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庄子(约前369-前2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24 题号:1923976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秋水时至,百川灌。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尾闾:神话传说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1.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其坚不能自举也”的“坚”和“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大”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和“而受气于阴阳”两句都是被动句。
C.“剖之以为瓢”“何不虑以为大樽”“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中的“以为”意义相同。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不辩牛马”和“河伯始旋其面目”中都有通假字。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D.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石”也可以是官俸的计量单位,如白居易《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B.河,指黄河。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皆指“黄河”。
C.野语,俚语或俗语,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通俗简练而形象化。如《庄子·刻意》“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D.曲士,与“直士”相对,指富有出色才华或具备为官能力却隐居于乡曲的人,许由、陶渊明、严光等都是著名的曲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5.两篇选文都涉及到了“小大之辩”,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B.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做“国”。
C.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
D.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没有事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5.关于姜太公归周,孟子在《离娄》《尽心》中两次提到:“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兴日:‘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请简要分析孟子如此表述的意图。
2023-11-30更新 | 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甲)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宜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就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沈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读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乙)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丙)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项是(     
A.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B.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C.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D.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与道家并称的另外两大家,三家流派经常相互交锋、攻汗。
B.“斗升之水”指很少的水。“斗”,我国古代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C.“郊祭”是我国古代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仪式,在周代是最为隆重的祭典,在冬至日或夏至日举行。
D.“晦朔”,晦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撰写的文章,大都是寓言之类:其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态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依据。
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2)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2021-09-30更新 | 1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昔先王之泽,至庄子之时竭矣,天下之俗,谲诈大作,质朴并散,虽世之学士大夫,未有知贵己贱物之道者也。于是弃绝乎礼义之绪,夺攘乎利害之际,趋利而不以为辱,殒身而不以为怨,渐渍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已。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其心过虑以为仁义礼乐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而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矫天下之弊者也。既其说矫弊矣,又惧来世之遂实吾说而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于是又伤其心于卒篇以自解。故其篇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由此而观之,庄子岂不知圣人者哉?又曰:“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用是以明圣人之道其全在彼而不在此,而亦自列其书于宋钘、慎到、墨翟、老聃之徒,俱为不该不遍一曲之士,盖欲明吾言有为而作,非大道之全云耳。然则庄子岂非有意于天下之弊而存圣人之道乎?然而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者,盖其矫之过矣。夫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

后之读庄子者,善其为书之心,非其为书之说,则可谓善读矣,此亦庄子之所愿于后世之读其书者也。今之读者,挟庄以谩吾儒曰:“庄子之道大哉。非儒之所能及知也。”不知求其意,而以异于儒者为贵,悲夫!

(节选自王安石《庄周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穷发:不毛之地。
B.故夫知一官                                效:效力,尽为。
C.渐渍陷溺                                      渐渍:沾染。
D.然而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     比:比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彼其世未数数然也                  州司临门,急星火
B.且举世而誉之不加劝               幽于粪土之中不辞者
C.盖欲明吾言有为而作               及其所既倦
D.既其说矫弊矣                         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言”是假借往圣先贤、先辈宿学之口来替自己说话以增强文章可信度的写法。“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可理解为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
B.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庄子阐明正面主张,惟有“无己”、 “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境界。
C.王安石认为,庄子把自己的书列于宋钘、慎到、墨翟、老聃诸派之一,是为了说明诸子各家的学说,都有各自的长处,会有适用的时机。
D.对于庄子思想,王安石的看法是认同与批评共存的辩证视角,主张学庄子思想之本意而不拘泥于庄子的具体观点。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心过想以为仁义礼乐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而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矫天下之弊者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2) 夫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
2021-03-12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