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4 题号:192903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闪辞族是指入职时间短(不到一年)就想换工作的一类人,这类人由于人数众多、共性突出,所以被称为闪辞族。这一类人在职场上的特点是快速、频繁辞职和短暂工作,辞职前没有前兆,失踪式的辞职占比大,表现出对于职场的焦虑、不耐烦和不忠诚等特性。闪辞族“90的职场新人为主,以独生子女居多,且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闪辞族突出。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变革时期,这种转型变革,不仅仅是一种事物、环境、制度的转化,而且几乎是所有社会规范准则的转化,更是一种发生在人自身、灵魂和精神中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也是一种人的实际生存方式和价值判断标准的改变。这种社会转型,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决裂,是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把人们带离传统的秩序轨道并带入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之中,在这巨大的转型中,人们会感受到普遍的信任危机。

与传统决裂之初,社会转型触发了价值信仰危机。价值信仰危机是指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信任危机。传统生活中原有的价值法则与规范早已内化成人内心的信念和信仰,在情感上滋生为信任,使人们从中体会到安全与踏实。而现在,这种社会转型要将人们带离传统,与传统决裂,使人原来赖以安身立命的信任感突发断裂、塌陷,使生命处于无根基的悬浮空虚状态而岌岌可危,陷于绝望之中。于是,人们在决裂中演化出一种怨恨”“绝望情绪,孕生出信仰危机。

在抛弃传统的过程中,社会转型催生着信任危机。辩证否定性要在破、立中有继承,是扬弃而不是抛弃。而在当今我国转型实践过程中,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否定传统的冲动行为时常可见,这就导致了文化价值的虚无存在与现实的无根漂泊状态。弃绝了所有传统,就如同砍断了传统之根,然后,本想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初衷并没能在现实中实现。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更多的是否定了传统中的优秀美德,保留了传统中的不少糟粕。然后,在中国社会转型中这一社会共享的伦理规范被忽略甚至被抛弃,我们的社会出现了普遍的不信任现象,我们陷入了迷茫和恐惧。

闪辞族的快速辞职实际上就是最初的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不信任,引起最后对自己的不信任。可见,当社会缺少了有效共享的伦理规范——诚信时,诚信个人的缺失,信任他人也变得困难和难以存续。

(摘编自阳芳《闪辞族现象的信任理论成因分析》)

材料二:

作为社会本身运行、发展的条件,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既涉及信任主体,也关乎信任对象;既与社会规范和体制相涉,也与主体人格和德性相关。

在信任问题上,个体总是涉及两个方面,即为人所信与信任他人。就前一方面而言,如何形成诚信的品格,无疑是首先面临的问题。《论语·阳货》中有如下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的,主要表现为守信或诚信,所谓信则人任焉,意味着如果真正具有诚信的品格,便能够为人所信并得到任用。儒家视域中的朋友,可以视为家庭亲缘之外的社会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在引申的意义上,这种关系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与朋友的这种社会意义相应,朋友有信也意味着将诚信和守信视为人伦的普遍规范。在有序的社会交往结构中,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既是这种交往秩序所以成为可能的条件,也是交往双方应尽的基本责任,一旦个体置身于这种交往关系中,则同时意味着承诺了这种责任。

就个体而言,作为信任条件的诚信关乎内在德性或人格。中国哲学对与德性及人格的关系很早就予以较多的关注,儒家提出成人(成就理想人格)的学说,这种理想人格便以实有诸己(自我真正具有)为特点。与德性培养相联系的”“,首先意味着将道德规范内化于主体,使之成为主体真实的品格。这种真实的德性、真诚的人格,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提供了内在的担保。

伦理意义上的信任,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从关系的层面看,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前面提及的信则人任焉中的,也蕴含着可信性。信任固然表现为主体的一种观念取向,但这种取向的形成,本身关乎对象。在消极的意义上,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便难以使人产生信任之感,所谓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第十七章)》),便表明了这一点。尽管老子的以上论述首先涉及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但信不足不信的对应性,并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在积极的意义上,如果相关对象的所作所为始终诚信如一,那么,人们对其后续的行为,也将抱有信任之心。对象的可信性与信任的以上关系表明,信任并非仅仅源于主体心理,而同时具有与对象、环境相关的客观根据。

(摘编自杨国荣《信任及其伦理意义》)

1.下列关于“闪辞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闪辞族”是指众多有共同特点、工作一年左右就想换工作的人。
B.“闪辞族”的辞职方式往往是没有前兆、不辞而别的“失踪式”。
C.“闪辞族”以“90后”职场新人为主,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较为突出。
D.“闪辞族”的行为反映了当今社会个体对社会及自身的不信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是巨大的。这种转型同样在人们心灵深处掀起了“风暴”。
B.现代社会的转型毫不留情地将人们带离传统秩序的轨道,走上了新路。
C.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了人与人的信任是互相的,而个人品格的诚信是前提。
D.对象的可信性与信任的诸多关系表明,信任源于与对象、环境相关的客观根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绝望”一词凸显了人在生命处于无根状态时的内心感受。
B.材料二引用《论语·阳货》的话,目的在于论证“信任他人”这一观点。
C.只有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社会才可以稳定地运行和发展。
D.孔子“信则人任焉”与老子“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从正反两面谈“信”。
4.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如何打造一个“诚信”社会?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随类赋彩成为指导中国绘画技法理论的经典。其中对随类赋彩,理论家、画家有不同理解,但把字解释为物象的固有色者,使随类赋彩成了幼稚的、简单的色彩赋色方法;把字解释为类型”“类似者,让随类赋彩成为当今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经典训条。也有学者在解释随类赋彩时模棱两可,含糊推诿过去。因此弄清其真正含义,既是对上千年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正本清源,也对当下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②我们对随类赋彩的理解要完整、客观。谢赫六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原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其他五法是达到气龄生动的必要条件。

气韵生动指的是一幅画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要感人、生动。骨法用笔即中国画笔法、线条的运用。它是表达画家思想、个性、意念的手段,不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和翻版。应物象形骨法用笔的线条为依托,筑就中国画的气色容貌。经营位置是指构图需要画家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来取舍、布局、调置。传移模写就是师法自然,自自然取得灵感。在六法指导思想下的随类赋彩作为一个完整而带有指导地位的法则被提出来之后,它的内涵就不仅仅是写实意义和描摹自然物象的外在色彩,更是主张画家主观意念与客观相结合,从属于气韵生动的一种表现方法。这样,中国绘画减弱了对自然色彩的依附,渐渐出现了从重彩到淡彩、浅绛直至水墨画的重墨轻色。

④另外,古代中国画的颜料受当时生产技术和条件的局限及交通运输的不便,颜料的获取只能因陋就简。画家只能用简单的、接近的、类似于物象色彩的颜料去表现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象色彩,有时找不到或调不出眼中所见到的色彩,只好凭主观情感去用色。这样就形成了主观意识很强的用色方法和原则,并形成了中国古代画家的色彩理论。因此随类赋彩中的字不能简单解释为固有色,而是含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意象色,其真正含义即大家现在所认同的随意赋彩

⑤绘画艺术中最具感情因素的是色彩,艺术家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强烈的情绪,在色彩处理上不简单摹仿自然色彩,而是对自然色彩进行重新组合、调配、强化在色彩上倾注了强烈的主观因素,因此,这种主观意象色彩深刻地体现着艺术家本身的思想感情,是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色彩磨炼和探究而形成的。

⑥中国画随类赋彩的方法,在历史上早有其例,如历代画家的墨荷、石窟壁画等等。20世纪70年代绘画大师林风眠敢于使用各种颜色,用意象色彩来展现中国画色彩的艺术魅力,从中可以看出林风眠将随意赋彩作为中国画色彩的理论指导和用色原则,并以此作为中国画创新的途径。

⑦中国画是色彩绘画。唐朝达到辉煌灿烂的鼎盛时期。宋元时期,水墨画成为绘画主流,重墨轻色,以色彩为重要艺术语言的重彩画退居次要地位。改革开放后,审美观念进一步拓展。重塑中国画的当代形象,以色彩为主要载体的重彩画要充当重要角色。古典重平画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像水墨画那样充分展开,为当代的重彩画家留下了可以充分拓展的语言空间。而随类赋彩仍是当代中国画色彩的用色指导。

(摘编自巫维轩《随类赋彩与意象色彩》,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论家、画家虽然普遍认可谢赫所提出的中国绘画“六法”,但对其中的“随类赋彩”的理解却有不同的看法。
B.在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最为重要,其他“五法”都以这一点为目标,并最终服务于表达画家的思想。
C.画家在绘画中用主观意象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淀。
D.自宋元以来,重彩画逐渐退居次位。当代重彩画家应当秉承“随类赋彩”的方法,以恢复重彩画的主流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并借“幼稚、简单”“含糊推诿”“经典训条”等词寄寓了明确的情感倾向。
B.文章主体部分先阐述了如何正确理解“随类赋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随类赋彩”中“类”的含义。
C.文章从“随类赋彩”与“气韵生动”之间的关系,以及颜料获取不便两个方面分析了画家主观用色的原因。
D.第⑥段主要内容为例证中国自古就有“随类赋彩”的画法,而“墨荷”属于水墨画,用在此处并不恰当。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文章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南朝宗炳《画出水序》)
B.“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宋朝郭熙在《山水训》)
C.“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明代董其昌《画旨》)
D.“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诗者,均可以入画。”(清朝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4.请根据文章内容信息,为“随类赋彩”下定义。
5.请简要分析文章探究“随类赋彩”这一概念的意义。
2023-09-19更新 | 2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曾说,文化“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他认为:“就像生物学里面要研究种子,要研究遗传因子,文化里面也要研究这个种子。”因此,要研究中国,首先要认识其基因和种子,没有这样的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我们很难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是一个乡土中国。但是大家疏忽了,中国自古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农工大国”。传统中国是一个农工国家的概念是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他说,传统中国并不是没有工业,只是工业太分散,每个农民多少同时是个工人。他这里讲的工业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他认为,中国自古人多地少,仅靠农业不足以维持乡村农民相对富足的生活,所以必须要有手工业、副业和农业的多种经营才可以。

中国古代的农民大多都是手艺人,因而形成了中国手艺人生产、商人经商的局面。可以说,从秦汉到明清,中国的物质文化影响了整个旧大陆。即使到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的商人也主要是以中国的物质产品的贩运为主。自那以后,中国的物质产品真正被全球化了,不仅深入欧洲市场,还被欧洲人运送到美洲和大洋洲。古代的中国乡村,与其他国家同时期的乡村相比,是相对富足的乡村。工业革命以后,动力的改变,产生了都市,集中了劳工,把工业和农业的地缘拆散,工业脱离乡村独立了起来。费孝通看到:“都市兴起虽没有直接打击农业,但从手工业桥梁上,这打击终于降到农业本身。”而由此,中国由一个出口大国变成了一个进口大国,机器代替手工造成了20世纪中国乡村的贫困、中国乡村的衰败。

我们可以看到“农工”的文化基因,在历史上曾经让中国成为一个相对富足的农工大国,但在近代也是因为这种“农工中国”的基因让其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农工大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工”是手工的工,在传统社会这是个发达的技术手段,但当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后,这就成为落后的技术手段了。正因为技术手段的落后,一百余年前中国沦为了贫穷落后的国家。

费孝通一生提倡“志在富民”,目标就是帮农民找出路,其实也是在帮中国的发展找出路。他曾提出,“要改变乡土工业的技术,最重要的是乡村电气化”,因此,“必须有计划地把现代技术、组织、精神输入乡村”。

在人类社会进入网络社会、3D打印、智能化生产和高铁密布的当今时代,我们有可能在乡村实现费孝通的这一理想。也就是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在乡村恢复手工艺生产,发展文化产业和生态农业,使农民即使留在本乡本土,也可以通过多种经营来发展经济,过上富足的生活。

理解古代中国农工并重的基因非常重要,一百多年以前中国走向落后,就是因为这一基因,而今后中国的再次崛起有可能还是因为这一基因。

(摘编自方李莉《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

材料二:

所谓的“乡土中国之变”,也是大家有目共睹正在当下发生的现实存在,甚至可以说它发生在费孝通写下《乡土中国》这本书的那个年代或者更早。这种“乡土中国之变”已经是在发生了,即是指现代西方世界对于乡土中国的全面冲击和影响。而我们在今天则必须直面这种改变的发生,了解这种改变的方向和未来。显然,如果说乡土社会中的亲缘关系曾经是乡土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所在,那么各种形式的新的并非依赖于人情关系的契约性关系也正在对原有的乡土社会关系予以一种无情的替代。而更多的那些原本依赖于乡土生活的关系类型,也在不可阻挡地日益受着这种新契约性关系的影响,如乡村社会中在用工上的那种基于工资报酬的商品买卖关系的逐步建立。这样的所谓新乡土中国关系形态在今天的乡村突出地表现出来.而一种面向未来的乡土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转型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种转型随着中国40多年来改革开放与融入世界经济潮流而在加速发展,许多曾是有赖于本乡本土的乡镇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最终走向世界市场已非罕见案例。而一种在地的全球化,在中国的一些富裕的乡村也成为最平常的现实。此外,更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全球普及,乡土中国之变具有了一种实时虚拟在场的全球意味。遍布城乡的短视频直播带货、嵌入乡村各家各户的电商平台以及方便易得的全球物流体系,都使得偏远的乡村生活日益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联系在一起。全球政治经济的波动,也直接跟乡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而城乡协同发展的步伐,因为乡村居民更多且频繁地往来于城乡之间而日益加快。在此意义上,城乡之间不再是各自相互分离开来的存在,而是有着更多互补性的联系和依赖。

人们渴望中国乡村振兴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真正实现,而也只有这种振兴真正实现,才可能会有整体意义上的乡土中国在转型世界中的重生以及连带着的乡土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复兴。在这方面的深度思考和反思,或许恰是今天我们还需要重读《乡土中国》的驱力以及魅力所在。它不仅会引导我们看到乡土中国存在的基线究竟在哪里,同时也叮以带动我们去展望未来中国道路的走向。

(摘编自赵旭东《面向未来的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只有认识中国文化的基因和种子,才能清晰地知道中国的未来该如何发展。
B.正因为传统中国还是一个农工大国,所以男耕女织的中国不可能是乡土的中国。
C.中国由出口大国变成进口大国,决定了我们必须直面当下的“乡土中国之变”。
D.《乡土中国》指明了未来中国道路的走向,这是重读《乡土中国》的意义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比工业革命前后的中国,探讨了农工中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为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提供了有效借鉴。
B.材料一多处引用费孝通的相关著述,阐述了理解古代中国的农工基因对把握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意义。
C.材料二使用假设论证,假设亲缘关系曾经是乡土社会关系的基础,证明乡土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
D.材料二列举直播带货、电商平台和全球物流体系等,可证明“必须有计划地把现代技术、组织、精神输入乡村”。
3.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费孝通乡村振兴思想的一项是(     
A.工农相辅B.差序格局C.名实分离D.各美其美
4.为什么说“农工”的文化基因,曾让中国成为相对富足的农工大国,但也让其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农工大国?
5.费孝通一生提倡“志在富民”,其目标是帮农民找出路,帮中国的发展找出路。从材料看,当今乡村如何才能实现费孝通的理想?
2023-01-14更新 | 10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近代美学观点看,王国维所用名词似待商酌。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泪眼问花花不语”一例可证。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泪眼问花花不语”,“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都是同物之境。“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都是超物之境。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他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不过没有说明此优于彼的理由。

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Ruskin)主张相同。他诋毁起于移情作用的诗,说它是“情感的错觉”,以为第一流诗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诗人才为情感所摇动,失去静观的理智,于是以在我的情感误置于外物,使外物呈现一种错误的面目。这也只是片面的真理。情感本身自有它的真实性,事物隔着情感的屏障去窥透,自另现一种面目。诗的存在就根据这个基本事实。如依罗斯金说,诗的真理必须同时是科学的真理。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

依我们看,抽象地定衡诗的标准总不免有武断的毛病。“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各有胜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比如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超物之境”,“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则为“同物之境”。王维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为“超物之境”,“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则为“同物之境”。它们各有妙处,实不易品定高下。“超物之境”与“同物之境”亦各有深浅雅俗。同为“超物之境”,谢灵运的“林壑敛秋色,云霞收夕霏”,似不如陶潜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或是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同是“同物之境”,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似不如陶潜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或是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种不同的境界都可以有天机,也都可以有人巧。“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为原始民族与婴儿的心理特色,神话、宗教都是它的产品。论理,古代诗应多“同物之境”,而事实适得其反。在欧洲从19世纪起,诗中才多移情实例。中国诗在魏晋以前,移情实例极不易寻,到魏晋以后,它才逐渐多起来,尤其是词和律诗中。“同物之境”在古代所以不多见者,主要原因在古人不很注意自然本身,自然只是作“比”、“兴”用的,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我们可以说,“同物之境”不是古诗的特色。“同物之境”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同物之境”日多,诗便从浑厚日趋尖新。诗到以自然本身为吟咏对象,到有“同物之境”,实是一种大解放,我们正不必因其“不古”而轻视它。

(选自《诗论》,朱光潜)

材料二:

钱锺书先生曾谈到两种创作方法,一曰即物生情,二曰执情强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到“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意思和钱先生基本类似。

即物生情是创作者对事物的感知、谛听和描绘,是从物事情感到形象语言,再到意境生成的创作过程;执情强物则是主观先入,是把意念强加于物事,通过自我营设、情境唤起以“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

前者,多为收缩性写作,即先对客体产生直观感应,再动之以情,述之于笔;后者基本上属于发散型写作,是所谓不按常理出牌,以主观意念混淆造物、统领外物。

比如绘画,有“喜气画兰,怒气画竹”一说,这是即物生情,假使你反其道而行之是否可以成立呢?我以为也是可以成立的,谁说怒气不能画兰、喜气不可画竹呢?况且有时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未见得不精彩。所以,凡事不可太“概念”,“非此”未必“即彼”。王阳明有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很好的关于主客体的哲学诠释,不过,话说回来,却也是典型的“执情强物”。

有时我却觉得这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看,而是一种相互作用,或者说彼此圆融。所谓“意与境浑”“意与象合”,是物我相融、彼此打通;朱熹说:“身心内外,初无间隔”,则是心与物化,得心而应手。世间事,殊途可以同归。艺术创作,也不存在什么约定俗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

(原载于《新民晚报》,喻军,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认为两种境界的区别不在“我”之有无,而在“我”与“物”的关系。
B.“同物之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表现,连神话、宗教等都从它脱胎而来。
C.《诗经》等早期诗作中,自然只是叙事抒情的由头,还不是单独描绘的对象。
D.“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不宜武断优劣,但针对具体作品可以品评高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之前,“同物之境”的古诗相对少见,而“超物之境”的作品则要多得多,王国维可能因此认为“同物之境”的品格较低。
B.王国维与罗斯金的观点一致,都认为移情于物是一种情感的错觉,会使外物呈现出错误的面目,所以品格上不及“无我之境”。
C.“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可能出精彩”说的是绘画,但这种艺术体验与作诗相通,与罗斯金主张的“科学的真理”吻合。
D.在古诗中存在一些写景的佳句,符合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也是诗人意与境浑、物我相融的得心应手之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A.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B.春山冶笑,我只见春山之态本然;秋气清严,我以为秋气之性如是。
C.镜无畜影,触形则照。虚已应物,必究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殊之妙。
D.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王国维,请说说两位作者对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学说所持的态度。
5.《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桑”在两首诗中的不同意蕴。
2021-12-10更新 | 2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