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1924567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铦,而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不舍人不休,傅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土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溯于魏。魏王身被甲底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鹜,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蒲,队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蒲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

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赵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强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注]①倍:通“背”,违背。②刿:割,刺伤。③铦(tián):锋利。④土:通“杜”,堵塞。⑤底:通“砥”,磨砺。⑥队:同“堕”,毁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B.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C.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D.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后起者藉也”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藉”字含义相同。
B.干将,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师,与妻子莫邪铸出两把名剑。文中干将、莫邪都指剑名。
C.“何以知其然也”与“儿渺然不知所往”(《促织》)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D.“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与“且以汝之有身也”(《与妻书》)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认为,国君如果善于顺应时势、倚重天时,那么成就大事的机会就增多了。
B.卫国国君在卫国遭到赵国的袭击时,仓促间披头散发逃到魏国求援军。
C.魏王亲自披甲带剑,为卫国出头,向赵国挑战。卫国乘机重整旗鼓,北向攻赵。
D.齐国率先联结韩、魏讨伐秦、楚,挑起了大国间的争斗、交锋,从而被天下埋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
(2)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
5.苏秦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劝谏齐闵王要善于借助外力成就功业的呢?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②武安君:白起。③应侯:范雎(j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B.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C.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D.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人质,古时国家交往时派往对方国家留居,实现某种信诺或担保的世子或宗室子弟。
B.“庶子”,庶妻所生的儿子,其地位低于嫡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C.“应侯之用秦也”与“用心一也”(荀子《劝学》)中的“用”的用法与意义不同。
D.“请因孺子”与“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中“因”的用法与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罗主动请缨,自信不疑。文信侯被张唐拒绝后,甘罗自告奋勇前往劝说,被斥责后,又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来反驳文信侯。
B.甘罗洞察时局,善于攻心。他用张唐与武安君的功劳、文信侯与应侯的专制作比较,劝说张唐不要反对文信侯联燕攻赵的谋划。
C.甘罗能言善辩,智勇过人。他到赵国游说赵王,不费一兵一卒,帮助秦国获得赵国的五城,赵攻燕后,又获得燕上谷的几个县。
D.甘罗切中肯綮,四两拨千斤。他利用国与国、人与人间的矛盾,解决了一些难办的问题,并以最小的付出使秦国获得最大利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2023-02-18更新 | 1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论伐蜀

刘向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
B.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
C.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
D.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周:指西周和东周,《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武王伐纣立国到幽王被杀是西周,西周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东周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第一任天子为原先被周幽王废的太子宜臼,史称周平王。
B.戎狄:古时候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周朝时居民有华夏和四夷的区分:南方少数民族为蛮;东方少数民族为夷;西方少数民族为戎;北方少数民族为狄。
C.《国策》,又称《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D.市朝:市,集市;朝,朝廷。指众人聚集的场所或者公共场合。与“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中的“市朝”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述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论,张仪主张“伐韩”,因为他认为如果出兵去攻打戎狄,就离开周王畿太远了,不值得。
B.司马错认为“伐蜀”就如同用豺狼追逐羊群一样,是容易做到的事情。这是基于当时的客观现实情况,选择易于成功的事做。
C.司马错强调要富国强兵、称王天下,就一定要扩大国家的领土,让百姓们富足,并广施君主的恩德。
D.秦惠王最终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并派兵攻打蜀国取得成功。蜀国归附了秦国,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2021-12-09更新 | 2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奉樊於期头                         函:盒子。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                            绝:断绝,挣断。
D.剑,故不可立                            拔坚:坚固、锋利。
2.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A.秦武阳色变振恐B.轲既取图奉之
C.图穷而匕首见D.使工以药淬之
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左右欲兵之                                      C.不得持尺兵
B.不及召下兵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翻译下面来自教材的句子。
(1)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018-09-29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