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8 题号:191705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杂交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实用技术。在孟德尔阐述了遗传学原理之后,人类认识到把作物的优秀基因通过杂交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获得更为优秀的后代。道理虽然简单,但很多作物并非那么配合。

水稻是种特别的植物,它们的雌蕊和雄蕊是同时成熟的,一旦开花,所有雌蕊都会被自家雄蕊产生的花粉占领,根本轮不到外来的花粉送上去授粉,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杂交的个体出现。这个难题同样困扰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

怎样才能高效地制造出杂交水稻的种子呢?可能有朋友会说,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给它们授粉不就好了。如果你看过水稻开花,就会发现这个做法是不可行的,每个稻穗都有几百个雄蕊,要把它们挑拣干净,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水稻育种也就进入了死胡同

就在大家埋头寻找剔除水稻雄蕊的方法的时候,袁隆平先生想到了另一条道路——去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先生在稻田中找到了6株天然的雄蕊不发育的水稻植株。在接受了正常水稻花粉之后,这些雄性不育的水稻结出了稻穗,并且它们的后代里面也有雄蕊不发育的个体。1966年,这个发现被发表在中国科技领域核心期刊《科学通报》上,但是当时这个发现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1968年,袁隆平先生的试验受到了阻挠,初露曙光的杂交水稻之路陷入了黑暗。但是,袁隆平先生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开展研究。大家想要更高更壮的水稻,可是,杂交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杂交无用论。袁隆平先生的工作再次陷入了泥沼之中。

为什么杂交后的水稻没有优势呢?主要是因为这些栽培的雄性不育水稻同其他水稻的关系太亲近了。就像人类近亲结婚,有很大的可能会生下有缺陷的后代一样,这些关系亲近的水稻一样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不过,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在海南发现的一棵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拯救了杂交水稻事业。在引入这棵名叫野败的水稻个体之后,整个杂交水稻的道路被打通了。1976年,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划时代的高度。1977年,袁隆平将之前的实践经验总结整理,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世界农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到今天,杂交育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工作中。

不过,自然界存在的优秀基因毕竟是有限的,而育种筛选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况且在天然植物中并不存在抗除草剂和高效抗虫害的基因。要想极大增加产量,还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基因编辑。这件看起来只有在人类社会才会发生的事,其实在100万年前,大自然就已经在红薯身上操作过了。

在15世纪末,哥伦布带着一帮打算去亚洲找胡椒的兄弟误打误撞来到美洲。他们惊异地发现,这里的人不种小麦和大麦,他们的很多食物居然是从土里刨出来的。对于吃这些东西,欧洲殖民者是抵触的,因为小麦和大麦都是向着天空生长的,红薯却深深地埋藏在土壤之中。不过,很快,欧洲殖民者的高贵信念就屈服给了肚子。红薯提供的能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同样的土地种红薯,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再加上红薯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好食物。

如今的红薯更是朝着高甜度、好口感的方向发展。这么好的食物却备受质疑:很多朋友都觉得红薯这么软糯甘甜,这么能养活人,特别是还有紫薯这个异类,这都因为红薯是转基因作物。

还真说对了,红薯就是转基因作物,而且在100万年前就已经操作完成了。对,这事并不是我们人类干的,而是大自然的安排。其实,最初红薯祖先的根并不粗壮,更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沙参和桔梗。然而,就在100万年前,有一个红薯生病了。它的身体被一种叫根癌农杆菌的细菌入侵了,不甘心的红薯并没有屈服,它顽强地挺过了疾病。就好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获得火眼金睛一样,红薯在这场大病中获得了膀大腰圆的基因。

根癌农杆菌是遗传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工具,在这种细菌的体内有一种叫质粒的特殊DNA.质粒更像是基因搬运工,它们能把一些基因在自己身上,送到被感染的生物基因之上。而在100万年前,质粒就把赤霉素基因强塞给了红薯,正是这个基因的加入,让细瘦的红薯拥有了发福体质,被培育成了人类不可或缺的食物。

其实,人类也有被转基因的可能。如果不幸患上艾滋病,那就要经历转基因的过程。因为艾滋病病毒并不是完整的生命体,它们自己不能完成后代生产,必须借助人类的细胞来干这件事。要完成后代生产这件大事,就必须把自己的基因先整到人类细胞的DNA之中,然后等生产出足够多的病毒复制品的时候,就会把人体细胞搞破裂,然后再去感染其他细胞。然而,有些人体细胞会幸存下来,也就拥有了病毒的DNA.这也是艾滋病病毒可以在人体中潜伏很多年的原因。

人类之所以对艾滋病病毒没办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病毒太不靠谱了,经常复制出错。因为复制出错,病毒就改变了长相,我们的免疫系统刚刚记住强盗的样子,结果人家就易容了。这也是艾滋病疫苗难以研发成功的关键原因。

人类自认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其实不过是自然界的小学生而已。我们今天运用的转基因技术,竟然与大自然在100万年前所做的如出一辙。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胡同”在文中指水稻育种遭遇的困境,即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再用其他花朵给它们授粉是行不通的。
B.“杂交无用论”在文中指认为杂交并不能让水稻等作物获得优势的观点。
C.“发福体质”在文中指红薯自身基因被赤霉素基因“入侵”后呈现出的样貌。
D.“强盗的样子”指艾滋病病毒复制出错后的“长相”,免疫系统难以识别这种“长相”。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孟德尔阐述的遗传学原理,任意组合作物的优秀基因可以获得更为优秀的作物后代。
B.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并不平坦,在研究过程中,有些研究成果甚至被忽视、质疑。
C.人类若进行有目的的基因编辑,可能会极大增加某种作物的产量,加快育种筛选的过程。
D.转基因作物不一定就是人类制造的,红薯的基因转换就是在100万年前由大自然完成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环境条件下,水稻雌蕊和雄蕊同时存在这一特点决定了很难有自然的杂交水稻。
B.发现“野败”后,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被打通了,这对我国水稻研究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C.红薯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这是欧洲殖民者喜欢吃红薯的主要原因。
D.在转基因技术上,我们虽然已经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但并没有真正超越自然。
4.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5.结合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谈谈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应具备哪些正确的思想意识?
2023·湖北武汉·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日前在上海采访时看到,早晨7点半,嘉定区赵巷村的垃圾投放点热闹而有序。

志愿者顾彩娥热情招呼前来扔垃圾的居民赵根发,熟练地扫码登记。“滴”的一声后,赵根发收好自己的“绿色账户”二维码,在垃圾厢房配置的洗手台前一边洗手,一边对记者说:“月底我的‘绿色账户’就能有五六百积分,可以换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绿色账户”是上海市在垃圾分类激励机制上的创新,向参与垃圾干湿分类的家庭发放。居民只要每天早晚定时定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就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物品或购物优惠券等。如今,上海的“绿色账户”已经发卡500多万张。

能烂在地里的就是湿垃圾,不会烂的就是干垃圾——简明两句话,居民们记得滚瓜烂熟。有居民说:“垃圾没分类都觉得不习惯了。”

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仅仅是第一步。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为严防“源头分类、中端混运、后端混合”问题出现,江苏省苏州市加强监督考核,通过第三方单独收运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等措施,加强对既有分类小区的长效管理,重点加强对混收混运的监督管理。

比如该市在“苏州垃圾分类”微信平台开设了混收混运举报通道。市民如果发现混合收运行为,就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检举监督。对于发现混收混运的居民小区,当地将取消垃圾分类小区称号,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举报市民200元的现金奖励。

上海、厦门、西宁、广州等近30个城市出台了垃圾分类相关法规条例或管理办法,对垃圾分类链条上各相关方责任进行了明确。

(摘编自《推进垃圾分类,推动绿色发展》,《人民日报》201966日)

材料二:

   

(摘编自“人民论坛”)

材料三:

(摘编自《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

材料四:

日本垃圾分类是世界公认的成功典范,日本基于本国资源特点在多年实践中形成了以公民参与为中心,社会各界全方位参与的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这一机制的成功构建,是日本垃圾分类处理成功的最大秘诀。

垃圾分类之后,不同垃圾于何时、何地投放,各类垃圾的针对性处理方法,在日本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并且日本政府为垃圾的投放、回收,配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以保障垃圾分类的施行。

日本还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及建立相关的监督、惩戒机制保障垃圾分类的施行。为推动法律的施行,日本警察、公益性环保组织会联合当地住民,对居民和企业的不合法行为进行劝导和纠正。不按相关法律分类丢弃或者不按规定的场所、时间正确丢弃,垃圾将会返送回去;此外,对拒不改正或恶意扔撒垃圾的企业管理者,则会受到行政处分。

推动垃圾分类治理,离不开宣传与教育。日本建立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对全体公民进行系统而细致的环保和垃圾分类宣传与教育。多年的宣传教育增强了民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同时也教育民众如何科学分类,并形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现在,将垃圾进行分类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摘编自《日本垃圾分类处理经验:资源化利用是趋势》,《新京报》201953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责任,监督管理,缺一不可。
B.上海市为激励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给参与垃圾干湿分类的家庭发放“绿色账户”,获取的积分可兑换物品或购物优惠券等。
C.江苏省苏州市对混收混运加强监督管理,最主要的措施是让市民发现混合收运行为,直接在“苏州垃圾分类”微信平台上检举监督。
D.日本垃圾分类处理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基于本国资源特点形成了以公民参与为中心,社会各界全方位参与的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只有不到四成的人会先进行垃圾分类,所以大部分老百姓并不认可垃圾分类,在处置生活垃圾前分类回收率不高。
B.受访者认为影响自身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所以没必要分类投放”。
C.“不知道怎么分类”的人数占受访者总数的36.5%,说明公众缺乏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这也是阻碍垃圾分类推行的原因之一。
D.处置生活垃圾“既分类又回收”的人数占受访者总数的17.17%,表明我国的垃圾分类已初有成效,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我国可以从哪些方面积极有效地推进垃圾分类的施行?
2021-12-08更新 | 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当把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装备到现实中的各种物体上,所有资料都可以形成数据并上传至网络时,一切真实的物体就可以被赋予“智能”,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就可以实现“沟通”和“对话”,物联网也就随之形成。物联网是维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上,物联网技术早就已经“潜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了。比如,现在我们使用的第二代身份证以及部分学校发放的校园一卡通等,内置射频识别芯片,芯片存储居民或学生基本信息,在读写器上一扫,即可显示持卡人基本信息。再如,不少高速公路都设有了ETC系统,这些收费站口无人工收费,而是在车辆内部安装识别芯片,只要车辆通过,计费系统即能自动完成收费,这样不仅增加通行效率,也节约了管理成本。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物联网发展进入黄金期》2017年1月20日)

材料二: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简称《物联网分册》)指出,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我国机器到机器连接数突破1亿,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占全球总量31%。《物联网分册》提出,“十三五”末期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当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大力发展物联网平台服务,例如,阿里智能已有10多个生活品类达到智能化,成为全球储量最大的智能硬件平台:百度天工专注工业物联网,在工业能源、物流等行业领域形成了一批解决方案;腾讯物联云平台已吸引5000个合作伙伴加入平台实验,推动消费领域和工业领域智能产品的研发。除了互联网企业,大量传统行业巨头以并购的重组等方式。在资本市场布局物联网产业。物联网具有产业链条长、产业集中度低、应用领域广泛、应用场景碎片化等特点,且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创新发展空间极大,这些特点促进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摘编自《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国际竞争态势分析》2017年7月2日)

材料三:

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物联网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射频识别、传感芯片等物联网基础感知技术受制于人,核心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不深入,科研与应用严重割裂,技术和产品严重滞后国外发展步伐。二是传统安全防护技术难以跟上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发展步伐。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尤其是通用传输协议和通用操作系统的出现,为物联网病毒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市场上做互联网安全的厂商很多,但做物联网安全的公司却不多,由于和传统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有很大差别,大部分物联网公司都只擅长做物联网应用,但是对物联网安全几乎都没有涉及。三是缺乏物联网接入产品安全评测、风险评估和等级认证制度。物联网产品的安全性关系到了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个人隐私,然而,目前大多数领域的物联网应用产品都是厂商生产后直接就应用,未经过任何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安全评测、风险评估或等级认证,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存在较大隐患。

(摘编自《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当问题,该如何采取应对措施》2018年7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装备上信息传感设备后。现实中物体的各种资料就可以形成数据并上传至网络,就可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交流,物联网也就形成了。
B.我国物联网技术早就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了,比如,我们使用的第二代身份证高速公路上的ETC系统等,这些物联网技术和产品领先于国外。
C.在我国,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为物联网病毒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物联网安全问题还几乎没有公司涉及,我国物联网的安全亟待加强。
D.我国缺乏物联网接人产品安全评测、风险评估和等级认证制度,大多数物联网应用产品在稳定性、安全性方面未经过任何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把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正在高速增长,受互联网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B.当前,物联网具有产业链条长、产业集中度低、应用领域广泛、应用场景碎片化等特点,各类技术产品和应用服务尚不成熟,创新创业容易切人。
C.(物联网分册》指出,我国机器到机器连接数突破1亿,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但物联网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技术和产品滞后国外发展。
D.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是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互联网企业和大量传统行业巨头纷纷进入物联网产业,物联网产业的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3.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19-03-01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十一黄金周:消费升级亮点纷呈

今年“十一”黄金周,全国消费市场繁荣兴旺。据商务部监测,10月1日至7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4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9.5%。

黄金周期间,各地有机食品、时尚服饰、金银珠宝、超高清电视、智能手机、智慧家居用品、绿色家装材料等商品销售红火。看电影、观演出、逛博物馆、泡图书馆等充满文化味儿的过节方式成为潮流。很多家庭带着孩子走进剧院、博物馆、科技馆,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黄金周前4天,全国接待国内游客5.02亿人次,同比增长8.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169亿元,同比增长8.1%。除景点观光外,乡村体验、红色旅游、亲子娱乐、登高赏秋等个性化、定制化、高品质旅游产品成为新宠。网络购物、网上订餐、共享民宿、移动支付等新消费模式持续火热。黄金周前6天,一些电商平台交易额同比增长20%以上,一些网络订餐平台订单数同比增长50%以上。北京众多餐饮企业通过第三方外卖平台扩大消费群体,利用微信、手机APP等手段与消费者互动,受到年轻群体欢迎。

材料二:

图l:国庆黄金周银联网络交易数据(2018年10月9曰《人民日报》)

   

(   综合自《光明目报》、西安商网,有删改)

图2: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图(2018年9月30日《每日经济新闻》)

消费升级,一般指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它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消费体制升级是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顶梁柱”、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消费是整个经济循环中的起点也是终点,既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的动力。立足市场经济,消费成了阳光、空气与水,注定会被持续关注。从普通百姓视角看,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皆是消费;从宏观经济视角看,消费已连续多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强劲马车,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言而喻。重视消费,是重视人民生活的基本盘,也是重视国民经济的基本面。

与高收入国家动辄50%以上的居民消费率相比,我国国内消费潜能依然巨大。只有进一步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切实满足基本消费,持续提升传统消费,大力培育新兴消费,才能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激发潜在消费。

要正视国内大量“廉价消费”有待升级这一事实。消费是国情的一面镜子。无论是助推更多人的“生活提质”,还是倒逼电商平台的“产品提质”,都有赖于进一步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要实现此目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不可少,只有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才能为扩大消费提供根本动力。

(摘自何鼎鼎《消费“马车”提速,还需制度拉动》)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国庆黄金周银联网络交易创新高且增长势头迅猛,充分说明我国民众消费需求旺盛、消费潜力巨大,消费升级步伐不减。
B.“十一”长假期间,人们在交通出行、宾馆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幅增长,反映出旅游业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生力军。
C.近几年来,我国居民在食品烟酒、衣着上的支出所占收入比重持续下降,说明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越来越不看重“吃穿”。
D.在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提升,证明了我国消费升级的趋势,也从侧面显示出我国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无论是对提升普通百姓的生活品质,还是对拉动宏观经济发展都意义重大,重视消费问题、提升消费水平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B.要挖掘国内消费潜能,需要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需要努力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品质、培育新兴消费等方面下功夫。
C.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不可少。只有充实更多人的钱袋子,才能让消费升级成为可能。
D.近几年,我国扩大消费规模、提升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大量“廉价消费”的现象,需要合理的提升物价水平。
3.从上述材料看,我国居民消费升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说明。
2019-01-09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