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0 题号:1933285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形式特征和存在方式。

②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所呈现的自然范围。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③卷轴的形制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暗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带有私密的色彩。艺术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私人聚会中进行,被邀请的观看者则一般是文人名士。

(选自《舒卷的粉墙》有删改姜勇)

材料二:

①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由演员饰演的展卷人(文物工作者)对《千里江山图》潜心钻研后入了画家希孟的内心世界,目睹希孟绘制画作,让观众追随展卷人的视角,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舞台被巧妙设计成多层同心圆,还原了中国传统画卷展卷过程。圆环相扣,亦是时空相交。当卷

轴在舞台上被缓缓打开,左手拉开了过去的时间线,右手推动着未来的新图景,那转动不息的舞台仿若镌刻民族记忆的年轮,引领观者踏入时光的循环里。另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②正是因为有了展卷人的介入,才能让观众心中《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成功得以成立。观众能够在希孟的喜乐中感受到自身的喜乐,在希孟的无助中感受到自身的无奈,甚至想要冲破时空,回到那个时代,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希孟,帮助他完成这幅画,帮助他解开命运的枷锁,不再被当时的社会所束缚。也正是因为有了展卷人的反复介入,才能让观众清晰地明白:这其实是展卷人的世界。他的平行时空里住着希孟,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精神境界,也是一个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哲学境界,更是一个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的人生哲理。特别是在剧目的尾声部分,主人公希孟和展卷人隔空对望的瞬间,这一瞬间碰到了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明白将个人生命的体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并寄托在创作中,把作品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后,此时的人性和情感才是艺术创作中最永恒的精神表达。

(《新时代,新气息,新气象——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观后》有删改陈伟科)

材料三:

①《只此青绿》是以展卷人的视角,将观众带入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当中的。画面中展卷人不断地穿梭跳跃不免有些破坏画面的美感,使观众在观看角度上有些不知所措。既赞叹画面中的养蚕、制丝、织绢的女子美感中带有质朴,同时又被这种旋转跳跃打断心绪。站在观众的角度,在大幕拉开、卷轴转开的一刻,观众理应进入沉浸式角色当中。对每一项工艺的研究,对希孟的惜才心疼之情,应该是希孟对观众的直接传递,为何要再经他人之情,成为一种间接情感?展卷人这一角色的存在使观众无法完全地投入到对舞蹈本身的意象的体味当中去。在对待希孟的感情当中,浓烈情感的来源究竟为何?是对他画出这幅旷世名作的艰辛产生的体谅之情?若无现代化字幕这一媒介交代展卷人这一角色的话,是否会让观众觉得希孟作画是无父无母的一出悲剧?因此思考将展卷人这一视角交给观众,将所有的游玩山水之乐,体会人间心酸之苦,交给沉浸在入画的观众手中,或许是保留这一无限意蕴更好的方式。

1.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卷轴的形制暗示群体之间存在着精神境界的高低。
B.《只此青绿》借展卷人向观众展示《千里江山图》。
C.展卷人通过潜心研究尝试读懂王希孟内心的愿望。
D.同心圆的舞台设计彰显对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探寻。
2.能够根据文意作出的一项推断是(     )。
A.欣赏者在观看静态展示的西方油画时是一个历时性过程。
B.《只此青绿》大获成功是因富于创新使观众沉浸式体验。
C.若没有现代传媒技术,《千里江山图》的意蕴则无法传递。
D.展卷人以丰富的舞蹈动作传递出古今相通的人性和情感。
3.材料一中说“‘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下列例句不能体现“圆”字蕴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B.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李白《折荷有赠》)
C.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徐凝《八月十五夜》)
D.清紧如敲玉,深圆似转簧。(白居易《题周家歌者》)
4.材料三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其反驳并不有力。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宇宙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未来形式备受关注,它之所以吸引人,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它能够提供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舒适空间,形成一个符合自我愿望的桃花源。在这里,用户可以自由地重新设计自己。它不仅是现实世界的镜像折射,还是人类精神的具象投射。

在人类知识体系中,超越现实物理世界的宇宙非常多元,包括由文学、神话等知识体系所构建出的各式各样的精神世界。元宇宙与文学和哲学所描述的精神世界一样,都是不同于现实物理世界的虚拟世界。然而,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使得虚拟世界从人类的主观想象演化成一种客观存在。精神世界是纯粹的主观想象,而元宇宙则是通过计算机语言编码出来的数字世界。它已经渗透到经济、技术、传媒等多个方面,并成为政府和企业投资布局的重点领域。

元宇宙带有游戏性,但又超越了单纯的游戏世界。目前,元宇宙还处在一个比较基础的阶段,要鼓励企业、机构、用户以及虚拟人共同参与其中创造新世界,促进城市再生,增加就业机会,形成跨界经济。清华大学沈阳教授提出,中国的元宇宙之路要虚实共生,虚实和谐,以虚强实。可耗元宇宙和工业制造等行业相结合,在工业元宇宙等领域超越国外竞争对手。将中国已有的并跑领跑技术和元宇宙相结合,如空间站元宇宙、探月元宇宙,实现中国技术的进一步超越。

在纯粹的现实世界里,人们不仅应为元宇宙建设提供技术基础设施,还要提供促遥其有序发展的制度基础。清华大学朱旭峰教授表示,虚拟空间中的行为当然应当受到法律的规制,在虚拟空间中产生的法律问题,是否应该与现实法律形成映射关系,由现实法律体系来规范虚拟空间中人的权利和行为,还是在虚拟空间独立形成一套法律体系进行规范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现实世界是元宇宙的母体,现实世界的法律是元宇宙治理的主要规则形式。来自现实世界的制度规范和形成于虚拟世界的制度规范可以进行协作共治。建构治理元宇宙的法律+技术二元规则体系,确立元宇宙治理中以现实物理世界为本法律中立原则,以现实世界的刚性法律确认并保障元宇宙去中心化治理机制的实现。将智能技术纳入具有规范意义的制度体系。尝试实现代码即法律,以确保技术的规范性和正当性;也要尽可能实现法律即代码,以确保规范的技术性和有效性。法学和法律界有必要全方位思考元宇宙的法治意涵,并积极应对它所带来的法治挑战。

(摘编自阮益嫘《洞见元宇宙的张力空间》)

材料二:

在元宇宙这个新的文明形态中,人会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更高的灵活性、更多的体验桂和更强的功效性。这将带来革命性的剧变,其机器性逻辑将影响人的体验方式和思考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和人对信息的接受、解读方式。因此,要在加强防范与监管的同时,利用元宇宙讲好中国故事,以正向价值观引领和传播社会正能量,警惕元宇宙对不同价值圈层文化传播与浸透可能导致的社会分裂问题。

利用元宇宙为智慧监管和社会治理赋能,应对监管挑战。将元宇宙核心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这既可有效地监管和治理虚假信息,又可有效地监管和治理敏感信息与极易导致社会分裂的内容。

建立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规范的法规。元宇宙本身具有强大的场景连接力,并与现实世界有着高度联动性。因此,建立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规范的法规,使其在不同的圈层之间发挥调和作用,将有助于促进社会共识的建立。伴随着Z世代年轻人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符合数字原住民和元宇宙原位民的网络立法与网络监管协议、法规,不仅在数字世界和虚拟世界发挥作用,也将在现实世界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提升技术安全保障,加强对高敏感度信息的研判和预警。加强元宇宙底层核心技术的提升和发展,能在有效保障安全数据、安全智能和安全通信的同时,有效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实现对信息制作、分享和传播赋能,并提高对高敏感度信息和谣言的研判与预警作用。

强化对新闻信息的舆论引导能力。当前,元宇宙处于发展初期,各个行业对元宇宙的理解都处于初始阶段,没有成熟经验可循。这为元宇宙的发展带来挑战,也提供了多元可能性的探索机会。元宇宙在新闻业的应用也是如此。虚拟新闻信息场景的搭建及切换,虚拟主持人、数字化身信息解读人、虚拟信息宣讲员的沉浸式导引,以及深化感知便携交互型信息终端等技术的开发和研制,都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要加强用户的虚拟身份或数字化身对新闻信息的接收和感知,另一方面要加强场景化数字新闻人对用户的导引和舆论引导能力。

(摘编自雷霞《正向引领元宇宙传播效能》)

材料三:

元宇宙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举个例子,假设我们从黄山旅游回来,如果家人想知道黄山好不好玩,他最多只能在手机里面看到照片和视频。如果是元宇宙时代,我们可以把所在的位置和相应空间,包括空间里的三维物体全部分享给他,他通过相应设备可以马上进入这个空间,获得和我们差不多的感受。像这样基于扩展现实的沉浸式体验,也可以理解为“3D版的互联网

(摘编自《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目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宇宙之所以吸引人,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它能够让用户重新设计自己,提供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舒适空间。
B.元宇宙与文学和哲学所描述的精神世界都是虚拟世界,而元宇宙通过科学技术能将这种虚拟世界演化成客观存在。
C.伴随着“Z世代”年轻人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需用法律进一步加强对虚拟空间中行为的约束规制。
D.将元宇宙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升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监管并最终绝虚假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元宇宙还处在一个比较基础的阶段,但已渗透到经济、传媒等多个方面,促进城市再生。
B.元宇宙将带来革命性的剧变,人的体验方式、思考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都需要符合机器性逻辑。
C.现实世界是元宇宙的“母体”,治理元宇宙时必须确立“以现实物理世界为本”的法律中立原则。
D.元宇宙现在处于发展初期,在新闻业的应用中,强化场景化数字新闻人对用户的导引和舆论引导能力。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三元宇宙应用场景的一项是(     
A.某平台开发了一种远程协作工具,支持佩戴VR设备的同事们在同一个虚拟会议室中面对面交流,打破屏幕的阻隔感。
B.某家具厂上线3D版家装城,为消费者呈现360°家具装修效果,帮助用户浏览不同风格的装修设计,参与决策。
C.某汽车集团利用Omniverse平台提供的虚拟工厂整合了一系列规划数据和应用,并实现了实时协作和无限制的兼容性。
D.某校受自然灾害影响,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工作,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做到了“停课不停学”。
4.目前,元宇宙还处在一个比较基础的阶段,如何促进元宇宙发展?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对于元宇宙可能带来的法治挑战,材料一和材料二表达了哪些相同的观点?
2023-07-04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现代新诗批评与新诗相伴而生,甚至略早于新诗。五四文学革命前两年,胡适在美国读书时就和他的留学生朋友任叔永、杨杏佛、梅觐庄等反复讨论如何改革中国文学及作新诗的问题。正是在“一日一邮片、三日一长函”的往复切磋、争论中,胡适逐渐明确了“白话诗”的概念,对新诗的语言、形态、作法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些富含学理思考又不乏少年人意气的书简、应答诗,成为现代新诗批评文本的最初形态。由此,现代新诗批评踏上实践之旅,展开了它的建构过程。

现代新诗批评发展的过程,也是它在现代文化、现代文学的实践场域逐步获得自身专业性的过程。在现代文化“分科化”的进程中,新诗批评要纠正自己模糊、零散的面貌,逐渐转变为独立的知识体系、话语范型。为此,现代新诗批评不惜向西方借力,搬用西方诗论资源、话语,输入欧美文学、哲学的主义、方法,西方诗论、诗学中的绝对观念、实证和分析方法也渗透了进来,一度成为现代新诗批评走向现代、科学的主要内涵。冷静省察会发现,其实中国化的愿望自一开始就深藏在现代新诗批评的腠理。以胡适为代表的现代早期新诗缔造者本来就是将新诗、新诗批评置于革新文学、“再造文明”乃至“东方的文艺复兴”的大框架中来尝试、培育的。五四新文学作家在形成“世界主义”观念的同时都抱有“中国本位”的理想。民族化、本土性这些概念渗透在他一系列谈新诗语言、文体的论文中。历史地看,追寻中国性,最终建构起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是现代新诗批评家、诗论家一个共同的隐而不彰的目标。这一诉求贯穿在现代新诗批评的实践过程中。

尽管新诗充满了对“新”的渴望,批评家也认可这种求新的强烈冲动,但是新诗批评在话语层面上,远没有摆脱古典、传统的影响,“新旧同台,古今杂陈”是现代新诗批评话语的重要表现形态。在与西方、时代、传统的三维牵拉中,对古典诗歌、诗论话语的顾视往往带来一种持久的张力。新诗批评话语一直保持了对传统的开放姿态,并没有把自己禁闭在现代的单向维度里。在现代新诗批评的场域里,批评家对古典诗歌、诗论话语或正向征引,或反向利用,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出于潜意识的需要,都表明现代诗歌在新旧这一焦点上纠缠的复杂性。双重话语蕴含着双重视野。传统不是简单地向后看就可以遇见的,是向前走迎面撞上的,对现代的实验愈深入,对传统的需要就愈迫切。

可以看到,西化的迷狂退潮以后,新诗批评家增强了本土意识,能比较从容而灵活地运用中国诗歌、诗论话语言说中国现代诗歌了。他们注意避免盲目地搬演西方诗论观点、术语,也有意矫正西方诗论文章由一点说开去、层层分析展开,最后得出固定结论的模式。他们戒除诗歌批评的冷酷、固执和缺少人情味,在对诗歌的感悟、话语的采用、方法的选择上均流露出中国神采和韵味。

(摘编自程继龙《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

材料二:

新诗已过百年,数量巨大无比,实绩蔚为可观,但与古诗相比,新诗经典的认同度却不那么理想。没有经典,就没有说服力。哪些新诗可以称为经典,新诗到底有无评价标准?在当下探讨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尤为迫切。

西渡在《新诗为什么没有产生大诗人?》一文中说:“尽管新诗已有众多优秀的作者和作品,但对于那些怀疑新诗的读者和批评家,这些都不够。他们会用不屑的语气反问道:‘新诗有李白吗?有杜甫吗?’——当然如此反问的时候,他们忘了旧诗在更长的时间内也没有贡献出另一个李白,或者另一个杜甫。但无论如何,没有公认的大诗人要算是新诗的软肋之一。”

无论新诗怎样辩解,怎样试图摆脱与古诗的关联,古诗都会作为新诗的标杆而存在。这就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新诗批评不同于古诗批评,不等于不能拿对李白、杜甫的批评来批评新诗。

围绕建构新诗经典的目标,新诗批评可以从技术和思想两个方面确立新的标准。技术标准,如词的标准、句的标准、谋篇布局的标准,这方面杜甫能为我们提供很多启发。

首先是名词意识。杜甫之所以是“诗圣”,与他遣词造句方面的精湛技术密不可分。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近于苛刻的诗歌标准,完全可以为新诗批评所用。新诗必须讲究语言艺术。拿杜甫的炼字来说,杜甫诗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词汇的运用,均独具匠心。

其次是名句意识。杜甫的经典诗歌,往往伴有经典名句。名句意识也可以成为新诗批评的指标。新诗中经典的句子却也不少,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但目前常见的情形是,新诗批评引用古诗名句乐此不疲,而对挑选新诗“金句”则用力不多。

杜甫令人称道、景仰的,除了词句,更在于极高的思想境界。思想境界的高下也应当成为新诗批评的维度。一个优秀诗人在作诗时可以靠才情,靠灵感,甚至靠技术,但到“伟大诗人”这样的级别,必然取决于其思想境界。就杜甫而言,他有四个方面的思想维度可为新诗批评借鉴,即宇宙意识、家国情怀、人道主义、草根情结。

(摘编自师力斌《从古典诗学传统看新诗批评的建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批评从模糊、零散,到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话语范型的过程中,曾借助西方资源,可见西方诗论对新诗批评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B.中国形态是现代新诗批评发展的目标,自新诗批评诞生起,中国化的愿望就深藏在新诗批评的腠理,同时新诗批评也无法摆脱古典、传统的影响。
C.新诗批评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现代新诗的中国形态建构问题,以提高新诗经典的认同度,而解决该问题可以借鉴中国古典诗歌批评。
D.伟大诗人由其高度的思想境界决定,新诗批评挑选“伟大诗人”可以从宇宙意识、家国情怀、人道主义、草根情结四个方面的思想维度综合考虑。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等人是中国新诗批评的开创者,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就关注作新诗的问题,他与朋友关于新诗的讨论是现代新诗批评文本的最初形态。
B.如果新诗批评家不摆脱西方诗论的影响,增强本土意识,新诗批评就会落人西方诗论文章由一点说开去、层层分析展开,最后得出固定结论的模式中。
C.虽然新诗创作已过百年,但是对新诗没有出现公认的大诗人的情况,我们不宜苛责,毕竟古典诗歌在更长时间里也没有出现过李杜这样的大诗人。
D.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对诗歌的遣词造句,杜甫有着严格的标准,如果新诗作者也能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创作,或许能创作出杰出的作品。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朦胧派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空间。
B.朱自清致力于新诗批评,在促进新诗批评走向“分业”“系统性”的同时,一直在努力地“参用本国的传统”。
C.批评家对初期新诗喜欢“说理”的判定,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诗论中“唐宋之争”的潜在影响。
D.闻一多在评论郭沫若的《女神》时,发出急切的追问“我们的中国在那里?我们四千年的华胄在那里?”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现代新诗批评是如何进行中国形态建构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1-12-31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民间已不乏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强制孩子补习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新气象”,而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促进美育事业的发展也在近年频频出台了将美育课程成绩纳入中考、高考计分范围之类的“新举措”。这些,都是在用实用而非审美的逻辑看待审美及美育之“用”。

要追问美育之用,当然先要追问审美之用。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是非功利(无用)的,这是美学的常识。因为当你以实用的方式看待审美对象时,你就只是在占有而非审美——正如你考虑一个杯子可以装多少啤酒和你欣赏这个杯子的造型、色彩、质地,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事情。另一方面,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实践效果却可能是有“用”的——譬如审美活动所产生的愉悦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工作的绩效与创造性等,都是十分肯定的事情。

在教育领域,美育学科被滥用于增加有助于功利性竞争的“绩点”——家长让孩子因艺术“特长”获得升学的竞争优势,一些教育部门用进入中高考升学评价的方式促使家长、学校加强美育,其实都是对审美之用的严重误读。很显然,就像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一样,我们也无法给毕加索、梵高的绘画打分。美育课程成绩纳入中高考可能也不是在真正鼓励审美、美育活动的开展,因为让美育工具化的结果,反而会强化本不该助长的应试教育之风。正可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美的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境界的生成与提升。《论语·先进》中所描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一种至美的教育之境。所以,孔夫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类似情境,我们也不难从苏格拉底与诸弟子的对话等成功教育案例中找到。古今中外尽管教育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让学习者“如坐春风”之类教育境界之美的奥秘却始终如一。

美的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教育异化的救赎。“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肯定不会只有教育审美化一条路径,但是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肯定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舍此一途,所谓的教育,要么流于强制灌输,要么失之自由放任。所以,真正沉浸在《蓝色多瑙河》《茉莉花》等音乐旋律,或者毕加索、莫奈等人的绘画作品中的人,一定是与审美对象实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精神汇通的。“视接千载,思通万里”的兴味,实在难以为境界之外的人所“认知”。审美之所以有储善、益智、强健体魄之“用”,亦取决于能否进入真正的审美境界也。

当代教育不仅要在一般意义上让我们从实利主义的泥淖中获得审美救赎,还应该通过美育活动让成人、儿童都恢复正常的审美器官、审美品味,以对抗前所未有的“审丑时代”。换言之,当代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不仅需要生活美学、启蒙美学,更需要批判美学、解放美学。

总而言之,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美育应该是最没有“用”(实用)的了。不加鉴别地用“用”的思维看待审美、美育之用的观念是极端危险的,在功利主义日益猖獗的当代社会尤其如此。

(摘编自檀传宝《美育之“用”,如何理解》)

材料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知美尚美的民族,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美的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两千多年前,孔子倡导诗教、乐教,礼乐影响遍及国家社稷、社会风尚、日常礼仪和个人修为,形成了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的美育传统。一百余年前,王国维、蔡元培等倡导美育,致力在民族危亡之际提高全民族素养,从而实现“美育救国”。如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上,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高度上,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发展方向上,做出了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部署。我们要充分认识美育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落到实处。

我们要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发展新时代美育。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认识美育、开展美育工作,应该把“美”作为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真正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及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出发,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摘自潘鲁生《践行新时代的美育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制孩子补习音乐、美术等学科,使审美活动带有功利性,属于误读美育之用。
B.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本无功利性,但产生的心理效应、实践效果却很有用。
C.孔子倡导诗教、乐教,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开启了两千多年的美育传统。
D.美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就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是没有确定标准的,所以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也无法判断哪幅画更好。
B.像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进行有趣、有味的教育就是美育,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C.知美尚美,认识美育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D.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只能走教育审美化的道路,避免强制或放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为避免主观性,给学生绘画打分时采用先分类、分档,再打分的办法,严格依据评分标准,评出符合各档次的分数。
B.教师设计出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找难点、做分析,自觉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
C.干净整洁的校园、修剪整齐的花木、教学楼上的“励志”廊道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D.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爱好文学,学过绘画,会拉小提琴。他说过:“学会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才能够避免死心眼。”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如何扎实有效地搞好审美教育?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1-10-19更新 | 1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