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1918998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

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晐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

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节选自《国语·吴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
B.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
C.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
D.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币的本义是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因为车马玉帛同为聘享之礼,所以泛指车马玉帛,又由丝织品引申为货币。
B.下执事即下属办事人员,表示对吴王的敬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用法相同。
C.孤为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成语“称孤道寡”就是此意,也与上文“以心孤勾践”中的“孤”意义相同。
D.顿颡在文中指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表示请罪或投降;也可表示点点头,是登台时向观众打招呼地表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吴国的举兵攻打,越国大夫文种认为吴国的士卒从未战败过,对越国而言此次应战没有取胜的把握,不如放弃战斗,言辞谦卑地去求和,缔结和约。
B.越王同意这种意见,派诸稽郢前去求和,诸稽郢以君王勾践的口吻道出了之前对吴王夫差的冒犯,并对吴王夫差的赦免感恩戴德,不敢再得罪吴王。
C.诸稽郢放低姿态,自称越国本就是向吴国纳贡称臣的城邑,吴王夫差可用鞭子驱使越国,无需让将士受辱来执行御敌的命令,意在委婉劝停吴国的进攻。
D.诸稽郢以狐狸自己埋藏、自己挖出而没有成效作为类比,向夫差说明既然已经扶植越国,彰显了自己的明智,反过来又要消灭它,也会使努力没有结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2)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5.诸稽郢行成于吴最终获吴王同意,为越国争取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也是后来勾践“卧薪尝胆”、复仇灭吴的关键,请简要分析诸稽郢巧妙求和的话术。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乙喜犒师

《国语》

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焉,问于展禽。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曰:“寡君不,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公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许为平而还。

(选自《国语·鲁语上》)


【简注】
①齐孝公:齐桓公之子,名昭。公元前642年至前633年在位。②展禽:即柳下惠,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字禽。③乙喜:即展喜,鲁国大夫。
【阅读指要】
面对来讨伐的齐孝公,乙喜既没有义愤填膺地正面指责对方的侵犯,也没有摆出一副乞怜之态请求对方退兵,而是用一种点化式的暗示方法,含蓄地、间接地对对方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直说得齐孝公同意讲和、退兵而还,从而顺利地完成了“犒师”的使命。文中记事简练而结构完整,对话简洁而个性鲜明。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焉,问于展禽(         )                  (2)不闻以(          )
(3)寡君不(          )                           (4)必不其社稷(          )
2.下列与文中“质之以牺牲”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大王来何操
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D.甚矣,汝之不惠
3.下列“以”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臧文仲欲辞告B.若为小而崇,怒大国
C.不闻D.赐女土地,质之牺牲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
(2)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5.请举一例简要说说乙喜的游说艺术。
2019-12-16更新 | 3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穆叔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匀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枋,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停顿处的字母涂黑。
修A于身矣B而C不施D于事E不见F于G言H亦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意思是“去”,与《<论语>十二章》中“如其礼乐”中的“如”意思不同。
B.废,意思是“废弃、停止”,与成语“废寝忘食”中的“废”字意思相同。
C.所以,意思是“……的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中“所以”含义不同。
D.诗书,指《诗经》《尚书》,与《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宣子认为句之祖世代不绝,可谓不朽,而穆叔则不赞同,认为这只能算世禄,不能算不朽。
B.穆叔认为保姓受氏,守护宗庙,祭祀不绝,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这是“禄之大者”。
C.在欧阳修看来,虽然圣贤与草木鸟兽一样,终究化为腐朽,但是圣贤的德、功、言将会不朽。
D.欧阳修认为颜渊之所以能不朽,不在于他的德行,也不在于他的功业,而在于其不朽的言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诺。
(1)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2)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5.穆叔与欧阳修对“不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之处?
2023-11-22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纳之。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粱。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其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删改)

【注】①公子:指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②郇(xún):西周封国,后属晋,在今临猗境内。③武宫:重耳的祖父晋武公的神庙。④吕、郤:即瑕吕饴甥、郤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B.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C.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D.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周代爵位之一,《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诸等。西周时称伯的诸侯,多为小国之君。周平王东迁时秦国因护驾有功升爵一级,从子爵改成伯爵。
B.甲午,干支纪日法。干支是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合称,与干支纪年法不同,纪日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记日序,六十天为一周期。
C.狄,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后来也用于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泛称。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示与华夏族相区别。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稷原本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后被尊奉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宗庙设于王宫之左,分别代表土地和血缘,同为国家象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回国途中,到达黄河岸边,阻止子犯离去,投璧盟誓,表现了君臣同心的决心。
B.重耳回到国内后,仍历经波折,直至派人在高粱杀死晋怀公,才终于登上晋国君位。
C.重耳在吕、郤的祸乱中,首先得到寺人披告密,后又借秦伯之手诱杀了瑕甥、郤芮。
D.重耳对敌人、故人虽然有嫌隙,但能善纳良言,及时改过;对介子推更是心怀愧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2)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2018-01-09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