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34 题号:192879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十分庞杂,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也不是在营造虚假的和谐,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若是能在乡土社会中自行解决,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枫桥经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既考虑到社会原本的状态,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材料三:

(故事前提:李寡妇将自家的地同时卖给了白嘉轩和鹿子霖,二人为争夺这块地大打出手。)

冷先生把白嘉轩和鹿子霖一起邀约到中医堂,摆下一桌酒席,俩人同时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谦词,然后举酒连饮三杯,重归于好而且好过以往。俩人谁也不好意思再要李家寡妇那六分地了,而且都慨然提出地归原主,白家和鹿家各自周济给李家寡妇一些粮食和银元,帮助寡妇渡过难关。冷先生当即指派药房伙计叫来李家寡妇,当面毁了契约。李家寡妇扑通跪到地上,给白嘉轩鹿子霖磕头,感动得说不出话只是流眼泪。

(陈忠实《白鹿原》节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和法律并无区别,二者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规定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的。
B.人们能够主动服礼,是因为人的本能与良知让人们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C.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
D.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
C.“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
D.社会积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难以为继。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B.《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4.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齐:整治,规范),民免(免:避免犯罪)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纠正)”。这一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材料三中体现的乡土特色。
【知识点】 学术论文 费孝通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琪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中国就很不同。中国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论语》中“绘事后素”的话以及《韩非子》“客有为周君画荚者”的故事,都说明中国的画特别注重线条,是一个线条的组织。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重流动的线条。中国的建筑,我们以前已讲过了。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团块,把一整套动作,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有表现力的美的形象。翁偶虹介绍郝寿臣所说的表演艺术中的“叠折儿”说:折儿是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的意思。这个特点正可以借来表明中国画以至中国雕刻的特点。

由于把形体化成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这从汉代石刻画可以看得很清楚。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例如东汉石画像上一幅画,有两根流动的线条就是画家凭空加上的。这使得整个形象显得更美,同时更深一层地表现内容的内部节奏。这种艺术用自然主义的眼光是不可能理解的。

荷兰大画家伦勃朗是光的诗人。他用光和影组成他的画,画的形象就如同从光和影里凸出的一个雕刻。法国大雕刻家罗丹的韵律也是光的韵律,中国画却是线的韵律,光不要了,影也不要了。“客有为周君画英者”的故事中讲的那种漆画,要等待阳光从一定角度的照射,才能突出形象,在韩非子看来,价值就不高,甚至不能算作画了。

从中国画注重线条,可以知道中国画的工具——笔墨的重要,中国的笔发达很早,殷代已有了笔,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已经有用笔画的鱼。在楚国墓中也发现了笔。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二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

我国现存的一幅时代古老的画是1949年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郭沫若对这幅画作了极有诗意的解释:“画的构成很巧妙地把幻想与现实交织着,充分表现着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虽然规模有大小的不同,和屈原的《离骚》的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起《离骚》来,意义却还要积极一些。不仅布置匀称,而且意象轩昂。透过两千年的岁月的铅幕,我们听出了古代画工的搏动着的心音。”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样一幅表现了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含义丰富的画,它的形象正是由线条组成的。换句话说,它是凭借国画的工具——笔墨而得到表现的。

(摘自宗白华《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

材料二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动态和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和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何其爽直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珙罗、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表示画家“心灵艺术的探险史”的光荣与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关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像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曹国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受外域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的形神。故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返于纯净无欺的艺术;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

(摘自宗白华《论素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中国绘画凭空加上一些线条,可以更深刻地表现内容。
B.中国的笔墨,是形成中国绘画、书法艺术特色的一个因素。
C.郭沫若对晚周帛画的解释,说明了这幅画是由线条组成的。
D.宗白华认为,中国的白描和水墨作品都可归于“素描”的范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为周君画荚者”的故事中讲的那种漆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
B.自然主义艺术主张表现客观真实的世界,反对虚构。
C.西洋素描在历史价值和心理趣味方面超过了油画。
D.北齐时曹国画家曹仲达的人物画,不重实体而重暗示。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这两个材料的观点的一项是(     
A.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富有光和影的韵律,表现出思想者的力量。
B.中国汉字是由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的方块字,四棱方正,整齐美观。
C.齐白石水墨画《虾》体现了高超的笔墨技巧,灵动活泼,神韵充盈。
D.传统花窗的图案由纵横交错的木条或青瓦构成,兼有实用和装饰功能。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5.我国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优美的飞天。请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下面这幅飞天画的艺术特色。
2022-01-04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

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是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高标准,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讲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就可以算得一个成人。面对世风日下的状况,孔子又感叹地说,如今的成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可得之利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遇到危险勇于承担责任,做出牺牲,经过长久的穷困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诺言,这也可以算是成人。

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只有文与质两者兼备,配合恰当与协调,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教”就是教导,“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白虎通·三教》)“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礼记·中庸》)所谓“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颜渊请教孔子“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说:“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孔子家语·颜回》)所谓“成人之行”,就是一个成人应当具备的德行。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摘编自《孔子论教化之内涵——成人》)

材料二:

依照荀子的观点,政治是一个综合体,它一方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载“道义”的精神内涵,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荀子说:“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道”作为一个抽象观念,“得道”的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得民”,或者说,以“道义”精神教化民众。

荀子在《王制》开篇讨论“为政”问题时指出:“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依这里的说法,为政之要务有多端,而“诛恶”“化民”是其核心目的之一。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

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对于“礼”的重视自不待言,“隆礼重法”基本已成为荀子思想主旨的代称。“礼法”并称是荀子论“政”“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法”代表了“礼”的规范化、制度化面向及其衍生物,“礼”则代表了“法”精神化、内涵化的道义面向。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

(摘编自《篇的教化论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讲教化,着眼于“成人”;荀子论教化,则强调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
B.儒家所谓“成人”,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
C.孔子认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需要与生俱来的禀赋与通过教化得来的人文修养。
D.荀子认为政治是权力的聚合体,又须承载“道义”,因此单纯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标准,近似于今天所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了。
B.“为政”是对民众实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诛恶”“化民”是其核心目的,在当今仍值得借鉴。
C.教化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只要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了。
D.荀子认为“隆礼重法”很重要,因而无论是贵族还是庶人,对他们都要加强“礼法”的教育。
3.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的一项是(     
A.孟母断机教子B.荀子《劝学》鼓励人们学习
C.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为“考霸”D.韩愈写《师说》表扬李氏子蟠
4.材料二第3自然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实施教化的途径有哪些?请根据两则材料做简要概括。
2023-01-13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所作的最言简意赅的概括。

在总的思想倾向上,它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深刻的悲剧精神,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它突破了历来才子佳人作品仅仅是由于“怜才爱色”才引起的爱情,而提出了以思想性格的一致作为爱情基础的新的具有近代色彩的情爱观,并就爱情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艺术描写。在题材选取上,它一反中国古典小说戏曲题材因袭的痼疾,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人物和情节,特别是它较之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在人物塑造上,它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并在具体描写时,打破了历来野史小说“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套路,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在情节结构上,它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艺术的宝藏,从平淡无奇的生活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并在结构上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而创造了错综复杂的圆形网状形式。在文学语言上,它纠正了以往小说或片面重视书面语言、或过多运用方言土语的弊病,创造了一种生动新鲜、精练隽永的文学语言,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摘编自孙逊《〈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

材料二:

《红楼梦》的意蕴极其丰富,所以对它的解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的意蕴。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红楼梦》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其真实、深刻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广阔的空间。这样的小说过去是没有的。

第二个层面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但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究竟在哪里,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家庭衰亡的悲剧,也不仅仅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的悲剧;《红楼梦》的悲剧在于作者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这么一个悲剧。

什么是曹雪芹的审美理想?这要联系到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汤显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汤显祖讲的“情”,和古人讲的“情”,内涵有所不同。它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就是追求人性解放。他写了《牡丹亭》,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自己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过,这本书“大旨谈情”。曹雪芹就虚构了、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

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太虚幻境”。“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被周围的恶浊的世界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有情人和整个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贾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差一点打死,大观园的少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棋撞墙,芳官出家,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交响曲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冷月葬花魂”,是这个悲剧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

《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他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性(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红楼梦》的人生感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以上是我对《红楼梦》的意蕴的一种很粗糙的阐释。《红楼梦》是说不完的,我们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阐释,将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

(摘编自叶朗《〈红楼梦〉的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既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又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
B.材料一从六个方面简述了《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和突破,突出了它对我国文学的创造性贡献。
C.《红楼梦》意蕴中哲理性的层面体现在曹雪芹对人生的感悟,并引导读者去体验人生的某种意味。
D.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阐释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原因在于《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语言生动新鲜、精练隽永,富有创新性和表现力,纠正了书面语言和方言土语的弊病。
B.曹雪芹和汤显祖的美学思想具有一致性,其核心都是“情”字,都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
C.大观园寄托了曹雪芹的理想,是一个“有情之天下”“清净女儿之境”,也是“太虚幻境”在现实中的化身。
D.从贾宝玉被毒打、大观园中晴雯,林黛玉等少女一个个走向毁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
3.下列选项,有关“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由欢而悲的历史过程,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
B.《红楼梦》突破了传统的“怜才爱色”的爱情模式,提出了新的追求内在思想性格一致的爱情婚姻观。
C.《红楼梦》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改变了以往作品脱离现实的痼疾。
D.《红楼梦》不仅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
4.材料二中《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说明。
5.两则材料对《红楼梦》悲剧性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10-29更新 | 2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