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4 题号:193000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学或艺术学,都离不开对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

对于“美是什么”的探讨在以往的美学研究中一般更侧重于理性的、抽象的思考和归纳,而忽视感性的、直觉的体验和想象。美和道一样,是无形的,是抽象的,它不是具体的实相,而是感觉对于外物的体验,心灵对于世界的映现,是心物相合的结果。由于心物不是恒定的,无论是心或是物都是变化着的,这就决定了美的映现并不是恒定的,而需要恰当的时机和必要的条件。美既不在心,也不在物,而是心物感应的结果。如王阳明论“岩中花树”: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同样的事物对于不同人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个人也是不一样的。诚如“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这句诗体现的正是年年岁岁乃至每时每刻的变化,宇宙间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句诗中体现的是生命的倏忽易逝以及那不可挽回的时光,作为承载心灵的生命也不可能恒常不变。而恰恰在无常和多变中,心灵和外物在某一时刻的遭遇和互鉴,显现出了永恒的美。无论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还是“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美在艺术中的在场和呈现。

因此,我们可以说伟大的艺术可以照见美、确证美、表现美,让本来没有实相的美在可感的艺术中得以存现。也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是美得以存现的精神化之客观物。美是艺术价值的永恒证词。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完全等同于美,或者说没有一样事物是全美。美只是它自己,它既不是物也不是心,但是它可以在物也可以在心,它可以存现于物也可以存现于心,美通过心物相合向我们敞开其全部意义的同时,赋予人最充分人性化的生命体验。因为让美存现于心灵,是人性本能的追求。唯有在充分人性化的审美体验中,人才真正体验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才切实地感到自己不是低级的生命现象。

美存现和敞开的过程就是意象生成。美本身无形无象,但可以通过有形有象的事物,通过意象生成显示其自身。美通过心灵而得以显现,显现的具体形式就是心象,也就是意象。这就好比人的力量要显现,可以通过拳头,但我们不能说拳头就是力量,但没有拳头,力量就无从显现。力量之为力量,总要找到一个显现其自身的方式。对于美的理解和把握,仅仅依据知识性的、概念性的认知是有限的,仅仅依据理性和抽象的思维是无法把握的,无论是美的研究还是美的创造都离不开体验和亲证。“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美学研究和美的创造也如此,都不能得来于纸上,而是躬行亲证的结果。

(节选自顾春芳《美的存现和敞开就是意象生成》)

材料二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浑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

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解的一项是(     
A.美学研究不应只侧重于理性的、抽象的思考和归纳,还要重视感性的、直觉的体验和想象。
B.艺术是美得以存现的精神化之客观物,美的存现必须依赖于艺术,美通过心物相合敞开意义。
C.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美感的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带有主观性。
D.朱光潜认为美感活动是无所为而为,人主宰自己的心灵,美感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引用王阳明与朋友讨论“岩中花树”的事例,论证了“美既不在心,也不在物”的观点。
B.伟大的艺术如《兰亭序》《春江花月夜》不仅照见美、确证美、表现美,而且成为“美”本身。
C.人只有真正体验到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才会拥有充分人性化的审美体验,感受自己生命的高贵。
D.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在美感世界中,事物纵然孤立绝缘也具有意义,也能在本身现出价值。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B.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
C.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D.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宗白华)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场面,安德烈公爵在卫国战争中受了致命伤之后,仰面躺在战场上,在寂静的空气里,他望见了一片蓝天,于是便想“我以前怎么就没有发现天空竟是如此高远?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安德烈发现了高远的天空,感受到幸福,认识了“美”。安德烈的感受,符合怎样的审美原理?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化肇端于明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有观点认为这些小说作为经典的内涵是强化了作家的独创性、小说的情感寄寓性和文学性,并认为从它们到《红楼梦》是一个完整的经典化过程。这个观点是富有启发性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成熟时期的产物,从小说史角度说,《红楼梦》是对当时各种小说资源创造性吸纳、熔于一炉后创作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在章回体制方面,《红楼梦》体现了章回体制的圆熟及变化。在回目设计、结构脉络、分回转折与衔接等方面,《红楼梦》遵循了章回体制的一般原则,但也表现出破体求变的特点。如第一回结尾是:封肃听了,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有何祸事。第二回接以:却说封肃因听见公差传唤,忙出来陪笑启问。这里去掉了分回的标志套话,而从封肃的感受来写是比较自然的。虽然《红楼梦》仍有少量的分回套话残留,如第七十二回末尾叙:赵姨娘方欲说话,只听外面一声响,不知何物,大家吃了一惊不小。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但根本上,《红楼梦》已改变以故事为中心的分回模式,开始从事体情理和人物心理等方面推进情节发展,这是章回体向现代小说结构演进的先声。

《红楼梦》使用的文体涉及古代的诗词曲赋等主要文体。作者把这些文体融入情节之中,使之情境化,在主题寓意、人物形象塑造、气氛渲染、结构脉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小说叙述呈现出诗化特点。如大观园诗会就是如此。

在意象生成和意境营造方面,《红楼梦》使用了大量意象,如石头、花、草、水等,这些成为小说诗化的重要元素。如石头对叙述角度、主题寓意、宝玉形象塑造、宝黛钗爱情关系揭示、结构脉络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至于《红楼梦》的情感寓意性、文学性,已经达到古代小说的新高度,是其经典化的内在品质。如作者一把辛酸泪之叹、女性风流云散之悲、爱情的新境界、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节描写的运用等等。

(摘编自张岳林、杨莹莹《<红楼梦>的经典化与中西两种小说标准》)

材料二:

从诸多作家作品的经典化看,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多种力量参与的复杂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般读者群体的价值等级虽然不高,却不容忽视。这里的一般读者群体不是某个或某些一般读者,而是他们的集合体。

一般读者群体在不同类型的文学的经典地位建构中表现出不同的作用。依据是否出于消遣娱乐的目的进行阅读,一般读者群体视野中的文学可大致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娱乐文学。严肃文学诸如莎士比亚戏剧、唐诗宋词、海子的诗、莫言的小说等,这类文学在思想、审美、艺术技巧等方面占据文学的高地,往往内蕴着对人性、社会、历史、生存等的深刻思考,一般读者无法也不会将其作为纯粹消遣娱乐品。通俗娱乐文学诸如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和新兴的网络文学等,这类文学一般读者可以完全为了消遣娱乐去阅读。

在严肃文学的经典地位建构方面,一般读者群体是权威力量的接受者、维系巩固者和传承者。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和现代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一般读者群体减少了对严肃文学经典的关心,降低了严肃文学经典的购买和阅读量,这使得他们接受、维系巩固、传承严肃文学经典地位的作用有所减弱。另外,一般读者群体以消遣的方式去阅读严肃文学经典,如工作或生活中断续收听严肃文学经典的音频——这些音频往往与流行音乐、流行剧集的音频混杂在一起,这种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严肃文学的经典地位。

在通俗娱乐文学的经典地位建构中,一般读者群体的作用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威压。威压可分为现象威压”“话语威压期待威压。现象威压的表现是一般读者大量购买和狂热阅读某些作品,虽然畅销但不意味着经典。经典未必畅销,但是被广泛购买和阅读依旧为经典的表征之一。话语威压表现为一般读者个体对全民热读的作家作品经典地位的询问,钱理群就曾记述学生向他询问金庸的文学史地位。期待威压主要来自粉丝群体之于网络文学经典地位的建构。期待威压有时会引起关于粉丝喜爱的作家作品优劣的辩论,这种辩论与话语威压的不同之处,在于话语威压中的个体发声者对于作家作品的经典地位仅仅是有此疑问,期待威压中的个体则是已经做出了肯定评价并且以绝不动摇的姿态坚持其肯定评价。

总之,大众文化的流行、网络文学的兴起、技术带来的文学接受方式的变化,使一般读者群体在文学经典地位建构方面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在严肃文学经典地位建构方面,他们对严肃文学接受方式的改变蕴藏着重新定义严肃文学经典地位的潜势。在通俗娱乐文学经典地位建构方面,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建构威压,引发了是否应该进行经典地位建构的问题。

(摘编自田淑晶《现代社会文学经典化的参与力量及其价值分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独创性,与创造性地吸纳当时的各种小说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B.由《红楼梦》第一回的结尾和第七十二回的结尾,可以看出两种分回模式的优劣。
C.因为严肃文学作品往往有着深刻内蕴,所以一般读者不能将其视为纯粹消遣娱乐品。
D.一般读者大量购买和狂热阅读某些作品,对这些作品经典地位的建构会起一定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够从事体情理和人物心理等方面推进情节发展,说明《红楼梦》已经开始出现向现代小说结构演进的趋向。
B.《红楼梦》把古代诗词曲赋融入情节,使之情境化,同时使用了大量意象,营造意境,使之呈现出了诗化特点。
C.一般读者群体用消遣的方式阅读严肃文学经典,会导致严肃文学经典与通俗娱乐文学经典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D.一部小说能否成为经典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作者的独创性、作品隐含的情感和文学性,以及读者对作品的建构作用。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一般读者群体在文学经典地位建构中的作用的一项是(     
A.新世纪伊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辟的《世纪回眸•百姓点播》栏目播出《平凡的世界》,再一次引发了听众的热情关注。
B.《盗墓笔记》系列堪称近年来中国出版界的神作,长期占据国内各大图书销售排行榜的首位,获得百万读者的追捧。
C.网络文学中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日趋混淆,写作成为网络大众“不过瘾就自己来”的行动,他们被称为“读——作者”。
D.《我与地坛》被选入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学校教育使其成为史铁生众多作品中最具经典性、影响力最大的一部。
4.你认为在通俗娱乐文学经典地位的建构过程中,“话语威压”和“期待威压”哪一种作用更大?
5.《蒋勋细说红楼梦》是知名学者、作家蒋勋的系列讲座录音集,被誉为以主讲者原音呈现的“文学经典”。自上线后,该节目凭借作者的独特音质与对《红楼梦》的深入理解,吸引了亿万观众,播放量达3.3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2023-05-24更新 | 1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胜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中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
B.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C.“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
D.“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曲折表达、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
B.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
C.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
D.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B.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C.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
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4.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角度,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
5.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二,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的重要性。
2024-03-09更新 | 1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29000元人民币,但有网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尽管国内质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马面裙的概念: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马面裙的风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其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兰、伦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年戴安娜王妃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闻稿写的是中式刺绣裙。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在此之前,许多国人并不了解马面裙。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才知道,这种款式不仅凝结了古人的实用智慧和审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便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文化交流与元素借鉴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韩国端午祭申遗”等文化抢注事件一直让国人耿耿于怀,此次“被挪用”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过,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

(摘编自张晓涵《文化挪用,应让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守护》)

材料二:

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文化挪用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文化的传播本质上是携带特定意义的符号的传播,即一种“输入—输出”形式的传播。从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来看,世界各文化是以彼此对立又彼此协商、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的姿态进行交流与对话的。

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文化挪用是一个极具矛盾色彩的词汇。文化挪用的经典定义把文化挪用描述为“一个文本整体或部分元素从原语境中抽离、提取出来,并将其置入一个全新的语境中,利用截然不同的语境和理解结构造成源文本意义的改变或‘语义转换’”,这个定义可以拆分为两个层面,它一方面指将某物从一个语境中拿出来,然后放到另一个语境之中,这里涉及到(西方文化)对异文化的“借用”乃至是“窃取”与“销毁”,是一种“不平衡”的模仿性交会;而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学习与改造,它不仅是对一种文化的简单模仿与复制,而是在原有意义之上赋予新的意义。长期以来,文化挪用作为一种批判性话语,负面意义的受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积极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世界快速变革与文化急速演进使得文化焦虑遍地滋生,文化保守主义者错将保持文化特色与文化体系的开放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因为后殖民语境下对文化霸权主义、东方主义的批判使得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不可协调,而忽略了文化挪用具体而言是一种现代性占据话语中心时,以“自我文化”为视域,以“创造性改写”为中心,将异文化强行纳入自身文化语境与视域之中的一种转化行为,这是世界文化走向交流与碰撞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展开时的必然现象与走势。

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主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

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傅满洲”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

(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

【注】①傅满洲:1920年代西方文艺作品中的华人反派角色,细眉长眼、两撇胡须,被视为邪恶东方的化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国际大牌面对网友的抄袭质疑,虽然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在中国市场下架了这款新品,部分媒体认为这是一次“文化挪用”而非抄袭。
B.在此次风波之前,国际大牌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参考并不少见,这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C.此次争议事件推动了国人对马面裙的认知,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凝结古人智慧和审美的服装款式也能成为当下的时尚单品。
D.文化挪用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使其不断输出刻板印象,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两次给“文化挪用”下定义,第一段在引用“文化挪用”的定义时,着重于“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这一背景,目的在于阐述“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文化挪用是一个极具矛盾色彩的词汇”。第三段给“文化挪用”下定义是为了给读者明确“文化挪用”到底是一种什么行为。
B.好莱坞电影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说明文化传播始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符号化、片面化的问题。
C.只要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就能引发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输出。
D.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傅满洲”式的想象,中华文化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注重文化挪用的意义,以适应不同文化,在欣赏、学习、沟通中获得发展与尊重。
3.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     
A.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中国孤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
B.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
C.国际时尚品牌在服装设计中运用中国元素,如团云、龙凤图样或旗袍、汉服样式,再加以现代改良。
D.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中以中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文化挪用”的话题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问题,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
5.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巾帼英雄的代表人物,其忠孝勇烈的精神始终鼓舞着中华儿女保家卫国。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不同于故事原型,着重讲述了木兰是如何在保持勇敢、忠诚与尽责的情况下依然坚守真我,凸显的是她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针对这一文化挪用现象,我们是否应该坚决抵制?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3-06-28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