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2 题号:19308320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隐士活动的政治内涵,突出表现在他们与皇权的关系上。隐士形成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士人的独立意识,即“道”优于“势”的信念;二是皇权所希望的隐士担负的社会使命,即在皇权与社会的矛盾中起到协调作用。这就决定了隐士与皇权间无所不在的紧密关系:尽管“道”优于“势”,可又不得不服从“势”的绝对统治;皇权一方在隐士不抗拒其统治的前提下,尽量予以优容,甚至亲密无间。于是,双方如同一对命里注定的冤家,互相排斥,而又互相吸引。

经过前代的教训,魏晋时期的皇权与士人都开展了对双方关系相处方式的思考。活的标本,便是“竹林七贤”。在不断选择和扬弃中,他们逐渐找到了双方不得不接受的相处方式。

第一种为对抗式,唯嵇康一人。嵇康继承了东汉以来逸民隐者的疑君和无君思想,他不仅公开唱出“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论调,还在行为上付诸实施,傲视王侯。这种处世方式的危险性被山林中真正的隐者看得清清楚楚。《文士传》记载了孙登用火与光的关系来开导嵇康的话:“子识火乎?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然在于用光。人生有才,而不用其才,果然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无多求!”但嵇康并没有听进这些话,继续公开与司马氏政权对抗。当好友吕安被诬陷入狱时,嵇康不惜以卵击石,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为之辩护,就此落入了一个等了他很久的陷阱。直到被捕入狱,嵇康才意识到孙登的先见之明,写诗自责:“昔惭下惠,今愧孙登!”

与此相反的方式是投靠式。山涛明白得最早。他四十岁时便作了赵之国相,入晋后又历任要职。山涛的投靠是隐士与皇权关系中的一种适应,目的是全身,而不是出卖灵魂。尽管被嵇康骂得难堪,但嵇康遇难后,山涛仍举荐其子嵇绍担任秘书丞。嵇康被杀后,向秀拿着本郡的文书薄册来到洛阳,司马昭问他:“听说你有隐居的志向,为何又来这里?”向秀说:“巢父、许由这些拘谨自守的人是不值得效法称羡的。”司马昭听了,大为赞赏。

第三种是矛盾式,以阮籍为代表。阮籍在很多方面与嵇康是一致的。如嵇康提出要“非汤武而薄周孔”,阮籍就干脆提出“无君论”的思想。在目无礼法,行为放达方面,二人也如出一辙。但二人下场却截然相反,其中关节就在于谁能有全身之道上。阮籍善于把对外界的褒贬藏在心里,因而能得到司马昭的赏识。在司马昭看来,士人做不做官,做官清不清廉,勤不勤政,都无关紧要;最要紧的,是听不听话,嘴巴老不老实。他平日十分注意观察士人,看谁最符合这个标准。他亲自树起的服从典型,便是阮籍。所以,司马昭对阮籍冒犯礼法的举动便视为枝节小事,不足一提。阮籍遭遇母丧,公然在司马昭那里吃酒。司隶向司马昭进言:“陛下正提倡以孝治天下,可阮籍却在重丧期间公然饮酒食肉,应流放海外,以正风教!”司马昭说:“阮籍痛苦成这个样子,你为什么不能与他分忧?况且有病的时候饮酒食肉,本也符合礼教规定嘛!”

说阮籍这种方式矛盾,是指它虽能保全性命,而且也没像向秀、山涛等人那样认真做官,但它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隐士的赤诚、高洁之心。所以阮籍保全生命的代价除了自己的“至慎”外,还有内心极度的痛苦: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世说新语·任诞》)阮籍隐逸之心未泯,所以十分在乎为保全性命所付出代价。生命受到威胁可由司马昭来保护,但由此而产生的内心极度煎熬,却是任何人都无法分担的:“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咏怀诗》)《魏氏春秋》云:“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与阮籍相似的,还有七贤中的刘伶和阮咸。

竹林七贤以试验田的方式,向后人展示了各种与皇权相处的方式。从此便使隐士与皇权关系的调整,进入了自觉的阶段。

——宁稼雨《魏晋名士的隐逸情怀(上):名士归隐的政治蕴含》

材料二:

魏晋时期,名教的瓦解给了士子们宣泄情绪的窗口。在动荡的社会中,亢与卑、直与曲,逆世与顺俗,隐德与扬名,外在的事功与内在的自由,这一系列对立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究竟该如何做出选择?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里面自言“每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其说是在菲薄先圣,不如说他是在向泥塑的偶像所代表的僵化的名教宣战。如果说嵇康是魏晋士人思想解放的前导,阮籍则是放达派行为艺术的先驱。史载“籍本有济世志”,但兼济天下的理想与现实碰撞之后,他却转而酣饮终日、凌蔑礼法,放言“礼岂为我设邪”。阮籍“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穷途之哭是为什么?车驾之路断绝么,显然不是;仕进之路穷绝么,当然更不是。苦闷现实的解脱之路何在,信仰崩塌之后灵魂解救之路何在,这些路他都找不到,只能做穷途之哭。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进取通常需要与人群发生联系,狷则隐含着脱离人群、走向孤独之路的心理倾向,或者说狷的极致就是隐。同轻视世俗价值的愤世嫉俗者相似,超世脱俗者也是以一种淡然的态度看待声名财富与高官大位,因而后者选择了远离纷扰、退隐山林。“隐”的表征是相同的,不过隐逸背后的意蕴不同。退隐并不意味着遁世,而是藏道自珍,不管处在朝廷,还是居于山林,心中高悬的始终是人伦大道,坚守的是纯粹的精神价值。

西晋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中,除了戡乱救国之外,士人肩上还担着更为重大的责任。挽斯文之将坠,扶儒学之既颓,担负起了承继道统“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在反抗畸变儒学的过程中,走向了尚虚的一端,玄学的广泛流布使得儒教几近沦没。价值的虚无主义侵蚀了凝聚人心的集体意识,而越轨行为则破坏了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社会规范。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对于真正信仰儒家伦理的孔门后生来说,他们不会像阮籍那样“屈其道与天下靡”,也不会像狂狷那样“以其道而与天下亢”,而是“储天下之大用,而不求用于天下”。失意时不自暴自弃,困厄时不怨天尤人,能长处乐,能久处约,这才是孔子所提倡的理想人格。

——史海甄言《山林之乐与仕宦之忧: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士和皇权如同一对欢喜冤家:士人内心渴望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但又得屈从皇权统治;皇权需要利用士人来维护统治,又要提防他们对其统治的挑战。
B.山涛和阮籍对皇权的态度有别:山涛为了全身远祸,可以不惜放弃人格理想,在官场中长袖善舞;阮籍属意山林,但为全身远祸,又必须与皇权曲意周旋。
C.阮籍虽凌蔑礼法,却把褒贬藏在心里,因而颇受司马昭赏识,但司马昭对阮籍的优容,前提是阮籍不抗拒其政权的统治,这仍是“势”对“道”的借用。
D.愤世嫉俗者和超世脱俗者对世俗价值的态度接近,都选择退隐,但后者藏道于心,心中高悬人伦大道,坚守精神价值,而不是蔑视礼法名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士传》中孙登用火与光的关系来劝导才多而识寡的嵇康,倘若继续与司马氏政权公开对抗,而又无保全自身的处世之道,恐怕有杀身之祸。
B.向秀来洛阳求见司马昭,司马昭问他既有退隐之志,为何又来朝廷谋取仕宦,向秀认为巢父、许由这样洁身自持的人不知变通,他愿和司马氏政权精诚合作。
C.王大看到了阮籍为保全性命而对皇权示好的尴尬和痛苦,所以当王孝伯要他将阮籍和司马相如比较时,他认为阮籍没有司马相如洒脱,心中郁结必得以酒消释。
D.谨守儒家伦理的士人,他们不会像阮籍那样委屈自己的心意而听任天下糜烂;也不会坚持心中之道而与皇权对抗,他们能安时处顺,行藏在我。
3.下列选项中,字面上最能体现材料一中阮籍对皇权的态度的一项是(       
A.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
B.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C.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D.夜阑酒醒,难去忧畏,逶迤伴食,内惭神明。耿介与求生矛盾,旷达与良知互争。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竹林七贤”,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阅读以下两段材料,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竹林七贤”作为一个亲密的隐退群体,为什么嵇康还要与山涛绝交呢?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吾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舞蹈之美
①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着称是一种自然的美。
②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片白云说明天空的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山风。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③再者,飘动的舞者,又决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造型美外,更讲情感。这便要借助音乐。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阔久远的美。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此时已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④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酹酒江心。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摇荡人的感情。所以,老者观舞,会生出不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
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E.和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美一样,舞蹈美也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来体现。
A.舞蹈的美是人的美,是自然的舞者借助声、色、字、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美。
B.舞者有着美的衣饰,这是舞台上的演员与画室里的模特儿的本质区别。
C.舞着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从这个角度看,舞蹈和以形写神的国画是类似的。
D.观众欣赏舞蹈,在音乐中与舞者进行感情交流,升华了自己美的素养。
2.第③段结尾说“以神写形”,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是指                           
A.把内在的情感表现为美的舞姿
B.通过与舞者的情感交流见到一个更美的形象。
C.在造型美外,更讲求情感
D.体内储满情感的来欣赏舞者的舞台造型美
3.3.第④段中举“李白”、“曹操”和“怀素”、“杜甫”两组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
4.2012年的春晚,有一个杨丽萍的舞蹈节目《雀之舞》,其舞台背景是一片原始森林,杨丽萍与另一舞伴作孔雀装扮,模仿孔雀动作,跳了一段孔雀求爱舞。该节目博得了满堂喝彩。请结合本文观点,说说这段舞蹈带给观众哪些美的享受。
2016-11-18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哲学的每一个体系都少不了对天人关系的反思和探究。所谓天人关系,就是人道和天道的关系。自古以来,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便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儒家的“天人合一”,另一种是西方的“天人相分”。儒家的最高理想就在于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天人合一就是天道、人道两个独立体制的统合。而儒家的“万物一体”思想始源于“天人合一”思想,是“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宋明时期的理论成就。儒家“万物一体”理论建构历经原始儒学、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相类”说直到宋明时期儒家“万物一体”思想的发展与流变。

宋明儒学体系中,最先提出“万物一体”理念的是张载。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在此从事亲的角度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以至达到尊老爱幼,博爱天下。程颢则进一步提出了“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主张,他强调:“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而把“万物一体”思想做出充分阐释和解读的则是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他认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心”是每一个人都先天具备的心的本来状态。人们如果能够恢复这样的本心,就能够达到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就在于其能达此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也就是“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

儒家建构“天人合一”以及“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论主张,其终极目的是倡扬人的主体道德价值,进而强调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责任。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论述的“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王阳明坚信,如果每一个个体都能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将恻隐亲仁之情普遍地运用于天下万物,那么便可逐渐实现万物一体的愿景了,王阳明将仁爱恻隐之心作为实现万物一体的有力支撑,虽然显得有些抽象,但也表征着仁道原则在人与人交往沟通中的导向作用,它对于管控把利益作为沟通交往原则的错误倾向,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儒家哲学是道德哲学。基于仁道的情感认同维度来审视世间万物,则万物为一体。这里的“一体”若从儒家道德哲学层面来界定,其实质也就是“生命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是指把人之外的世间万物看作与生命主体之人一样具有生之内质的生命一体化范围。道德共同体,是指全人类应该有道德地对待的世间万物的范围。生命共同体与道德共同体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和趋同性。在儒家哲学中,“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本来就包括动物和植物,直至无机物如泥土瓦石之类”。在儒家《周礼》《仪礼》《礼记》等经典典籍中,都构建着有道德地对待动物植物山川大地的系统思想。从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到程颢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直到王阳明的“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这些都表明儒家哲学的道德共同体应该包括整个自然界,从道德共同体范围来看,儒家哲学本质上就是生态哲学。“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表明,在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要上升到儒家哲学层面即道德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强化全局观念,千方百计、多措并举、面面俱到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鉴上所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原则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究其实,乃是儒家“万物一体”理念的价值旨归。

(摘编自陈明海《儒家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万物一体”说不仅意味着人与自然万物应相融为一体,亦可指人与人之间应相亲相爱,和谐共处。在蒋信看来,人对禽兽、草木尚存有恻隐之情,对作为同胞兄弟的人类更应有同情、关爱之心。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同室之子”与“邻之子”之间强做区分,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人若能明白“宇宙一大胞胎,天地一大父母”的道理,那么,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就会变得豁达大度,而不是斤斤计较。应该说,蒋信与阐发“民胞物与”说的张载一样,都属于儒家学者,他们不可能完全认同墨家宣扬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兼爱”说。儒家倡导的是“爱有差等,施由亲始”的仁爱思想,主张人须先爱自己的亲人,若有余力,再爱朋友、邻居、同事、陌生人以及天下之物。不过,若一味执着于差等之爱,过于突出亲疏、远近,则又无法实现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价值理想。因而,他们在阐发儒家差等之爱的同时,又高扬了“万物一体”或“民胞物与”之说,目的是试图在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之间加以均衡,以避免两者分别趋向各自的极端而出现偏差。

(摘编自姚才刚、张黎《“万物一体”思想的新发展——以明儒蒋信为中心》)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化全局观念,面面俱到开展工作。
B.从儒家道德哲学层面界定,万物一体的“一体”实质是“生命共同体”“道德共同体”,二者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和趋同性,本质上完全相同。
C.蒋信认为人对作为同胞兄弟的人类应有同情、关爱之心,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同室之子”与“邻之子”却采取了不同的对待方式。
D.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在内涵上是有差别的,宋明儒家高扬“万物一体”或“民胞物与”之说,是试图均衡二者,使两者避免趋向极端而出现偏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自古以来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便存在“天人合一”“天人相分”两种认识,“万物一体”是“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宋明时期的理论成就。
B.宋明儒学体系中,张载首先提出了“万物一体”理念,认为仁者与万物为一体,这一创举使他成为“万物一体”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C.儒学大师王阳明对“万物一体”思想做了充分阐释,他把仁爱恻隐之心作为实现万物一体的支撑,该思想得到了后代大儒的一致赞同。
D.“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道、人道的统合,而“万物一体”思想,不仅指人与自然的相融,还包含着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内涵更加丰富。
3.儒家的“万物一体”思想有哪些现代价值?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3-01-31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人缺少宗教,准确地说,缺少形式宗教,缺少外在的超越信仰,但中国人不是没有超越的时刻,不是没有道德的坚守。在别人那里,由宗教提供的东西,我们这里,由历史提供。我们相信,人可以通过他的德行、言论或功业成就一生的价值,流传后世。我们不相信末日审判,我们相信历史的审判。我们不相信有公正的上帝,我们相信有公正的历史。我们不相信有天堂地狱,好人死后会升天堂永享至福,坏人死后会下地狱永遭惩罚,我们相信历史,相信好人能流芳百世,坏人将遗臭万年。
②对历史或历史写作的这种信念,相信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和拯救功能,可能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像孔子之道不行于世的时候,他就退而写史,他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像司马迁遭受男性奇耻大辱,隐忍苟活,也在于他相信历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以待者。
③但到了近代,这种历史感开始出现问题了,林则徐晚年感慨,青史凭谁定是非?中国人一旦对历史产生怀疑,它能否沉淀出真实,能否对人物和事件达到公认的道德定论,传统的道德秩序就根本动摇了。
④我们可以说,现代转型上百年就是为了解决这种历史危机的。只是上百年的历史进程都没解决得很好。这主要表现在中国人的史观出现了问题,历史正义反而被意识形态教条和政党学说取代了。
⑤最近二十年,在个人史观方面有所阐述的仍是非常少的。我们数得出的,柏杨的 “酱缸”文化说、金观涛的超稳定结构说、苏晓康的大陆文明说等。这些说法大同小异,都是要指出中国人、中国历史或中国文化的不足,以求得更大进步的努力。他们都属于历史主义史观的范畴。
⑥这些个人史观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它们跟传统中国史观相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忽视了历史中的个人,就是从人心人性的位置上后退了,退到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的怀抱。这些史观虽然表达得都极富个性,却从孔子、司马迁那类个人写作的历史传统里退后了一大步。那种建基于人心人性之上的历史审判功能,经由孔子、司马迁等人示范的惩恶扬善的意义,就被一种转型的历史目的代替,为这一历史目的服务的各色人物都有了可以理解、同情之处。这些史观虽然突破了党派的意识形态史学,但他的史观跟意识形态历史没有太大的差别。
⑦可以说,发达社会的制度功效正是中国人理想的历史审判能力。遗憾的是,今天中国人的历史感还没有强到超越古人,达到跟发达社会同步的程度。我们今天的现代转型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比如我们虽然也有审判监督意愿,但我们的社会机制没有建立起,社会意识走在社会机制的前面,这些经济学家、学者们之所以还能够作秀、表演,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还未形成一种良性机制审判他们、认识自己。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虽然缺少形式的宗教和外在的超越信仰,但是中国人也还是拥有超越的时刻,也还是会有道德的坚守。
B.中国人相信好人能流芳百世,坏人将遗臭万年,好人死后会升天堂永享至福,坏人死后会下地狱永遭惩罚
C.司马迁在遭受男性奇耻大辱后,却能隐忍苟活,在于他对历史或历史写作的信念,他相信历史的拯救功能。
D.柏杨、金观涛和苏晓康等人在个人史观方面的阐述,突破了党派的意识形态史学,都属历史主义史观范畴。
2.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首先从比较的角度,阐述中国人的历史观,认为相信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功能就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并举孔子、司马迁之例加以证明。
B.③④段从近代和现代转型时期说明中国人历史感出现的问题,指出打破历史正义被意识形态教条和政党学说取代的局面就可以解决这种历史危机。
C.⑤⑥段首先介绍在个人历史观阐述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接着拿传统中国历史观与之相较,指明这些史观说法相近,表达相似,存在明显不足。
D.⑦段阐明中国人虽有审判监督的意愿,但因社会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们心中理想的历史审判能力,即发达社会的制度功效还没体现出。
3.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则徐曾对历史产生过怀疑的感慨,中国人一旦对历史的审判和拯救功能产生怀疑,就会造成传统道德秩序根本动摇。
B.近二十年提出的个人史观,虽有一定的意义,但却从人心人性的位置上后退到了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的怀抱中。
C.如果中国人的历史感能强到超越古人,即使没有达到跟发达社会同步的程度,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D.我们的社会如能建立起一种良性机制,促成对学者们的监督和审判,就能很大程度上限制、减少他们的作秀、表演。
2016-11-17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