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6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6-12 9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应该对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

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广大的劳动人民也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这与《易传》的名言也不无联系。《易传》虽非孔子所著,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国语·郑语》)。”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并不是说对这些观点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在封建时代,奸相佞臣、贪官污吏,更是载满了史册。我们只是说,在传统思想中,广泛流传而又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周易大传》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湛思想。这些思想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达到“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境界。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时,万山丛棘中的“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磨砺出他“不动于心”的定力与大气。这种静气和锐气,在王阳明带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时得到了生动体现。王门弟子钱德洪所撰《征宸濠反间遗事》载,军旅中的王阳明不顾战事繁忙,坚持与门人讲学问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子皆惊惧失色,王阳明接待完报信者,徐徐就座,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继续讲解。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王阳明接待完报信者,仍徐徐就座,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有人请教得胜之术,王阳明说:“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关系。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跟从的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因为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孔子在陈、蔡之间弦歌不辍、修礼作乐而不休,体现的就是其于困境之中坚持克己成己、进德修业的勇猛精进品格。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困境,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民族精神发展过程中,有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被所有人民信奉,能够激励人心,起着主导作用。
B.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佛教东来”“西学东渐”等文化,体现了我们思想中有兼容并包的“厚德载物”思想。
C.王阳明带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体现了他沉着的静气和进取的锐气,王阳明可以称为真正的勇者。
D.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他凭着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在情势危急之下也不忧慌失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周易大传》就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里面的名言影响广远。
B.广大的劳动人民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是受到了“自强不息”思想的影响,它与《易传》并没有联系。
C.王阳明在给门人讲学问道时,探马两次来报告前方战况,无论是败还是胜,王阳明都能做到神色自若。
D.孔子珍视困境,因为困境能成就孔子成为勇士,使孔子自我砥砺,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的一项是(     
A.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阮籍)
B.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C.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
D.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庄子)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孔子曾带着弟子去宋国,途经匡地(今商丘市睢县匡城)时,被匡人误认为是残害百姓且被百姓恨之入骨的阳虎,匡人首领率领武士将孔子包围,想要杀了孔子。弟子们都很惊恐、着急,子路不顾生命危险冲进包围圈,但见孔子若无其事,谈笑风生,还不时弹琴吟曲。子路问他大难临头为何还能神情自若,孔子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请结合材料二,对这段文字进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注]

练建安

一群人说说笑笑,从山坳转了过来。突然,似乎有一个无声的指令,他们瞬息之间,收敛了笑容。

山脚下,汀江怀抱处,平展开一个偌大的村落。

黄家寨背靠东山,船形地势,汀江曲折有情,成腰带水。隔江,斜对面是枫林镇,北连七里滩,南接芦花湾。

这群人好像很特殊,穿戴一新,八九个老嫩辅娘,一个黑脸大汉。他们是来踏人家的。

闽粤赣边的客家人,是南迁汉人的后裔,男女婚配,严格遵循中原古礼。六礼之外,尚有一个礼数,即在纳吉之后,纳征之前,女方家族必须对男方家庭情况进行一番实地考察。这就是踏人家了。

枫林镇邱锡龙家最小的妹子叫满兰,人美,乖巧,对象是黄家寨的后生黄亮堂。

下山,入村,过石板桥,是一条翠竹掩映的小溪,旁有一字五间黄泥墙黑瓦屋,两头纵向,各伸出两间,成元宝状。石坪前,遍植木槿。此刻,正值已时,紫花朵朵,迎风摇曳。

五百米外,有一座大围龙屋,六横三围龙,厚德楼。

亮堂是峭公支系后裔,赣客,落难流浪,同宗收留安置在这里。

看到客人手持新宁遮子端庄走近,老姐急忙招呼小弟。满堂在屋前石禾坪点燃了万响遍地红

啪,啪,啪……

硝烟升腾,红光闪闪。一群人就笑盈盈地踏入了院子里,早有老黄家的姑嫂姐妹,双手奉香茶瓜果迎接责客。

厨房那边,传出锅碗瓢盆的响声,山珍海味的香气弥漫开来。

来客既是踏人家,则屋里屋外,来回查看,问长问短。主家丝毫不敢怠慢,甜声细语,眉眼含笑。

辅娘们吃好了,闲坐喝茶聊天。老姐备好了丰厚回礼,装满了她们带来的香篮。

来客中有个辅娘牯,叫阿二嫂,大块头,手提肩扛,不输壮汉。闲时,好搞笑嘴。

院子角落,有一块长方形大青石,武石,上有凿字:叁佰廿。

阿二嫂放下茶杯,走了过去,摇了摇,蹲马步,发力,武石离地半尺多,砰然砸地。

嗬嗬,好大的力气!

阿二嫂指着亮堂说,谁叫你弄来的大石头?

亮堂说,师傅留下的。

阿二嫂大声说,都说你是丁铁伞的高徒,献个印,让大家开开眼。

献印是行话。往日,武举人上京考试,考场上,要考摄石,要把武石双手提起到胸前,翻转,亮出底座。这就叫献印。有此功夫者,三百年来,汀属八县仅有上杭丁锦堂状元一人。

亮堂嗫嚅,涨红了脸。

阿二嫂一撇嘴:哈嗬嗬,黄疸后生,就想吃俺家头碗菜呀?

俺……俺,俺是真心的……

啊哈哈,想娶俺满兰妹子的好汉,多得像蚂蚁过冈……

二嫂,莫要胡闹。不是丁状元,俺也献不了印。

黑汉说话了,他叫邱锡昌,是满兰的细阿哥,枫林镇德胜武馆的教打师傅。

锡昌老弟哪,黄家米酒好啊,俺一个辅娘子人,还喝了三大碗哩,好喝,好喝,真真个好喝。阿二嫂边说边往辅娘堆里挤。

日影偏西。一群人往回转了。

老姐叠脚追上阿二嫂,扯扯衣袖,递上一个沉甸甸的竹筒。

二嫂,井水近,自家酿的。

阿二嫂说:你这个做阿姐的啊,前世修来的好福气哦。

踏人家之后,这门亲事,正式定了下来。

立夏刚过,夜里下了一场透雨,木槿花散落石禾坪上。清晨,亮堂拿起了竹扫帚。

石桥冒了出来,说族长有请,拖着他往外走。

厚德楼中厅,坐满了家族长老和各房头的话事人

族长说:兴墟之事,势在必行。今日,就是要推举一位大智大勇者,到老墟场去,取回墟胆。

众口一词,公推亮堂。

族长说:亮堂哪,取墟胆,会打断脚骨的。你,可要想好喽。

亮堂说:宗亲恩重如山,俺拼死也要试试。

族长摆手制止:咦,咦,不吉利的话莫要说。取回墟胆,人,好好的。

原来,隔江相望的枫林湾是个大集镇。黄家寨为东路交通要冲,却无墟场。江面开阔,木桥屡兴屡废。过江赴墟者,稍有不慎就出事。黄氏家族多次密谋,意欲开辟新墟场。老祖宗传下来规矩,起墟场必须到老墟场取回墟胆,否则,墟场不旺,远处听不到嗡嗡的市声。

黄家寨要起新墟的传闻,已有多年,始终不见动静。枫林镇墟场墟胆,长年有人看守。总负责者,就是德胜武馆。

枫林镇墟日,逢四九。三天之后,是五月十九日。

这一日,天朗气清,田野禾苗,扬花吐穗;青山叠叠,江水蜿蜒南流。

正午,墟场摩肩接踵,格外热闹。

石龙旗下,有数丈石坪,任意一块碗口大小的石头,皆可为墟胆。

约定俗成,这里是做把戏的场所。此时,汀州老马刀和他的徒弟,卖力表演绝技。密匝匝的看客,围了里外三层。

从兜汤店走出,亮堂悄悄靠近石坪,蹲下,十指如铁,疾速挖出一块五斤多重的黄蜡石,直起身,高喊:请来墟胆,开墟大吉!

看客中就有当地青壮,一齐扑向亮堂。

亮堂躲闪,往外奔跑。

消息报知德胜武馆。锡昌操起木棍,冲了出去。

沿途,隔百十米,都有邱家青壮倒地呻吟。顾不得多想,锡昌率众呼啸向前追赶。

江边,众人围住了亮堂。

锡昌问:就你一人?"

亮堂答:就一块石头。

锡昌说:放下墟胆,没你的事。

亮堂说:俺要报恩。不能放。

锡昌高举木棍:不放,打断你的狗腿。

亮堂快速后退两步,瞬间,从背后抽出了一把铁伞。

(有删改)

[注]墟,乡村集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提前交代了黄亮堂落难流浪被同宗收留的经历,为下文亮堂领族长命令,即使丢掉性命也要夺取墟胆做了铺垫。
B.黄家寨要起新墟,这本是一件有利于村民的好事,但是受到了邱家人的阻拦,亮堂为了新墟甘愿只身前往取墟胆。
C.黄亮堂取墟胆那天,天气晴朗,庄稼焕发着勃勃生机,一片美好、和谐的气氛,意在暗示取墟胆会有个圆满的结局。
D.黄亮堂去取墟胆时,“都有邱家青壮倒地呻吟”“快速后退两步,瞬间从背后抽出了一把铁伞”呼应前文亮堂是丁铁伞的高徒这一点。
7.关于小说中“踏人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踏人家是客家人婚嫁风俗,女方在男方的热情接待下查看男方家庭情况。
B.踏人家这一部分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阿二嫂豪爽、胆大、奸诈的性格。
C.小说在踏人家这一部分中描写了一些自然风光,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
D.辅娘阿二嫂拿起大青石后极力想让亮堂献印,邱锡昌及时为亮堂解了围。
8.小说主要叙述了踏人家和夺墟胆两件事,这两件事中亮堂的人物形象颇有不同,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探讨。
9.小说在亮堂抽出铁伞后猛然停止,这样的结尾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铦,而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不舍人不休,傅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土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溯于魏。魏王身被甲底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鹜,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蒲,队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蒲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

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赵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强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注]①倍:通“背”,违背。②刿:割,刺伤。③铦(tián):锋利。④土:通“杜”,堵塞。⑤底:通“砥”,磨砺。⑥队:同“堕”,毁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B.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C.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D.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后起者藉也”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藉”字含义相同。
B.干将,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师,与妻子莫邪铸出两把名剑。文中干将、莫邪都指剑名。
C.“何以知其然也”与“儿渺然不知所往”(《促织》)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D.“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与“且以汝之有身也”(《与妻书》)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认为,国君如果善于顺应时势、倚重天时,那么成就大事的机会就增多了。
B.卫国国君在卫国遭到赵国的袭击时,仓促间披头散发逃到魏国求援军。
C.魏王亲自披甲带剑,为卫国出头,向赵国挑战。卫国乘机重整旗鼓,北向攻赵。
D.齐国率先联结韩、魏讨伐秦、楚,挑起了大国间的争斗、交锋,从而被天下埋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
(2)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
14.苏秦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劝谏齐闵王要善于借助外力成就功业的呢?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寄元宗简

张籍

秋堂羸病起,盥漱风雨朝。

竹影冷疏涩,榆叶暗飘萧。

街径多坠果,墙隅有蜕蜩。

延瞻游步阻,独坐闲思饶。

君居应如此,恨言相去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用“秋”点明时间,用“风雨”点出环境,以“羸病起”表明了自己的状态。
B.三、四句是景物描写,写竹影疏涩、榆叶飘落,“冷”和“暗”字凸显了环境的凄清。
C.五、六句写小路上掉下了许多果子,墙角里有蝉蜕下的壳,照应了前面“风雨”二字。
D.七、八句写诗人外出,但家人以其病方愈阻拦,只好回家静坐思念朋友,“闲思”实不“闲”。
16.本诗最后两句富有特色,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