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7 题号:191835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白衣侠客”带你领略千年银杏谷,古装撑筏穿梭古老秘境,雪地策马奔腾皑皑雪原……有文旅局长因为短视频意外走红后,各地的文旅局长纷纷效仿,换装、排舞、骑马,使出浑身解数为家乡“代言”。有网友评论:“现在没点才艺,都当不了文旅局局长。”

数据的呈现最为直观:今年2月以来,多个“出圈”文旅局长代言的相关旅游目的地搜索热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云南德宏搜索热度同比增长83.36%、环比增长6.88%,新疆塔城搜索热度同比增长18.5%、环比增长39.09%,一些地方的旅游订单比2019年同期也有大幅上涨。这背后有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带来的变化,但文旅局长们“出圈”对当地带来的曝光量和知名度的提升,也不容忽视。也要看到,互联网上热度的提升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际的旅游消费。有平台上一些城市随着文旅局长一同“出圈”,搜索热度居高不下,实际的门票机票酒店等订单交易量却甚至出现了下滑现象。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确定,受到季节、交通、天气、个人偏好等诸多复杂现实因素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说只要文旅局长“出圈”就必然带火当地旅游市场,如何将流量变成“留量”,让游客感兴趣、愿意来、留得下、多消费,还有更多的下半场文章要做。

文旅局长们使出十八般武艺,借助短视频产品吸引各方关注家乡美景,是旅游业在宣传端上的发力。随着文旅行业日渐回暖复苏,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场“花式比拼”中来,如何赢得先机?

有网友认为,旅游业本质上是服务业,在展现诗画风景的同时,也要做好告诉大家怎么玩好吃好之类的“诗外功夫”。也有人说,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最能吸引人,把地方文化的魅力充分、有效地展示出来可能成为“竞争”胜负的关键。快速复苏的巨大文旅市场,给了各地文旅局长们发挥创作才能的广阔空间。不论是生动呈现一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气质,还是解锁丰富实在的玩法、提供满满的旅游干货,只有瞄准用户需求、激发浓厚兴趣,才能将更多屏幕前的短视频观看者转化为奔赴诗和远方的行动者。

说到底,“吸引人”只是第一步,怎样“让人来”,怎样“来了之后流连忘返”,更关乎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对于凭借各种宣传方式“出圈”的景点和城市而言,切实打造好的旅游产品、增强旅游服务能力显得尤为迫切而紧要。无论是欣赏身边的美景还是奔赴远方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最终决定出游体验的除了山水风光、人文景观的“颜值”,还有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的“实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关注不可或缺,内功更须修炼,网红景点化身行业常青树还得靠“内容为王”。不断充实完善旅游服务供给,开拓思路满足需求又创造需求,回答好游客“想要消费”“舒心消费”的课题,才能将海量的网络注意力转化为强劲的产业发展力。

(《人民日报》:《文旅局长们“出圈”,给当地旅游带来多少“留量”?》)

材料二:

流量留客并非长久之计,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还需落到实处。互联网前端的宣传视频要与旅游地后备的软件、硬件实力相配套,才能让游客不仅感兴趣、愿意来,还能留得下、多消费。文旅局长的宣传推广、形象传播只是第一步,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创新、交通便利、服务优化、质量保障才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才能让网红景点变身长红景点。

近日,四川甘孜文旅局长刘洪因“谁砸了甘孜旅游的锅就砸谁的饭碗”再上热搜。起因是一名博主预定了康定某酒店后,因天气原因无法成行,可商家不仅不予退单,反而因博主给了差评而谩骂,博主曝光后,局长放出狠话,当地迅速查封处理。这种迅速解决问题的态度、果断积极的作风引来网友纷纷点赞,更让广大网友直观地体会到了甘孜旅游的软件措施究竟如何,实打实地做好了一波良性宣传。

反观近年来,不少利用网络宣传的景区频频翻车,镜面铺地自称“天空之境”、伏羲山天梯被嘲诈骗、游客进店被强制消费……这类名不副实的旅游陷阱层出不穷,一时爆红后,引来骂声不断,随即便被游客抛弃。信息化时代,旅游景点利用网络宣传不失为有利举措,但归根结底仍需货真价实,景点翻车正是当地监管不力、设施不全、服务不佳的结果。

因此,各地相关旅游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完善当地旅游业软硬实力,才能将“头回客”转变为“回头客”。

(陈长雨《文旅局长火出圈,流量留客并非长久之计》)

材料三:

湖北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解伟在推介当地千年银杏谷景区时,出镜作古风男子的扮相,但荧幕形象与人们习惯的旅游景区代言人形成强烈反差,被网友戏称为“以丑出圈”。

这种出圈方式看似另辟蹊径,但实际上仍然被流量密码绑架,更暗含着基层文旅产业尝试突围中的困境与隐痛。

随州文旅局长出圈的底层逻辑,仍然在于“颜值经济”和“官员下场”的流量密码。从视频的拍摄手法和情节设计来看,视频的拍摄初衷和预期效果显然是对标之前走红的甘孜局长刘洪、昭苏县长贺娇龙,想要以精致唯美的画面和悠远古朴的意境吸引眼球,走的仍然是“颜值经济”的老路。只不过由于局长个人形象及妆造不当等原因,这套流量密码被玩砸了。但在另一套流量密码——“官员下场”的加持下,欠缺的诗意和美感被现实主义的真实、政府官员放下身段潜心做事的真诚所弥补,“不美”的“局长”身上反而产生出一种罕见张力。在网友的再次解读下,“无心之失”变成“不虞之誉”,吸引着流量回流。

“不美局长”因流量密码而出圈,却隐含着流量的残酷与局限。试想,如果这次拍摄的妆造更精致一点,那么解局和他代言的随州将按部就班地走上刘洪与甘孜、贺娇龙与昭苏的传统赛道。然而客观地讲,与这条赛道上的成功者比拼颜值,解局和随州并没有优势。如果不是歪打正着,凭借着“美”的赛道上“丑”的反差与“笑果”,解局和随州什么时候才能被这样广泛地看见呢?

跳不出流量密码的出圈难有未来。文旅宣传需要久久为功。尴尬的是,随州无法复刻自己的成功。网友只能欣赏和谅解一次不完美的呈现,出圈的随州不可能一直以“丑”火下去——这不但有损城市形象,更带有糊弄敷衍、拒绝精进的嫌疑。可是如果回到传统流量密码的赛道,就会发现颜值与美感的比拼越发激烈内卷,官员下场日渐成为常规操作而新鲜感殆尽,与此同时,花样翻新变幻无穷的网络世界使得网友的兴奋阈值越来越高,吸引注意力的竞争越发激烈。

流量密码绝不是文旅出圈的唯一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副县长向青山下河摸鱼、生火做饭,在烟火气里找到了古丈县的答案;陕西省岚皋县副县长杨乐、冯涛说学逗唱,搭档出道,在直播间找到了岚皋的答案。如何被看见,随州也必须有自己的答案。流量密码是一条堵车的捷径,探索自己的道路或许慢一点、难一些,但走得更远,更有稳健的底气。

(陈奕菲《文旅局长“以丑出圈”,莫将流量密码当作出圈唯一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关旅游目的地搜索热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既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有关,更离不开文旅局长们“出圈”给当地带来的曝光量。
B.数据的呈现告诉我们,提升互联网上的热度,就能吸引游客,从而转化为实际的旅游消费。文旅局长们可以借助短视频在宣传端上持续发力。
C.对游客而言,旅游目的地要有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的“实力”,但最终决定出游体验的还是依靠山水风光、人文景观的“颜值”。
D.甘孜文旅局迅速解决游客问题的态度、果断积极的作风让广大网友直观地体会到了当地旅游的软件措施情况,是一次有效的良性宣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数字的变化,是为了论证“出圈”的文旅局长为家乡代言,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流量。
B.材料二论述“天空之境”等事例,从反面论证了旅游景点利用网络宣传的同时,更需货真价实。
C.随州文旅局长玩砸了“颜值经济”,对当地没有起到宣传作用,这体现了流量时代的残酷与局限。
D.若随州一直以“丑”出圈火下去,不但会损害当地形象,更会给人糊弄敷衍、吃流量红利的嫌疑。
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哪个行为不能将流量转为“留量”?(       
A.西安“盛唐密盒”表演将文旅与传统文化融合,由扮演“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工作人员出题,并随机挑选游客上台答题。
B.洛阳举办第十届花朝节活动,除赏牡丹之外,还组织开展汉服文化节、“伊州曲韵·豫哈情深”非遗项目展演等系列文旅活动。
C.热搜榜上吸引无数游客前去打卡的“上海武康路”郁金香,实际上只是在小小的一盆花面前,利用错位和简单的摄影技巧,造成的一种假象。
D.“淄博烧烤专列”除让游客体验当地美食外,还精心规划、打造了四条文化体验廊道以及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让游在淄博更加便捷。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朝阳江滩是南昌城里热门的网红打卡点之一,落日残阳配上一泓江水,平日里无人问津的江滩摇身一变,成为一道风景。不少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一夜间,朝阳江滩成了互联网的“流量密码”。除了朝阳江滩,还有南昌八一广场,以及万象城对面的摩天轮,也成为博主们的宠儿。层出不穷的网红打卡点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如果你是南昌市文旅局长,你如何将吸引来的年轻人留下来,请结合材料一、二提出有效的措施。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从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和实践,充分展示了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对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作出新贡献。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从理念层面看,中国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利用,坚持制度先行、统筹推进,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共赢。从实践层面看,中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提出并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重要举措,不断强化就地与迁地保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技术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引导公众自觉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坚定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广泛协商、凝聚共识,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与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100904版)

材料二:

近日,来自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在昆明举行。缔约方大会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的扩张,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20195月联合国公布的全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75%的陆地环境,66%的海洋环境受到影响,全球四分之一的物种正遭受灭绝的威胁。抓住时间窗口,逆转自然界遭受的破坏,只能靠所有国家联合起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促进更平衡更充分发展的艰巨任务,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了不懈努力,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新路子;持续加大涉及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问题的打击整治力度;在湿地、森林、河流、荒漠等领域实施多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且成效显著;统筹推进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中国不仅切实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而且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借助一带一路 南南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通过不懈努力,中国爱知目标2011-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执行取得积极成效,20爱知目标中,3个目标进展超越预期,13个目标取得关键性进展,4个目标取得阶段性成绩。中国爱知目标执行的总体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警示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只有携手并进,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让我们共谋人与自然谐共生之道,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呵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摘编自《求是网》2021101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只有尊重、顺应并保护自然,才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是世界上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
C.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需要各国坚持多边主义,责任共担,携手并进。
D.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幸免,各国携手应对才是正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的发布,主要是介绍中国取得的成效,为世界树立一个榜样,让他国效仿。
B.十八大以来,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的引领下,中国“爱知目标”不断取得进展,已基本达成。
C.近年来,人类经济活动加剧,严重影响到了海陆环境,众多生物面临灭顶之灾。
D.生物多样性危机重重,致使环境进一步恶化,极端天气频发,新冠疫情肆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保护生物多样性”观点的一项是(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B.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C.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
D.为了保护天鹅种群,山东荣成利用独特地理优势,上百家公司大规模人工养殖天鹅,取得不错经济效益。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异同。
5.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哪些重大举措?
2022-01-22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的概念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气质的凝练。然而,伴随现代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乡野土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事知之甚少,对“三农”也愈加隔膜,加之农业机械化生产,农耕文化面临消弭的危机。由此,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

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乡村”在综艺里是异于“都市”的他者存在。都市高速快节奏运转,乡村则慢速时间循环。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放。换言之,乡村作为都市人审美对象而存在,是被言说和重塑的对象。

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让嘉宾走进乡村参与农耕生产,从零起步,农业基础知识、农具操作技能都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元素一一呈现。都市青年初干农活时的局促,暴露自身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欠缺,实质展示出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权力的一次反转。节目中,嘉宾与乡村在消费语境下的二元对立关系消除了,嘉宾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参与全流程管理,从挖沟到播种,从施肥到收割,从储存到售卖,全身心体验劳动的每一个环节。由此,“耕耘”不再是文学叙事性的表达,而是一次次汗水浸透衣领的真实体验;“乡村”不再是浪漫主义的审美对象,而是由一次次具体的劳作编织的参与性事件。

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的媒介化呈现,其影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此前,乡村生活综艺的表达视角多是抽离自我的“消费”,如今《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侧重投入自我的“生产”。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作为“内娱首部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它重在展现劳动,是对都市青年与自然“斗争”的纪实,虽以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为切口,思考的却是“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的大问题。

从综艺制作的角度看,《种地吧》的爆款气质源于一个“真”字。嘉宾真刀真枪下地干活,不做作,没有剧本可以参照,全凭事情的进展,由每个人自我决定和自我行动。看似随性,才有真实。首期内容中,就有撞坏收割机、收割机挂倒电线、收割机陷入水泥中等问题;后发生排水沟被堵的情况,不得不在零下气温中瑟瑟发抖通了半宿;再有就是上网搜索种地、基建或养殖的教学视频,在干活的过程中不断试错……所谓网络综艺的“网感”,不是提前的设计与编排,而是记录人在真实情境下的反应。

除了行动上的“真”,还有思考问题.上的“诚”。“种地小队”面对并不熟悉的农耕生活,他们亲历身体.上的劳累,经历情绪上的局促、尴尬,团结一心克服接踵而至的困难,这何尝不是屏幕前年轻观众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

不必讳言,我们这一代离土离乡的都市青年,对农耕体力劳动的体验几乎为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通病,田间劳作多是叶公好龙的想象。相较于文字的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

四季更替,生长有序,土地里的播种与收获,输出的是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生活哲学。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摘编自张凯滨《乡村生活综艺:媒介化时代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连结》)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生活综艺的出现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气质,也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农耕文化面临着消亡等有关。
B.乡村生活综艺通过影像媒介呈现乡村生活,拉近城市人和土地的时空距离,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人们的乡土情结。
C.乡村生活综艺里的“乡村”都是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是都市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是被都市人言说和重塑的对象。
D.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发展议题相呼应,培养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综艺《种地吧》通过“种地小队”耕作劳动的真实参与和体验过程的呈现,实现了对以往乡村综艺题材的突破。
B.《种地吧》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只是一个切入点,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对劳动的真实体验,更在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哲学。
C.《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年轻人重视自我生产,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消费,而是自己耕作,自给自足,以加强劳动的真实体验。
D.《种地吧》有助于让都市里的孩子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是因为节目如纪实镜像,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
3.下列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中,最能反映“重返土地”主题的一项是(     
A.《向往的生活》,用流水线的录制模式,安排嘉宾们扮演不同角色,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逃离快节奏生活的“桃花源”。
B.《一路成年》,五个刚走向社会的青年,在各自父亲的陪伴下到乡村去,父子们同吃同住、共同劳动,一起完成一场“成人礼”。
C.《宝藏般的乡村》,嘉宾通过体验农忙、品尝美食、趣味游戏、直播带货和与村民同吃同住等项目,感受乡村的物产风貌。
D.《哈哈农夫》,嘉宾们在一日三餐饮食起居的基础上,还需要打理家禽家畜和各种庄稼,参与当地传统农作事务,体验当地特色饮食。
4.就乡村生活综艺来说,影像传播这种媒介相较于文字的优势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近年来乡村生活综艺为什么能够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2-03更新 | 1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和开通了横渡印度洋的中非海上航线,直抵东非沿海诸国,成功开启古代的中非官方外交。中非学界对此的研究,对打破以“欧洲发现非洲论”和“中国威胁论”为代表的“西方中心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重要话题。郑和航行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有“踪迹建文说”“贸易说”“外交说”以及所谓的“原始殖民主义说”等。大部分史学家认为“踪迹建文说”经不起推敲。“贸易说”是学界较多接受的说法。不少学者认为,对外交往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因。

尽管国内学界大多在“外交说”和“贸易说”之间讨论,国外亦有不少学者表示赞同,但仍有一些海外学者强调郑和下西洋的军事性,甚至冠以“原始殖民主义”。这些学者仅看到郑和率领了军队,却无视远洋航海防卫的必要性,诚可谓让偏见遮住了眼睛。郑和使团虽拥有精兵,但并非用以征服他邦、掠夺别国领土、财富,而仅用以自卫。总括诸说,可以发现,郑和远航非洲基于平等尊重而非高人一等,基于和平交往而非军事目的,基于平等贸易而非掠夺欺诈。

郑和远航开启了中非文明互鉴的新面貌。首先,中非两大文明共同推崇的和平理念的思想根源是双方背后的哲学默契。在非洲传统部落,人们信仰乌班图,以慷慨之心分享所得所有,建立稳固的团体关系。很显然,这些基本理念与中国儒家哲学颇为契合。例如,“仁”与“和”是中华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养成我们崇尚和平、亲仁和美、协和万邦的民族性格。这种精神育于郑和身心之中,使他对到访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视同仁、一律平等,给予较高礼遇。

此外,中非文明之间的共通性还建基于双方的社会基础均植根于古代的农业文明。这与追求海权与扩张、崇尚武力与征服、重视金钱与利益的殖民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反差。从思想根源追溯,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传统注重冲突,轻视和合,很容易导致极端的排他性。与此不同,亚非文明则崇尚多元与包容,认为只有尊重文明多样性,才能避免走向单向度的世界,人类才有光明的前途。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主席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使中非关系得到升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成为中非友谊的真实写照。郑和精神以“仁和为先、宽容开阔、以义统利、太平共享”的内涵,为新时代的中非关系奠定了历史根基。郑和的“和平之旅”“友好之旅”已成为一个象征符号,是当今人类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宝贵历史资源。

(摘编自李新烽《郑和远航非洲与中非文明互鉴》,有删改)

材料二:

“中西文论互鉴”是指具有不同文论传统的中西文论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各自发展,具体表现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两种形式。中西文论互鉴是中西文化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中西文论互鉴并非想象中的其乐融融。“多样”意味着“差异”,“差异”必会有“分歧”,“分歧”则易生“矛盾”。因此,“互鉴”的过程必然面临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

首先,中西文论互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转型时代之后“西学东渐”的强势冲击与“中学西传”的被动反应之间的不对等对话问题。这种不对等体现在将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民主、科学视为先进文化,进而将传统视为封闭、落后、需要革新的对象。从晚清到五四,在这种西学先进、“中学”落后的文明等级的逻辑下,“中学”唯有现代化,才能除旧布新,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中国古代文论也唯有进行现代转化,才能适应现代文学及其未来发展的要求。

其次,中西文论互鉴中长期存在的弱者心态问题。所谓“弱者心态”是指在中国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中长期自卑于积贫积弱的中国而形成的文化心态。这种弱者心态导致中西文论互鉴时呈现出一种偏执型的情感结构:或者认为西方全部都好,应该追求“西化”;或者有选择地将目光更多关注西方的“弱小民族”及“弱小民族文学”;或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博大精深,西方文化都是奇技淫巧,甚至提出“西学中源”说。当然还会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焦虑:比如我们要西传的是怎样的“中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论,还是当代中国文论?进而,当代中国文论是否已经形成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再比如“西传”的方式问题,即主动性西传还是被动性西传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界也曾提出了“文化输出”的口号,这是主动性西传的一种姿态;而被动式西传的代表恐怕就是海外汉学。

最后,新时代“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主动性中学西传”的策略与方法问题。

一方面,进入新时代后,对“西学东渐”背后包含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术立场。如张志扬在对“西学东渐”的检讨中就曾非常尖锐地指出:“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是‘唯一的’、是‘最好的’,还是‘独立互补的’?一百多年来,这个问题今天是否到了有以明断的时候?”为此,他明确提出用“西学中取”来替代“西学东渐”,借用“西天取经”的“取”字的主体性姿态来改变中国在此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型的“授受”地位。这其实也是鲁迅的“拿来主义”的当代版本。

另一方面,面对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不对等对话现实,中国文论如何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中获得对等、平等的主体性地位,成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既要认识到历史上“西强中弱”的格局长期存在,也要意识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东升西降”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曾君、林非凡《“化”作为方法:中西文论互鉴的方法论反思》,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多种诠释,综合各种理论来看,其中“外交说”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B.如果那些指责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原始殖民主义”的学者,能够正视远洋航海防卫的必要性,就不会对郑和率领精兵护航产生这种误解。
C.郑和远洋航海的精神内涵奠定了新时代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中非关系的历史根基,符合新时代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原则。
D.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论封闭、落后的面貌唯有接受先进西学的影响,才能除旧布新,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哲学“仁”和“和”的理念对郑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对到访国家,无论大小贫弱,一视同仁,均给予较高礼遇,也使他的远航成为了和平友好的象征符号。
B.中西文论互鉴过程中,因为中西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难免会导致在互相学习、彼此借鉴中产生分歧和矛盾,因此,“互鉴”的过程需要我们有克服各种难题的心理准备。
C.21世纪以来,“文化输出”的口号代表了中国文论界在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主动性姿态,这标志着中国文论打破了弱者心态,实现了对等交流。
D.张志扬提出将曾经影响深远的“西学东渐”改为“西学中取”,这是对“西学东渐”背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西学中取”类似于鲁迅的“拿来主义”。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材料二中,“中西文论互鉴中平等对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A.钱锺书笔记体著作《管锥编》采取“以西注中”方式,推动了此后互释、互通的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B.王仁俊《格致古微》中主张“西学中源”说,提出“表古籍之微,发西学之覆,将以严华洋之辨,大中外之防”。
C.曾国荃《遵旨筹议防务疏》曰:“形而下者为器,此外夷之所擅长也;形而上者为道,此中华郅治之隆也。”
D.茅盾在《小说月报》开辟《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特刊,并在引言中为西方的“弱小民族”发声:“所以一切民族的精神的结晶都应该视同珍宝。”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把当今世界格局划分为八大文明,并认为未来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分析当今中国处理多元文明碰撞的智慧与之有何不同?
2023-02-21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