记录中,是不成为讽刺,谁也不大会受感动的。例如新闻记事,就记忆所及,今年就见过两件事。其一,是一个青年,冒充了军官,向各处招摇撞骗,后来破获了,他就写忏悔书,说是不过借此谋生,并无他意。其二,是一个窃贼招引学生,教授偷窃之法,家长知道,把自己的子弟禁在家里了,他还上门来逞凶。较可注意的事件,报上是往往有些特别的批评文字的,但对于这两件,却至今没有说过什么话,可见是看得很平常,以为不足介意的了。然而这材料,假如到了斯惠夫德或果戈理的手里,我看是准可以成为出色的讽刺作品的。在或一时代的社会里,事情越平常,就越普遍,也就愈合于作讽刺。
④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然而待到同群中有讽刺作者出现的时候,这一群却已是不可收拾,更非笔墨所能救了,所以这努力大抵是徒劳的,而且还适得其反,实际上不过表现了这一群的缺点以至恶德,而对于敌对的别一群,倒反成为有益。我想:从别一群看来,感受是和被讽刺的那一群不同的,他们会觉得“暴露”更多于“讽刺”。
⑤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
(选自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1.请简要概述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讽刺”的特点。
3.文章第④段中“适得其反”有何含意?
2016-11-18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