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 题号:19181774

材料一:

今天,我们面临着文学的困境。身处全球化背景之下,面对浪潮般前行的市场经济,以及难以抗拒的数码时代的来临,文学不能不被裹挟其中。虽然文学市场上的出版数字每年都在递增,为读者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海量阅读机会,但其社会影响力却日渐式微。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使文学的价值标准被扭曲被市场标准牵制和左右。于是,快餐式、娱乐式以及渲染感官刺激的文学产品,因其可以满足阅读者最直接的需求,很快成了市场宠儿,而传统文学板块则不断遭遇冲击,生存空间受到压逼,不再占据主流地位。传统文学逐渐成为小众型的读物,迎合市场意味着彻底或者部分放弃文学的理想,而背离市场又很容易陷入自呓式的写作,这种尴尬的境地也是令文学在当下无所适从的重要原因。

现在,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承认一个事实,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学已经拥有了传统文学无法替代的读者群,并且,由于新媒体的迅速普及,未来会有更多的阅读者选择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阅读的主要平台。当下,中国作家曾经具有的使命感、群体意识日趋淡化,文学越来越私人化,这削弱了文学的厚重感和时代感。作家们对技巧的追逐远胜于对思想的挖掘,有的甚至放弃了重大题材的创作,而那些轻浅的、快餐式的内容却被不厌其烦地复制着。

同时,边缘状态下的文学令大多数作家失去了对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其作品失去了直达心灵的力量。在消费主义统治的时代高唱理想,的确显得奢侈,任何一个生产部门或者学科门类,或许都可以放弃这样一种情怀和追求,但是,文学不行。文学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她的生命力来源于对理想、崇高的描画与歌颂。即使作家描写的是多么绝望和惨淡的人生,但优秀的文学总是能够从绝望和惨淡中创造希望,而这份希望恰恰是支撑人类精神世界的信念。无论是何种时代,无论科技进步到怎样的程度,无论大众的需求发生什么变化,文学都不能也不应该抛弃自己的内在属性和精神承担。未来的文学可能具有多种层面,但她的最终追求和底线都应是同一的,应该被赋予文学的职责和理想。

(摘编自王研《四大原因加速文学边缘化》)

材料二:

文学边缘化,有人认为这是文学的悲哀;有人认为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其实,考察文学边缘化,不能偏执于一隅,只有既从内部关注边缘化对文学自身的影响,又从外部考察文学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才能较为全面地把握文学边缘化的意义。

文学边缘化有其积极意义。它使文学既摆脱了长期以来对政治的依赖或者说受政治控制的局面,从而使文学真正成了本来意义上的文学,有利于作家以常态去感受体验现实,潜心创作。人类是向往自由、追求自由的。以前的文学因种种外加的功利目的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文学的边缘化则使文学更好地成为人类在精神世界向往和追求自由的途径。所以,尽管文学边缘化了,但文学却并不会消失或终结,反而会因人们整体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继续影响人们生活,并激发人们参与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文学褪去了神圣的外衣,也就打消了大众对文学的敬畏心理,降低了大众进入文学的门槛,拉近了文学与大众的距离,增强了大众参与文学创作的勇气和信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越发容易参与文学创作。

不可否认,文学边缘化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文学的边缘化尽管使文学从政治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但又使文学沦为了经济的附庸。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力,促成其消费欲望,作家们纷纷逃离启蒙与人文意识的创作祭坛,滑向世俗化、粗鄙化、庸俗化。阻碍了文学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文学边缘化使文学失去了在公众心目中的分量,并导致了人们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误解。在许多人眼里,文学不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面对无人喝彩的尴尬,定力不足的大多数作家难以单凭内心精神的富足来抵御外界物质的诱惑,创作周期大幅缩短,导致了文学作品质量的明显下降。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朱自清等名家大师笔下那种隽永、深刻、大气、激情、优美、智慧,在当下的作品中已很难见到。

文学作品既然肩负着创造读者的重任,理当通过优秀的作品培养读者的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唤起读者的崇高感。可在文学边缘化的过程中,不少作家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只是一味地迎合和媚悦读者。世俗化、快乐原则与商业性,导致了作家的创作以大众的日常消费性审美为旨归,压缩了读者的审美想象空间,钝化了读者的审美体验能力,甚至为了追逐商业价值而不惜牺牲作品的艺术水准。在这样的文学作品面前,读者的审美能力自然难免退化。

(摘编自邓艳斌、谢梦珊《论文学边缘化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学的发展受到了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和数码时代的影响,而数码时代对传统文学的冲击最为直接,也最为严重。
B.不同的人对文学边缘化的看法有所不同。不能偏执一隅,我们应从文学边缘化的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来通盘关注考察。
C.传统文学的创作目前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若迎合市场就会彻底放弃其理想,若背离市场则会陷入自呓式写作状态。
D.当下,很多作家被世俗化“快乐原则”与商业性所约束,导致其作品质量下降,读者对这样的作品是不待见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目前情况看,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不仅读者众多,而且较容易参与创作,成为阅读市场的宠儿。
B.在文学边缘状态下许多作家失去对理想、崇高的追求,创作出的作品因失去文学的生命力而难以直达人心。
C.文学作品质量的明显下降导致了人们对文学社会作用产生了误解,也使得作家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创作周期大幅缩短。
D.文学边缘化能让作家在创作时摆脱对政治的依赖,进行真正的自由创作,实现文学本来意义的回归。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我们面临着文学的困境”的一项是(     
A.未来的文学可能具有多种层面。
B.文学的价值标准被扭曲、被市场标准所牵制和左右着。
C.文学缺乏厚重感和时代感,文学越来越私人化。
D.文学的社会影响力日渐式微。
【知识点】 学术论文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瑞典学者布鲁恩提出跨媒介的两种主要模式:一、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外一种媒介;二、一个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共存与互动。奥地利学者沃尔夫提出跨媒介可以分为两大类、四小类。两个大类是作品外的跨媒介性与作品内的跨媒介性。前者又划分为超媒介性与跨媒介的转移:所谓超媒介性指不同媒介都具有的一些特性,跨媒介的转移是指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作品内的跨媒介性是相对狭义的界定。也包含两种主要的类型:一、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共存,比如戏剧中的音乐、舞蹈等;二、一种媒介对于另一种媒介的指涉和利用,比如小说的音乐性。受跨媒介研究的启发和影响,有学者提出了戏剧—小说这样一个新的概念。就小说作品内部而言,戏剧—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媒介混合型,比如莫言的《蛙》、伍尔夫的《幕间》等;媒介指涉型,比如《霸王别姬》《歌剧魅影》等。

戏剧—小说强调戏剧机构、演出形式、舞台空间等在小说中的呈现以及产生的作用。与以往的研究强调小说如何利用剧场实现文学性的目的不同,戏剧—小说将剧场作为讨论的核心,我们也可以认为‘戏剧—小说’是从剧场中出现的,在此过程中,戏剧创作者越来越深入认识到此种次文类的复杂性、挑战性和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戏剧—小说超越了戏剧性的小说,后者的使用有时过于随意,定义比较宽泛。戏剧—小说意味着不同媒介之间的并置、碰撞、互动和交叉。但是,在戏剧—小说中,戏剧性也一样得到重视。我并非建议摒弃所有的隐喻式戏剧性,毕竟很多‘戏剧—小说’明显地让戏剧和表演跨越文字舞台的边界,注入多样性的内容和形式,很多‘戏剧—小说’家在书写叙事小说时大量使用戏剧隐喻。

戏剧—小说的跨媒介指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戏剧化有关。戏剧—小说不仅仅是有关次文类的一个描述。而且也是一个批评概念,主要讨论作者创作的意图性、社会历史语境、跨媒介的发生过程以及产生的效果。具体来说,在研究中需要纠正以文学为中心的批评传统,结合剧场和表演理论来分析这个跨媒介的文学现象。当代剧场理论关注身体、即兴表演、情动、观演关系、操演性转变等,给戏剧—小说研究增添了新的理论资源,有利于揭示媒介互动带来的创新,同时也关注媒介间的差别带来的创造性潜力。

戏曲的审美特点是虚拟、夸张和程式化,与现实拉开距离。戏剧化的情节使故事发展及小说人物被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凭借其狂欢化的魔幻现实主义,通过对文类的自觉改写以及对叙事时间和视角的精妙运用,莫言已经牢牢地占据世界文学的先锋地位。在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之中,戏剧化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和手段。

(选自何成洲《跨媒介视野下的戏剧—小说研究》)

材料二:

西方古典戏剧的结构像山,中国戏曲的结构像水。这种滔滔不绝的结构自明代至近代一直没有改变。这样的结构更近乎是叙事诗式的,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是小说式的。中国的演义小说改编为戏曲极其方便,因为结构方法相近。

中国戏曲的时空处理极其自由,尤其是空间,空间是随着人走的,一场戏里可以同时表不同的空间(中国剧作家不知道所谓三一律,因此不存在打破三一律的问题)。这种表现同时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事件的方法,可以说是对生活的全方位观察。

中国戏曲,不很重视冲突。有一个时期,有一种说法,戏剧就是冲突,没有冲突不成其为戏剧。中国戏曲,从整出看,当然是有冲突的,但是各场并不都有冲突。《长生殿·闻铃·哭象》也只是唐明皇一个人在抒发感情。《琵琶记·吃糠》只是赵五娘因为糠和米的分离联想到她和蔡伯喈的遭际,痛哭了一场。《描容》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抒情诗,赵五娘并没有和什么人冲突。这些著名的折子,在西方的古典戏剧家看来,是很难构成一场戏的。这种不假冲突,直接地抒写人物的心理、感情、情绪的构思,是小说的,非戏剧的。戏剧是强化的艺术,小说是入微的艺术。戏剧一般是靠大动作刻画人物的,不太注重细节的描写。中国的戏曲强化得尤其厉害。锣鼓是强化的有力的辅助手段。但是中国戏曲又往往能容纳极精微的细节。《武家坡》,薛平贵在窑外述说了往事,王宝钏确信是自己的丈夫回来了,开门相见:

薛平贵(唱):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三姐不信菱花照,不似当年在彩楼前。

王宝钏(唱):寒窑哪有菱花镜?

薛平贵(白):水盆里面——

王宝钏(接唱):水盆里面照容颜。(夹白)老了!(接唱)老了老了真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

水盆照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细节。王宝钏穷得置不起一面镜子,她茹苦含辛,也无心对镜照影。今日在水盆里一照: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千古一哭!

这种闲中著色,涉笔成情,手法不是戏剧的,是小说的。

有些艺术品类,如电影、话剧,宣布要与文学离婚,是有道理的。这些艺术形式绝对不能成为文学的附庸,对话的奴仆。但是戏曲,问题不同。因为中国戏曲与文学——小说,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戏曲和文学不是要离婚,而是要复婚。中国戏曲的问题,是表演对于文学太负心了!

(节选自汪曾棋《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评价“戏剧—小说”类作品时,我们既要坚持以文学为中心的批评传统,又要结合剧场和表演理论来分析。
B.“戏剧—小说”在定义使用上比“戏剧性小说”更为严谨,只用于指出作者在创作、跨媒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C.中国戏曲在空间处理上不受“三一律”的限制,所以也很难构成戏剧冲突,这与西方古典戏剧存在较大差异。
D.电影、话剧这样的艺术形式之所以宣布要与文学“离婚”,是因为他们不甘于独特的艺术价值被文学性掩盖。
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作品的跨媒介模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小说《祝福》经戏剧家夏衍改编,被拍成电影,这属于作品外的跨媒介转移。
B.王实甫的戏剧《西厢记》源自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呈现作品叙事结构的超媒介性。
C.田汉的历史剧《关汉卿》紧扣关汉卿的创作《窦娥冤》展开剧情,这属于媒介共存。
D.莫言《檀香刑》既是小说化的戏曲也是戏曲化的小说,由此可知该书体现了媒介指涉。
3.中国戏曲和文学能够“复婚”的基础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2-04-24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网:众所周知,我们一说到中华文明的形成,就会提到夏商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考古实证,关于夏朝的论述一直都存在很大的疑问。近几十年来,随着大量的考古发掘,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陆续被发现出来,其中就包括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和夏朝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戴向明:绝大部分中国考古学家认为,夏的存在是清楚的。但是仍然有一些学者质疑,特别是国外一些学者,因为没有文字证实,他们就怀疑夏朝是否存在。在我看来,我们至少可以论证在早于商这个阶段,相当于夏的这个阶段,是否出现了一个国家社会。根据我们的考古发现,比如说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一个社会群体,是否已进入国家了?这个我们从考古发现上是可以研究、可以论证的。包括我在内的好多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代表夏。良渚跟夏文化确实没有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知道良渚出现得非常早,它是在距今5000年前,或者延续到5000年后。夏的出现基本上最早在距今4000年左右,到距今3500年之间。二里头文化实际上还要晚一点,二里头文化大概是距今3800年左右到3500年左右。所以说,在这个阶段都还存疑,还有人质疑,只有到了殷墟甲骨文出现之后,才能证实商史的存在。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良渚延续时间是从5000年前,比如五千二三百年,到四千二三百年之间,这1000年的时间,然后它就衰亡了,不是完全消失了,但确实是完全衰落了。后续有一些延续下来,但没有多大影响了。这样一个兴盛文明,突然兴起,然后衰落,到有文字出现的时候,完全就没有人知道了。

我们知道,后期文字主要在中原商周王朝使用,记载的主要是中原或者跟中原有关的一些史事。良渚偏于东南一隅,长江下游,不在中原,年代差异又很大,所以没有让它留下一些传说下来。我认为主要可能是这个原因,在《史记》里没有直接反应关于良渚文化的内容,只是后来记载东南一带是百越,越人,他们的史实。那些都比较晚了,是商周以后的事。在早期史前时期,整个确实对那一带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甚至连传说留下来的影影绰绰的模糊的也很少,跟中原的夏王朝确实也没有直接发生过什么关系。

但是良渚文化本身的一些要素是流传下来了,比如玉琮等这些代表性的玉器,到了中原,甚至到了北方,是有流传的。

(摘编自《良渚文化上推中华文明起源》)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苏秉琦提出的区系类型和张光直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模式,跳出了中原中心模式的怪圈,正确指出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并无强势中心的主导,距今6000年至5300年期间,各地区独立奋进,在自身传统基础上发生裂变,都达到过相当高的发展程度,出现苏秉琦形容为满天星斗的众多古国;在独立发展的同时,各地区也因密切交流和撞击,形成了一个与早期历史时期中国的核心范围契合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范围的认知,催生了苏秉琦所说的共识的中国或张光直所说的最初的中国。这个中国并非占据天下之中的某个高级文明体,而是相当于周人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天下,是覆盖《禹贡》九州范围的文化共同体。

在这一模式中,古国的出现和最初的中国的诞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文明形成的标志,中华文明五千年并非虚言。在此之后,最初的中国内各地区发生了跌宕起伏的文化兴衰和动荡整合,包括约距今5300之后红山文化、凌家滩遗存和庙底沟类型等原生型的古国衰落、大汶口文化之西进和屈家岭文化的北进;约距今5300年至4300年良渚的兴起和衰落;约距今4300至3800年陶寺文化的兴起、石峁的兴起、石家河文化的兴起、河南和山东龙山文化诸城林立局面的形成、龙山文化势力之南下和后石家河文化的衰落;以及距今3800年二里头文化的勃兴。所有这些重大事件都应该以最初的中国的视角去解读,即每一个事件都不是独立的,都源于各地区的互动,也会对各地区产生深刻影响。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各地区彼此吸收着经验和教训,开展着适合本地区文化传统的政治实践,各地区的一体化也因此日益加强,一些成功的王者开始产生天下一体、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构思苏秉琦所说的理想的中国,直至距今3100年前后,周人终于第一次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想,建立起现实的中国

良渚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关系正需在此最初的中国视角下认识。简而言之,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早期国家的出现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是最初的中国第一个灿烂结晶;良渚文化对龙山时代和夏商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编自李新伟《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史书中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夏朝是否存在受到一些学者质疑,但绝大部分中国考古学家认为它是可以从考古发现上证实的。
B.良渚文化地处远离中原的长江下游地区,存在的时间又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年代太过久远,所以找不到任何文献记载。
C.在考古学研究中,苏秉琦提出了“区系类型”理论,并将“中国”分成了“共识的中国”“理想的中国”“现实的中国”三个阶段。
D.以“最初的中国”的视角解读,良渚文化的兴衰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它是各地区文化互动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渚文化出现的时间远远早于二里头文化,发展程度灿烂辉煌,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演进由先进的中原地区主导的理论难以解释清楚的。
B.《史记》等典籍中记载的百越与良渚文化在自然地理上有重叠之处,但记载中的越人的史实是商周以后的事,与良渚文化没有直接关系。
C.苏秉琦将中国史前文化时期的“古国”形容为“满天星斗”,不仅仅言其众多,还突出其散布而无强势中心,以及文明程度较高的特点。
D.良渚文化已经进入国家社会形态,其玉琮等代表性玉器传到了中原甚至北方,可见其统治者已开始产生天下一体、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二观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在良渚已经发现了成千上百的符号,相信随着良渚文化的进一步发掘,还会出现更多的符号。如果它们确然见证了汉字的诞生,那将赋予良渚更加崇高的意义。
B.良渚玉器与诗意紧密相联,不仅因为它形制的美丽能勾起诗美的联想,还因为那些具有崇拜意义的神徽,象征着独特的文化力量,可以传达诗意中的理性因素。
C.假如我们把中原地区看成是第一个层次,它周围的五个文化区是第二个层次,那么最外层也还有许多别的文化区……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
D.我们不是从良渚的稻作技术、精美工艺、治水工程等,看到文化江南的延续么?莫非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良渚古老而年轻的春天长空,书写古老江南的密码?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在良渚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01-25更新 | 1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版本学领域里,凡治经学,穷究一字一句的涵义,在版本上务求善本,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正规读过几本古书的人都知道,任何古代文籍,因版本不同出现某些文字差别,以至含义全非。《红楼梦》也是这样。

曹雪芹是以毕生心血铸就《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由构思创作修改,直至成书,经历了很不寻常的过程。研究此书的版本,也可从中了解和探索这部巨著构思创作和成书的复杂过程。

此书创作的初期,即“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期间,可以想见当时形成了诸多稿本,但其面貌如何,已无直接的版本资料了。今人只能于某些文字记述中,间接推测某一种本子的状况。研究者都已注意到,清人富察明义《绿烟琐窗集》中的《题红楼梦》二十首诗,涉及一些书中的情节。与迄今尚在流传的任何一个本子相比,差异都是很大的。如其中第四首“扇纨遗却在苍苔”,第五首“三尺玉罗为手帕,无端掷去又拋来”,第六首“错认猧儿为玉狸”等等,都为今本所无。而第八首“留得小红独坐在,笑教开镜与梳头”,今各本中,有贾宝玉为麝月梳头的情节,与此不同,但又似有某种关系。当然也有可能,那个本子中有宝玉独留小红为他梳头的情节。富察明义的这些诗句,言之凿凿,与今本异者,不可能是记忆有误。最大的可能是他读到的一个本子,书名是题为《红楼梦》的,其中就有诗中所咏的情节。甲戍本“楔子”中,有“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以及“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诸语,可见曹雪芹一度曾用过《红楼梦》这个书名的。从这些有关的版本资料看,在披阅增删期间,小说的情节曾有较大的更易,成书过程相当复杂。

后期各种本子,都还存在直接的版本资料。各本之间的异同,更是有规律可循。我们于这版本异同中,探究诸本之间的缘属关系。戚序本,来自王府本。从王府本到戚序各本,构成一个早期钞本的独特分支。这个认识,只能从这几个本子与其他各本的共有异同中得悉。程甲本问世,《红楼梦》的流传进入梓印阶段。嗣后,各种镌刻本相继于坊间出现。于是,我们从各印本之间,以及印本与各钞本之间,因文字异同而推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在读者中广泛流传的各种梓印本,都是在程甲本的基础上形成。而程甲本,又是来自早期钞本梦觉主人序本。

任何有过一点写作经历的人都知道,人的思想观念,常常是处于复杂的发展演变之中而这个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子,正是作者各个阶段思想观念的纪录和反映。了解作家思想艺术观念及其发展演变,知人论世,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也是必须的。初稿成形后各个时期的稿本,亦各有异,如从甲戌本到己卯庚辰本,不少差异是因曹雪芹本人修改形成各代表曹雪芹不同创作阶段的思想艺术状况。此中亦反映出曹氏思想的演变。《红楼梦》的版本异同状况,也是了解曹雪芹思想艺术观念发展演变的直接材料。了解《红楼梦》版本,是校勘一个善本的必要步骤。今存的所有本子,几乎都存在传抄的讹误或后人随意而下的改笔。今人校勘整理的本子,如果供一般读者阅读,应该尽可能是个接近原著的善本。

(摘选自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红楼梦》的版本,可以订正不同版本之间可能会出现的文字错误。
B.研究《红楼梦》的版本,可从中了解作品构思、创作和印制成书的过程。
C.研究《红楼梦》的版本,可以了解曹雪芹的思想艺术观念及其发展演变。
D.研究《红楼梦》的版本,是校勘善本的必要步骤,使今本尽可能接近原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版本研究”展开,由分到总,阐述《红楼梦》的版本研究的意义。
B.文章以《题红楼梦》诗为例,说明《红楼梦》修改增删较大,成书过程复杂。
C.从写作经验的角度看,作家作品的修改过程是其各个阶段思想观念的反映。
D.文章用“可以想见”“可能是”等词语,对观点的表述作出限制,表达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初期对《红楼梦》修改了五次,形成了较多版本,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文字的比较,推测出多种版本的情况。
B.现今《红楼梦》各版本中都有宝玉为麝月梳头的情节,这一情节与富察明义《题红楼梦》中的宝玉为小红梳头很相似。
C.《红楼梦》版本中,来自王府本的戚序本属于早期钞本,从程甲本问世起,《红楼梦》各镌刻本相继出现在民间。
D.富察明义所见为《红楼梦》,曹雪芹却以《石头记》称之,所以小说在修改中情节有较大更易,成书实属不易。
2021-11-14更新 | 1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