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0 题号:191926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注]

练建安

一群人说说笑笑,从山坳转了过来。突然,似乎有一个无声的指令,他们瞬息之间,收敛了笑容。

山脚下,汀江怀抱处,平展开一个偌大的村落。

黄家寨背靠东山,船形地势,汀江曲折有情,成腰带水。隔江,斜对面是枫林镇,北连七里滩,南接芦花湾。

这群人好像很特殊,穿戴一新,八九个老嫩辅娘,一个黑脸大汉。他们是来踏人家的。

闽粤赣边的客家人,是南迁汉人的后裔,男女婚配,严格遵循中原古礼。六礼之外,尚有一个礼数,即在纳吉之后,纳征之前,女方家族必须对男方家庭情况进行一番实地考察。这就是踏人家了。

枫林镇邱锡龙家最小的妹子叫满兰,人美,乖巧,对象是黄家寨的后生黄亮堂。

下山,入村,过石板桥,是一条翠竹掩映的小溪,旁有一字五间黄泥墙黑瓦屋,两头纵向,各伸出两间,成元宝状。石坪前,遍植木槿。此刻,正值已时,紫花朵朵,迎风摇曳。

五百米外,有一座大围龙屋,六横三围龙,厚德楼。

亮堂是峭公支系后裔,赣客,落难流浪,同宗收留安置在这里。

看到客人手持新宁遮子端庄走近,老姐急忙招呼小弟。满堂在屋前石禾坪点燃了万响遍地红

啪,啪,啪……

硝烟升腾,红光闪闪。一群人就笑盈盈地踏入了院子里,早有老黄家的姑嫂姐妹,双手奉香茶瓜果迎接责客。

厨房那边,传出锅碗瓢盆的响声,山珍海味的香气弥漫开来。

来客既是踏人家,则屋里屋外,来回查看,问长问短。主家丝毫不敢怠慢,甜声细语,眉眼含笑。

辅娘们吃好了,闲坐喝茶聊天。老姐备好了丰厚回礼,装满了她们带来的香篮。

来客中有个辅娘牯,叫阿二嫂,大块头,手提肩扛,不输壮汉。闲时,好搞笑嘴。

院子角落,有一块长方形大青石,武石,上有凿字:叁佰廿。

阿二嫂放下茶杯,走了过去,摇了摇,蹲马步,发力,武石离地半尺多,砰然砸地。

嗬嗬,好大的力气!

阿二嫂指着亮堂说,谁叫你弄来的大石头?

亮堂说,师傅留下的。

阿二嫂大声说,都说你是丁铁伞的高徒,献个印,让大家开开眼。

献印是行话。往日,武举人上京考试,考场上,要考摄石,要把武石双手提起到胸前,翻转,亮出底座。这就叫献印。有此功夫者,三百年来,汀属八县仅有上杭丁锦堂状元一人。

亮堂嗫嚅,涨红了脸。

阿二嫂一撇嘴:哈嗬嗬,黄疸后生,就想吃俺家头碗菜呀?

俺……俺,俺是真心的……

啊哈哈,想娶俺满兰妹子的好汉,多得像蚂蚁过冈……

二嫂,莫要胡闹。不是丁状元,俺也献不了印。

黑汉说话了,他叫邱锡昌,是满兰的细阿哥,枫林镇德胜武馆的教打师傅。

锡昌老弟哪,黄家米酒好啊,俺一个辅娘子人,还喝了三大碗哩,好喝,好喝,真真个好喝。阿二嫂边说边往辅娘堆里挤。

日影偏西。一群人往回转了。

老姐叠脚追上阿二嫂,扯扯衣袖,递上一个沉甸甸的竹筒。

二嫂,井水近,自家酿的。

阿二嫂说:你这个做阿姐的啊,前世修来的好福气哦。

踏人家之后,这门亲事,正式定了下来。

立夏刚过,夜里下了一场透雨,木槿花散落石禾坪上。清晨,亮堂拿起了竹扫帚。

石桥冒了出来,说族长有请,拖着他往外走。

厚德楼中厅,坐满了家族长老和各房头的话事人

族长说:兴墟之事,势在必行。今日,就是要推举一位大智大勇者,到老墟场去,取回墟胆。

众口一词,公推亮堂。

族长说:亮堂哪,取墟胆,会打断脚骨的。你,可要想好喽。

亮堂说:宗亲恩重如山,俺拼死也要试试。

族长摆手制止:咦,咦,不吉利的话莫要说。取回墟胆,人,好好的。

原来,隔江相望的枫林湾是个大集镇。黄家寨为东路交通要冲,却无墟场。江面开阔,木桥屡兴屡废。过江赴墟者,稍有不慎就出事。黄氏家族多次密谋,意欲开辟新墟场。老祖宗传下来规矩,起墟场必须到老墟场取回墟胆,否则,墟场不旺,远处听不到嗡嗡的市声。

黄家寨要起新墟的传闻,已有多年,始终不见动静。枫林镇墟场墟胆,长年有人看守。总负责者,就是德胜武馆。

枫林镇墟日,逢四九。三天之后,是五月十九日。

这一日,天朗气清,田野禾苗,扬花吐穗;青山叠叠,江水蜿蜒南流。

正午,墟场摩肩接踵,格外热闹。

石龙旗下,有数丈石坪,任意一块碗口大小的石头,皆可为墟胆。

约定俗成,这里是做把戏的场所。此时,汀州老马刀和他的徒弟,卖力表演绝技。密匝匝的看客,围了里外三层。

从兜汤店走出,亮堂悄悄靠近石坪,蹲下,十指如铁,疾速挖出一块五斤多重的黄蜡石,直起身,高喊:请来墟胆,开墟大吉!

看客中就有当地青壮,一齐扑向亮堂。

亮堂躲闪,往外奔跑。

消息报知德胜武馆。锡昌操起木棍,冲了出去。

沿途,隔百十米,都有邱家青壮倒地呻吟。顾不得多想,锡昌率众呼啸向前追赶。

江边,众人围住了亮堂。

锡昌问:就你一人?"

亮堂答:就一块石头。

锡昌说:放下墟胆,没你的事。

亮堂说:俺要报恩。不能放。

锡昌高举木棍:不放,打断你的狗腿。

亮堂快速后退两步,瞬间,从背后抽出了一把铁伞。

(有删改)

[注]墟,乡村集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提前交代了黄亮堂落难流浪被同宗收留的经历,为下文亮堂领族长命令,即使丢掉性命也要夺取墟胆做了铺垫。
B.黄家寨要起新墟,这本是一件有利于村民的好事,但是受到了邱家人的阻拦,亮堂为了新墟甘愿只身前往取墟胆。
C.黄亮堂取墟胆那天,天气晴朗,庄稼焕发着勃勃生机,一片美好、和谐的气氛,意在暗示取墟胆会有个圆满的结局。
D.黄亮堂去取墟胆时,“都有邱家青壮倒地呻吟”“快速后退两步,瞬间从背后抽出了一把铁伞”呼应前文亮堂是丁铁伞的高徒这一点。
2.关于小说中“踏人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踏人家是客家人婚嫁风俗,女方在男方的热情接待下查看男方家庭情况。
B.踏人家这一部分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阿二嫂豪爽、胆大、奸诈的性格。
C.小说在踏人家这一部分中描写了一些自然风光,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
D.辅娘阿二嫂拿起大青石后极力想让亮堂献印,邱锡昌及时为亮堂解了围。
3.小说主要叙述了踏人家和夺墟胆两件事,这两件事中亮堂的人物形象颇有不同,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探讨。
4.小说在亮堂抽出铁伞后猛然停止,这样的结尾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外

铁凝

①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镇上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

②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杏才八岁。

③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

④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

⑤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又叫妈给她拿出哥哥寄来的新鞋。妈说:“咱不,照相不如穿我做的扎花鞋。”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

⑥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⑦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哗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划,右比划,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灯也跟着灭了。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

⑧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照片上就一个人,一个正冲他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卷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卷头发的还好看。山杏和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

⑨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⑩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着,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比美了。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记述了山杏一家照相的故事,文中多处采用铺垫叙述,这样可以更好地凸显山杏纯真可爱的山村少女形象,真实可信。
B.尽管本文作者没有用多少笔墨正面介绍台儿沟的具体情况,但从字里行间也能充分感受到台儿沟的落后和人们思想的守旧。
C.山杏在照相前打整着自己,对于穿新鞋一事,母女俩有过不同的见解,尽管作者没有说出结果,但凭着作者的叙述,也可以猜到结果。
D.题目“意外”的含义,一是指山杏全家人跋山涉水五百里照了相,寄回的照片却不是自己家的;二是指山杏一家依然把那照片挂在屋子里,让全村人欣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山杏为主要描写对象,巧妙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和叙事角度,即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显得既平和又客观。
B.照相是文章的线索,可用催照相——去照相——照相时——挂相片来概括本文的情节,这样写来既层次清晰,又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文章最后写费尽心思拍摄的照片却不是“全家福”,而是“嫂子照”,结局尽管意外,却效果奇妙,既照应了开头,又揭示了主旨。
D.本文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而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期待与失落,语言朴实而不失柔婉清新。
3.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4.山杏明知道撒谎不好,为什么还要说那照片里的人是她未来的新嫂子?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22-12-19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地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B.文中墨子的学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对比,楚国人的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和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形成对比。
B.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C.“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3.文中的墨子是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请问小说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墨子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4.鲁迅在《故事新编》中,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进行再叙述、再评价,并在再叙述再评价中渗入自己对当下现实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思考与批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鲁迅渗入的思考和批判的理解?
2022-11-03更新 | 1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云樵

伍中正

在宋庄,宋云樵的字,写得最好。

他的字有体,有格,庄里人公认。他的字一出手,就有人点赞。他的字不论贴哪挂哪,都有人看。

年底,宋云樵在宋庄写春联,写福字。

他写春联,写各种体。红纸一铺,墨水一蘸,笔在纸上,就听话一般起落。欧、颜、柳、赵四体均写。点横撇捺,每笔每画,他都写得到位。庄里认得小象和草书的人不多。有时,他也适当写一点儿小篆和草书。庄里人爱福惜福。

宋云樵写福宇,写各种体。写福字,多用粗笔。笔画粗,福气大。粗笔写出来的福字,有气势,深含寓意,庄里人喜欢。

写的春联和福字,宋云樵全部送人。

咋不写字卖钱?庄里人疑问。

只写字,不卖字!宋云樵一笑,说。

宋云樵在庄里转悠,随便到哪,都能看到自己的字,想到自己过去写字时的样子。有时,他的脸上会露出浅浅的笑来,有时,他会很随意地点几下头。

有一年,庄里召开冬修水利的表彰大会,恰逢县文化局送戏下乡。先是表彰,后是演出,庄里弄了很大的架势,搭了舞台。舞台两边的柱子上就是宋云樵写的长联:

龙人兴水利旱涝双防座座丰碑载德载功歌夏禹

文化下农村贫愚两治行行足迹送书送戏布春晖

长联字体连贯,非常养眼。庄里人见了,都说宋云樵不光字写得好,长联也写得好。

云樵的字,比县书协的书法家都写得好!县文化局的一名干部见了,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感叹。

真不算好字。宋云樵浅浅一笑,回一句。

宋云樵留在宋庄,真可惜了。县文化局的干部走时,在宋庄人面前感叹。

有一年,庄里开脱贫攻坚的动员会。村主任请宋云樵写一副长联,表达庄里帮贫困户脱贫决心,贴在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

宋云樵也不推辞,回家就在桌台上裁纸,把墨倒在碗中,提笔书写。

清除脏乱拆旧盖新乡村美丽人心畅

扶助贫穷攻坚克难社会和谐国梦圆

开会时,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一副长联,红底金字,特别扎眼,书法韵味十足。

那副长联,宋云樵特别看重。他用小楷,又写了一遍,挂在屋子里。

有一年,庄里人传言,镇里新来一位镇长,姓铁。

铁镇长不年轻,做完这一届镇长,就退居二线。庄里人再传言。

宋云樵只听,不传,谁做镇长,做多久的镇长,他不关注。

铁镇长在宋庄检查完工作,坐在庄里会议室听村主任讲宋云樵,讲他有体更有格调的字。

铁镇长坐不住了,非得要见宋云樵。

宋云樵的院子里,春天走过,一些半大不小的鸡在桃树下追逐树上落下的花瓣。一张桌,一壶茶,几缕春风。宋云樵手握一本书,在读。

见铁镇长来,宋云樵很随意地加放了一把凳,很随意地加泡了一杯茶,很随意地跟他说过几句话。

想求云樵先生一幅字!铁镇长再不遮掩,说道。云樵的字,入不得镇长法眼,不敢写。宋云樵也不含糊。

云樵先生会写的。铁镇长说这句话时,底气非常足。

铁镇长临走,喝了宋云樵泡的茶。

一路春风,宋云樵送铁镇长走远,送字不送字,他没对镇长说。

没几天,庄里议论宋云樵给铁镇长写字送字的事。

只要送他字,往后,镇长对宋云樵的关照肯定不会少。有人说。

送谁都是送,送镇长一幅宇,肯定不会白送,白送也要送!有人说。不送也行,人家铁镇长啥字没见过啥世面没见过,真会稀罕他宋云樵的字?!有人说。

说什么的都有。

宋庄小学校舍墙体开裂,成了危房。庄里人担心校舍垮塌,伤着老师和学生。

每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铁镇长就担心。

第三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后,铁镇长向上级打了申请修建宋庄小学校舍的报告。

很快,报告批下来,上面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宋庄小学。

暑假里,老校舍拆掉。

钢材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红砖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

不久,宋庄小学新校舍建成。新学期开学,五星红旗在学校旗杆上飘扬。铁镇长出席宋庄小学开学典礼。他很高兴,也很感动。在典礼上,他说了建校的经过,也讲了办学的希望。台下的师生不停地鼓掌。

铁镇长要走,被宋云樵拦住。

给你看一样东西!宋云樵说。

啥东西?铁镇长问。宋云樵不紧不慢地把写好的一幅字拿出来。你要的一幅宇!宋云樵说。

我要过字?啥时要过字?铁镇长疑惑。

你要过的。宋云樵肯定。那幅字展开来,铁镇长看得很真切;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的颜体字。

干部是公仆处处为群众着想

人民乃主人事事替祖国分忧

那一刻,铁镇长感动。

给铁镇长送字一个月后,宋云樵突然中风,手不能正常写字。

有人劝宋云樵把中风的事告诉铁镇长。不麻烦他。不麻烦他。人家铁镇长忙。宋云樵断断续续地说。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9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县文化局的干部感叹宋云樵留在宋庄可惜了,表现了他对宋云樵才能被埋没的不满之情。
B.庄里人议论宋云樵给铁镇长写字送字的事,主要表现了庄里人重权势、讨好铁镇长的心态。
C.因为铁镇长是一镇之长,手中握有实权,所以他才会底气非常足地说“云樵先生会写的”。
D.宋云樵不把自己中风的事告诉铁镇长,这突出了他心地善良,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宋云樵写的字最好开头,再写庄里人喜欢他写的字,这样,小说的故事情节还没有正式展开,宋云樵擅长写字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环境设置富有时代气息,如以脱贫攻坚为背景,清除脏乱,拆旧盖新,建设美丽乡村,真实地再现了脱贫攻坚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讲述宋云樵的故事,塑造他的形象,这样既能全面细致地展开故事情节,也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
D.小说的段落大多很短小,甚至一句一段,这是作者为表达的需要而着意采用的一种叙事方式,有利于加快叙事节奏,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
3.在给铁镇长写字送字的过程中,宋云樵先是不情愿,随后他的心理又产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概述。
4.对联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2-01-26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