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191810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不减反增。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通过对比,伪诗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更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使创作日益虚浮。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看到文言文就犯憷,其实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好比钱镠墓被盗时,一提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句话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当看到《洛神水赋》的表演,大家都知道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但不妨找来原文,看看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施展的,这背后又对家与国怀有怎样的情感寄托。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至于来自外界影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频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的作用,但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讲授《箜篌引》如何让他追忆了二十余年。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语文终究和其他学科不同,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传承国家与民族的文脉与风骨。

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无论是追忆过去,还是书写当下,乃至创造未来,都离不开汉语功底,离不开汉语之美。或许,不妨就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材料二:

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轰轰烈烈地出现,又默默无闻地消失。“yyds”“emo”等字母词更是让许多人大呼看不懂,对汉语表达被污染而忧心忡忡。其实经历时间的选择之后,大浪淘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词才最终留下来,所以我们无需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咬文嚼字》编辑部从2008年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是国内最早做流行语评选的机构。其评选标准是什么呢?作为《咬文嚼字》的主编,我从选什么如何选两个角度来解析。

人们所使用的交流手段,其实是一个由并非单一、纯粹的成分构成的圈层结构。这个圈层结构分成三层:第一层核心层,由规范纯粹的母语成分构成,符合母语的内在结构规律,也符合我们社会的文明道德规范;第二层混杂层,混杂着源自母语但偏离母语内在结构规律的成分(如十动然拒),价值递减趋零的谐音词(如蚌埠住了),源于母语及源于外语的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字母词(如“emo”),数字、符号、字母混合体(如“9494”);第三层边沿层,由颜文字、表情包甚至眼神、手势等组成。《咬文嚼字》评选流行语无疑应该把选择范围局限在由规范母语成分组成的核心层

再说怎么选。《咬文嚼字》评选年度流行语的标准——坚持语言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原则。语言学当然是针对我们的母语汉语说的;价值的含义是,我们评选流行语要对我们母语汉语作出贡献,能推动汉语的健康发展,能为汉语增光添彩。社会学价值,主要考虑流行语必须反映时代特征,为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

在对新词新语新用法做价值判断时,我们要把握好两点:首先,用好语法规则这把尺子;其次,用好社会准则这把尺子。社会各界要引起足够重视,自觉抵制不健康语言成分的侵蚀,增强语言免疫力

(摘编自黄安靖《流行语无损汉语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传统文化正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呈上升趋势。
B.《洛神水赋》创作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的《洛神赋》,寄托了创作者的家国情感。
C.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不断出现和消失,因此我们不用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
D.评选年度“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体现在能为汉语作贡献和添光彩,推动汉语健康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具体谈了汉语之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两则材料都呈现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均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展开论述,最后发出呼吁。
C.材料一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文章不仅论证有力,且富有文化底蕴。
D.根据材料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绝绝子”“夺笋”“yyds”“3Q”均属“混杂层”。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浮生六记》《陶庵梦忆》翻译本纷纷推出,让明清小品文复活,有利于重拾汉语之美。
B.“囧”“山寨”“雷”“给力”“穿越”等词,如今仍被频繁使用,有的甚至进入词典。
C.2022年10月,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斯人”与“是人”的争论,话题“吵”上热搜第一。
D.《红楼梦》中贾探春发起海棠诗会,探春、宝钗、宝玉和黛玉各自赋诗一首,尽显才情。
4.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第一篇课文为《诗经·氓》,请结合材料一内容,以你学习《氓》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知识点】 学术论文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骚人遗韵

朱良志

楚辞的格调是忧郁的,《离骚》者,犹离忧也。楚辞中几乎倾泻着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热情、焦虑和绝望。王夫之说,《九歌》妙在“婉娩缠绵”,“低回沉郁”。这颇为准确地概括了楚辞悲剧的特点。楚辞的悲,是一种淡淡的忧愁,似淡若浓,似有若无,绵长幽咽,别有一种缠绵悱恻的意韵;但它不是昵昵儿女之语,也不都是慷慨悲凉之声,而是如怨如诉的衷曲。

楚辞的传统,包含着一种永恒的期待精神,一种杜鹃啼血式的期待。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这正是楚辞的精神,虽不能实现,却在心灵深处不停地啼鸣,虽九死其犹未悔地等待。因此而构成了楚辞曲折回环的特有体式,一唱三叹,每一顾三回首,每一语必以三语复之。清人刘熙载说:“屈子之缠绵,枚叔、长卿之巨丽,渊明之高逸,宇宙间赋,归趣总不外此三种。”以“维绵”概括楚辞,颇有见地。中国艺术中有一种独特的眷顾意识,就与楚辞有密切的关系。

王夫之曾说,诗要给人“一意回旋往复”的感觉,楚辞有之。

楚辞的感伤含有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的精神,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美。无可奈何是一种性灵的执着,不思量,自难忘;无可奈何是一种性灵的怅悯,放不下,又提不起。人被抛挪到命运无法避免的境地:惜春,而春自离去;悲秋,而秋风正劲;泪眼问花,花儿不语;寄心高飞的征鸟,而乌儿瞬间消失。

这样的无可奈何让人寂寞。白居易读刘禹锡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时,叹道:“后人将无法再作”。此诗妙处即在寂寞。它将一个旧朝子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豁然袒露出来。月光撩拔着,潮水激越着,人无法自己。楚辞的这种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在美学上具有很高价值。中国艺术中的楚湘情调多与此有关。清人南田提倡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就深得楚辞之风。他说:“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亟宜着笔。”在寂寞无可奈何之处,他唤到一种生命的香味,听到了绝妙的音乐。

翁方刚评《九章》说“极尽迷离”,不知述离正是楚骚本色,或谓之有镜花水月的美。迷离恍惚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不是简单的模糊不清,而是意绪的微茫难明,似有还无,若存若失潇湘的情韵在荒远灭没,楚辞的高妙在迷离忧惚。

楚辞以其独有的感伤气质直刺中国艺术的深奥微妙之处。中国艺术往复回环的回旋之美,打上了楚辞的深深烙印。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2.楚辞“独有的感伤气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3.从全文看,楚辞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
2018-02-06更新 | 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畜之一的牛,原为野生。在距今数千年的陕西半坡和姜寨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中,均挖掘出牛的骨骼。牛在古代家驯后常用于耕田。《中华全国风俗志》载:“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官吏各执彩杖,击土牛,谓之鞭春。制小牛遍关缙绅家,谓之迎春。”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以示五谷丰登之意。

古代各类书籍记载了不少有关牛的故事,如战国时齐国的田单用“火牛阵”抗击入侵的燕军,《古诗十九首》载“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传诵至今。

从古至今,描写牛的诗俯拾即是。有的写得十分逼真,富有生活气息,比如清人袁枚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牛,平淡无奇,一生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地奉献,每一个蹄窝似乎都渗透着殷殷的血液和咸涩的汗浆,诗人们咏牛而不止于咏牛,写牛亦是写人。“将牛何处去,耕彼故城东,相伴有田父,相欢惟牧童。将牛何处去,耕彼西阳城,叔闲修农具,直者伴我耕。”“渴饮颍川水,饥喘吴门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竭!”这些诗句描绘了以牛为象征的劳动群众任劳任怨的辛勤刻苦和民生的疾苦。“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宋代王安石的这句诗是汗牛苦斗精神的极佳写照。宋代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传达了矢志抗金而遭降职流放的诗人对黎民百姓的深情厚爱和献身精神。

牛之精神发散深远。牛的丰富历史内涵,为我们解读时代精神,提供了深刻注脚。

(取材于吴树德的文章)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考古发掘显现,牛很早就被人类驯化了。
B.牛的习俗往往寄托了人们祈望丰收之意。
C.在古代诗歌中,牛都是正面光辉的形象。
D.牛的文化内涵,更有助于解读时代精神。

材料二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 甲   ),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 乙 ),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      )。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应该怎样迎接风险挑战、攻坚克难?继往开来、开启新的航程,又该怎样去应对惊涛骇浪、行稳致远?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前进道路上,我们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个平凡的奋斗者,身体力行诠释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精神的伟力一次次打开局面、赢得胜利。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精彩人生。“吃亏”书记李连成以“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为座右铭,三次创业带领村民横跨三产,让为民情怀照亮小康梦想。揽月“天团”在坚守中开拓创新,将中国人开拓创新的勇敢身姿起舞于深空探测领域,为探月工程赢得世界瞩目的成绩。“扶贫之花”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产品制造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每一项成就的背后,都流淌着亿万奋斗者的勇毅与辛劳,汇聚着一股股“牛劲”。

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我们,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牛年再出发,我们惟有继续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继续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

(取材于“学习强国”相关文章)

2.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请将“A老黄牛、B孺子牛、C拓荒牛”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一自然段甲乙丙的三个括号中。(只填写序号即可)
(       )          (       )          (       )
3.请各用一个四字词语分别解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意思。

材料三

细数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许多都与野生动物有关:国家博物馆的陶鹰鼎、河南省博物院的妇好鸮(xiāo,意为猫头鹰)尊、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等。它们既可能是崇拜的对象,也可能是生殖力、武力等人类欲望的化身。它们证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野生动物的角色曾何等重要,动物是参与人类历史进程的伙伴。

有虎形象的商代青铜器屡有出土,有学者研究认为,商人大量铸造有虎符号的青铜器,可能与当时的虎图腾信仰有关。出土于湖南的商代虎噬人卣(yǒu,古代盛酒器具,小口腹大)是其中的典型,有的学者认为虎瞪目张口对人作噬食状,有的学者则认为是以虎神为图腾的人,受到虎的保护,表现出“天人合一”“人物共处”的含义。不过,虎的“神性”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人们现实的需求所取代。虎符是调兵的凭证,虎开始有了象征战争、勇气的含义,后来的“虎贲军”“虎头刀”也属此类。在愈加世俗化的宋元明清,虎的威猛又使它被赋予辟邪的功能,于是给幼儿佩戴的香囊和鞋子上有了大眼睛、小短腿的“萌虎”,也有人将虎威骨佩在身上。虎骨还被认为有壮阳健体的功效而入药,中药的需求使大量野生虎惨遭屠戮。

与威风凛凛的虎不同,妇好鸮尊长着两只大大的青铜“耳朵”,身材有些发福。妇好是商朝的女战士,当时猫头鹰是商朝的战神,所以要给死去的妇好陪葬这样一个鸮尊。小朋友也因为喜欢《哈利·波特》里面的猫头鹰海瑟薇而觉得这个古代的猫头鹰看起来“挺萌的”。从商代战神,到后世“凶鸟”、不吉利的象征,猫头鹰现在成为了孩子眼中的萌物。但事实上,大眼睛的“萌”是猫头鹰紧张状态下的应激反应。现在常有宣传猫头鹰可爱的短视频,会带来不好的观念,比如“猫头鹰可以当宠物养”,这给猫头鹰的保护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文物中的动物形象反映出形形色色的人类观念,不同时代的文物,可以映射出观念的传承与嬗变。如今,很多历史上中国原有的野生动物已经绝迹。文物镌刻下它们存在过的痕迹,也在唤醒公众对幸存的野生动物的关注。

(取材于杨凯奇的文章)

4.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普通人因为动物很“萌”,往往豢养动物,其实“萌”常常只是一些动物的生理反应,不了解就容易对动物造成伤害。
B.人类文化中“虎”型器物的造型变化,既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虎的不同理解,又展现了不同理解的演变过程。
C.中外人民对文学作品中和各种典籍中的动物形象,有时会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感受,有时却殊途同归,感受是一致的。
D.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个体数量逐渐减少,逐渐淡出人类的视野,因而对人类的影响逐渐弱化。
5.文本三提到“动物是参与人类历史进程的伙伴”(画线的一句),请结合以上三个文段,具体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
2021-08-18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提出“诗界革命”,主张“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还试图通过对诗歌、小说文体的改良,架起由艺术实践通向社会实践的桥梁,达到“新民”“新人”的目的。但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很多人发现“新语句”和“古风格”难以兼顾,因为“新语句”不仅涉及新名词,还涉及新句式、新意象、新思维、新观念。其中,新思维和新观念尤为重要,如果不能树立新思维、新观念,即便使用再多“新句式”,创造再多“新意象”,也很难创作出“新语句”,更难创造出“新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由于当时很多创作者没有完全树立起新思维、新观念,所以“诗界革命”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对于今天的诗歌界而言,百年前的“诗界革命”仍有借鉴意义。诗人不仅是诗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之一。从“高原”迈向“高峰”,不仅取决于诗人个体的水平、能力、见识,也与一个时代诗人群体整体的精神标高有莫大的关系。新时代的中国诗歌界要想再现群星璀璨、佳作涌现的生动局面,应该在整体境界上先有一个大的提升。

境界是什么?我们不妨从唐诗宋词这些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中寻找答案。比如,宋词的高峰是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一批伟大诗人共同创造出来的。这些诗人不仅在诗词创作上成就卓然,也在现实中建功立业,勇于承担各自的历史使命,是“写实家亦理想家”的典范。“写实家亦理想家”意味着既要立足现实、掌握规律,还要合乎自然、合乎大道,又要“邻于理想”,敢于大胆构思畅想,这就是境界。

简言之,境界在境外,不在境内,也就是说,诗歌创作要突破诗歌界自己的小圈子,走向历史、国家、社会的大天地,要将对诗歌艺术的“小追求”融入对家国情怀的“大追求”,比如,“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就是突破现实局限、勇于创造“境外之境”的典范。

(摘编自宋湘绮《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

材料二:

新时代的中国诗歌强调民族性和人民性,强调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更有着不一般的现实意义。诗是语言的艺术。诗的语言比任何文学样式更精辟,更凝炼,更有感情,更有境界,更富哲思。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炼意;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讲究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无论翻来覆去怎么变,只要诗人心中以人民大众为中心,必能让读者读出诗意,纵使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必能思而得之,引发共鸣。

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人民群众中藏龙卧虎,潜藏着各类人才,比如早先的木匠齐白石,最终成了世界级国画大师;当然不乏诗人,比如原先的普通青年女工舒婷,终于成了当代很受读者喜爱的著名诗人。他们都不是贵族,不是小众,而是不折不扣的大众,谁也不能闭着眼睛不承认《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高雅的精品。宽泛一点说,纵使被人推崇后来成了诗仙、诗圣的李白、杜甫,也何尝是贵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是典型的流浪诗人,全国山川几乎都可以觅到他浪迹的诗踪;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没有任过府以上之职,对底层百姓的困苦耿耿于心,方能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三吏”“三别”等代代盛传不衰的诗篇。

诗属人民大众,诗歌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业。从《诗经》起,千百年来诗歌一直是属于平民百姓的。中国自古有诗国之称,历来百姓人家对孩子都重诗教,孩提时代便能背诵许多诗词,比如教孩子爱惜粮食吃饭不掉饭粒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歌伴着人的成长、陶冶人的情操,都有很显著的效应,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一直活在人民口头。写这些诗的诗人许多均是无官无职的平民大众。新时代需要有更多接地气高质量的精品活在人民口头。

新时代中国诗歌要健康发展,必须深入剖析、研究诗坛现状,一定要让失控的诗坛有序地回归人民大众。诗人是人民中一分子,责无旁贷关心时代进步,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民疾苦,也就是应具有“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才能写出有很高境界和情趣的诗来。诗可以流派纷呈百花齐放,但不能小众化,不能将诗困死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不应无视大众,不应否定生活中涌现的大众诗歌,我觉得网络诗歌也许正是未来繁荣大众诗歌的契机,关键在于正确引导。

诗应该是生活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感悟。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能心灵与心灵对话,才能有社会的和谐、诗美的共享,最终潜移默化,培德铸魂。

(摘编自黄东成《新时代中国诗歌属于人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先生主张的“诗界革命”,其立足点是艺术实践,最终目的是带动社会实践,培养“新民”“新人”。
B.诗歌创作从“高原”发展到“高峰”的主要参照是某时期诗人群体的整体精神标高,而不是诗人的个体水平。
C.与小说、散文、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语言在精辟、凝炼、感情、境界和哲思等方面的要求更高。
D.诗歌不是少数人的事业,平民大众也可读诗写诗,新时代需要有更多表现当代生活的接地气的诗歌精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如果没有新思维和新观念,就难以创作出新语句和新意境,这正是“诗界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B.诗歌应该充分表现人民大众对生活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感悟,唯有如此,诗歌才能潜移默化,培德铸魂。
C.两则材料都阐述了诗歌和境界的关系问题,材料一强调诗人要有大境界,材料二强调诗歌要有人民性。
D.两则材料都批评了诗歌创作局限于小圈子的现象,这一现象或指诗歌的“小追求”,或指诗人的小众化。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陶渊明亲自参与农村劳动,用诗歌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并提出了“靡王税”的理想社会。
B.“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诗人韩东曾主张,只有在排除政治、文化、历史这三大“动物”之后,中国的诗歌创作才真正开始。
D.《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是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是大地和劳动者的象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为什么新时代的中国诗歌要健康发展,再现辉煌,就要强调民族性和人民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2-11-22更新 | 1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