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190982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植物伸长或弯曲以确保获得阳光。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科学家发现,当植物被树冠遮蔽并同时暴露在温暖的温度下时,会有两种植物因子促发加速生长。

在发芽过程中,幼苗的茎迅速伸长,突破覆盖的土壤,以尽快捕捉阳光。通常,茎暴露在阳光下后会减慢生长速度。但是,如果植物与周围的植物争夺阳光,或者响应温暖的温度以增加植物叶子和炎热地面之间的距离,茎可以再次迅速伸长。树冠遮阴和温暖的温度这两种环境条件虽然都会促进茎的生长,但它们也会降低产量。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人员发现转录因子PIF7是推动植物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当作物检测到邻近植物时,生长素会增加,从而促进生长以应对同时变暖的温度。这种协同的PIF7—生长素途径使植物能对其环境做出反应并寻求最佳生长条件。一个相关的转录因子PIF4在温暖的温度下也刺激了茎的伸长。然而,当阴影和温度升高结合起来时,这个因素就不再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表示,全球气温正在上升,因此人们需要能在这些新条件下茁壮成长的粮食作物。确定在温暖温度下调节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将有助于开发出性能更好的作物来养活后代。

(摘编自张梦然《光和温度影响植物生长奥秘揭开》)

材料二:

多年生唐古特大黄最大叶片面积近一平方米(0.97m2),且叶片大小和形态在生长过程中发生改变,从小的卵圆形平面形态逐渐成为大的三维立体形态。这一独特的三维叶片形态,是植物出于自身适应性在青藏高原产生的奇妙变化。青藏高原标本馆工程师李文靖介绍:三维叶片形态是一种新的适应形式。唐古特大黄可通过叶片形态来调节温度,减少单位叶面积上的光辐射量,达到提高叶片温度和避免高温伤害之间的平衡。利用外部结构来降温,降低蒸腾作用能耗,利用最少的水和最少的能量,有效解决青藏高原辐射强和温度低对植物生长不利的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唐古特大黄叶片的独特性使得这一植物对于水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使其能在青藏高原长出大的叶片,进而产生较高初级生产力,这一研究结果也间接证明唐古特大黄可以增加其生存地区的碳汇能力。李文靖还表示,对唐古特大黄叶片结构的研究发现,对相关领域后续开展现象背后的分子机理研究、提高植物光合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等方面有较高的潜在价值,亦可为植物学和高原生物适应性等相关研究领域拓展新思路和新方向。此外,该结果在如何提高干旱农业区植物水分利用率、农作物如何避免高温伤害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摘编自张蕴《最新发现!唐古特大黄长着控温的三维形态叶片》

材料三:

当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随着光照强度增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同时,这时的光照强度就是光补偿点。当光照继续增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也就是说光照强度要超过光补偿点,植物才能积累有机物质,才能生长。当光照达到某一强度,光合作用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再增加了,这个强度就是光饱和点。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最高,也就意味着生长速度最快。一般情况下,植物的生长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变得更加旺盛,但如果光照过强则会有相反的效果,强光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掌控植物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光照强度,科学管理,才能发挥植物最大的效益。

(摘编自《植物生长五大元素之光照篇》)

1.下列对阳光、温度与植物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发芽时期开始,植物会一直迅速生长。植物的茎或伸长或弯曲,是植物为获得阳光做出的反应。
B.植物的生长需要温度,当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植物会迅速伸长,以增加叶子和地面之间的距离。
C.遮阴状态下,植物会加速生长以获取阳光;当光照强度达到光补偿点后,植物就能积累有机物质。
D.相比于积极作用,温度对植物的消极作用更大,温暖环境下植物的茎加速生长,也因而降低产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植物处于遮阴状态,同时环境温度升高,那么转录因子PIF4将不再发挥其重要作用,也就意味着植物将减缓生长。
B.光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通过PIF7和PIF4两种转录因子实现的,而且都是在植物感受到温度的变化时发挥作用的。
C.植物自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它们能通过改变自身形态来适应变化的环境。李文靖团队发现的唐古特大黄就是典型一例。
D.植物生长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保证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尽量保证光照的强度,对植物的生长是最有利的。
3.三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对植物和光照、温度关系的有关研究,这一研究有何意义?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神话“是人类心理在最基层水平上的象征和形象的表现”,西方神话学理论认为,神话中最早出现的是创世神话,这是神话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人尚未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我意识刚刚萌芽,与客观世界混沌为一的动物意识还占着上风主宰着人类。
英雄神话的产生是神话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英雄神话中,世界作为宇宙的中心,而人则处于世界的中心”。
可以看出,有些西方神话学理论对于神话的分类,主要不是根据神话的内容,而是根据神话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也就是根据神话所蕴含的哲学观念,这种植根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和历史文化土壤中的西方神话理论,未必适用于中国神话。
产生于自然崇拜观念基础上的希腊神话,其新神、旧神之间不但界限清楚,而且由于自然崇拜观念的统一性,具有一个内在统一的普遍的神系以及处于神系统治地位的主神。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系统性的神话便于容纳和展示系统的东西,所以,人类意识和精神的发展能够在其中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来。正因为如此,希腊神话在被哲学家、思想家批判、扬弃之后,才能被希腊哲学吸收,成为希腊精神的原型。
与希腊神话不同,主要是产生于祖先崇拜观念基础上的中国神话,不但新神、旧神之间的界限不清楚,而且由于祖先崇拜所崇拜的对象不同,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普遍的神系以及处于核心地位上的主神。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道路与古希腊根本不同。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前身分别是以原始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夏部族、商部族和周部族。他们各自生息、发展于一隅,后来才先后入主中原,成为天下的共主。地位虽然变了,但是,在统治阶级内部仍然保持着原先的那种血缘亲族关系。不同血缘、不同祖先的夏、商、周三朝不但在政治上相互排斥,而且在文化上也难于相容。一旦推翻旧王朝,前朝一切统统废弃,一切重新开始。各部族内部都盛行祖先崇拜,但只崇拜和神化自己部族的祖先,而排斥和贬抑其他部族的祖先。夏、商、周各有自己祖先的神话,但彼此却不能继承和发展,前一个朝代的神话在后一个朝代得不到重视和继续加工的机会。这样一来以前的神话不但得不到提高和发展,而且十分容易散佚。祖先崇拜和部族利益在文化上的排他性严重地抑制了我国神话发展和提高,使之得不到像希腊神话那样反复加工的经历;同时,由于每个部族各搞自己一套神话,并按自己祖先神话的世系编排诸神的世系和辈分,因而最终未能形成各部族统一的神话和相应的神系,以及贯穿全部神话并统率众神的主神。后来,这些神话未及进一步被加工和系统化,神话历史化的风暴便向它们袭来,使那些具有超自然神奇能力的神祇,逐渐演变成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先王和圣哲。诸神既然已经被从天上请到地上,定格于人间,那么,渊源于原始时代的神话的发展也只能就此停止。
                                                                                                                                                                                                                                                       (节选自《文艺研究》)
1.下列关于希腊神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希腊神话最早出现的是创世神话,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又出现了英雄神话。
B.希腊神话不是按照神话内容,而是根据神话所蕴含的哲学观念来不断发展前进的。
C.希腊神话是自然崇拜,所以人类意识和精神的发展能够在其中有比较清晰地反映。
D.在希腊神话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希腊哲学,希腊神话最终成为后来希腊精神的原型。
2.关于中国神话,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不同的部族崇拜的祖先不同,这使中国神话难以进行系统地整合。
B.中国神话新神、旧神之间界限不清楚,并且始终没有形成神系以及主神的结构。
C.中国神话中一些神明从属关系不明,可能因为他们原本就分属于不同的部族。
D.中国上古神话缺少后世反复加工的经历,而且还受到历史化的改造。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朝都有国家政权与家族统治相叠合的特征:家事即国事、治家即治国。
B.中国夏、商、周三个部族及他们建立的王朝在政治、文化上都处于相互对立排斥的状态。
C.我国神话流传下来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古代部族均排斥和贬抑其它部族的祖先。
D.中国神话神系及主神的不确定,使得中华民族的意识和精神也难以得到清晰地反映。
2019-01-30更新 | 8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篆刻以秦汉印为最高法式等等。唐宋以来的艺术,其实就走在一条“古路”上。

“古”,当然与时间有关。说到“古”,人们自然会想到复古、重视过去、崇尚传统等。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

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法门”——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如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秾艳,便以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他所理解的“古意”,本质上是时间性的。其中包含的潜在观念,乃是以古为美,所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认为,有成就的艺术家,要“近”于“古”,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

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象,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龚贤诗中所说:“小台临寂历,溪断欲生烟。此地近于古,何年方及春?”这里所言“近于古”的古意,不是赵孟頫的古风,它是“不及春”的,无时间是其根本特点。龚贤在高古寂历中,荡却时间性裹挟所产生的种种迷思,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如石涛所说,艺术创造是“一洗古今为快”——挣脱“古今”缠绕,追求生命里永不凋谢的春花。

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往往是达至非时间古意的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艺术家是在时间性“古意”之外去追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非时间的永恒“古”意。中国艺术中的怀古情结,便与此相关。人们说“怀古”,并不意味就是对古人生活状态的歆慕,也不意味对传统、历史的重视。陶渊明有诗云:“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非时间意义的“怀古”,不是思念古人、古代,而是在“怀古”中超越古今,彰显一颗亘古常在的朴素之心。这种怀古,乃是“古外求古”,以时间性的“古”为媒,发现时间之外的本初之“古”。

千余年来中国艺术中的“怀古”风潮,在很大程度上,循着一条“古外求古”的道路。其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第一,从两种“古意”的关系上说,“古外求古”,是强调有一种“他者”的眼光,前一个“古”是时间性的,是导入后一个“古”——非时间超越境界的前提。引入这个与“今”相对的他者,是为粉碎人们对“今”的执着,这是一种必要的否定力量。第二,从远处说,“古外求古”,强调艺术创造要有一种高远的宇宙意识。清初周亮工提出“古心危”的观点,人要有凌铄千古之志,一种超迈的精神意识,他认为这是为艺的基石。第三,从切近处说,“古外求古”,是为了彰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同具的素怀。

(摘编自朱良志《说中国艺术中的“古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古”有时间性的“古”和非时间性的“古”之分,二者互不相干。
B.时间性的“古意”指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以及古法,它是一种无形存在。
C.石涛“一洗古今为快”与龚贤“近于古”的古意,都强调摆脱时间的束缚而发现生命的意义。
D.“古外求古”以时间性的“古”为媒,把时间性的“古”作为必要的否定力量发现非时间性的“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中国艺术中“古”的内涵的分析,论证了非时间性的“古”优于时间性的“古”。
B.第三段引用赵孟頫的话,论证了作者以古为美、承续正脉、追寻先贤传统的创作观点。
C.第四段通过对比,论证非时间性的“古”超越古今,追寻时间背后不变的内涵的特点。
D.文章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论述更加充分有力、具体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性的“古”往往是达至非时间性的“古”的前提,但也可能成为其限制性因素。
B.“怀古”不一定是对传统、历史的重视,也可能是彰显一颗亘古常在的朴素之心。
C.非时间意义的“怀古”,是要在时间性的“古”之外发现非时间性的本初之“古”。
D.艺术家只要完全摆脱“古今”的限制,就能真正实现对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追求。
2023-03-15更新 | 1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2003年第2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表示庆典的气氛。
C.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宗教属性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D.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2.2.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是(     
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3.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请简述。
答:                                                                        
2016-11-18更新 | 9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