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924879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一个机器写作迅速发展并逐渐进入多个文本生成领域的时代。在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上,机器写作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随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人们也开始尝试将其用于一些文学文本的写作试验。当前的文本生成算法普遍使用了GPTGenerative Pre-Training)模型,与其他的深度学习算法相比,其优势在于不依赖于大量的人工标注信息,仅需要在无监督的模式下进行学习就可以显著提升模型的性能。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自主阅读大量的文本,即所谓的预训练,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需求,给它一些现成的文本对模型进行微调。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好的模型,可以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可以模仿某个特定作家的文风。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创造性。

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情节的构建,即通过叙事过程将一连串合乎逻样却又出人意料的事件连缀起来。例如,Make Believe是基于常识库的故事生成系统,可以产生逻辑性较好的故事,但内容通常比较平淡,缺乏戏剧性的故事冲突。因此,如何在机器写作中自主建构富有创造性的情节,仍然是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具体到科幻小说的创作上,它又具有一些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机器写作在这一文类创作上的难度。例如,创作时,科幻作家经常创造一些新的名词,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i George WeHls)创造的时间机器,艾萨克·阿西莫夫(lsaac Asimov)的心理史学”“时空竖井,到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二向箔,等等。这些词汇,有的是将两个普通词语连接在一起,有的则是完全新造的词汇。这种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算法都不具备的。且不说完全新造的词汇,就是如时间机器这样将时间机器进行简单连接的构造,机器写作也无能为力,换句话说,写作程序的阅读学习过程,不仅没有增加其创造性,反而是一种使创造性逐渐压制的过程。

再者,如果一个作品中引入了若干项设定,这些设定之间还应该彼此协调,相互支撑,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建构。可以说,在科幻作品中,世界建构是与情节设计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一项整体性架构,是体现科幻作品惊奇感的核心依托,对于作品所涉及的新奇世界的设计,在凸显其惊奇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同时还要使其与故事情节、人物等要素相贴合。因此,世界建构是大部分科幻作品中作者创造性的集中体现,而这显然也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模型包括叙事生成模型所无法完成的。

说了这么多,那是否意味着科幻创作——特别是科幻作品的世界建构,是无法由程序和算法来承担了呢?倒也不用如此悲观,只不过我们需要特别设计一项用于科幻作品世界建构的算法,再将其整合进现有的叙事生成算法和文本生成模型中。就笔者的创作经验来看,在世界建构的某些环节,机器学习的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科幻作家在对虚构世界的自然环境进行推想时,常常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考察某一设定会对该世界的哪些部分造成显著影响。在《重力使命》(Mission of Gravity)里,哈尔·克莱蒙特(Hal Clement)描写了一个重力极大的星球所具有的生态,科幻电影《阿凡达》(Avatar)则展示了一个富含常温超导矿物的星球所呈现出的奇特景观。当然,这种算法同样需要和科幻作家合作,才可以真正完成世界建构的工作,但有了它的帮助,科幻作家们无疑会轻松不少,而且很容易在机器学习得到的关联网络中迸发出创作灵感来。

总体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机器写作还无法在小说(特别是科幻小说)这类文体上替代人类创作。但正如柯洁在与AlphaGo的棋局中学到了不少新的棋路一样,科幻作者们也完全可以和机器携手写作,并且在机器算法所产生的叙事情节和世界设定中,激发出新的创意,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惊奇场景和绝妙故事。

(摘编自刘洋《机器写作时代的科幻小说创作》)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基于常识库的故事生成系统Make Believe生成的小说往往流于平淡。
B.运用机器写作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要先通过预训练再根据需求进行微调来完成
C.机器写作往往压制了科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使之无法迸发出创作灵感来。
D.在大部分科幻作品中,作家创造了当前所有机器写作模型无法完成的世界建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机器写作时代的科幻小说创作的分析,证明了人工智能算法能生成逻辑性强的故事。
B.文章第三段以科幻作家创造的新名词为例,说明科幻作品需要创新。
C.文章末段以柯洁与机器人对垒作类比,论证机器写作长时间内还无法超越人类创作。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写作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机器写作能生成合乎语法规范的小说,甚至可以模仿作家的文风,但缺乏戏剧性和创造性。
B.不具备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机器写作程序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这个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C.相较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科幻小说的创作既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也要制造惊奇感。
D.人工智能算法和科幻作家合作完成世界建构的工作,所以才有了电影《阿凡达》中所呈现出的奇特景观。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慈善现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广大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如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提出,慈善是“社会自发地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再分配,对其他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予以物质援助的社会安全机制”。实际上,考察慈善事业发生的历史可知,慈善不仅是一种民间社会主导的生活救助行为,还是一种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教化活动。

现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前中期即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中,意在表达“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说明在语源学意义上,“慈善”一词在其产生时期即包括了物质救助与劝人为善的功能。

尽管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慈善”的出现较晚,但具有慈善性质的活动其实古已有之,应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而慈善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规则、有一定规模的民间社会事业,大约出现于北宋时期。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创办的苏州范氏义庄救济族人并惠及“乡里、外姻、亲戚”的行为,可以视为中国最早开展的慈善事业之一。范仲淹不仅设立义庄管理宗族公产、救助族众,还确立《义庄规矩》,对救助对象、方法、数量等进行规定,表现出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与此同时,范仲淹“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义庄以养人,义学以教人,相辅相成。需要强调的是,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范仲淹六世孙范良在《续定规矩》中补充规定:“诸房闻有不肖子弟因犯私罪听赎者,罚本名月米一年;再犯者除籍,永不支米。”。其中对受助族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体现出明显的教化倾向。可见,从民间慈善事业产生的时候起,道德教化即成为其重要内容。

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清初在中国传统慈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一直存续到民国年间的各种各样的善会善堂几乎都创始于明末清初”;“明末善会可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社会新现象”。其中“同善会是创立最早、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善会”。

同善会最早出现于河南,而其盛行则在江南。江南地区的同善会中,以高攀龙等创立的无锡同善会和陈龙正等创立的嘉善同善会影响最大、最为典型。两地的同善会都留下了章程规则,分别称为《同善会规例》和《同善会会式》,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大同小异。其中均有一则规定:受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助贫以劝善为主,先于孝子节妇之穷而无告者,次及贫老病苦之人公不收于养济、私不肯为乞丐者”,至于那些“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力强壮、游手游食以至赤贫者,皆不滥助,以乖劝善之义”。而且同善会还明确规定,聚会之日须安排演讲,“司讲者用通俗言语,不烦文采,务使人人易晓,感动善心”。

从此以后,在进行物质救济的同时注重劝善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传统,也成为君臣绅民的一个共识。举凡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慈善家大都在扶危济困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众实行道德说教,以此达到拯救时世、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目的。

清代前期的苏州彭氏是积善世家,于劝善行善方面不遗余力,其行善积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认为“苏郡世德,首推彭氏”。彭氏慈善不仅名著地方,更有全国性影响,如救助寡妇的“恤嫠会”即由彭氏首创,而后传播各地。彭氏撰有多部善书,并以之作为教育子弟与学生的教材。著名学者游子安在《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中评述:“彭氏自彭定求以后,世代诵读及撰著善书,所编印的劝善文字内容是多方面的,举凡劝孝、敬字、劝止溺女、戒斗、遏欲、戒杀、放生等都有涉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慈善在我国出现得较晚,而且发展缓慢,唐朝的民间力量还缺乏组织、规则、规模。
B.范氏义庄制定规矩,使得慈善有了财富的保证,具有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
C.《续定规矩》侧重救济家族成员,《同善会规例》和《同善会会式》则扩展到社会赤贫之人。
D.慈善家扶危济困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引导,这些行为和对民众的道德说教,都有助于对时世、社会、风气的良性改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构为总分式,其主体部分又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条理清楚,使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
B.文章先破后立,先指出人们对“慈善”理解的局限,再提出观点:“慈善”是一种兼具物质救助和道德教化的活动。
C.文章多处运用引用论证,其引用的内容多为章程规则,有着明确的目的,即论证慈善家具有的美德。
D.文章分别以北宋、明末和清代的慈善家为例,三个事例各有侧重,又体现了中国慈善的一贯宗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对“慈善”的定义停留于物质救助,这和宋代的民间慈善活动注重道德教化是不一致的。
B.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用语,“慈善”一词中包含的“孝养、施舍、教化”等道德观,表现出中国慈善事业丰富的思想内涵。
C.继范仲淹《义庄规矩》之后,其六世孙范良又订立《续定规矩》,继承其祖先的慈善事业,继续先祖对教化的重视。
D.彭氏积善行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其影响突破苏州,遍及全国,相比行善,彭氏更为重视劝善,有着著书、教育的传统。
2020-03-30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目。

①近期,一大批反映百年党史、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倾情上线,开创了主旋律影视作品高质量创作、高效率传播、高社会关注、高市场回报的新高度。分析这些作品引发集体追看乃至全民热议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从人的基本需要和生命理想出发去提炼主题、结构故事、塑造人物,使作品颇具说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

②遵循艺术规律,找准创作的出发点,作品才能感人至深。近期涌现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把一代代中国人在救亡图存、民族解放道路上的苦苦追索和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朴素向往深刻融入主题当中,用情感共鸣解释信仰力量,用人性光辉点亮革命理想的康庄大道。想让一百年来的历史故事感动今天的观众,就要勾连起今日与往昔的必然联系。虽然彼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的思想观念与今日有很大差异,但是人的基本情感却是一致的。因此,主动摈弃空洞的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表述,转而从人性出发、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来点明主题、诠释信仰,更容易让当下的观众尤其是青年人认可和接受。比如,电视剧《觉醒年代》深刻剖析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劳苦大众的生存状况和思想观念,把党的孕育和诞生根植于对国家兴亡、民族解放和劳苦大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有力回答了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之问。

③近期的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在结构故事时,还把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等抽象理论具象化地融入叙事当中,从细节里找初心,融人情味入政论体,化大道理为身边事。在电影《1921》中,偶逛游乐场时刘仁静对着哈哈镜的求知欲,李达对邻家小女孩露出的微笑,这些情节把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们刻画得既有革命理想,又有生活意趣。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里的每个故事都用小切口观照大时代,在“真理的味道”等剧集里,信仰坚守总是和人的基本情感紧密相连。这些故事生动且真挚地告诉我们:“无产阶级丢掉的只是枷锁,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

④近期的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在塑造人物时,力求真实自然,让生活意趣和世俗情感与革命信仰同频共振。无数的艺术实践证明,很多时候征服观众的不是大动干戈、大呼小叫,往往是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颦一笑,更能直抵人心。因此,越来越多创作者在角色塑造时,特别注意捕捉角色细微的动作、神态和语气,用富有人情味、具有烟火气的生活常态反映角色的精神状态和心路历程,点亮人物内心深处最幽微的光芒。近期许多影视作品都不约而同地表现了革命先驱、时代楷模颇为动情甚至脆弱的一面,这是符合人性基本特征的真切表达。《光荣与梦想》开篇,毛泽东在追忆爱妻杨开慧时潸然泪下。还有《山海情》里的李水花一角,仅用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就迅速俘获了观众。短短数秒的情感释放,诉说了贫瘠土地给她带来的苦涩和委屈,也诉说了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摆脱贫困的渴望,这一幕充分唤起了观众的同理心和共情力。

⑤总之,主旋律影视作品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用人性的光辉点亮信仰的起点、生活的动力和革命的理由,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人民群众的意趣情怀深深镌刻在影视作品中。唯有如此,主旋律影视作品才能够真正打动并持久占据观众的心。

(摘编自杨洪涛《革命者形象的时代共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质量创作、高效率传播、高社会关注、高市场回报是当今主旋律影视作品倾情追求的新高度。
B.从人性出发、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来点明主题、释信仰,主旋律影视作品会更易得到接受认可。
C.注重从细节里找初心,融人情味入政论体,化大道理为身边事,助力打造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
D.《光荣与梦想》等主旋律影视作品因表现革命先驱、时代楷模动情甚至脆弱的一面而打动人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概述近期大批主旋律影视作品上线并获得成功的现象,点明其根本原因,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第②~④段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从提炼主题、结构故事、塑造人物三个角度来展开论证。
C.文章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通过举例分析多部主旋律影视作品并引用《共产党宣言》加以论述。
D.文章最后强调了主旋律影视作品打动并持久占据观众心灵的条件,收束全文,并深化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人的基本情感的一致性,勾连起今日与往昔的必然联系,可望让一百年来的历史故事感动今天的广大观众。
B.电视剧《觉醒年代》就是一部遵循艺术规律,找准了创作出发点,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的主旋律影视作品。
C.“大动干戈、大呼小叫”的人物形象不够真实自然,无法征服观众,塑造人物必须捕捉角色细微的动作、神态和语气。
D.叙事中融入抽象理论、用情感共鸣诠释信仰力量,用生活常态反映角色精神状态等是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共性。
2022-08-15更新 | 1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的文字,完成下类小题。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学形式,必须具有艺术的终极属性,即诗性,必须立足于现实且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过度的绝对的“写实”、过分注重“故事性”,则会使其沦为平庸。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当下一些作品过分注重对于真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追求故事性,而缺乏或者忽略将其提纯为艺术的手段和能力,以致使作品几近于新闻、纪实等体式,迎合了大众猎艳猎奇阅读心理,却丧失了其原本应有的文学蕴涵和诗性品格。另外,现今某些小说创作者似乎过度热衷于书写“恶”与“丑”,而忽略了对于“美”的发掘。小说并非不可以写“恶”与“丑”,但写的目的应是为了反衬出“美”,而且要注意限度和分寸,过度的书写甚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陶醉的心态去表现“恶”和“丑”,只会使人心生厌恶,从中更不可能感悟到“美”和“诗意”,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

还有必要重视小说的语言。语言能力始终是一位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语言水平也始终是标示小说水准的首要特征。正如汪曾祺所言:“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被感染的是语言。我们不能说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这支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而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许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由于过分注重故事性,则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这就造成了一些作品语言水准的低下,准确性欠佳、冗长、粗鄙、直露的语言在小说文本中大行其道。小说创作者们应该秉持汪曾祺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重视炼字造句,力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无可替代性”。此外,还应充分重视汉语作为表意语言和非形态语言的特点,谨慎过度使用“欧化”句法,而应从古代文言文中汲取营养,在简约和内蕴上下足功夫,方能彰显出汉语有别于其他语言的特有魅力,使语言更具诗意,从而整体提升作品的诗性。

小说要注重意象的营构。“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其实,意象并非为诗歌所专属,它广泛存留于各种艺术形式中。意象(包括人物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一个鲜活的意象能够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让读者时时品味﹣﹣正如“哈姆雷特”之于莎士比亚,“边城”之于沈从文,“高老头”之于巴尔扎克,“野地”之于张炜……带给读者的审美冲击力是何其强烈而持久!凡此诗性十足的小说作品,似乎皆离不开一个鲜活而成功的意象。

(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学形式,在反映现实时要采用艺术化和文学化的处理方式,要具有艺术的终极属性。
B.有诗性的小说,要超越现实而不是对现实进行直接描摹,这样的小说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
C.过分注重真实,偏执地沉溺于追求故事性,可以让小说迎合大众的某种阅读心理,但却使小说沦为平庸。
D.“美”与“丑”都是小说可以挖掘的内容,然而一些创作者过度沉醉于写“丑”,却忽略了对“美”的追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质量,是小说质量的体现,也是小说创作者水平的体现,这需要小说创作者重视和下功夫。
B.作家在当前文学创作中,或许还能重视诗歌、散文的语言,讲究语言表达质量,但创作小说时却不重视语言。
C.汪曾祺认为写小说要注重锤炼字句,力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无可替代性”,这种理念值得一些小说创作者学习。
D.小说创作者可以从古代文言文中学习语言的简约与内蕴;可以加强意象的构造,增强小说的审美冲击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广泛运用,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曾大放异彩。
B.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人物意象,产生了恒久而强烈的震撼力。
C.沈从文在小说《边城》里营构的充满了湘西地区特有风情的“边城”这一意象,在读者心中常驻,让读者时时品味。
D.一篇小说能够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主要是语言,语言差的话,我们则一般不能认为这篇小说写得不错。
2021-07-11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