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6 题号:192844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即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取材于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体现了中医药学智慧。
B.中医多采用复方用药治疗疾病,不会采用单一药物治疗疾病。
C.许多证据证明中医药学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D.某些活血中药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达到防病治病的疗效。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中药青蒿中研发出的抗疟药物青蒿素是中医药学对人类医学的贡献。
B.中医师主要采用复方用药,其处方由多种中药根据主次按比例组成。
C.中医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D.中医药学未来仍将进一步发挥其价值,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3.材料中对中国药学的贡献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
B.中药砒霜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之一。
C.“千层塔”是用于治疗老年失忆的一种临床药。
D.活血化瘀这一治则可以适用于冠心病术后维护。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到我国北方的大兴安岭中的某处针叶林里散一会儿步,你可能会出现一种错觉:不管朝哪个方向走,走多远,遇见的好像基本都是那几种杉树或松树,很少遇到其它的树种。但如果到赤道周围的某片热带雨林去逛逛,你可能每走一步路都会遇见好几种之前没有见过的树,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反而很难遇见之前见过的那些树种。事实上,在热带的森林里,你可能难以见到一种树扎堆生长的情况,相反,一棵树旁更容易出现和它不同种而非同种的树。

科学家发现,在位于热带的巴拿马的巴鲁科罗拉多岛上,平均来说,一棵树和与它同种树之间的距离,是和不同种树之间距离的三倍。按理说,越靠近一棵树的成年个体,土壤里这种树的种子密度应该越大,也更有可能出现另一棵同种大树。但在这个岛上,很多树和另一棵同种树之间的最近距离,甚至会大于其大多数种子能传播的距离。事实证明在靠近大树、种子掉落多的区域,反而不如离大树远、种子掉落更少的区域容易出现同种大树。

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科学家丹尼尔·詹曾和约瑟夫·康奈尔就各自独立发现了这个现象,并分别发表文章提出:越接近与其同种的成年树木,种子和幼苗的存活率越低,这后来被称为詹曾——康奈尔假说。该假说认为,距成年树木越近,针对其种子或幼苗的特异性天敌就越多,比如只感染该树种的土壤病原体和专门以该树种种子或幼苗为食的植食性动物。这些特异性天敌通常会让这些树木周围的种子和幼苗,在发育为成年树木之前就得病死掉或被吃掉,从而抑制了该成年树周围同种树的生长。詹曾在他的论文中描述了这个假说:尽管距离一棵成年大树越近,它的种子散播得越多,但由于特异性天敌的制约,反而让距离它更远的种子生长为另一棵成年大树的概率越高。所以,在距离成年大树足够远且种子能够到达的地方,才更可能生长出另一棵同种的大树。后来,其他研究者补充道,除了特异性天敌的作用,大树间对一些同物种特需营养物质的竞争,以及自毒作用,都可能会降低成年大树附近种子或幼苗的存活率。而正是这些作用,让靠近大树的区域里难以再长出同种大树,从而抑制了热带森林中同种树的密度过度增长,这个结果也被称为同种负密度依赖。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同种负密度依赖普遍存在于热带甚至一些温带的森林里,并且越靠近赤道,其作用越强。

但是,热带森林中的大树对和自己不同种的大树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热带树种对同类的排斥,通常远大于与自己异种的树,都符合同种负密度依赖远大于异种负密度依赖的现象。也就是说,针对同类,它们过于社恐;但对于其它种的树,相比起来它们甚至有些社牛,可以说是非常双标。

在一般情况下,你也不必太担心数量稀少的稀有物种会在当地灭绝。那些稀有树种,它们之所以成为稀有树种,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它树,而是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类的生长。因为一旦种群数量受到干扰,同种负密度依赖的作用就会解除,新的个体会迅速生长,使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另一方面,由于周围其它树的种子仍然被自己同种成年大树的同种负密度依赖作用抑制,因此这棵稀有树的种子和幼苗更容易在与其它树的竞争中胜出,成功生长为新的大树,取代原来那棵树的位置,使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摘编自《如何让社恐变成社牛?建议向树学习一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丹尼尔·詹曾和约瑟夫·康奈尔都发现,树种的特异性“天敌”和同物种特需营养物质的竞争会降低成年大树附近种子或幼苗的成活率。
B.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以热带雨林为研究对象得出的,因此这一结论并不适合热带雨林之外的地方,比如我国的大兴安岭。
C.某些树种之所以成为“稀有物种”,往往是“同种负密度依赖”的作用导致,而并不是因为这些物种的生存能力更弱。
D.一旦某个树木种群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树木对同种树木的抑制作用会消除,使得种群树木迅速恢复。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将在大兴安岭和热带雨林看到的不同景象进行对比,意在引出下文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B.文章第二段,以巴拿马巴鲁科罗拉多岛上的树为例,说明热带的树喜欢和同类保持距离,显得有理有据,具有说服力。
C.文章第三段,从热带雨林物种的特异性“天敌”和同物种对特需营养物质的竞争两个方面论述出现“同种负密度依赖”的缘由。
D.文章在论述科学道理的过程中,运用了“扎堆”“天敌”“社恐”等词语来表述,使文章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较强的可读性。
3.文章第五段划线句子指出“针对同类,它们过于‘社恐’;但对于其它种的树,相比起来它们甚至有些‘社牛’”,请简析“社恐”和“社牛”在文中的含义,并谈谈这给我们的社交带来怎样的启示。
2024-01-11更新 | 1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下储能又被称为深部地下储能或深地储能,是指利用深部盐穴、采空区、废弃矿坑等深部地下空间,将石油、天然气、氢气及二氧化碳等能源或能源物质储存在深部地层中。利用深部地下空间进行大规模能源储备是国际能源储备的主要方式,对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物资安全及“双碳”目标实现等具有重要意义。

以石油为例,目前的石油储存方式主要包括地面储罐、盐穴和硬岩洞储存,其中利用盐穴进行原油储存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的主要方式。在美国的多个始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石油战略储备库中,共有盐穴60余口,石油储存能力超过7亿桶。这些石油储存量不仅保证了美国的能源安全,也奠定了美国在国际油价定价中的主导地位。德国的储备油品主要包括原油、汽油、柴油、重油等,其中原油主要储存在地下盐穴中。德国的石油储备库除了作为战略储备库使用以外,还会根据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化,利用剩余库容为客户提供储存服务。而法国早在1925年就以法律形式建立了石油储备制度,法国的石油储备库由1个地下盐穴库和遍布全国的地上储油库组成。

为何各国地下储能都选择了盐穴?盐岩具有物性稳定、渗透率低、损伤自修复、易溶于水和分布广等特征,是大规模能源储备的理想地质体。利用盐岩地层储能是今后我国实施大规模能源储备的优先发展方向。我国盐矿地质赋存条件复杂,因此首先选择在地质条件相对简单和优越的江苏金坛盐矿开展盐穴储库建设,立足自主研发,克服难溶夹层和地质非均质性等困难,突破了一系列技术瓶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初步构建了我国盐穴储库首个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了我国盐穴建库的“金坛模式”。该模式对盐穴储库场址建设、造腔目的层优选、造腔方式及注气排卤工艺改进等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工程示范。

为什么要将能源“藏”在地下?是地面设备无法满足能源的储备需求了吗?事实上,地下储能的优势,恰好在于“地下”二字。

当然,要理解地下储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必须先了解我国当前能源结构与能源储存现状。自2017年起,我国推动能源系统低碳改革的政策力度逐渐加大,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全面发展的供给体系。近年来,煤炭作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保持不变,但其在能源消费的占比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以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构成的清洁能源占比增加显著,由2015年的17.9%增加到2022年的25.9%。其中,风能、光能、地热等非化石能源占比从2015年的11%增加到2022年的17.5%。

加快非化石清洁能源的利用,是全球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能源发展的优先方向。然而,由于风能和太阳能等具有典型的地域性且不能连续稳定供给,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制约着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弃风弃光现象。

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把弃掉的电能储存起来?为此,科学家想了许多办法,包括抽水蓄能、压气蓄能、液流电池储能等。然而,无论是压气蓄能还是液流电池储能,都需要较大的储存空间,具有体积大、可承受高压等优点的深部地下空间就成了储能的理想场所。

目前,国外已有利用深部盐矿采空区开展液流电池储能实验的相关报道,为利用液流电池进行大规模储能提供了思路。当然,对于氢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储存需求,广阔的深部地下也是“来者不拒”。氢能是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应用场景丰富等优点。氢气的分子量相比于天然气更小,这意味着氢气的存储需要更多的空间且存储空间需具有更好的密封性。因此,深部地下盐穴为大规模氢能储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另外,利用深部地下空间存储石油能够规避经济性差、安全性低、占地面积大等利用地面储罐储油的缺点,进一步保障石油的安全供给;加快地下储气库建设也能够保证长输管道天然气平稳供给,避免大规模“气荒”的发生。

地下储能优势明显,因此推进地下储能技术创新就变得十分重要。多年来,我国在深部地下空间储能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储能库选址、建库、储存等环节上仍有一些问题待解。例如,深地储能介质与围岩体多尺度相互作用机理不清楚、深地储能库渗漏灾变时空化机理不明确、深地储能库长期稳定性及库群相互作用机理有待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低渗围岩体多尺度渗透性测试技术亟待发展等。要利用中国层状盐岩进行大规模能源储备,亟须解决低渗介质多场耦合条件下多尺度渐进破坏、储能库渗漏灾变和长期功能劣化等关键理论研究难点;同时,需要开展层状盐岩多尺度渗透率测试、储能库智能建造、长期功能保障等系列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实施大规模能源储备提供理论和技术保障。

(摘编自骆香茹《为何要把能源在地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下储能又称深部地下储能或深地储能,对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物资安全及“双碳”目标实现等具有重要意义。
B.美国将地下储能作为能源储备的主要方式,这既保证了美国的能源安全,也奠定了美国在国际油价定价中的主导地位。
C.氢气的存储需要更多的空间且存储空间需具有更好的密封性,而深部地下盐穴恰好能为大规模氢能储备提供良好的环境。
D.利用盐岩地层储能是今后我国实施大规模能源储备的优先发展方向,但在储能库选址、建库、储存等环节上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地储能是未来能源储备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解决传统石油战略储备、可再生能源持续供给和未来氢能大规模高效利用的有效方式。
B.江苏金坛盐穴储库建设,对今后盐穴储库场址建设、造腔目的层优选、造腔方式及注气排卤工艺改进等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工程示范。
C.风能光能等占比逐年增加,但不能连续稳定供给,且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制约着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所以只能被舍弃。
D.突破低渗介质多场耦合条件下多尺度渐进破坏、储能库渗漏灾变等关键理论研究难点,从而进一步利用我国层状盐岩进行大规模能源储备。
3.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我国在深部地下空间储能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B.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把弃掉的电能储存起来,是当务之急。
C.推进地下储能技术创新意义重大,技术创新能够破解储能难题。
D.关键性技术研究,是我国实施大规模能源储备的唯一保障。
4.请简要说明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国家会选择利用盐穴进行原油储存。
5.本文是一篇科技类说明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2023-11-12更新 | 1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宇宙是唯一的吗?

吴炎

20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之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现代宇宙学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

宇宙膨胀产生更多宇宙?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将其体积瞬间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而如果膨胀的速率稍微改变一点儿,那我们的宇宙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暴涨宇宙模型。他们提出,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宇宙。所有的宇宙有着同样的或者说类似的机制进行各种限制,每个宇宙都经历了一次大爆炸,它们都是在大爆炸中诞生的,并且存在着相同的物理学定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宇宙都能存活下来,只要将大爆炸的参数进行细微的调整,各种宇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了。

多元宇宙论的观点

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多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不管是我们的宇宙还是其他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也有更多宇宙产生,此观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其他宇宙的特性与我们的存在差异,但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共存。虽然宇宙膨胀说仍然没有切实的理论模型,但理论表明,的确可以有若干宇宙以不同的速率同时膨胀。在这个更为广大的多元宇宙中,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其他的宇宙中可能无法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甚至根本无法产生物质。然而我们所认为的必备条件也许并不唯一,同时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组合得出的物理学定律体系与我们的条件大相径庭,但却可能营造同样宜于生存的和谐世界,甚至可以有生命在其中诞生。

另一个宇宙被发现的证据

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可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提供了在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事件的痕迹。根据他的研究报告称,一共发现了12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5个圆具有特别的意义,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历史上5次大规模的事件。出现在星系团附近的神秘圆环的变化幅度在背景辐射上看却显得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似乎开始抛弃暴涨宇宙模型,暴涨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并在将来会继续膨胀直到一个临界点,这种宇宙模型不仅有开端,也有结束。

这一发现并不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我们生活于一个循环的宇宙中——我们的宇宙终结,标志着一个世代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两位著名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泰恩哈特和牛津大学的尼尔·图洛克曾出版图书表示:无论是时间还是宇宙都没有开始或者结束。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   ‘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伴随着新物质和新辐射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命。我们不过是最近一次循环的组成部分。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科学家认为除了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同时还存在着“平行宇宙”,其中所有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平行宇宙”中会出现生命。
B.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其体积瞬间扩大的阶段。
C.“多元宇宙论”指的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包含着众多的宇宙,所有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也有更多宇宙产生。
D.罗杰·彭罗斯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着另一个宇宙的证据,这一发现支持了大爆炸理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材料可知,想要证实“多元宇宙”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还需要更直接、更具决定性、压倒性的证据。
B.一些科学家虽然怀疑“暴涨宇宙”的模型,但是他们还是认同每个宇宙都经历过大爆炸阶段这一观点。
C.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不断丰富完善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有开始,有结束,是一个永恒循环的过程。
D.文章基于宇宙并不是唯一的这一事实,对“多元宇宙”展开了介绍说明,让读者了解了与多元宇宙相关的理论研究。
3.一篇好的科普文,既要科学严谨又要通俗易懂,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2023-10-09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