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1 题号:192204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人屈原将楚地祷祝之辞的巫歌和《诗经》中的创作方法有机地融会在一起,加之他的激情,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言散文诗因此产生。以《离骚》《九歌》为代表的文言散文诗组成的《楚辞》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模仿骚体的作品也层出不穷。在探讨《楚辞》的渊源时,大多以为是楚文化造就了这种特点鲜明的作品,这是毫无疑问的。或以为它也受到中原文化,主要是《诗经》的影响,这也是毫无疑问的。若《楚辞》仅仅停留在当地祝祷之辞和巫歌的基础上,就不成其为《楚辞》而只是当地祝祷之辞和巫歌了;若《楚辞》的写作仅停留在《诗经》的传统方法上,就仅仅是《诗经》之余绪了。故《楚辞》应该是楚文化与华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楚国当地祝祷之辞和巫歌与《诗经》有机结合的产物。

其实对于《楚辞》受《诗经》影响的见解,前哲先贤是有过精彩论述的。汉宣帝早就指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鸟兽草木多闻之观数语,明显指出辞赋是继承《诗经》传统的。汉代最为流行的说法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讽),咸有恻隐古诗之义。辞赋一体,汉人所说的赋往往包含《楚辞》。

南朝刘宋文学评论家刘勰则认为《楚辞》的产生是有多种渊源的,其中就有《诗经》的因素。《文心雕龙·辨骚》说过,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刘勰所谓的论其典诰则如彼,是指《楚辞》中有不少思想性和创作方法同于儒家经典的地方,所谓的语其夸诞则如此,是指《楚辞》中有不少诡异之辞”“谲怪之谈,属不同于儒家的地方,而接近于战国纵横家好夸大其词的文风。不管《楚辞》的是非标准是否同于儒家经典,刘勰认识到《楚辞》在思想性、创作方法、诗歌形式等方面,是部分地渊源于《诗经》的;而其诡谲、夸诞之文风,则是受了战国诸子的影响。像汉宣帝、班固、刘勰这样的前哲先贤仅下论断或举例,并未详尽地阐述《楚辞》受《诗经》影响的情况。

论及《楚辞》,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确实具有丰富的华夏文化的因素,故需要了解楚文化逐步华夏化的进程。在楚文化的草创时期,即传说时代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原始时期,基本处于以地方特点、民族特点为主的原始文化阶段。故楚国早期的统治者楚武王承认楚人是蛮夷,这一方面是基于楚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讲的却是历史事实。楚国的建立,奠定了以华夏文化为尚的基本走向。近年获得的以往从未知晓的《孔子诗论》,证实了《诗经》确实已经在楚国传播。春秋后期以后,楚国进一步开疆拓土,国土益发广袤,人口益发众多,民族融合日益加强,文化的趋同性日益明显。

(节选自王廷洽《〈楚辞>中所见<诗经>元素》)

材料二:

《楚辞》所出现的祭祀对象多数不具有《诗经》中神灵形象的那种崇高性,同时,它们身上的某些特征、属性,又是《诗经》祭祀诗中的神灵所缺少的。

《诗经》中出现的祭祀对象,基本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它们高高在上,或安处冥冥之中,接受和享用人们奉献的祭品。如果说他们还有活动,那也仅仅是降临神坛、醉饱辞返而已。《楚辞》中的祭祀对象则不同,除没有直接出场的至上神东皇太一外,其余诸多神灵或是上天入地,或是遨游九州,或是出行求偶,都处于运动之中,见不到端坐受享的静止之神。所以《诗经》祭祀诗中的神灵显得稳重但却缺少生气,而《楚辞》中出现的祭祀对象则给人以变动不居的感觉。

《诗经》中出现的祭祀对象是众多的,基本都是吉祥之神,见不到死者的幽灵。《楚辞》则不同,其中的祭祀对象除常见的天地山川之神外,还有冥神,即人死之后而转化成的鬼魂,《山鬼》《国殇》祭祀的都是阴鬼幽灵。正因为如此,《诗经》和《楚辞》与祭祀相关的作品,在美学风格上就又出现了另一个重要差异:如果说《诗经》祭祀诗中的神灵基本都是正剧的主角,是崇高的对象,那么《楚辞》中的祭祀对象还有悲剧的扮演者,有不幸的命运和它们伴随。

总之,《诗经》与《楚辞》两种文化文本在表现宗教神道观念时,在审美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诗经》表现出的神道观念具有一种精英文化特质,而《楚辞》则呈现出一种俚俗文化气息;《诗经》所描写的神灵具有崇高性,标志着审美主体的理性成熟,《楚辞》所描写的神灵多有具象,表现出审美主体情感的真挚与酣畅;《楚辞》所表现的神道观念更注重情感的愉悦与失落,而《诗经》所表现的神道观更注重理性的深化与升华。深入分析《诗经》在表现神道观上与《楚辞》的审美异趣,可以理清两种文本所代表的文化的差异与特征,并可以进一步确认两种文化的存在历史状态及价值功能,亦可见出宗教文化对文学审美影响的清晰痕迹。

(节选自何长文《<诗经>与〈楚辞>的审美异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言散文诗是屈原将巫歌与《诗经》的创作方法有机融合的产物,两千多年来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B.有关《楚辞》的渊源问题,多数人认为是楚文化造就了《楚辞》,也有人认为《楚辞》还受到了《诗经》的影响。
C.材料一作者认为《楚辞》应该是楚文化与华夏文化融合的产物,对《楚辞》中华夏文化因素的研究,需了解楚文化逐步华夏化的进程。
D.《楚辞》中出现的祭祀对象冥神,即人死之后而转化成的鬼魂,对此,材料二作者列举了《山鬼》《国殇》的例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认为《楚辞》的产生有《诗经》的因素,在思想性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有继承儒家经典的地方。
B.《楚辞》中的夸诞之语、谲怪之谈受到了战国纵横家的影响,刘勰等前哲先贤对此并未发声。
C.《楚辞》中诸多神灵或上天入地或遨游九州或出行求偶,处于运动之中,给人以变动不居的感觉。
D.《诗经》祭祀诗中的神灵形象基本上是稳重而崇高的,表现出的神道观念具有精英文化特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楚辞》审美特性的一项是(     
A.注重情感的愉悦与失落。B.有的祭祀对象有不幸的命运。
C.众多神灵都是吉祥之神。D.具有俚俗文化气息。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向一位外国友人解释字?可以是礼貌”“礼节,也可以是仪式”“典礼。而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是社会秩序的总称。很多像一样意涵丰富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外国语言中鲜能找到与之对应或相近的词语,而这些概念恰恰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可以说,想要真正了解中国,离不开对这些思想文化术语的深入理解。但海外的中国文化研究学者和爱好者常常面临中国思想文化相关文献资料缺乏的问题。这种现象在一些非英语国家更为突出,因此,权威的思想文化外译参考资料对他们来说十分必要。

由此,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以下简称术语工程)正式启动,从国家层面开展思想文化术语的整理、翻译和传播工作。在术语工程的数据库中,术语完全以中外对照的形式呈现,包括条目、释义、引例,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概念。

翻译思想文化术语并不是简单地把一个个词语翻译成外语,而是要求译者在对术语的内涵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用尽可能准确地道的外语进行表述。或者说就是‘两步走’一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白话文到外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总编辑章思英说。

事实上,能够做到这‘两步走’的译者凤毛麟角,因此,工程团队通过协作来实现术语翻译。术语工程专门设置了哲学、文艺、历史三个学科组,以及外文译审组。学科组专家学者负责筛选术语,用200300个现代汉语汉字阐释每条术语的含义,同时给每条术语搭配12条引例,每条引例以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的形式呈现。这是‘第一步’。译审团队负责‘第二步’,,译者完成初步译文后,由术语工程特邀汉学家润色,再由译审专家审订、定稿,这是一个反复推敲的过程。

思想文化术语外译的传播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相关研究者和译者的每一分努力,都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做出了贡献。章思英介绍,我们期望海外读者能把这些译法应用在翻译或写作中,使之逐步成为他们表述中国的话语

(摘编自殷泽昊《理解中国,从这些关键词开始》

材料二:

文化术语指的是一种语言中代表其文化元素的集中称谓,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积淀。而翻译是文化对外输出与传播的重要手段,规范化的恰当的文化术语翻译,能给予跨文化传播强大的支撑,是中国文化外译的关键内容,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术语是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核心词。它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自然与社会进行探索和理性思考的成果,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历史智慧。在术语民族化策略下,术语外译保留中文的语言文化特色,创造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专有名词,既能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构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与交流中的软实力。

而术语国际化主要是指将本土术语输出到国际社会,可称为术语输出。在术语输出的过程中,本土术语与国际社会尽量采取一致的形式,使术语顺应世界通用的表达,是术语国际化常用的方法。这种术语一致的国际化策略,考虑到了译入语的文化接受度,但不利于中国文化的阐释与传播。中国文化术语大多含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蕴,多数情况下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形式与内涵都一致的对等表达。过度强调术语国际化不仅会弱化中国文化,而且会引起文化的误读,不利于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

术语国际化要以术语民族化为前提。术语国际化不是简单地在语言表达上与国际通用语进行语义上的对标,实质上是包含了对民族化术语的国际推广。中国文化外译实践中,要努力推广译介反映本民族文化成果的民族化术语,使其在符合国际化接受的驱使下日益融入世界多元的文化中。对于有理解和接受基础的相关术语要采用民族化策略进行翻译,以彰显文化特色,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

而术语的民族化也只有在国际化的语境中交流和推广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术语外译过程中,对于尚不具备理想接受条件的民族化术语,要立足国际化的接受需求,首先重在思想或文化内容的传播,即术语的概念内涵重于语言形式。要挖掘译入语中现有的等价术语或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一味追求民族化的体现而忽视译入语使用者的语言文化接受习惯。而且,在译介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等价术语,也会对民族化术语的译介推广有所帮助。

术语在经历了国际化与民族化的文化张力博弈之后,可接受性强且真正符合所负载的思想文化内涵的术语形式就会得以留存而成为规范的文化外译术语。

(摘编自王小燕黄勇《中国文化外译中的术语民族化与国际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涵丰富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都找不到与之对应或相近的译入语,这增添了术语外译的难度。
B.权威的思想文化外译参考资料,可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构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与交流中的软实力。
C.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对术语的内涵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这是从事术语外译工作的基础。
D.规范化的、恰当的文化术语翻译有助于文化对外输出与传播,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是围绕思想文化术语外译面展开的,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各有侧重。
B.术语工程之所以要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是为了让更多的译者能够做到“两步走”。
C.文化术语外译的传播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并不影响相关研究者和译者所做的贡献。
D.翻译是文化对外输出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其中文化术语的翻译在其中处于重要地位。
3.下列选项,与文中“术语国际化要以术语民族化为前提”这一观点最不相关的一项是(     
A.晚清翻译界代表严复乘承“化西”而非“西化”的学术精神,推动了术语民族化和近代知识体系的更新。
B.郭沫若“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
C.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翻译思想,强调了翻译的时候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即使可能造成语言的不通顺。
D.林语堂: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术语外译中术语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请结合材料分析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中,译者如何“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
2023-08-14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学界现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的研究,对其应包含的基本内涵以及建构原则和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积累,但还不乏亟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从具体内容上来说,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

首先,在社会科学认识论及其方法论领域,隐性但顽固的欧洲中心主义依然倾向于将非西方文化去主体化”“本质化

西方社会科学是在内部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兴起,以及对外殖民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因此,在对待非西方社会的问题上,西方社会科学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将殖民活动合法化的冲动。一方面,它将人类社会进行文明排序,将自身置于文明的顶端;另一方面,它努力探索非西方社会的运作逻辑,为殖民统治提供政策支持。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成功地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原始人,西方社会科学使用了一种异时化的策略,即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所谓的野蛮人原始人,被想象成是没有文明的原始文化的产物,处在另类时间内的原始社会和野蛮人成为证明西方文化先进的绝佳例证。

二战后,西方社会科学界展开了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但并不彻底。例如二战后西方提出了文化相对论。它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价值,且这种价值只能被纳入其自身文化系统而不应被放在欧洲标准下来进行评价。然而,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引发出文化本质化的倾向,即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每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有本质差别,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如英国学者戈尔纳所说,使所谓的文化相对论变成了种族中心主义一种新的、怪诞的表现形式。这种认识论及其方法论带来的后果是,不仅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而且实际上也否定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超越各民族文化限制,而平等地相互认识的可能性。

再往深处探究,将文化本质化还为种族主义留下了暴力泛滥的后门。近年欧美白人中的民粹主义者针对其他族群的暴力袭击,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冲突,无疑表明西方社会科学中将非西方文化去主体化”“本质化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论,仍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其次,面对原本有普遍、辩证联系的人类及其与自然的共同体,霸权、单边孤立和干涉主义,以及以人与自然二分为前提的极端环保主义,仍如幽灵般存在。

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与自然如何更好地融合也变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无一例外地需要直接面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及其社会科学界仍不愿抛弃其霸权主义、单边孤立主义和干涉主义。西方国家不仅在政治上以其强大的军事、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为基础,干涉别国内政,对他国进行制裁、封锁、渗透,甚至直接侵略,而且其强大的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还以所谓的捍卫自由民主等人类普世价值等说辞,为其政治行为做合理性论证。

在人与自然的联系上,西方社会科学中深层潜藏的霸权主义同样十分强劲。从思想渊源上说,西方社会科学长期秉持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它对彼此之间共同、共生、共荣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不足。这种认识论将人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一味强调人类至上、向大自然无限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西方社会科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毫无疑问,这原本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取向。然而,当其趋向激进之后,又带来了新问题。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由原来征服自然的倾向,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否定人的价值,否定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种思想,实质上无疑是一种充满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话语。

——摘自黄海《在文明互鉴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和平与发展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尽管世界各国在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具体途径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思维还有所殊异,但人类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反对贫穷追求发展的总体愿望是不谋而合的。在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上,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民族对共同价值的理解都有其特定的指向和侧重点,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形态结成价值共同体的主旋律。因而,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和而不同的伦理文明论坚持认为,如果一种文明只承认自己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拒绝或不屑于向他国文明学习和借鉴,就会窒息自己发展的机理,还会引发其他文明的敌意或反叛,无论对自己文明亦或是他国文明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就此而论,只有不同文明之间彼此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学习,积极地开展对话与交流,才能造成文明的发展与兴盛。

——摘自郝立新、周康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研究的首要问题。
B.西方社会科学通过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的策略,达到了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的目的。
C.西方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认为各种文化之间存在彼此无法理解的本质差别。
D.西方社会科学界把欧洲标准下的“自由民主”作为“普世价值”,并未真正认识到各国对“自由民主”的理解各有侧重。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引用戈尔纳的说法,意在论证文化本质化倾向使文化相对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的观点。
B.材料以近年欧美发生针对某些族群的暴力袭击以及引发社会冲突为例,论证了文化本质化可能存在的恶果。
C.材料既对西方社会科学界重视环保的积极意义表示肯定,又指出其趋向激进后带来的问题,这显示出作者的辩证态度。
D.材料对西方话语霸权的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其历史渊源的回顾,也有对其当下表现的具体分析。
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相对论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并不彻底,但它认为应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对于构建文明多元发展的世界秩序有积极意义。
B.中国捍卫基于基本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既是践行人与自然共同、共生、共荣的理念,也是反抗西方意识形态霸权。
C.西方发达国家如果始终无视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事实,极有可能给西方国家内部和世界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
D.排斥文明差异性的“同”很难保证一种文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应该与他国有所不同。
4.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的表格,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碳排放时间规划的理解。
相关时间点中国美国
工业化起步时间20世纪50年代19世纪中叶
计划碳达峰(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时间20302030
计划碳中和(温气体达到零排放)时间20602050
2023-05-18更新 | 1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比于中国传统的思想,奥玛·珈音的许多表现都是“似曾相识”的。奥玛·珈音的诗意,使我想起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使我想起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从而联想到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所谓“淡漠的悲哀”,到底是有的。《鲁拜集》有另一方面对于我是新鲜的,这熟识与新颖的汇合就是《鲁拜集》吸引力的来源。我意识到新颖的方面,是一个数理学者的观点、信仰和感情。精通天文和数学的奥玛·珈音一定意识到,宇宙的规律可以探知,并可以用严密而美妙的数学方式表示出来。研究自然科学的人,都靠着一个不可少的信仰来鼓动及支持探索需要的苦功─宇宙的真理是简单而美妙的;更根本一层的规律,更显得简单而美妙。这个信仰有宗教的力量,因而有感情的成分。

从另一方面说,研究科学者也是人,也经历体味到人事的复杂、命运的渺茫和人生的脆弱。他最高的逻辑告诉他,不管他剥去了多少层宇宙的秘密,不管他能多精密地计算天体的运动,物体的性质,他永远不能了解自己,永远不能了解人生最关键的问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生死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这些问题需要能满足心灵的答案,主观的答案。这是客观科学不可能供给的。一般人当然同样地有这些疑问,也同样地找不到答案。所不同的是,研究科学者知道数学在科学范围内的伟力。他有过求答成功的经验,因而树起一个比一般人较高的绳衡答案的标准。他深信宇宙是庄严,美妙,有一定法则的,但是人的死生问题是一扇永远打不开的门,这就是奥玛·珈音“淡漠的悲哀”的起源。

(摘编自黄克孙《鲁拜集·序》)

[注]奥玛·珈音,波斯著名诗人、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亦为《鲁拜集》的作者。

材料二: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饮酒序》)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等都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拟挽歌辞》(其三)便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诗中的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中肯之论。

(节选自《陶诗艺术及其渊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通过孔子、庄子、李白的名句作引用论证,具体论证了中国传统的思想与奥玛·珈音的许多表现的确有相似之处。
B.材料一中“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生死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两个问句旨在引发读者思考,同时避免了文章平铺直叙。
C.材料二中列举《拟挽歌辞》(其三)的例子,展现出陶渊明诗歌“情、景、事、理的浑融”的艺术特色。
D.材料二中引用清人潘德舆对陶渊明的中肯评价,起到收束全文之效,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中国传统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到《鲁拜集》诗歌中所包含的宇宙的规律。
B.黄克孙意识到新颖的方面,是科学家面对难解人生问题因而引发诗意的创作。
C.陶渊明写诗着重写平常生活,用质朴的语言和丰满的物象来表现盎然的诗意。
D.陶渊明的诗与宋诗相似,重在明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3.下列奥玛·珈音的诗歌中,最不符合材料一中“淡漠的悲哀”的一项是(     
A.乾坤寥落一穹庐,日夜循环起太初。多少英雄来复去,锦衣华盖尽同途。
B.平芜携手看黄沙,牧草青青瀚海涯。白屋朱袍浑不认,羲皇榻上是吾家。
C.春火珠红酒里天,心中块垒碎尊前。白驹此去无多路,岁月无情已着鞭。
D.时恐秋霜零草莽,韶华一旦随花葬。微尘身世化微尘,无酒无歌无梦想。
4.材料二行文思路条理清晰,请简要分析。
5.奥玛·珈音和陶渊明的诗歌中表达的对于“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的来由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9-08更新 | 2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